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彬 張沖 王濱
【關鍵詞】山東淄博;南萬山窯址;金元時期
【摘要】南萬山窯址位于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白塔鎮南萬山村,1982年淄博市博物館對該窯址進行了勘察,2018年再次對該窯址進行了調查,確認其為一處燒造年代以金元時期為主的瓷窯址。兩次調查發現了大量白釉、黑釉、醬釉和白地黑花瓷片以及窯具、窯磚等,為了解南萬山窯址的文化面貌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
*本文為2020年度山東省人文社會科學課題“山東淄博窯址調查與研究”(項目批準號:2020-NDLS-06)階段性研究成果
一、窯址概況
南萬山窯址位于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白塔鎮南萬山村,西南距博山城區6公里,西北距白塔鎮政府4.5公里,北與北萬山村相接,南北長約250米,東西寬約140米,占地面積約3.5萬平方米(圖一)[1]。窯址地處山谷,北為大奎山,西靠東頂山,中部有一條已干涸的小河,俗稱“龍灣溝”。現遺址地表已被村莊和田地覆蓋,但田埂和道路周圍仍可見村民建房翻土時挖出的大量窯具、窯磚堆積。
1958年,郝鳴高先生曾對南萬山村和北萬山村進行調查,在北萬山村內發現一塊清嘉慶七年(1802)重修窯神廟、筑戲臺的碑碣,還找到了兩處古窯遺址:一處位于北萬山村西南高地斷層中,共有2座圓窯;另一處位于南萬山村以南的“瓦碴地”。兩處古窯遺址均發現大量陶瓷殘片和窯具堆積,郝鳴高先生根據發現的瓷片初步判定兩處窯址的年代上限為宋代,下限為元代,產品以白地黑花瓷為主[2]。1967年,南萬山村村民陳利恩在挖地窖時挖出了十余種保存完整的瓷器,被淄博市文物館收藏[3]。1971年10月,博山區文教局對南萬山村作了初步考察。1982年淄博市博物館對該地開展了更為深入細致的勘察工作,并根據采集的標本初步判斷南萬山窯址為一處金元時期的制瓷遺址[4]。2018年,為了明確淄博境內的窯址分布情況,淄博市博物館開展淄博古窯址調查工作,再次對南萬山村進行了實地調查,在坡地和田邊的堆積中發現大量白釉、黑釉、醬釉、白地黑花瓷片以及碗形支具、匣缽、瓦底等殘破窯具。由于1982年淄博市博物館的調查資料一直未公布,現將其與2018年調查所得資料一并簡報如下。
二、采集遺物
淄博市博物館兩次調查共采集標本約200件,以白釉、黑釉、醬釉和白地黑花瓷片為主,還有少量白釉醬彩殘片,其中以白地黑花瓷最具代表性,另有匣缽、支圈、支頂缽等窯具以及窯磚等,下面選擇部分具代表性的標本分類進行介紹。
(一)瓷器91件。
1.白釉瓷器22件。主要有碗、瓶、罐、器蓋、杯、碟、盆、缸等。以黃白胎為主,胎質疏松,有小顆粒或氣孔,表面多施化妝土。多為內壁施滿釉,外壁施半釉,少數器物外壁施釉到口沿下。釉色純正,釉面較為潔白,流釉現象較多。
碗5件,形制基本相同。標本WS∶1,殘存部分器壁及器底。圓唇,敞口,弧腹,平底,圈足。黃白胎,胎質疏松,表面施化妝土。內壁施滿釉,外壁口沿以下不施釉,內底有澀圈。口徑18.4厘米,足徑6.4厘米,高5厘米(圖二,1;圖三,1)。標本18WS∶3,殘存底足部分。平底,圈足,挖足較淺。紅褐胎,胎質疏松。內壁施釉,外壁施釉不到底,釉面光亮。內底有堆砂現象,圈足上有4個支燒痕。足徑5.9厘米,殘高2.5厘米。
