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凌棟
摘要:新課標不斷深入,中高職課程銜接既是一個熱點問題,也是我國職業教育面臨核心瓶頸之一。為進一步做好中高職課程銜接體系建設,我國教育局出臺相關[2014]6號文,明確指出需根據時代發展潮流,建立創新型課程銜接體系,促進專業課程內容與直接標準匹配,以及推動中高等職業培養目標、專業設置等銜接,形成銜接緊密、動態化調整課程體系,為培養新時期復合型人才奠定良好基礎。有效的課程銜接,作為中高職教育銜接核心節點,是提升職業教育核心競爭力基礎保障。因此,本文闡述中高職課程銜接現狀及問題成因,分析銜接課程體系實際建設,以及與之相匹配的保障措施。
關鍵詞:中高職教育;課程體系;銜接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3315(2021)6-079-002
現階段中高職銜接模式較多,如“3+2”、五年一貫制大專等模式,但中高職銜接問題未從本質予以解決,銜接程度逐漸分離化,造成其因素較多。為促進中高職課程教育體系完美銜接,需根據時代發展潮流,掌握學生認知特征及規律,打造新型銜接課程體系,助力學生可持續發展。基于崗位層次遞進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在原有學科知識體系層面,根據后期實際崗位知識需求,對知識體系予以重構,不僅滿足現下學生學習需求,而且為后續崗位能力培養做以支撐,該課程體系模式注重學生持續性發展,實施操作性較強。
一、中高職課程銜接體系建設現狀及其成因分析
1.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建設現狀
首先,培養目標。教育核心目的決定培養目標,與常規培養目標相較,教育目的是國家教育初期點,更是對受教育群體總體質量標準。基于教育目的下,制定中高職教育培養目標,有助于展示辦學層次及類型,是銜接協調發展基礎保障。中高職院校制定人才培養目標時,需凸顯職業素養、實踐技能、創新意識等。中高職階段教育人才培養目標不盡相同,中職階段強調勞動者及技能型人才;高職階段重視技能技術性人才,如何區分培養技術還是技能,以及課程深化達到何種程度作為技能和技術界定,是目前急需解決問題。其次,課程設置。課程設置對學生認知結構造成影響,按照教育及人才培養原則,學校和企業協同開發職業教育課程是未來主趨。課程內容及結構設置具有合理性,有助于學生依托系統性學習,掌握應具備的知識及技能。實際調查過程中,中高職課程存在重復、基礎課程不足等現象。最后,課程標準。課程標準直接決定課程性質、目標以及實施,并對學生提出基本學習要求,制定科學的課程標準至關重要。調查結果顯示,中高職院校開設課程存在相同現象,未呈現層次遞進,課程體系銜接程度較低[1]。
2.中高職課程銜接體系建設存在問題原因
根據中高職課程銜接體系建設現狀分析,造成其結果因素較多,核心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政府引導方面。政府正確引導為中高職銜接實踐具有重要影響,然而目前針對中高職銜接實踐制定策略方針缺位,如教材編寫組織、內容版本如何制定,缺乏專項部門進行管控,也是中高職教材內容重復核心因素。同時,對學生職業資格證書制度以及就業準入制度缺乏有效管控,由于管理及監督不足,導致未具備相應技能的人員獲取相關證書。另一方面,學校自身方面。中高職課程銜接缺乏有效性,學校自身具有中重要責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1)人才培養與時代脫節。部分院校未根據自身實際狀況,打造新時期特色院校,僅是相互復制、模仿,無法展示院校內部專業優勢。立足高職銜接層面,高等院校并未正確將中職院校作為后備力量及發展基礎;中職院校人才培養核心強調學生就業,將教學重點放置于技能操作中,學生理論基礎知識薄弱,進入高職院校之后理論知識學習難度大,造成其銜接阻礙。(2)缺乏“雙師型”教師。部分職業教師自身專業知識扎實,但由于長期投入教學中,實踐能力薄弱,教學難以將理論與實踐完美銜接,最終影響職業教育內容銜接[2]。
二、中高職課程銜接體系實際建設
