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硯溪
摘要:中華民族擁有上下五千年文化歷史,而少數民族音樂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文化資源,是世界文化歷史中獨具特色的文化瑰寶,其蘊含著一個民族的歷史與文化素養,是彰顯民族精神的根本。隨著多元化時代的到來與流行音樂、后現代主義文化思潮的興起,使得少數民族的傳統音樂受到了較為嚴重的沖擊與影響。如何有效的促進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的傳承與創新,是我們現階段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高校音樂教育? 少數民族傳統音樂? 傳承? 創新
中圖分類號:J6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17-0103-03
我們國家是由56個民族組成,并且每個民族中都有較為悠久的音樂文化,在古代民族音樂的發展道路上,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現階段,在國內高等院校的音樂教育中存在著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即少數民族音樂被西方音樂教育體系所取代,不論是音樂理論課還是實踐課,都存在嚴重的“重洋輕中”現象,從學生方面來講,他們總認為少數民族音樂比較土氣,沒有足夠的品味。這些現象對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承與創新帶來了嚴重的阻礙作用,并使得少數民族音樂文化逐步出現了被邊緣現象。另外,音樂教材方面還存在一定的不統一性,還缺乏對少數民族音樂的系統性介紹,以上這些因素都對少數民族音樂教育的推廣帶來嚴重的不利影響。
一、在高校音樂教育中加強少數民族音樂教育的必要性
(一)缺乏對少數民族音樂教育的重視
從現階段高等院校的音樂教育體系中可以看出,其基本上都是借用的西方音樂教育體系,將少數民族音樂教育融入到高等院校的音樂教育中也是近幾年才發展起來的,從整體形勢來看,高等院校的音樂教育主要以高雅音樂與嚴肅音樂為主,還相對缺乏對少數民族音樂與多元文化音樂的教育,由此可以看出,少數民族音樂教育在高等院校的音樂教育中仍未確立其重要地位,邊緣化狀況嚴重。隨著全球一體化的快速發展,中國的文化藝術深受外來文化的影響,這樣使得一些相對傳統的歷史文化與少數民族音樂逐漸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一些相對傳統的民族音樂及民間藝人也只有在一些相對閉塞,或者經濟交通尚不發達的地區才能找到。
(二)在高等院校的音樂教育中加強少數民族音樂教育的必要性
高等院校中的民族音樂教育,不但有相對深奧的教育學問,同時其還屬于普通的教育范疇。對于高等藝術院校來講,利用相對專業的教育手段傳承和發揚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是他們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同時還是體現高校特色的有利手段。高等院校中的民族音樂教育是整個音樂教育事業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但現階段民族音樂教育的發展現狀卻不容樂觀,因此,對現有的音樂教學模式、音樂教育思維進行改革是音樂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高校中的音樂教育應用承擔起對民族音樂傳承與發展的重任。民族音樂是一個民族的價值觀、風俗習慣以及民族文化思想的結合體,少數民族音樂中涵蓋了較為豐富的民族思想情感與悠久歷史的發展脈絡。首先,通過對民族音樂的學習,不但能夠提升和培養學生的多元文化價值觀和對事物的審美能力,同時還能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多樣性的音樂形式,通過學習民族音樂能夠讓學生深入的了解一個民族的發展歷史、文化特色以及當地的宗教信仰等,從而實現拓寬學生文化藝術道路的目的。其次,強化對學生的少數民族音樂教育,能夠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的高雅情趣,培養良好品質。在高等院校中,有部分學生只青睞流行音樂,缺乏對民族音樂及古典音樂的學習興趣,對此,就需要教師豐富自身的教學素材,利用正確的音樂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在實際的音樂教育中增加對民族相關音樂的教育。最后,提升對少數民族音樂教育的重視程度,能夠幫助學生傳承好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高等院校的音樂教育具有覆蓋面廣、傳播速度快等優點,因此,將少數民族音樂教育歸入到高等院校的音樂教育中,能夠很好的激起學生對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這對于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承與創新來講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二、少數民族傳統音樂面臨著嚴重沖擊