瓶3件,均為殘片。標本18WS∶32,僅存一帶系的肩頸部殘片。黃白胎,胎質疏松。內壁無釉,外壁施釉,釉面有細碎開片。殘高7厘米。標本18WS∶33,殘存口部。小口,微束頸。黃白胎,胎質較細膩。內外均施釉,釉面潔白光亮。殘高3厘米。
罐2件,形制相同。標本WS∶4,殘存口、肩部分。圓唇,直口微斂,高領,溜肩,肩部僅存一系。黃白胎,胎質疏松,有較多細小顆粒,表面施化妝土。內外均施釉,內口沿下未施化妝土處釉呈青灰色,胎釉結合不緊密,有剝釉現象。口徑7.3厘米,殘高4.7厘米(圖二,2;圖三,2)。
器蓋2件,形制基本相同。標本WS∶5,殘存部分蓋面。蓋面微隆,平折沿。黃白胎,胎質疏松。內壁無釉,蓋面施滿釉,釉面潔白光亮,可見細碎開片。直徑13厘米,高2.5厘米(圖二,5;圖三,3)。
杯3件,形制基本相同。標本WS∶6,殘存底部。圓唇,撇口,弧腹,平底,高圈足微外撇,圈足內斜削。黃白胎,胎質疏松,有較多氣孔和大顆粒。內壁施滿釉,外壁施釉不到底。內底有細小的堆砂支燒痕跡。足徑3.6厘米,高5厘米(圖二,3;圖三,4)。
碟2件,形制相同。標本WS∶7,保存基本完整。尖唇,敞口,斜折沿,斜直壁,腹極淺,圈足內斜削,外底有一乳突。黃白胎,胎質疏松,有細小顆粒。內壁施滿釉,外壁施半釉,釉面有火刺和落砂。口徑11.3厘米,足徑5厘米,高2厘米(圖二,4;圖三,5)。
盆4件,形制基本相同。標本WS∶8,殘存部分口沿和上腹部。厚方唇,平折沿,弧腹。黃白胎,胎體厚重,胎質疏松,表面施化妝土。內壁口沿以下施釉,外壁無釉,釉面有開片。口徑31.4厘米,殘高6厘米(圖二,6)。標本WS∶9,殘存器底。大平底,中心淺削一周。黃白胎,胎體厚重,胎質疏松。內壁施釉,外壁施釉不到底。內底有堆砂支燒痕跡。殘高2厘米。
缸1件。標本18WS∶31,殘存口沿部分。厚方唇,平折沿,內壁模印花卉紋。黃白胎,胎體厚重,胎質疏松。內壁無釉,外壁施釉。殘高8厘米(圖三,6)。
2.醬釉瓷器23件。主要有碗、罐、缽、碟、杯、器蓋、洗、爐等。以黃白胎為主,胎質疏松,多有顆粒和氣孔。多為內壁施滿釉,外壁施半釉,有流釉現象。
杯2件,形制基本相同。標本18WS∶23,殘存部分杯壁。圓唇,口微侈,圓弧腹,平底,圈足,挖足較深。黃白胎,胎質疏松,有氣孔和黑色顆粒。內壁施滿釉,外壁施釉不到底,內底有澀圈。圈足上有堆砂痕跡。口徑8.8厘米,高4.2厘米(圖四,1)。
碗4件,形制基本相同。標本WS∶15,殘存底足部分。弧腹,平底,圈足。黃白胎,胎質疏松。內壁施滿釉,外壁施半釉,釉層較厚。足徑5.8厘米,殘高5厘米(圖五,1)。
罐6件。根據口部形制可分為三型。
A型侈口,1件。標本18WS∶26,底足部分殘缺。圓唇,高領,圓肩,鼓腹,最大徑在腹中部。黃白胎,胎質疏松,有較大顆粒。內壁施滿釉,外壁施半釉。口徑5.2厘米,殘高4.3厘米(圖四,2)。
B型斂口,1件。標本WS∶16,底足部分殘缺。圓唇,高領,圓肩,鼓腹內收,最大徑在肩腹部。黃白胎,胎質疏松,有黑色顆粒和氣孔。內壁施滿釉,外壁施半釉,有流釉現象。口徑5.4厘米,殘高9.7厘米(圖四,3)。
C型直口,4件。18WS∶27,殘存口、肩部分。圓唇,高領,溜肩,弧腹。黃白胎,胎質疏松。內外均施釉,口沿處無釉,釉色灰暗。殘高6.6厘米(圖四,5)。標本WS∶21。殘存口、肩部分。圓唇,高領,溜肩,肩頸部有一飾凸弦紋的寬系。黃胎,胎質疏松,有較多顆粒。內外均施釉。殘高6.5厘米(圖五,2)。
三足爐1件。標本WS∶22,殘存部分器腹和器底。鼓腹斜收,平底,蹄形足。黃白胎,胎質疏松。內壁無釉,外壁施滿釉。腹下有明顯的火刺痕。殘高5.1厘米(圖四,4)。