1.構建縱向延伸的文化基礎課程體系
1.1文化課程設置需遵循學生認知規律
課程設置應展示一定前后序列關系,展示知識持續性縱向擴展延伸,中高職文化基礎課程銜接體系,需強調課程目標與內容良好銜接,重視知識和能力的連續性及邏輯性。應針對中高職基礎課程,如《高等數學》《英語》等,對其課程標準進行系統性分析,梳理課程大綱及考試大綱,掌握銜接課程薄弱點,采取針對性補強措施。
1.2縱向延伸文化基礎課程體系
新時期背景下,需樹立“引進來,走出去”學習理念,充分借鑒國內外數學單元分層法,將課程劃分為逐個單元模塊,可在單元中布設中、高職知識,具體占比需根據實際狀況決定,保證具有良好的銜接性,基礎與提高相互兼顧,達成中高職課程銜接。在上述基礎上,結合未來學生崗位職業素養,對其學習內容進行優化調整,構建完善的中高職文化基礎結構體系。
2.構建橫向擴展縱向延伸的專業課程體系
一方面,專業課程體系整體化。按照產業實際發展對人才需求,以及學生整體職業生涯規劃所需,應準確掌握學生培養目標,不同專業間要求學生掌握素養及職業能力不盡相同,所以需根據企業用人要求,國家人才培養標準等,從整體層面掌握人才培養目標,為后續專業課程實現整體化提供便捷。譬如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其人才培養目標是全面發展,在計算機及通信領域具有較寬的知識面,熟練掌握通信基礎知識,實踐能力較強,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另一方面,橫向擴展縱向延伸的專業課程體系。按照企業崗位對學生職業技能要求,可將崗位劃分為多個類別,應準確辨識核心能力,依照不同職業能力培養難度,確定其處于中高職階段教學內容。針對上述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學生,整體化中高職課程銜接體系設計時,中職階段強調學生基礎文化素養培養同時,應注重延伸至專業基礎知識;高職階段人才培養,鞏固原有基礎文化知識層面,著重培養核心職業能力[3]。
3.構建分階段多層次實踐教學與職業技能認證體系
3.1分階段實踐教學體系
中高職專業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上,應遵循整體設計、相對獨立、分階段實施原則,階段性及銜接性較為凸顯,與學生發展認知特點及規律吻合,滿足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需求。同時,不同年齡段學生特征存在差異性,需采取與之相匹配的管理模式,充分展示中高職院校自身優勢,有助于實現院校資源利用最大化,獲取良好的效益。
3.2多層次職業技能認證體系
職業技能認證作為檢驗學生實際學習成效,衡量教學目標是否達成,中高職階段學生學習內容不同,要求學生掌握技能存在差異性,布設階段性技能認證體系,利于學生循序漸進掌握知識內容,以及具備較強的探索創新能力,在自身專業領域實現延伸擴展,為后續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4.構建與職業標準相對接課程標準
按照學生發展規律,以及企業崗位用人需求,確定中高職各階段任務及人員培養目標后,需根據各職業標準制定完善的人才培養方案要求。應依托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方式,將企業調研作為切入點,準確分析職業崗位人員實際所需職業技能,開展畢業生專題報告會、教師和企業專家頭腦風暴會議,明確人才培養模式,形成完善的階段性銜接課程體系,促使其更具職業化、實踐性。通過上述循序漸進的過程,形成以專業為全生命周期學習體系,分析職業崗位流程,確定工作目標任務,掌握人才需培養的核心能力。
三、中高職課程銜接體系建設保障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制定完善的中高職課程制度
