楊代勇 蔡佳
摘? ?要:留守兒童的身心正處于迅速成長發育的階段,這一階段是他們行為養成、樹立價值觀和進行道德培養的關鍵時期。如果缺乏及時的家庭教育和有效的學校監管,在不良社會環境的影響下,缺乏自控力和正確認知的他們容易走向犯罪的道路。留守兒童犯罪問題的頻發關乎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和未來發展,亟待社會的共同關注與解決。通過對留守兒童犯罪原因的深入剖析,并在此基礎上提供預防和解決留守兒童犯罪的對策,從落實家庭監護、保障教育資源、加強學校監管和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等方面入手,從根源上預防和解決留守兒童犯罪問題。
關鍵詞:留守兒童;犯罪;社會問題;規制路徑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城鄉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我國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大量的農村勞動力涌入城市,在這些進城務工的人員之中,多數已為人父母。但受限于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以及綜合到教育、住房和經濟收入等因素,他們中的很多人將子女留在農村,由祖輩或親戚撫養,從而形成了一個特殊且龐大的兒童群體——留守兒童。留守兒童是指父母一方或雙方外出務工,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農村,不能與父母雙方共同生活的18周歲及以下的未成年人,本文根據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把兒童界定為“18歲以下的任何人”。留守兒童正處于身體成長、智力發育、知識儲備和品格形成的關鍵時期,此時的他們在人身安全、心理健康及價值觀等方面都需要引導和幫助。留守兒童由于缺少父母的關愛和呵護,逐漸出現了錯誤的思想認識、偏離的價值觀和心理發展異常等問題,最終出現過激的攻擊行為,而因此走上犯罪道路。在缺乏父母關愛、學校教導和社會認同的情況下,留守兒童容易染上社會惡習而誤入歧途。因此,解決留守兒童犯罪問題具有現實緊迫性和重要意義,孩子是祖國的未來,留守兒童犯罪問題應當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并亟待解決。
一、留守兒童的現狀
留守兒童是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的縮影,湮滅在歷史發展中的留守兒童事關民族的未來與國家的現代化。根據2013年全國婦聯兒童工作部的《農村留守兒童狀況調查報告》顯示,目前中國大約有6100萬留守兒童。這個驚人的數據相當于英國全國的總人口,我國“未來希望的種子”竟長期處于缺乏父母培伴、學校放任和社會不重視的狀態。2015年,《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顯示,大約1000萬的留守兒童一年到頭見不到他們的父母。留守兒童大多由年邁的祖父母或親戚照看,受自身文化程度低和年紀大等因素的影響,祖輩對留守兒童的管教處于放任和溺愛兩個極端,導致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缺乏正確的指引和教導,因此,留守兒童更易養成不良的習慣和造成行為偏差。在人身安全方面,據2014年的調查數據顯示,49.2%的留守兒童在過去的一年中遭遇過不同的意外傷害;2015年,貴州畢節的一個貧困市接連發生了五名幼童悶死垃圾箱、四名留守兒童喝農藥自殺等慘劇。在學校教育方面,留守兒童地區的教育資源匱乏,孩子上學的路程遙遠,放學后還要兼顧家務,因此,他們想要靠學習改變命運的機會渺茫,中途輟學或者只完成義務教育就步入社會的占大多數。較之于非留守兒童,留守兒童在人身安全、教育狀況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
(一)留守兒童的犯罪狀況
2020年6月,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了《未成年人檢察工作白皮書(2014-2019)》(以下簡稱《白皮書》),《白皮書》全面梳理總結了2014~2019年全國檢察機關未成年人司法保護工作。2014~2019年,檢察機關受理審查起訴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數量居前六位的罪名分別是盜竊罪、搶劫罪、故意傷害罪、聚眾斗毆罪、尋釁滋事罪和強奸罪,這六類犯罪嫌疑人的數量占全部犯罪人數的82.28%。截止2019年,在未成年人犯罪中,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的占比高達70%,這充分說明了未成年人犯罪與父母外出務工造成的家庭監護缺位和學校教育不足的關系非常密切。