缽2件,形制基本相同。標本WS︰17,殘存口、腹部分。圓唇,斂口,斜腹內收。黃白胎,胎質疏松。內壁施滿釉,外壁無釉。外口沿下有火刺痕。口徑15.1厘米,殘5.1厘米(圖四,6)。
碟3件,形制相同。標本WS∶18,殘缺部分口沿。尖圓唇,斜折沿,淺斜腹,平底。白胎,胎質疏松,有細小顆粒。內壁施滿釉,外壁無釉。底徑5.3厘米,高1.7厘米(圖四,7;圖五,3)。
器蓋3件,形制基本相同。標本18WS∶28,僅存四分之一蓋面。蓋面微隆,平折沿。黃白胎,胎質疏松,有較多粗大顆粒。內壁無釉,蓋面施釉,釉質較差,近折沿處有澀圈。高2.5厘米。
洗2件,形制相同。標本WS∶20,殘存部分器體。子母口,尖圓唇,淺斜腹,淺環底。腹部飾瓦棱紋。黃白胎,胎體厚重,胎質較粗,有小顆粒。內壁施滿釉,外壁施半釉,口沿處無釉。口徑18厘米,底徑12.9厘米,高5.2厘米(圖四,8)。
3.黑釉瓷器13件。主要有碗、罐、缸等。以黃白胎為主,胎質疏松,多有顆粒和氣孔。釉色純正。多為內壁施滿釉,外壁施釉不到底,流釉現象較少。
碗6件,形制基本相同。標本18WS∶15,殘存底足和部分器腹,可復原。圓唇,敞口,斜弧腹,平底,圈足,挖足較淺。黃白胎,胎質疏松,有顆粒。內壁施滿釉,外壁僅口沿部分施釉,有流釉現象,內底有澀圈。口徑13.6厘米,足徑5.5厘米,高5.3厘米(圖六,1;圖七, 1)。
罐4件,形制基本相同。標本18WS∶17,殘存口、肩部分。圓唇,直口,高領,領部有系的殘痕。黃白胎,胎質疏松。內外均施釉。殘高4.4厘米。標本WS∶23,殘存口、肩部分。圓唇,直口,高領,折肩。黃白胎,胎質疏松。內外均施雨點釉,釉層較厚,釉色黑亮。殘高10.5厘米(圖七,2)。
缸2件,形制基本相同。標本18WS∶18,殘存口沿部分。厚方唇。黃白胎,胎體厚重,胎質疏松,有較多顆粒。內外均施釉,口沿處無釉。殘高7.5厘米。
半球形器1件。標本WS∶24。整體呈半球形,頂部較平,中有一孔。灰白胎,胎體較厚,胎質疏松,有較多黑色顆粒。內壁無釉,外壁施滿釉,釉色黑亮。底徑8.3厘米,殘高3.4厘米(圖六,2;圖七,3)。
4.雙色釉瓷器5件。僅發現碗和缸的殘片。以黃白胎為主,胎質疏松。內外釉色不同。多內壁施滿釉,外壁施釉不到底。
碗4件,形制基本相同。標本WS∶25,殘存器底及部分器腹。圓唇,敞口,淺腹,平底,圈足。黃白胎,胎質疏松,有細小顆粒。內壁施白釉,外壁施醬釉,口沿及圈足底部無釉。內底有三個支燒痕。足徑6厘米,高4.2厘米(圖八,1)。
缸1件。標本18WS∶34,僅存器腹殘片。內壁拍印同心圓紋。黃白胎,胎體厚重,胎質疏松。內壁施醬釉,外壁施白釉。殘高11.5厘米(圖八,2)。
5.白地黑花瓷器27件。主要有碗、筒形罐、瓶、盆、器蓋等。均為在白釉底上繪黑彩圖案,圖案包括植物紋、幾何紋及文字等。多為內壁施滿釉,外壁施釉不到底,少數器物僅施釉到外口沿下,流釉現象較多。
碗11件。均為黃白胎,胎質疏松。內壁施滿釉,外部口沿下無釉,內底有澀圈。根據口沿形制可分為兩型。
A型直口,9件。標本WS∶10,保存基本完整,變形嚴重。尖圓唇,斜腹內收,平底,矮圈足。內壁繪兩組雙弦紋,中間繪四朵菊花紋。內底澀圈上有堆砂痕跡。口徑13.7厘米,足徑4.5厘米,高3.9厘米(圖九,1;圖一〇,1)。標本WS∶11,殘缺部分口沿。圓唇,斜腹,平底,矮圈足。內壁兩組弦紋間繪四朵菊花紋。內底澀圈上有堆砂痕跡。口徑14厘米,足徑5厘米,高3厘米。
B型敞口,2件。標本WS∶12,口沿殘缺。圓唇,弧腹,平底略圜,矮圈足。內壁繪兩組弦紋,中間繪四朵菊花紋。口徑15.2厘米,底徑6.4厘米,高5.2厘米(圖九,2)。
