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茜

中國基建事業(yè)飛速發(fā)展,在讓人驚嘆的“中國速度”背后,是一代又一代基建人奔赴荒原,逢山鑿路、遇水架橋,奉獻青春甚至生命。9月17日,向“鐵道兵”及中國基建人致敬的災難電影《峰爆》上映。該片由李駿執(zhí)導,朱一龍、黃志忠、陳數(shù)、焦俊艷主演。
片中,一場危及16萬人生命的地質(zhì)災害即將來襲,幾位平凡的基建人挺身而出,展開生死救援。影片最大看點在于人在災難面前的各種選擇,既有燃點,也有淚點。近日,《綜藝報》記者專訪了《峰爆》導演李駿,在他看來,“主旋律電影其實可以跟類型片、跟商業(yè)性結合得非常好。”
最險峻處打造真實災難片
電影伊始,地質(zhì)災害突襲云江縣城,地陷、山崩、暴雨、泥石流接踵而至,16萬民眾遭遇生命威脅。與此同時,基建人、消防員、飛行員等各行各業(yè)平凡英雄挺身而出,從四面八方火速奔赴一線,一場保護縣城民眾的絕境救援就此展開。
《峰爆》作為災難片,展現(xiàn)了隧道透水、地陷、山體滑坡、塌方等令人窒息的災難場景,向觀眾普及了不少“硬核”地質(zhì)知識。為了增加影片專業(yè)度,主創(chuàng)們查閱書籍和紀錄片,做了大量關于地質(zhì)學和爆破的案頭工作。李駿笑言,“一位編劇把同濟大學爆破專業(yè)的本科教材讀了一遍,盡量把有趣的知識點揉進電影。”此外,劇組還邀請了中鐵建地質(zhì)專家、國際探洞專家擔任顧問。
實景拍攝是《峰爆》的另一大特色,力求真實而震撼。影片開頭,一列火車穿過熙熙攘攘的小鎮(zhèn),鐵道兩旁擠滿了擺攤兒的小商販,下一秒,山崩地陷......李駿介紹,影片在貴州綏陽取景,但為了營造西南邊陲小鎮(zhèn)的真實景象,劇組以云南邊境的一個小鎮(zhèn)做參照,1∶1搭建場景。
為了以真實質(zhì)感呈現(xiàn)抗災救援現(xiàn)場,劇組還深入亞洲最長溶洞——貴州雙河溶洞拍攝。片中小鎮(zhèn)地陷后主角落入溶洞的戲份,在雙河溶洞中最危險的晶花洞拍攝。李駿回憶,從洞口到拍攝地,需要徒步一個半小時,行至洞深處,還需要穿過一個極其低矮狹窄、僅容匍匐前進的暗道,許多攝影器材無法通過,劇組只能把設備拆了再組裝;為了不破壞環(huán)境,劇組人員全程不能吃喝、小便......影片還有不少隧道中的戲份,美術團隊前往湖北恩施、湖南古丈及貴州荔波里多個隧道實景考察,用時80天1∶1搭建還原出了一座施工隧道。
“中國式父子”
《峰爆》主線人物是朱一龍飾演的爆破研究室主任洪翼舟和黃志忠飾演的退伍鐵道兵洪赟兵。父子兩人由于工作,常年不能見面,由此埋下心結,可以說是典型的“中國式父子”相處模式:缺乏溝通理解,不知如何表達。有觀眾調(diào)侃,“看到了我和爸爸相處的影子。”但在縣城遇險的危急時刻,父子倆打破隔閡,攜手并肩沖在救援一線。
演員朱一龍稱,通過洪翼舟這個角色,他深入了解了鐵道兵和基建人群體。演員黃志忠透露,自己被劇本中退伍鐵道兵洪赟兵的人物設定、過往經(jīng)歷和父子深情所打動,對洪赟兵而言,保護人民生命財產(chǎn)安全是軍人的本能,“老鐵道兵即使脫了軍裝,其底色也永遠是軍人。”
這樣的人物設計來源于現(xiàn)實生活,“在中國,兩代人都從事基建工作的家庭很多。據(jù)我了解,中鐵建里就有非常多‘鐵二代‘鐵三代。從創(chuàng)作來講,影片講述鐵道兵精神的傳承——父子就是天然的傳承關系,也最容易切入故事。”李駿介紹,劇組在拍攝時曾遇到一對真實的鐵道兵父子,二人與影片中的老洪和小洪相似,造就了一段“兩代基建人的傳承佳話”。
“中國式救援”
《峰爆》的拍攝初衷是致敬鐵道兵,李駿采用災難救援題材,將影片的商業(yè)性和主旋律表達結合起來,他表示,“災難片的戲劇矛盾和沖突明顯,既能體現(xiàn)主人公身上的職業(yè)特性,又能滿足電影觀眾的喜好。”鐵道兵源于戰(zhàn)爭時擔負道路交通保障任務的武裝護路隊伍。20世紀80年代,鐵道兵部隊撤銷建制并入鐵道部,他們脫下軍裝,成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基建人。
從劇情上看,該片更像是救援片。開場令人震撼的自然災害大場面之后,便是跌宕起伏的“中國式救援”。絕境之下,基建工作者、退伍鐵道兵、消防員、飛行員等毫不猶豫將救人放在首位,以人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和表達,引發(fā)觀眾共鳴和共情。在李駿看來,“影片多群像描寫,組成立體的人物形象。這也符合我國秉承的抗災救災做法。”
片中令人身臨其境的救援場景,讓觀眾不由得聯(lián)想起真實事件。李駿介紹,電影創(chuàng)作時參考了真實地質(zhì)災害,“中國是地理大國,一些山區(qū)經(jīng)常遭遇地質(zhì)災害。電影故事發(fā)生在縣城,也是為了讓觀眾更有沉浸感和真實感。”
為了塑造好中國基建人的群像,演員高度敬業(yè)。朱一龍在開拍前進行了一個多月的攀巖訓練。拍攝時,他堅持不用替身,完成了徒手攀爬90度巖壁的高難度戲份。在2月0℃的低溫下,朱一龍和黃志忠掛在懸崖上淋雨拍戲。影片還刻畫了項目經(jīng)理丁雅珺(陳數(shù) 飾)和物探技術員盧小靳(焦俊艷 飾)兩位女性基建工作者形象。在拍攝一場救援重頭戲時,陳數(shù)在強風降雨的天氣下,倒掛在直升機外;焦俊艷在拍攝營救山中被困兒童戲份時,連續(xù)幾天保持渾身濕透的狀態(tài),在峽谷間攀爬。
李駿表示,“演員貢獻了最出色的表演,不僅展現(xiàn)了人物的細膩情感,還塑造了極有魅力的電影人物,生動詮釋了逆天災而行、危急時刻挺身而出的平凡英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