據貴州省某縣監獄統計,大部分低齡犯罪者都是留守兒童,75%以上的未成年人在犯罪前曾有過嚴重不良行為而未能有效干預和矯治,大多是由一般違法行為逐漸走向了犯罪邊緣。留守兒童出現問題時由于得不到及時教導、干預和糾正,再加上受負面情緒刺激時往往會采取原始的暴力性攻擊手段發泄,導致他們容易走向違法犯罪的道路。
(二)留守兒童的被害狀況
在人身安全方面,留守兒童的家庭監護意識相對淡薄,使得他們更容易成為被侵害的對象。據相關媒體報道,如果有一方家長在家,留守兒童被侵害的比例是7%,但如果父母雙方都沒有在家,被侵害比例就上升到40%。由于留守兒童父母常年外出,犯罪分子也更容易選擇缺乏保護的兒童下手。留守兒童面臨最多的侵害是性侵,他們缺乏正確的性保護意識,犯罪分子采取引誘、欺騙或強迫等手段與留守兒童發生性關系,同時也存在熟人性侵的現象,包括監護人的性侵。此外,留守兒童被拐賣拐騙和被猥褻的比例也不少。留守兒童遭受的這些侵害會嚴重影響其身心的正常發展,不利于犯罪預防的進行。
二、留守兒童犯罪的成因分析
“沒有不良的少年,只有不幸的少年”。留守兒童不是“問題兒童”,留守兒童之所以更容易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是缺乏家庭監護、學校教育和社會支持的結果。
(一)家庭教育的長期缺位
家庭是兒童的第一個教育場所,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教師和朋友,原生家庭對一個兒童的成長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完整的家庭是兒童身心健康、性格形成的基礎,缺乏家庭教育,孩子的童年生活會略顯灰暗,而這灰暗的時光將會影響他們一生。相對而言,留守兒童的家庭是殘缺的家庭,因為它喪失了培育健康兒童的功能。
在全國婦聯兒童工作部關于“母親第一次出去打工時你多大”的一項調查中,1~3歲占比18.7%,3~6歲占比20.7%,6~9歲占比23%,9~12歲的占比20.2%,幼兒期、學齡期和青春期是兒童成長發育的三個重要時期,父母在其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相關研究表明,留守兒童親子教育的缺失和家庭環境的改變會使其形成不良人格,并呈現出以下人格特點:孤獨、情緒不穩定、易心煩易亂、自控能力不強、自卑拘謹、冷漠寡言、抑郁壓抑、憂慮不安、沖動任性、緊張焦慮等。而這些不良的人格特征繼而又會影響他們的學業成績和社會交往能力,使其逐漸地步入犯罪邊緣。
留守兒童父母通常一年回家一次,親情團聚的機會較少,有些孩子甚至不認識父母或對父母有陌生感。留守兒童在親情關系斷裂的情況下,面對自身身體成長變化、學習壓力、人際問題和情感問題時會缺少傾訴對象,不知所措,只能堆積在內心深處。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與關愛,留守兒童在心靈上更容易遭受創傷,逐漸變得膽小自卑、不愛與人交流,這樣會使得負面情緒堆積無法宣泄,長此以往容易發展為心理疾病和導致性格偏差。孤僻的性格、心理上的憎恨與仇視,加之留守兒童自我控制能力欠缺,這些因素都會成為留守兒童走向犯罪化道路的誘因。
留守兒童父母外出后,其監護人多為祖父母、外祖父母,祖輩監護人往往年齡大,文化水平偏低,監護力度不夠,他們無法滿足孩子內心的情感需求,也無法在孩子思想道德培養及良好行為習慣養成上給予正確引導。由于思想觀念和年代的差異,在兒童犯錯或者不聽話時,祖父母大多采取打罵的教育方式,這種教育方式會傷及兒童的自尊心,使他們產生逆反心理甚至出現心理問題,產生抵觸心理的他們會和有同樣經歷的孩子們聚集在一起,“同病相憐”的他們會發展成為一個小團伙,逐漸地與社會上的不良群體接觸,最終誤入歧途。
(二)學校教育和監管的忽視
留守兒童所在地區大多是偏遠貧困的山區,筆者有幸到過貴州某地區的幾所小學進行調研并和當地的教育工作者交流后發現,留守兒童小學地區的教育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師資力量匱乏,主要原因是貧困落后地區無法吸引和留住優秀師資;二是教師的任務量較大,基本上是兩名教師負責一個班的所有課程的教學任務;三是教學內容單一,只注重傳統課程的教授,這使得學生缺乏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四是學生們比較畏懼教師,缺乏師生交流。因此,貧困地區的留守兒童在學習成績上往往不盡人意,發展為輟學的留守兒童也不少,他們一開始就輸在了起跑線上。