筒形罐4件,形制基本相同。標本WS∶13,殘存部分器體。尖圓唇,直口微侈,筒形腹,環底,內壁口沿下有一周凸棱。外壁在兩周粗弦紋間繪花葉紋。黃白胎,胎質疏松。內壁凸棱以下不施釉,外壁施釉不到底,有流釉現象。高13.8厘米(圖九,3;圖一〇,2)。標本WS∶14,殘存部分口沿及器腹。圓唇,直口,直筒形腹,內壁口沿下有一周凸棱。外壁口沿下繪粗細相間的四周弦紋,弦紋下繪花卉紋。灰白胎,胎質較細膩,但仍可見細小顆粒。內外均施釉,釉面潔白光亮,可見細碎開片。殘高9厘米(圖一〇,3)。
瓶4件,形制基本相同。標本WS∶3,僅存口沿及頸部。圓唇,斂口,短束頸,溜肩,頸部有對稱條形系。口沿處繪一周弦紋,系上亦有黑彩痕跡。黃白胎,胎質疏松。內外均施釉,胎釉結合較差,有剝釉現象。口徑5.4厘米,殘高6厘米(圖九,4)。
盆6件,形制基本相同。標本WS∶19,部分器腹殘缺,現已復原。卷沿,厚方唇,斜直壁,深腹,玉璧底。內壁在兩周雙弦紋間繪卷葉紋,內底亦繪卷葉紋。黃白胎,胎體厚重,胎質疏松。內壁施滿釉,外壁無釉。口徑43.5厘米,底徑23.6厘米,高20厘米(圖一〇,4)。
器蓋2件,形制相同。標本18WS∶14,殘存部分器體。蓋面隆起,蓋沿斜直。殘存蓋面可見粗、細弦紋各一周,其內所繪紋飾無存,蓋沿在一周細弦紋外繪連續的草葉紋。黃白胎,胎質疏松。內壁無釉,蓋面施滿釉。殘高4.4厘米(圖一〇,5)。
6.素胎瓷器1件。標本18WS∶50,圍棋子。圓餅狀。白胎,胎質細膩。直徑2.2厘米。
(二)窯具31件。
瓦底4件,形制基本相同。標本WS∶27,殘存部分器體,可復原。平頂,圈足,頂面在兩周弦紋內刻“國”“五”等字。紅褐胎,胎體厚重,胎質疏松,火燒痕跡明顯。高5厘米(圖一一,1)。標本WS∶28,殘存部分器體。平頂,圈足,頂面刻“立”等字。紅胎,胎體厚重,胎質疏松。高4厘米。
匣缽4件,形制基本相同。均為直筒形,直口,直壁,平底,底部中心有一孔。黃白色粗砂胎,外壁粘有黑褐色落砂。標本WS∶33,直徑30.8厘米,高22厘米,孔徑8.5厘米(圖一一,2)。標本WS∶34,直徑25厘米,高18厘米,孔徑0.8厘米。
支頂缽5件,形制基本相同。均為平頂內凹,斜壁。黃白胎,胎質較粗。標本WS︰29,保存完整。腹部近底處微內收。頂徑6.4厘米,足徑14.8厘米,高9厘米(圖一一,3)。標本18WS∶36,殘存部分器體。頂徑4.2厘米,高4.9厘米。標本18WS∶37,殘存部分器體。平頂中間有一圓孔,腹部近底處略內收。高5厘米。
支圈3件,形制基本相同。標本WS∶30,殘存部分器體。直口微侈,折腹。黃白胎,胎質疏松。直徑24厘米,高4.3厘米(圖一一,4)。標本18WS∶38,殘存部分器體。直口,折腹。黃胎,胎質疏松。高2.8厘米。
“工”字形支具2件,形制基本相同。標本WS∶32,一端殘缺。殘存一端為圓餅形,中間為圓柱形,平頂,束腰,平底。黃白胎,外壁粘有黑褐色落砂。殘高7.6厘米(圖一一,5)。
墊餅2件,形制基本相同。標本18WS∶39,殘存部分器體,可復原。圓餅形。灰白粗砂胎。直徑18.5厘米。
墊圈2件,形制基本相同。標本18WS∶44,僅存殘段。圓環形。黃白胎。殘長8.5厘米。
填料7件。均為黃白胎,隨手捏制而成,形狀多樣,上面多留有指痕。標本18WS∶40,兩個長條形填料呈“十”字形粘連,上有器底壓印痕。通高3.1厘米(圖一一,6)。標本18WS∶43,圓餅形,下有一墊餅,上有器底壓印痕。長7.2厘米(圖一一,7)。標本18WS∶45,略呈扁平狀,有捏制痕跡。長8.1厘米。標本WS∶31,殘。球形填料,球面有火燒痕跡。直徑4.8厘米(圖一一,8)。
