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雪
摘 要:信息技術的發展已然成為現代科技的主流趨勢,而基于新科技的不斷更新與發展的宏觀背景下,信息技術也愈來愈成為高中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微課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就是鮮活的案例。高中化學區別與初中化學課程,其知識內容的體量和知識體系的復雜程度都有著天壤之別,因而需要借助更加高效、全面、新穎的教學方式展開教學活動,使得化學知識的輸出能夠在淺顯易懂的基礎上,深化學生對知識的進一步理解。因此,落實微課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有效運用是當前高中化學課程迫切的任務。
關鍵詞:微課技術;高中化學;教學策略
在高中化學課程中充分落實微課的教學技術,即將高中化學課程與微課教學進行深刻的融合,尋求二者之間的契合點,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提升高中化學教學的質量與水平。讓高中化學逐步向著“微時代”的方向進一步發展,能夠將高中化學中復雜、繁多的問題進行簡化,從而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向學生呈現,同時微課能夠進一步拓展化學課程內容和教學的趣味性。文章結合高中化學教學的實際情況,在把握學生個性化學習的基礎上,探究微課在高中化學課堂的有效運用策略。
一、把握微課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一)有效縮減教學時間,提升教學整體效率
微課技術,顧名思義是利用微型課程開展教學,從而區別于傳統教學中繁冗、刻板的教學方法。微課技術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有效運用,可以將龐大的化學知識體量進行科學的分刻、整合與濃縮,使得在實際教學中呈現的是課程知識的精華部分與重點內容,可以幫助學生規避無效的學習精力消耗,抓住化學課程的重點開展深入學習鉆研。因此,采用微課的方法踐行高中化學教學,可以進一步縮減教學所花的無用時間,對于教學的整體效率提升同樣有著積極的影響。
(二)生動呈現知識內容,拓展課程豐富外延
微課是基于信息技術基礎而形成的教學方式,因而具備信息化的特點和優勢,能夠促進高中化學授課的進一步優化。信息技術中擁有著互聯網中海量的課外知識內容,和最前沿的化學研究資料,是拓展學生化學知識視野和認知廣度的有效途徑。另一方面,微課可以借助動畫、視頻、圖片等方式對化學知識進行搭載與轉化,從而讓原本晦澀難懂的公式數字以生動有趣的形式展現,讓學生由淺入深的理解和掌握高中化學知識,并且有效降低傳統高中化學教學中枯燥乏味的問題所在。
(三)有機串聯知識模塊,優化內容整合機制
高中化學知識相對初中課程而言有著較為巨大的提升,其提升的重點就在于知識的體量,若沒有相應的整合機制,則會讓學生感覺化學知識較為繁冗且散亂。而借助微課技術的課程教學方法,可以使得課堂的節奏更加緊湊,不同模塊知識的連接性也可以獲得巨大的提升。微課以短小精悍的形式承載著不同板塊的知識,同時也高效串聯著不同的知識模塊,將龐大復雜的知識內容化繁為簡,構建相應的科學整合機制,能夠清晰地描繪高中化學課程的知識框架,讓學生能夠更加高效地吸收、理解、掌握相應的化學知識內容。
二、淺析微課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教學問題
微課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是伴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創新發展而涌現的,而面對新型教學方式在課堂中的運用,自然會遇到較多的問題和弊端,若這些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則會一定程度上影響化學課堂的整體教學效率。首先,是部分教師針對微課的教學理念過于片面化,即將微課教學局限于簡單的文檔操作、幻燈片展示等教學方法,并沒有深入鉆研微課技術與化學課程的契合點,把握信息技術最顯著的優勢開展教學,使得高中化學微課堂的教學效果無法得到充分的展現;其次,是教師在高中化學微課教學過程中,忽略了課堂之間交互性的把握,部分教師將微課的使用過度化,在課程當中過度滲透信息技術,則會使得傳統化學課堂教學的優點逐漸缺失,并且造成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感和自主性學習能力無法提升,師生之間也缺乏有效的溝通環節,造成交互性課堂在教學中的喪失;最后,是在微課教學的內容層面,許多教師并未將微課教學內容著眼于學生的興趣特點開展設計,同時也未針對課本原始內容開展相關的知識創新和延展,從而使得高中化學微課課堂的知識學習范圍較為狹隘,不利于學生高中化學學科綜合能力的提升與發展。
三、把握微課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特點
將微課與高中化學教育相互融合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把握微課教學的基本內涵和授課特點,并在鑒于正確的教學規律下開展以“微課”為核心教學手段的高中化學課程教育,落實好微課教學的積極性功能。教師在針對微課教學所開展的教學設計,需要建立對應的教學任務指向,從而使化學微課堂能夠在目標導向中高效進行。同時,教師所構建的“微課堂”教育方法需要與學生學習訴求和成長規律相互結合,抓住學生的興趣點,注重學生的課堂參與,增強極具個性化的微課教學模式,從而發揮微課相對自由的教學優勢。另一方面,微課課堂與教師授課二者是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的,“微課”課堂不能與教師實際講學授課所脫軌,而實際授課講學也不能過度依賴先進的信息技術。因此,教師必須在微課模式下充分配合“板書授課,講臺教學”的傳統方式,進而在發揮信息技術優勢的同時,能夠在授課過程中逐步拉近師生間的距離,培育良好的教學氛圍和教學默契,并在循序漸進的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化學學科的綜合能力。
