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昕,巴小蘇
(上海理工大學 管理學院,上海 200093)
為了促進經濟發展,降低政府對資本市場的不當干預,從20 世紀70 年代起許多國家就開始進行了利率市場化改革。2015 年,人民幣存款利率浮動限制的完全放開標志著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基本完成。這使得商業銀行在存貸款利率設定方面具有更多的自主權,擴大了議價空間,但也加劇了銀行競爭,壓縮了銀行在存貸款業務上的利潤空間。為了維持利潤水平,商業銀行會在開拓貸款客戶時對相關資料的審核放寬,增加次級貸款客戶,擴大貸款規模[1]。次級貸款客戶的增加有利于降低商業銀行的貸款集中度,控制商業銀行風險。但是田雅群等(2019)[2]指出次級客戶由于信用不及優質客戶,償還貸款的能力和意愿不強,因此在利率市場化降低了商業銀行存貸業務利潤空間的基礎上,次級客戶所增加的不良貸款會進一步提高商業銀行風險。目前,已有文獻研究了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風險的影響,但并未在貸款集中度對商業銀行風險影響過程中考慮利率市場化所起的作用。那么利率市場化究竟是會強化還是會弱化貸款集中度對商業銀行風險的影響?
1.貸款集中度對商業銀行風險的影響。關于貸款集中度與銀行風險關系的研究較為豐富,主要從客戶貸款集中度、行業貸款集中度和區域貸款集中度三個指標來進行分析,具體研究結論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貸款集中度與銀行風險呈現正相關關系。Uberti 和Figini(2010)[3]在研究銀行貸款集中問題時發現客戶貸款集中度或區域貸款集中度的增加會提高商業銀行風險。魏曉琴和張祥娟(2014)[4]研究發現客戶集中度、行業集中度與區域集中度與不良貸款率正相關,且不同規模的商業銀行兩者之間的相關程度不同。
二是貸款集中度與銀行風險呈現負相關關系。Agoraki 等(2011)[5]基于1998—2005 年間中歐和東歐13 個轉型期國家的銀行數據,研究發現銀行的貸款集中度越高其信用風險和違約風險就越低。黃秀秀和曹前進(2014)[6]則以2005—2012 年間我國13 家上市銀行為樣本,指出銀行風險會隨著銀行前十大客戶貸款比例的提高而減弱。王博格(2018)[7]則基于2009—2016 年間我國15 家商業銀行數據進行分類研究,指出資產規模較小的銀行其貸款集中度與不良貸款率負相關,但資產規模較大的銀行則呈正相關關系。
三是貸款集中度與銀行風險不相關。Jimenze 等(2010)[8]對西班牙銀行業進行實證研究發現銀行風險的高低與銀行將貸款集中投放在少數行業上并無關系。Yeyati 和Micco(2007)[9]認為銀行行業集中度的下降并沒有帶來風險顯著降低。王富華和姜珊珊(2012)[10]研究發現將貸款集中投放在某些行業或地區對銀行風險的影響不顯著。
綜合已有文獻發現,隨著商業銀行所處經濟環境的不同,自身管理水平的提高,學者們關于貸款集中度與商業銀行風險的相關性并未形成統一的結論[11]。