火照2件,形制基本相同。標本18WS∶49,殘。長條形,一頭鼓出,中有一孔。殘長5.5厘米(圖一一,9)。
(三)建筑構件3件。
窯磚3件。標本18WS∶47,殘。夾砂粗胎,器表粘有爐渣。殘寬7厘米,殘長13厘米,通高8厘米。
三、結語
1.南萬山窯燒造年代
由于南萬山窯不見于文獻記載,遺址也未經正式考古發掘,無明確的地層關系,采集到的標本也未發現有明確紀年者,所以其燒造年代只能依據采集標本的特征和燒造工藝來判斷。
通過對比可知,南萬山窯址部分出土瓷器與山東淄博市淄川區西坡地窯址出土瓷器形制相近,如黑釉半球形器WS∶24與西坡地一期發現的半球形器相同[5]369,白釉碟WS∶7與西坡地一期Ⅲ式蓋造型相近[5]368,醬釉瓦棱紋洗WS∶20與西坡地一期的洗造型也較為相近[5]369等。另外,南萬山窯址最具代表性的弦紋間繪四朵菊花紋的白地黑花碗與山東濟南市青野元墓出土的A型碗[6]在形制和紋飾上均較為相似,白地黑花盆WS∶19與河北磁縣觀臺磁州窯第四期Ⅰ型黑釉盆造型相同[7]225,黑釉碗18WS∶15與觀臺磁州窯四期后段XXIX型1式白釉碗造型相同[7]72。上述窯址、墓葬中,西坡地窯址是淄博地區一處重要的金元時期民窯,與南萬山窯址的直線距離僅為4.5公里左右,其出土器物分為兩期,一期為金代前期,二期為金代后期到元代。青野元墓年代為元至元元年(1335)。觀臺磁州窯第四期主要為元代,下限至明初。此外,元代磁州窯流行在碗、盤內底書“王”字的裝飾在南萬山窯址也有發現。由此可知,南萬山窯址出土瓷器的年代應為金元時期。從燒造工藝來看,南萬山窯址出土盤碗類器物多有澀圈,少數器物的內底和圈足上有堆砂痕跡。澀圈疊燒工藝流行于金代北方地區[8],堆砂疊燒工藝則出現于金末元初,流行于元代[7]479—480。因此,綜合器物特征和燒造工藝來看,南萬山窯址的燒造年代應集中在金元時期。
當年郝鳴高先生發現的清嘉慶七年(1802)重修窯神廟碑的碑文有“萬山南北兩莊,界以大溪,溪之東垠舊有窯神廟”的記載[9],表明當地窯業曾經十分興盛。而碑文撰者宋懷忍“于莊之四旁訪求窯之遺址,而里人無能言者”,則說明南萬山窯址在清嘉慶時就已廢棄許久。
2.南萬山窯瓷器特點
從采集標本來看,南萬山窯在胎釉、造型、裝飾、裝燒工藝等方面均有著自身獨特的風格,應屬于山東地區的一個地方性民窯。
南萬山窯制瓷原料多使用本地產的瓷土,可塑性好但含鐵量較高。胎以黃白色為主,另有黃胎、灰白胎、紅褐胎等,淘洗技術較差,胎質多疏松,可見較多氣孔和黑色顆粒。釉色有白釉、醬釉、黑釉、雙色釉等,釉色整體偏暗,少光澤。具體來看,白釉多泛灰或泛黃,偶見釉面光潔瑩潤者。由于胎質較差,白釉瓷器多施化妝土,未施化妝土部分施釉后多呈青色、醬紅色等。醬釉呈色多樣,多數釉質較差,無光澤。黑釉顏色較純正,多見漆黑光亮者,少數夾雜醬色,其中雨點釉殘片的發現,表明南萬山窯制瓷工藝已有較高的水平。
造型方面,以碗、盤、瓶、罐為多,器蓋、杯、碟、盆、缸等也有一定的數量。除單色釉外,瓷器裝飾以白地繪黑花和白釉醬彩為主,色彩對比強烈,富有藝術氣息,圖案包含植物紋、幾何紋及文字等,多隨性而為,民窯特色明顯。
燒造工藝方面,針對不同的器類采用不同的裝燒方法。盤碗類主要采用兩種方式:一是澀圈疊燒法,即在匣缽內放支頂缽,其上疊放內底刮釉的盤碗,此種裝燒方式貫穿窯址燒造的始終;二是堆砂疊燒法,器物間多用四堆砂粒相隔,這種方式主要出現在元代的器物上。瓶罐類多不見支燒痕跡,應是采用匣缽單燒的方式。此外,大量形態各異的填料是南萬山窯址裝燒工藝的一大特色。這些填料多是根據實際情況隨手捏制而成,在裝燒時起到找平、間隔、支墊的作用,如大缸多是以數個填料支墊在口沿部分覆燒或套燒而成。