(一)流行音樂對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的沖擊
20世紀80年代初的中國音樂文化存在非常明顯的兩個標志:第一,徹底推翻了文革期間的美學觀念,并將重心帶到了抒發人類情感與時代精神的軌道上。第二,廣東太平洋影音公司的成立,自該公司成立之日起,中國的唱片行業就得到了重新建構,受到該公司影響,較短時間內就成立了近300家唱片公司,也正是這一發展趨勢使得中國的流行音樂得到迅猛發展,并且還推動了港臺及國外歐美地區音樂在中國大陸的發展速度。在此發展歷程中,民族音樂與嚴肅音樂始終都占據著主流位置,但對于市場經濟發展需求來講,始終缺少相應的運行機制。而此時,始終都存在邊緣的流行音樂因受到市場經濟模式的影響,獲取了較大的利潤,其原因是流行音樂得到了社會大眾對其的認可和需求,另外還因其市場制作成本較為廉價。通俗唱法在1986年就得到了中央電視臺的首次設立,此時的流行音樂文化才開始朝著主流文化方向邁進,這一舉措為流行音樂創造了巨大的發展空間,而受到嚴重打擊的必然是少數民族傳統音樂。
(二)文化生態的改變使少數民族傳統音樂面臨著生存危機
我們都知道不同的音樂形式產生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對此,音樂的社會作用與社會功能也不盡相同。原生態文化是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的主要來源,其與少數民族的社會生活具有非常緊密的聯系,完全具備傳承民族文化的社會功能。自發表演、自發創作以及自發欣賞等是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的最大特征。隨著國家社會和經濟水平的同步提升,使得各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有了非常顯著的提升,但其缺點就是讓原本與民族社會生活保持密切聯系的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減弱了其原生態文化的基本特質,進而使以民俗活動為依靠的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遭到強烈沖擊。
三、高校音樂教育在少數民族傳統音樂傳承與創新中的作用
(一)在傳承和保存少數民族傳統音樂中起著紐帶作用
要想將少數民族傳統音樂很好的傳承和保存下來,就需要學校部門做好相應的傳承渠道。經過近幾年的深入探索與實踐后,學校部門也落實了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工作,在學校教育中形成了獨具一格的特色文化。在校園內開展民族傳統文化教育,為學生營造出濃厚的民族傳統文化氛圍,這樣不僅可以增強全體師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民族榮譽感,同時對于繼承與創新民族音樂具有積極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來講,加強對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是高等院校中音樂教師的必要使命,對此,高等院校內必須要加強對專業且優秀音樂教師的培養,并且還要在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的傳承與創新中起到一定的紐帶作用。
(二)在傳承和保存少數民族傳統音樂中起著創新作用
少數民族傳統音樂已經深深融入到了民族發展的歷程中,并且還蘊含了優秀的文化底蘊,但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強烈沖擊,使得一些原生態環境下的傳統樂種受到影響,如果不對其進行完善,那么最終的結果必定會遭到社會的淘汰。由此可以看出,要想更好的傳承與保存好少數民族的傳統音樂,就必須要對其進行創新與完善。高等院校不但是新型文化與主流文化的傳承地,并且在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的創新與完善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要想對我國的少數民族音樂進行有效的弘揚,首先,需要構建出多元的音樂文化教育理念,并將其有效的滲透到高校音樂課程的教育中來,另外,還需要加強對本土音樂的深入開發與利用,多為學生開展一些專業指導性先修課與專業任意選修課相結合的實踐活動,培養出理論與基本功較強的復合型音樂人才。其次,豐富教學模式,發揮本土優勢,對本地區的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進行深入的開發,并且還要在資金和相關政策方面予以大力支持,為學生創造一些能夠到少數民族地區進行實踐的機會,讓其能夠了解少數民族地區的音樂文化、地域屬性。最后,將開展的研究與實踐活動靈活應用到音樂教材的課程教學中來,讓其成為有效傳承和發展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最寶貴資源。