雖然教育環境比較惡劣,但學習成績仍然是很多留守兒童最后的信念,盡管他們缺少父母的關愛,缺乏優質的教學資源,每天獨自起早貪黑去上學,在經濟上往往也略顯不足,但優異的學習成績可以使他們獲得成就感和自信心,促使他們不斷地朝著正確的方向走下去。但當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這根稻草被壓倒后,缺乏家庭教育和學校監管的他們會選擇肆意妄為,逐漸染上惡習或追求享樂,如此發展下去有些留守兒童就會發展為犯罪。
留守兒童進入中學后,他們就迎來了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青春期,該階段是留守兒童染上不良惡習、走向違法犯罪道路的高峰期。從青春期開始,兒童的身體、心理、行為模式、自我意識、交往與情緒特點等都開始迅速發展變化,更為接近成年人。這些迅速的變化會使少年產生困擾和焦慮,出現逆反心理。在該階段,學校教育在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現實中學校教育和監管還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忽視對兒童心理健康的教育。留守兒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他們大多比較封閉或自我保護意識強,青春期的到來也會加劇他們的心理壓力,心理壓力無法得到緩解與釋放,他們就易做事沖動、思想極端,最終出現暴力性犯罪。二是忽視個體差異與特點,教育方法有失偏頗。在學生成績下降或者犯錯后,學校大多采取批評和懲罰的教育方式,處于逆反時期的他們會對教師產生抵觸心理,出現厭學和逃課的現象,逐漸地這些學生開始逃課、打架、沉迷游戲等,最終被學校予以開除。流入社會后,缺乏雙重監管的留守兒童更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形成犯罪人格。三是學校監管力度不嚴,過于放任。學校對于學生管理的放任和不重視是導致留守兒童違法犯罪的原因之一。青春期的兒童爭強好勝,喜歡拉幫結派,會形成自己的小團伙,他們課后喜歡欺負弱勢的同學或者收取保護費,這就產生了“校園霸凌”和“校園暴力”。近年來,“校園霸凌”所引起的惡性事件屢見不鮮,嚴重到施暴者和被施暴者失去生命。而留守兒童最容易成為施暴對象,被欺負久了他們會采取極端的暴力手段予以反擊,甚至為了變強大他們也成為了施暴者,走向了不歸路。
(三)社會環境的影響
研究調查發現,農村兒童的犯罪率要高于城市兒童,農村留守兒童的犯罪率要高于農村非留守兒童。究其原因,社會大環境對兒童的成長具有巨大影響,農村留守兒童地區大多是貧困地區,他們在經濟上存在需求,所以盛行著“讀書無用論”的思想觀念,外出務工可以看到繁華的世界和帶來豐厚的收入,有些留守兒童則是迫于父母的壓力,為了減輕家庭負擔而外出。當他們選擇輟學真正走上社會之時,外面的世界并非如此,缺乏體力、耐力和社會閱歷的他們備受打擊與挫折,有些逐漸開始小偷小摸度日,最終發展為違法犯罪。
隨著網絡時代的發展,留守兒童與父母可以通過視頻的方式進行溝通交流,“手機育兒”方式的出現使得父母外出務工時都會給孩子配備一部智能手機,以緩解他們的思念之情和達到遠程監護孩子的目的。但智能手機和互聯網的普及也同樣危害了留守兒童,由于他們缺乏自控能力和有效監管,留守兒童容易沉迷于網絡世界,而網絡成癮的危害會更加嚴重。在缺少家長監護和控制的情況下,給留守兒童打開網絡的大門也面臨著諸多危險,缺乏正確認知的他們可能會在網聊時被犯罪分子誘騙、拐賣或性侵;在經濟拮據時染上校園貸,被利用進行非法網絡直播;黃、賭、毒以及暴力性視頻等都會對他們產生不良影響。網絡成癮會使他們學業成績急劇下降,魚目混雜的網絡世界更容易成為留守兒童犯罪的催化劑,家庭監護的缺失使得網絡對留守兒童的負面影響加大。
此外,未成年人學校周邊的環境也缺乏有效監管。網吧不僅不禁止未成年人進入,還為他們提供假身份證上網,網吧中的大多數人是未成年學生,網吧是毒害未成年人的一大毒瘤,網絡成癮和不良的網絡信息傳輸會成為未成年人犯罪的誘因。除此之外,周邊的娛樂場所、KTV和酒吧等也會對未成年人產生不良影響,小便利店違法向未成年人出售煙酒也會助長他們的惡習。缺乏經濟基礎的他們會逐漸開始尋釁滋事、盜竊、敲詐勒索和搶劫,團伙化地進行違法犯罪活動。
三、留守兒童犯罪的規制路徑
2019年,我國推進修訂完善了《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在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加強事實無人撫養兒童保障等方面印發了相關意見,進一步完善了保障我國兒童合法權益的法律法規政策體系。在結合既有法律的指導下,留守兒童犯罪的規制路徑可以通過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進行綜合預防。