1982年和2018年的兩次調查加深了我們對南萬山窯址的了解,為認識淄博地區古代制瓷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資料。此前淄博地區的元代窯址僅發現西坡地窯一處,南萬山窯址的調查發現豐富了淄博窯的發展序列。需要指出的是,南萬山窯址與西坡地窯址雖然相距不遠,時代相近,在器物特征上也有較多相似之處,但在最具特色的白地黑花瓷器上卻表現出較大的不同:西坡地窯最具代表性的大魚盆在南萬山窯址沒有發現,而南萬山窯址最具特色的菊花紋碗在西坡地窯址也并未出土,表明兩地窯場在瓷器生產方面可能各有側重,進一步反映出淄博地區窯場可能已具備了市場化、專業化、區別化生產的特點。此次調查也提出了一些新的問題,如發現了支圈卻未發現采用支圈覆燒法的器物,發現了有細小支釘痕的碗卻未發現相應的支燒工具,等等。另外,在調查范圍之外的北萬山村及兩村西側的山腳下也發現了相關遺存,可能也存在制瓷遺址,這些都有待進一步的考古調查與發掘來予以解決。
附記:參與調查人員還有淄博市博物館趙冉、劉駿,山東博物館胡秋莉,博山區文物事業服務中心王予幻,在此一并致謝。
————————
[1]《淄博市文物志》編纂組.淄博市文物志(初稿)[M].淄博:《淄博市文物志》編纂組,1984:39.
[2]郝鳴高.關于淄博古陶瓷的幾點考據[M]//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博山區委員會.博山陶瓷琉璃文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38.
[3]政協淄博市委員會.淄博記憶鄉村:上卷[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7:479.
[4]王延恕,姚增田.博山古窯遺址[M]//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博山區委員會.博山陶瓷琉璃文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31.
[5]淄博市博物館.山東淄博坡地窯址的調查與試掘[M]//文物編輯委員會.中國古代窯址調查發掘報告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6]章丘市博物館.山東章丘青野元代壁畫墓清理簡報[J].華夏考古,1999(4).
[7]北京大學考古學系,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邯鄲地區文物保管所.觀臺磁州窯[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8]中國硅酸鹽學會.中國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233.
[9]孫啟新,馬傳政,張元彪,等.重修窯神廟并筑戲臺記[M]//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博山區委員會.博山陶瓷琉璃文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25.
〔編輯:張曉虹;責任編輯: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