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漢文

71年前,薛英杰、任紅舉等像花一樣年輕的戰士“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奔赴抗美援朝出國作戰的戰場。數年后,有些英雄兒女回來了;有些為了祖國、為了人民、為了和平獻出了寶貴生命,永遠地留在了異國那片陌生的土地上……
正在上映的《1950他們正年輕》聚焦當年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的普通年輕人,通過26位不同兵種、不同時期參戰的健在老兵的講述,呈現他們曾經熱血的青春與夢想,也還原了真實、殘酷的戰場,表達了他們希望祖國強大的心愿和對世界和平的祈望,帶給當代年輕人直抵內心的震撼。
這部影片宣發規模不大,排片場次較少,盡管如此,該片仍收獲好評,目前豆瓣評分8.7,在今年上映新片中名列前茅。筆者觀影時,也許是工作日的原因,影廳里只有不到10位觀眾。放映開始,陸續有觀眾的抽泣聲響起;放映結束,直到片尾字幕播放完,影廳燈光全亮,觀眾才離開影院,匯入影院外的平和日常……
筆者被影片深深感染,深深打動——這種感動來自于志愿軍戰士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偉大精神。影片采訪的89歲老兵談學政當年所在的班共21人,在馬鞍山戰斗中犧牲19人,最終守住了陣地;88歲的老兵包月祿,在戰場上數次和死神擦肩而過,在著名的奇襲“白虎團”戰斗中沖鋒在前,奪下美軍“白虎團”團旗,“白虎團”團旗如今被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收藏;89歲的老兵周繼成,在上甘嶺戰役中主動請纓,掩護黃繼光等執行炸碉堡任務,他所在班共12人,戰后僅剩3人……志愿軍戰士身處惡劣而殘酷的戰場環境,面對武裝到牙齒的對手,以“鋼少氣多”力克“鋼多氣少”,譜寫驚天地、泣鬼神的雄壯史詩。
這種感動來自于通過普通戰士視角呈現的真實感。與同類作品多描寫交戰雙方將領的運籌帷幄不同,《1950他們正年輕》通過基層戰士的視角,講述抗美援朝戰爭中普通人的情感和命運。該片摒棄以時間線、章節、第三方旁白等形式串聯的結構模式,采用健在老兵的同期聲為敘事基礎。看到老兵身上的傷痕甚至假肢,觀眾不禁聯想到當年戰場的殘酷,聯想到勝利來之不易。一級殘疾軍人周全弟,在最慘烈的長津湖戰役中,被嚴寒凍傷四肢,為保住他的性命,醫生為他進行了截肢手術;如今年近九旬的周老,面對鏡頭,表達出少有的達觀,他表示,還想為國家、為人民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這種精神感染著銀幕前的觀眾。
這種感動還來源于志愿軍戰士之間深厚的戰友情。這群樸實、真誠的年輕人,在革命隊伍中,親如家人;在危急時刻,他們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義無反顧走向危險。那些活下來的老兵,談起犧牲的戰友,泣不成聲。94歲的老兵薛英杰,曾經答應把戰友遺骸帶回國,可是當時的戰爭環境不允許,這成為老人最內疚的事情;89歲的老兵孫德山,用自己微薄的收入修建了抗美援朝展覽館,祭奠犧牲戰友的英靈……
當然,影片也有不足,比如對每位老兵的介紹不夠詳細、重點不夠突出等等。但影片主創用時四年,采訪眾多老戰士,留下寶貴的視聽資料,這種精神值得敬佩。我們期待有更多觀眾走進影院,觀看這部給人心靈洗禮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