四、高校音樂教育在少數民族傳統音樂傳承與創新中的具體策略
(一)建立多元化轉向的少數民族音樂教育機制
我國由56個民族組成,是世界上民族數量最多的國家,并且每一個民族都擁有獨特的、專屬的音樂風格與音樂特點,中國地區的少數民族音樂在其發展歷程中,具有品類齊全、內容豐富等特點。1994年的《世界文化的音樂政策》明確將文化多元主義設立為音樂教育的核心內容,政策中有明確提出:中國的音樂教育只要缺少多元文化,那么該體系就是不完善的,會對中國的音樂發展造成不利影響。在當今時代下,人類的物質水平與文化水平都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在此關鍵時刻,中國的民族音樂必須要緊跟時代的發展潮流,制定出相對完善的民族音樂教育體系,另外,還要認真對待中西方音樂文化間的差異與關系,因為這是中國音樂教育真正走向多元時代的關鍵。
(二)完善少數民族音樂課程設置
在多數的高校主題課程的名單中,我們并沒有看到少數民族音樂課程,甚至有些學校自始至終都沒有設立有關于少數民族音樂方面的課程,在此背景下,中央音樂學院在眾多高校中起到了表率作用,1982年中央音樂學院就在自己的課程中設立了《外國民族音樂》課程,起到第二表率作用的是上海音樂學院,該學校不僅設立了《東方音樂文化》《東方音樂概論》等方面的音樂課程,并且還在這個過程了編寫完成了《東方音樂概論》教材。缺少對少數民族音樂教育的認識和重視是目前高校音樂教育體系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那么要想提升對此問題的重視,需要做好以下幾點:第一,在設置音樂課程和選用音樂教材的過程中,要充分結合少數民族的音樂資源,立足于鄉土文化;第二,在學校多開設一些與音樂相關的特色課程,并設立地方特色課程,類似于“甘南藏族民歌演唱”這樣的;第三,將少數民族音樂教育融入到相關的樂理課程教育中,以此加深學生對少數民族音樂的認識和理解。只要做到以上三點,學習音樂的學生肯定會受益匪淺,其核心作用是能夠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少數民族音樂的獨特魅力。
(三)加強少數民族音樂方面的師資隊伍建設
從現階段的高校音樂師資隊伍中可以看出,幾乎所有的音樂教師全都是從專業的音樂院校畢業的,在這些教師中存在一個普遍現象,即,他們在做學生的時候都深深受到了西方音樂教育體系的熏陶和影響,他們的音樂思維、對音樂知識結構的認識以及對音樂的演唱方式等都多多少少摻雜了西方元素。其實,高校的音樂教師對中國的少數民族音樂并沒有深入的了解,在民族視野方面相對缺乏。教師作為少數民族音樂傳承與傳播的主體,只有將這一主體的音樂綜合素養提升了,那么學生的民族音樂素養才有提升的可能,對此,音樂教師還需要多多開展一些有關于少數民族音樂傳承方面的課題或學術研究,開展一些高水平的科研活動,另外還可以找一些造詣較高的民間藝人,或者水平較高的藝術家請教,找高人請教屬于口傳心教,這種方式可能會讓多數人認為比較落后,但我們國家的優秀傳統文化也正是有了口傳心教才得以很好的傳承和發展。同時,還可以將自己的學習研究成果應用到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帶領學生進行民間風采的田野調查,這一方式可以有效的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活動的參與性。
五、結語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少數民族音樂教育的傳承和創新是高等院校音樂教育的首要任務。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的教育都不可能離開自己的本土文化,只有讓少數民族音樂教育在高校音樂教育中得到傳承和發揚,才有可能使中華民族的音樂文化立于不敗之地。值得慶幸的是,現階段有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學者都充分認識到了少數民族音樂教育的重要性,并明確了其在提升學生綜合素養方面具有非常獨特的作用。通過傳統音樂的育人功能,使得學生的音樂能力有了顯著的提升,相信在不遠的時間內,通過高校音樂教育能夠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出更高水平的音樂人才。
參考文獻:
[1]謝姿媚.高校少數民族音樂教育的改革創新研究 ——評《中國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高校音樂教育研究》[J].林產工業,2019(10):85-85.
[2]蔡智勇.少數民族地區高校民族民間音樂課程的教學現狀與創新[J].大眾文藝,2016(11):257.
[3]陳艷秀.民族音樂多維傳播分析——評《中國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高校音樂教育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20(08).
[4]蘇婭,李廣睿.蒙古族民歌在高校音樂審美教育中的活態傳承[J].發明與創新·職業教育,2019(04):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