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乃馨 石宇軒
【關鍵詞】江蘇泰州;唐代;墓志;范陽盧氏;世族;道教信仰
【摘要】江蘇泰州新發現一方唐故左清道率府倉曹參軍盧公墓志,志主是唐代大族范陽盧氏的一員。志文記載了志主家族世系、仕宦經歷和婚配情況,為研究唐代范陽盧氏世族提供了新史料,亦可補正相關史籍記載。志文中所載志主服食求仙一事為研究唐代的道教信仰及習俗提供了比較重要的資料。
————————
*本文為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古籍整理研究項目“南京出土明代墓志資料的整理研究”(項目批準號:1444)及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南京出土明代墓志資料整理與研究”(項目批準號:2014ZDIXM015)的階段性成果
2014年前后,江蘇泰州市基建工程施工中出土了一方唐故左清道率府倉曹參軍盧公墓志,現收藏于南京市西善橋歷史文化博物館。墓志保存較好,志主盧公未見載于史籍,墓志記載了其家族世系、生平經歷等內容,因涉及唐代大族范陽盧氏,又與《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的盧氏有關,為研究中唐時期范陽盧氏家族興衰、唐中后期泰州地方史提供了相關資料。筆者不揣淺陋,撰文考釋,以求教于方家。
一、錄文
志石呈正方形,邊長38.6厘米。志蓋未見。志文20行,共361字,行意楷書,中唐字風(圖一)。志石下側面以減地平雕兼陰線刻飾折枝花紋,其余三面未經磨礪。由于不是考古發掘出土,墓志具體出土地點不明。志石中部受損,致使10余字無法辨識,志主名諱亦在其中。為方便討論,茲據拓片錄文如下(□表示文字無法辨識,框內漢字為筆者據文意推測)。
唐故左清道率府倉曹參軍盧公墓志銘并敘」
大圓蒼蒼,大方茫茫。紛綸夭閼,今昔同傷。生涯景」促,窮泉夜長。唯余高風,沒而逾彰。」
二、家族世系及婚姻考
志載盧公為范陽盧氏之后,而范陽盧氏為中古時期世家大族“七宗五姓”之一,出自姜姓,為姜太公之后,秦時有五經博士盧敖,“子孫家于涿水之上,遂為范陽涿人”,東漢盧植以儒學顯名。北魏盧度世有四子:陽烏、敏、昶、尚之,發展出“四房盧氏”[1]。根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以下簡稱《新表》)所載盧氏家族世系可知,志主盧公屬陽烏大房支系[2]2884—2888。
志主曾祖盧師丘,任金部郎中[3]、懷州刺史[2]2888,《新表》記其有二子:盧暕,泗州刺史;盧暉,魏州刺史[2]2888。根據盧師丘夫人李氏墓志銘[4]可知,師丘有三子:盧皎、盧暕、盧暉,比《新表》所記多一子盧皎,可補《新表》之不足。
志主祖父盧暉,開元八年(720)為滏陽縣令[4]。據現存河北省易縣文物保管所、刊于開元二十七年(739)五月的大唐易州鐵像碑碑文記載,盧暉字子晃,由尚書郎轉任易州刺史,在任期間注重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生產,并為百姓造鐵佛像,備受尊敬和贊譽,同時可知立碑之時盧暉為“前太守”,且已“遷于瀛”[5]。按《舊唐書》中載開元二十三年易州“刺史盧暉奏分易縣置五回縣,……暉又奏置樓亭、板城二縣”[6]1513,以及繼任刺史田琬于開元二十四年(736)“禮終復除易州刺史”[7]3099,盧暉應于開元二十四年(736)由易州刺史轉任瀛州刺史。盧暉在任瀛州刺史期間大興水利之事,修長豐渠,自束城、平舒引滹沱東入淇通槽以灌溉[2]1020。后又轉任魏州刺史,開元二十八年(740)修西渠“以貯江、淮之貨”[2]1011。大唐易州鐵像碑碑文中僅載其轉任瀛州刺史,而未提及其任魏州刺史之事,推測盧暉任魏州刺史已是開元二十七年(739)五月以后。開元二十九年(741),魏州刺史盧暉因坐贓被禠奪出仕以來的全部官爵,并被流放到嶺南道富州[8],其后再未見于史載。