2.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風險的影響。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風險影響這一問題也受到了大量國內外學者的關注。有些學者認為利率市場化與商業銀行風險正相關。Borio 和Zhu(2012)[12]指出由于貸款利率下限的放開,商業銀行將傾向于做出投資風險大而利潤高的決策,從而增加了商業銀行風險。Wahyoe 等(2013)[13]基于亞洲銀行數據的研究發現,利率市場化的穩步推進,使得亞洲銀行業收入波動較大,銀行因此承擔著更高的破產風險。邢學艷和呂思聰(2017)[14]在研究中發現利率市場化增加了商業銀行的資金成本,從而提高了銀行總體風險水平。田國強和尹航(2019)[15]基于古諾均衡模型和動態面板模型研究發現我國利率市場化所導致的價格競爭將加大商業銀行風險。
另外,部分學者認為利率市場化與商業銀行風險負相關。Amidu(2013)[16]指出利率市場化加大了銀行間的競爭,銀行為了提高收益會更加有效率地配置資源及完善風險監管制度,從而降低了銀行風險。左錚等(2014)[17]從利差收窄的角度,實證分析了銀行收入的波動性因存款利率市場化得到了緩解,從而降低了銀行破產風險。林俊國和楊粒(2019)[18]則指出隨著利率市場化的完成,雖然城市商業銀行風險有所上升,但國有控股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風險反而有所降低。關于利率市場化與商業銀行風險正相關還是負相關,學者們并未形成統一結論,但大多數學者認為利率市場化與商業銀行風險正相關,只有少數學者認為利率市場化與商業銀行風險負相關。
綜上所述,目前學者們分別研究了貸款集中度、利率市場化對商業銀行風險的影響,但少有學者在利率市場化背景下研究貸款集中度對商業銀行風險的影響。在利率市場化條件下,利差的收窄會促使商業銀行調整貸款的投放,進而影響商業銀行風險。基于此,本文以我國上市商業銀行作為研究樣本,從貸款集中度的客戶貸款集中度、區域貸款集中度、行業貸款集中度三個角度探討利率市場化對二者關聯性的影響,為降低我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風險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
商業銀行出于提高自身利潤、降低管理成本的考慮往往會集中發放貸款,造成貸款集中度過高,使商業銀行面臨風險。雖然利率市場化在貸款利率設定方面賦予了商業銀行更多的自主權,但銀行貸款在客戶、行業、區域投放上的同質性降低了商業銀行的議價能力,收窄了利潤空間,降低了商業銀行風險承受能力。為維持利潤水平,商業銀行會調整貸款的投放,例如,藍文釗(2020)[19]以工商銀行為例指出隨著利率市場化的全面放開,銀行不得不降低貸款客戶的審核條件,導致不良貸款上升。一方面,商業銀行為應對利率市場化所帶來的競爭,降低對貸款客戶的審查標準,增加了次級貸款客戶的規模,同時也增加了跨地區和行業的貸款規模,降低了貸款集中度,有利于降低商業銀行風險。另一方面,利率市場化使得商業銀行獲得的利息收入減少,加劇了銀行的脆弱性[20]。而由于部分地區和行業經濟政策不太清晰,次級客戶具有更高的信貸風險,商業銀行在降低貸款集中度的同時,增加了不良貸款的規模,則將導致商業銀行風險增加。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H1:利率市場化在貸款集中度對商業銀行風險的影響中具有正向調節作用。
假設H2:利率市場化在貸款集中度對商業銀行風險的影響中具有負向調節作用。
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本文選取2009—2019 年我國17 家上市商業銀行作為研究對象,數據來自Wind 數據庫及各家銀行年報。
本文從客戶貸款集中度、區域貸款集中度和行業貸款集中度三個指標分別建立面板回歸模型,以考察利率市場化在貸款集中度對商業銀行風險的影響中所起的作用。具體模型如下:

式中,下標i和t分別表示銀行和年份,Risti,t表示銀行風險承擔水平,貸款集中度從客戶貸款集中度指數(CHD)、地區貸款集中度指數(GHD)、行業貸款集中度(IHD)三個維度來反映。Controli,t為控制標量,具體包括:資本充足率、流動性比率、加權凈資產收益率、成本收入比。εi,t表示隨機擾動項。
1.銀行風險。本文選取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來衡量商業銀行風險承擔的水平。
2.貸款集中度。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一致性和代表性,本文選取客戶集中度、地區集中度和行業集中度三個指標來分析我國上市商業銀行的貸款集中度情況。
(1)客戶集中度指數(CHD)。用前10 大客戶貸款占比來表示。
(2)地區集中度指數(GHD)。用赫芬達指數進行計算,其計算公式為:

其中Y1,Y2,…,Ym為商業銀行在不同地區的貸款投放額,且。
(3)行業集中度指數(IHD)。使用與地區集中度相同的測算方法,其計算公式為:

其中X1,X2,…,Xm為商業銀行在不同行業的貸款投放額,且。
3.利率市場化(IR)。由于利率市場化程度在存貸利差上可以體現,而存貸利差的大小又會關系到商業銀行業績和穩定性[18],因此本文將存貸利差作為利率市場化的代理變量。
4.控制變量。控制變量的選取包括了銀行貸款規模、經營狀況、外部監管。其中貸款規模用貸款總額/總資產來衡量;經營狀況用成本收入比及風險加權資產比例來衡量;外部監管用資本充足率來衡量。
表1 給出了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從中可以看出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均值為1.19%,說明近幾年不良貸款在各類商業銀行間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銀行客戶集中度均值為19.66%,標準差為7.81%,區域集中度均值為28.20%,標準差為14.936%,說明各個銀行的數據相差較大。行業集中度均值為16.97%,標準差為5.99%,與客戶集中度和區域集中度相比,差異性相對來說較小。

表1 變量描述性統計分析 單位:%
由于Hausman 檢驗拒絕了隨機效應模型,本文選擇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回歸,所得結果如表2 所示。
由表2 可知,客戶貸款集中度、區域貸款集中度以及行業貸款集中度與不良貸款率呈顯著正相關關系,即隨著貸款大量投放在幾個主要客戶時,銀行風險會上升。而貸款投放區域與行業的集中也會加大銀行風險。這與Uberti 和Figini(2010)[3]、魏曉琴和張祥娟(2014)[6]研究發現貸款集中度與商業銀行風險正相關的結論一致。即:由于商業銀行將貸款集中投放于某些大客戶、某些地區或行業時,一旦客戶經營不善出現信用風險或地區政策和行業政策對所投項目不利時,將會使商業銀行遭受巨大損失,加大商業銀行風險。
另外,從表2 可以看出客戶貸款集中度、區域貸款集中度、行業貸款集中度與利率市場化的交互項與不良貸款率顯著負相關,表明了存貸利差的收窄會強化貸款集中度對商業銀行風險的正向影響,而存貸利差越小,利率市場化程度越高,驗證了假設H1。這說明,利率市場化降低了商業銀行的存貸利差,商業銀行利息收入的減少使其風險承受能力下降。而商業銀行為了維持利潤水平,降低貸款發放標準,增加次級貸款客戶,擴大貸款行業和區域。相比于貸款集中度降低對于商業銀行風險的改善,其所增加的高收益高風險貸款對商業銀行風險而言,影響更大。因此,利率市場化在貸款集中度對商業銀行風險的影響中起到了正向調節作用。

表2 實證檢驗結果
為確保結論的可靠性,本文采用貸款損失準備金率(llrr)作為商業銀行風險承擔行為的代理變量,回歸結果如表表3 所示。從回歸結果可以看出,客戶貸款集中度、區域貸款集中度和行業貸款集中度與不良貸款率呈顯著正相關關系,客戶貸款集中度、區域貸款集中度與利率市場化的交乘項與貸款損失準備金率呈顯著負相關關系,表明利率市場化強化了客戶貸款集中度、區域貸款集中度對商業銀行風險的影響,與表2 實證結果一致。而行業貸款集中度與利率市場化的交乘項與貸款損失準備金不顯著,與表2 實證結果不一致,表明利率市場化僅在對客戶貸款集中度、區域貸款集中度對商業銀行風險影響中的調節作用是穩健的。

表3 穩健性檢驗結果
本文從客戶貸款集中度、區域貸款集中度、行業貸款集中度三個維度研究了貸款集中度對商業銀行風險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分析了利率市場化對二者關系的調節作用。基于2009—2019 年中國17 家上市商業銀行數據,本文建立了固定效應回歸模型進行實證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客戶貸款集中度、區域貸款集中度、行業貸款集中度對銀行風險承擔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而利率市場化在貸款集中度對商業銀行風險的影響中起到了正向調節作用,即利率市場化強化了客戶貸款集中度、區域貸款集中度對商業銀行風險的正向影響。
基于以上結論,為促進我國商業銀行發展,防控金融風險,本文提出如下兩條建議:第一,加強業務創新,拓展業務范圍。在利率市場化背景下,商業銀行應積極擴大貸款規模,在放款貸款范圍時針對客戶可提供差異化的貸款方案,重點考慮我國宏觀政策對中西部地區的建設和發展的大力支持,抓住投資機會,避免盲目擴張。第二,加強風險管控。商業銀行在拓展業務范圍時應建立風險管控機制,建立健全區域性研究分析部門以及針對次級客戶的貸款審核機制,從中挖掘比較優質的貸款,從而實現收益的上升和風險的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