(一)落實家長監護權
兒童的監護權是其成長過程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一項權益保障,父母是孩子的法定監護人。對于家庭監護問題,《民法典》第26條規定,父母對未成年子女負有撫養、教育和保護的義務;第27條規定,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監護人。從該規定可以發現,法律只是規定了父母有撫養、教育和保護子女的義務,并沒有規定父母的監護是一種責任還是義務,也未明確未成年人是否享有監護權,如此一來,留守兒童監護權的缺位就會得不到法律的保障,不利于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因此,未來立法的修改應當明確把監護作為父母的義務或責任,未成年人享有監護權,并明確規定父母監護缺失或失職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完善家庭監護機制,從主動層面和被動層面共同促進父母履行對未成年子女的監護職責。
留守兒童的父母外出后,他們交由祖父母或祖父母監護形成了隔代監護,這其實也可稱為監護虛置,因為這種監護缺乏真正明確的監護人,導致留守兒童的監護權處于一種虛置的狀態。根據《未成年人保護法》第16條規定,父母因外出務工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履行對未成年人監護職責的,應當委托有監護能力的其他成年人代為監護。那么,此處的“代為監護”是否發生了監護權的轉移?代為監護人是否需要承擔和履行完全的監護義務?法律對此并沒有明確化。根據《民法典》第27條規定,只有父母死亡或喪失監護能力時,才會確定新的監護人,即監護權發生轉移。留守兒童的父母只是長期外出務工,沒有實際和留守兒童生活,但他們并沒有死亡或喪失監護能力,所以監護權沒有發生轉移。留守兒童的現實狀況中,這種代為監護難以產生真正意義上的監護轉移,在法律意義上,父母依然是留守兒童的法定監護人。這種法定監護人與代為監護人之間的分離,我們可以稱之為監護虛置。這種監護虛置不利于監護人實際履行監護職責。因此,法律應當進一步明確監護權的轉移問題,解決留守兒童的監護虛置,從而緩解以隔代監護為主的現狀。
我國監護制度對于具體的監護內容沒有明確規定,即監護義務包括哪些方面。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大多只關注孩子的衣食住行和人身安全問題,較少關注他們的心理問題、道德培養和習慣養成,因此,有必要明確未成年人的監護權包含哪些內容,以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對于沒有履行監護職責的監護人,可以責令其尋求替代措施進行補救或繼續履行。在監護人沒有能力履行心理輔導和學習輔導職責的情況下,可以發揮國家保障機能,交由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或者兒童福利機構進行輔導,以確保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和保障其正常的學業。
(二)加強學校教育和監管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貧困地區的教育水平,投入大量的經費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和保障學生的基本生活。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要保障留守兒童平等的受教育機會和條件。教育需從基礎開始抓起,面對農村留守兒童地區的教育資源落后且匱乏的狀況,可以借鑒“脫貧攻堅,駐村干部”的方法,實行“優質教師走進鄉村”的策略,鼓勵更多的優質教師進入留守兒童地區的學校。“優質教師走進鄉村”可以實行短期的派遣,并不改變原有編制,短期的鄉村教學經歷反而會引起一些優秀教師的興趣,愿意深入貧困地區教學;也可以著手建立城鄉對口學校幫扶策略,加強城鄉教育資源的互動,促進貧困地區的教育發展。優質教師走進鄉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留守兒童地區的教育方法、教育觀念和教育水平,派遣教師要致力于豐富課堂內容,提升學生興趣,關愛學生心理健康,促進留守兒童全方面發展。派遣教師的加入也會影響原有教師,更新他們的教學方法和理念,逐漸與現代化教學接軌,縮小城鄉教育差距。