四、探究微課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有效運用
(一)提升微課課件質量,創新高中化學課堂
微課教學是通過動態的方法傳輸知識內容,但有別于傳統高中化學授課,微課教學將動畫、視頻等相關技術作為知識的承載體,因此對于教師課件制作和課程連接等方面的要求比較高,同時需要注重微課課堂所具備的生動性、豐富性、科學性的特點,使得微課課件的整體質量有著顯著地提升,并在微課授課與板書講學的相輔相成中,強化學生高中化學綜合能力。
比如:教師在授課《生活中兩種常見的有機物》的課程時,在以往的教學經驗中可以得知乙醇與乙酸自身所存在的較為復雜的物質結構,增加了學生學習、理解的困難程度,因此可以借助微課的形式進行教學。教師可以利用動畫演示的手段將乙醇乙酸的分子結構,并針對不同的結構模塊應用差異性的色彩對其進行繪制,從而讓學生可以較為直觀清楚地理解其結構特征,與此同時,教師可以針對圖片搭配對應的講學授課,將知識進行有機串聯,提升化學課堂的整體效率。
分析可得,將微課運用于高中化學的授課過程當中,可以有效彌補傳統教學模式下所存在的短板,并能夠借助較為形象生動的方式將高中化學所蘊含的晦澀難懂且較為分散的知識內容進行呈現與整合,學生可以借助微課中的視頻教學、圖文并茂等方法深化對高中化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并且留予學生一定的自由學習空間和自主探索機會。
(二)多元層面延展思維,提高化學實踐能力
高中化學教學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能夠基本掌握化學相關理論知識,同時具備高中化學的實踐應用能力。在面對新高考深化改革的逐步推進,高中化學不再拘泥于課本中淺顯的理論知識,單純地學習課本中的化學知識內容不能滿足其學習需求,因此教師應借助微課中內含的豐富多彩的課外教學內容,以及多元化的教學策略方式,幫助學生延展化學學科視野。
比如:在《金屬的化學性質》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可以基于鋁、鎂、銅等金屬在環境異同下不同反應的現象需要借助大量實驗來證明的科學特點,就可以借助微課中的信息技術手段進行實驗展示,運用事先拍攝完成的教學視頻在教學過程中播放,讓學生針對視頻所展現的實驗內容開展細致入微的觀察,清楚地掌握各個金屬不同的特點和反映性質,并進行相關的交流和記錄,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化學實踐應用能力。
分析可得,微課中視頻動畫教學手段可以將傳統的實驗課堂以3D模擬的形式展現,將實驗過程以動態的方式向學生演示,一方面能夠突破實驗設備、實驗場地的客觀限制,另一方面則能夠拓展高中化學的實驗內容的豐富性,讓學生可以了解到最前沿或具備趣味性的化學實驗,從而讓學生可以在化學課堂中提高個人化學學科的應用實踐能力。
(三)開展師生教學互動,強化教學整體效率
微課教學形式在高中化學課堂中的充分實踐運用,能夠使得課堂教學突破傳統課堂距離和時間層面上的限制,可以借助微課中豐富的互動方式與學生搭建緊密且高效的溝通交流平臺,從而使得學生能夠在高中化學課堂中開展許多豐富有趣的課堂活動,在促進學生課堂趣味體驗的同時,可以提高整體的教學效果。
比如:在針對《基本營養物質》這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借助微課落實互動性化學課堂的有效構建。運用多媒體技術以更貼近生活的實驗微視頻讓學生較直觀容易地了解糖類、油脂、蛋白質的特征反應,從而加深這些基本營養物質對人類日常生活、身體健康的重要性,強化化學在人類發展中的作用。同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中配合相關的提問和小組討論環節,引導學生進一步體驗科學研究的一般過程和基本方法。
分析可得,教師在微課的模式下的授課實踐中需要注重課堂互動性的特點,借助微課靈活多變的課堂形式搭載教學互動內容,從而加強師生之間的緊密聯系,同時能夠引導學生參與到高中化學課堂的互動環節當中,提高學生的課堂專注度和積極性,從而優化高中化學課程的教學質量。
結束語
微課教學在高中化學課程中的具體應用是符合當前現代化教學需求的,同時也是新課改背景下提升高中化學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有效途徑。相關教師應把握微課教學在高中化學課程中的積極作用,通過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深度結合,運用微課技術搭載化學課程中相關知識,并借助微課技術的多元呈現手段增加高中化學教學的生動性和趣味性,進而在簡化高中化學知識的同時,提高課堂教學對學生的吸引力,促進學生化學知識和綜合能力的顯著提升。
參考文獻
[1]王曉娟.微課在高三化學教學及高考備考中的應用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0(85):135-136.
[2]周海燕.高中化學微課程開發的研究——以“電子層”為例[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0(30):75-76.
[3]王峰婷.高中化學微課教學實踐——以“化學反應進行的方向”為例[J].高中數理化,2020(20):77.
[4]王芳通,李睿峰.高中化學實驗微課應用情況的調查與分析——以寧夏隆德縣中學為例[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20(09):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