完善的中高職課程制度,是做好課程銜接體系建設的良好基礎保障,需從兩方面著力考量:其一,制定統一的標準目錄。專業作為課程單位,課程體系決定專業內容,中高職課程布設出現重復線形,未具備統一的專業目錄是核心因素。制定專業目錄需進行綜合性考量,特別是應基于崗位實際狀況層面,以及職業教育發展。并不是每個專業均是逐一對應,部分專業可能在中職教育中體系,部分專業基礎起點只能是高職,需依專業實際情況定論。其二,構建全國統一等級考核制度。借鑒國外成功經驗,如技術證書與學歷文憑對等方式。
2.鼓勵多方合作,建立多元參與中高職課程銜接平臺
新時代背景下,信息共享十分關鍵,需構建高效的信息共享平臺,助力中高職課程銜接順利完成。首先,成立專業組織機構。以政府為首級,鼓勵多方參與成立協調機構,主要是課程銜接協調溝通;打造專家顧問團隊,為課程提供住專項咨詢服務;銜接委員會,核心承擔課程銜接工作;研發小組,主要是積極開發銜接方案主力軍,并在不斷實踐中優化銜接方案。其次,建立企業與院校職教集團,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相互發揮自身優勢,實現資源共享,增強中高職課程銜接體系建設有效性,樹立典范院校,不斷擴大輻射范圍,逐步形成區域內中高職課程銜接體系實踐示范院校。
3.根據人才規格培養標準,課程內容開發逐層推進
課程內容劃分,需根據學生階段性掌握能力確定,人才培養目標、規格與課程體系建設相輔相成,并非是單一作用。課程體系建設可助力學生健全人格,樹立正確的三觀,中高職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均需根據實際狀況調整優化,以免銜接中出現脫軌現象。人才培養規格與市場供需關系密切相關,需準確把握市場發展需求,從低至高、從淺入深逐層推進。中高職課程內容銜接,需熟知企業未來所需崗位應具備的能力,根據此類職業能力需開發的課程內容,可按照模塊化實施,需做好模塊間邏輯銜接為宜。制定合理的中高職課程標準,可避免出現課程內容重復現象,高職階段應適當提升課程標準目標定位,特別是學生道德素養提升,助力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4]。
4.營造優良的職教文化氛圍,加快職業教育體系建設
為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中高職院校不斷擴大招生范圍,但核心定位目標僅為規模化,并非精細化,造成職業教育應有吸引力缺失。譬如職業教育兩大利益主體“經濟社會”、“學生個體”對職業教育需求存在差異性,決策層面在政策設計上忽視調節學生和家長需求,更多以行政方式促進職業教育規模化發展,長此以往,學生及家長對其存在一定抵觸情緒,對職業院校缺乏正確的認識,進而不愿意報考職業院校。再如地方行政部門未整體有效控制職業院校規模,導致其生源整體素質下降,每年將過多精力放置于搶生源層面,做好教育略顯無力,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做事是職業教育根,教人是本,需有文化知識沉淀,創設良好知識文化氛圍,學生才會具備誠信人格品質,積極職業態度。職業院校應成為持續性向企業輸送高質量人才后備戰場,成為區域經濟發展支撐。
我國于2019年出臺文件(國發[2019]4號),明確規定應完善職業教育體系,加大職業教育創新及改革力度,充分鼓勵社會多方支持職業教育,由此顯示構建完善職業教育體系,是目前急需結局問題。受多方面因素影響,中高職院校課程銜接體系建設存在部分不足,影響學生自身核心素養培養,以及與企業崗位人才需求脫離。因此,需準確掌握不同階段學生認知特征及規律,結合崗位實際職業能力需求,構建創新型中高職課程銜接體系,助力學生循序漸進掌握知識及技能,為社會輸送高質量人才而努力。
參考文獻:
[1]樊超.培養遞進式職業能力的中高職課程體系銜接研究——以室內藝術設計專業為例[J]中國成人教育,2019(6):64-66
[2]劉巖.汽車電子專業“3+2”中高職課程體系銜接的探索[J]機械職業教育,2020(4):26-29
[3]凌雙明.智能制造背景下機電一體化專業中高職課程銜接現狀探析[J]機械職業教育,2020(4):23-25
[4]梁迎春、葛圣彥、韓冬梅等.“3+3”聯合培養模式下會計專業中高職人才培養方案銜接研究[J]會計師,2020,349(22):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