在學校教育和監管方面,首先,需要配置專職的心理健康教師和開設普法課堂。將心理健康課程設為每周的必修課,同時設置心理咨詢室進行個體心理輔導,心理咨詢要嚴格保密并謹慎進行,避免對學生造成二次心理傷害。每個班級選舉一個心理聯絡員,以便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在必要時主動追蹤和干預有自閉、膽小或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學生。心理輔導可以讓學生把內心的積怨或壓力發泄出來,及時敞開心扉,有教師的關愛與指導后,留守兒童會產生歸屬感,其心理問題也就從根源上得到了解決。普法課堂的開設可以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增強法律觀念,他們對自己的行為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后,就不敢輕易地去觸碰法律的底線。其次,學校可以實行封閉式管理,讓學生的生活范圍僅限于學校,以阻斷他們染上不良惡習的源頭。同時,在校期間禁止學生使用手機,減少學生與互聯網的接觸。在實行封閉式管理后,“校園霸凌”仍有可能在校園里存在。面對“校園霸凌”,學校應重點加強對學生寢室的監管,及時了解學生間的矛盾和沖突,重點關注具有暴力性攻擊行為的學生,從源頭上對施暴者進行教育和糾正,避免團伙化的發展,必要時可以將其轉移至少管所進行教育。學校的教育從心理輔導、管理方式和教學資源等方面進行增設或強化后,會極大減少未成年人染上惡習甚至犯罪的幾率,教育的價值才能真正發揮。
(三)凈化社會環境
兒童的成長發展是從一張白紙開始的,他們一開始并沒有“去犯罪”或者預謀犯罪的意識,應亟待改善社會大環境中不良因素對兒童的影響。首先,要改變留守兒童地區“唯金錢論”和“讀書無用論”的社會風氣,更新農村地區父母的教育觀念,要確保留守兒童的正常學業,知識才是留守兒童走出去的資本。其次,手機游戲和網絡游戲中應減少血腥場面、暴力性攻擊行為的出現,謹防兒童的不良模仿。要加強對兒童手機使用的監控,開啟“學生模式”,嚴格控制好兒童的使用時間和使用場景。相關管理者要加強對娛樂場所的整頓與排查,對違規進入未成年人的娛樂場所進行嚴重處罰與糾正,同時,經營者要嚴格遵守禁止未成年人進入網吧、KTV以及酒吧等娛樂場所的相關法律規定。最后,政府要加大力度深入開展精神文明建設,消除各種毒害青少年的“精神毒瘤”,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環境。同時,政府要號召社會多方力量共同參與,加強對留守兒童群體的關注與支持,為留守兒童提供少年宮、農家書屋、童伴之家等社會兒童福利機構,以促進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董溯戰.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社會保障法律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8.
[2]南方周末.在一起:中國留守兒童報告[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3]馬? ?敏,王淑合.留守兒童性侵被害人的心理特征及其防范對策[J].行政與法,2019,(2).
[4]全國婦聯兒童工作部.農村留守流動兒童狀況調查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5]王開玉.不一樣的童年[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6]許永勤,李? ?戰.論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權益保護[J].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8,(4).
[7]朱立榮,馬? ?紅.農村留守兒童犯罪問題及其對策研究[J].安徽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13,(05).
[8]徐? ?晨.留守兒童犯罪預防問題芻議[J].行政與法,2012,(01).
[9]于? ?陽.留守兒童犯罪防治與被害預防實證研究[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5).
[10]王建敏,倪桂芳.未成年人網絡空間權益保護問題研究[J].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20,(03).
[11]張曉冰.試論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困境及法律建議[J].青少年犯罪問題,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