志載盧暉為“河間□□”。按天寶年間(742—756)行政區劃曾“改州為郡,刺史為太守”,肅宗至德二年(757)又“罷郡為州,復以太守為刺史”[6]1790。天寶元年(742),瀛州“改為河間郡,乾元元年(758),復為瀛州”[6]1513,至志主卒年大歷十年(775),未見瀛洲復稱為河間的相關記載。也就是說瀛州刺史稱“河間太守”只在天寶年間(742—756),此時盧暉已流放至富州,且可能已歿。由于墓志主要用以記事、敘功和頌德,故撰者只記錄了志主祖父盧暉生前最后無污點的官職“瀛洲刺史”。因此,“河間□□”應為“河間太守”。
盧公之父盧向,《新表》未載其官職,志文載其曾任“前越州戶曹參軍”。戶曹參軍,正七品下[9]。《舊唐書》載,“天寶元年,改越州為會稽郡。乾元元年,復為越州”[6]1589,筆者據此推測盧向任越州戶曹參軍的時間不晚于天寶元年(742),可能是門蔭入仕,后因其父盧暉坐贓流放而去官。根據“前越州”之稱推測,盧向卒年應在乾元元年(758)之前。
志石盧公名諱處殘損較重,無法辨識,志文稱其為盧向元子。按《新表》載盧向有三子:盧彧、盧端、盧泰[2]2888。“彧”字有文采、趣味高雅之義,與盧公字“子雅”的含義有一定聯系,但盧公名諱處的殘留字形與“彧”字又有明顯區別,所以此處有待進一步考證。
婚配方面,中古時期各世族之間極其重視門當戶對,范陽盧氏“始以人物為盛,次以官婚為最”[10]2111,其婚配對象一半以上都是清河崔氏、博陵崔氏、隴西李氏、滎陽鄭氏等七宗五姓成員[11]。師丘夫人即出自隴西李氏[4]。志載盧公“隴西李之出也”,可知其母亦為隴西李氏家族成員;“早娶鄭氏”,依當時范陽盧氏婚配特點來看,此“鄭氏”極有可能是滎陽鄭氏的家族成員。盧公和其家族成員的婚配是當時世家大族門第觀念的體現。
三、生平仕宦考
唐制,官員選拔主要有門蔭、科舉和入流三種途徑[6]1804。仕宦家族的子弟憑借家世或家族官位而取得職位的就是門蔭。門蔭制度在唐代中期前十分盛行,“唐代全盛的玄宗開元年間,非科舉選拔的預備入仕人員,數量達到十三萬七千余人。這里面門蔭入仕者像納課品子、千牛備身……就有六萬之多”[14]。
根據相關文獻記載,自盧公始祖盧陽烏至祖父盧暉一代均官職顯赫,盧公從祖父盧暕,《新表》載其履歷簡略,只有泗州刺史一職。盧暕墓志言其“門蔭”入仕,“蔭補太廟齋郎,解褐潞州參軍事。又補左武衛騎曹參軍事、殿中省上乘直長、蒲州司兵參軍、太子典儀郎加朝散大夫,授滁、泗二州別駕”[15] 338—339,可補史之闕。
唐制,“三品以上蔭曾孫,五品以上蔭孫”[2]1173,由于盧公祖父盧暉任魏州刺史時因坐贓被禠奪全部官爵,家族勢力衰落,從而失掉了覆蔭權力,所以盧公及父盧向仕途沉寂,官職都是八九品的小官。此外,筆者推測盧公通過科舉入仕,乃家族喪失門蔭權力后的無奈之舉。唐中期,隨著政治斗爭加強,世族政治逐漸衰落,地主經濟發展起來了,門蔭制度也因其自身缺陷而逐漸不被重視[16]。玄宗朝科舉制度迅速發展,大量的貴族官僚通過參與科舉來入仕,以求維持家族長時期的興盛。
四、道教信仰與卒葬地考
唐制,喪葬有歸葬、權葬、遷葬等形式。世家大族皆有祖塋,作為范陽盧氏的一員,盧公死后理應歸葬祖塋。關于其祖塋的位置,盧公曾祖盧師丘夫人墓志中提到“遷祔于緱氏縣西原”[4],盧暕墓志載盧暕“歸葬于緱氏通谷鄉之原”[15]339,說明盧氏祖塋地應位于緱氏縣通谷鄉。因盧暕墓志出土地點不明,無法確定“緱氏通谷鄉”的具體地點。據《舊唐書》載,唐代緱氏縣屬河南道河南府洛陽州[6]1421,又《元和郡縣圖志》載:“緱氏山,在縣東南二十九里。”[25]133按,今緱氏山在偃師老城南20公里處,由此可推得唐代緱氏縣在今河南省偃師市緱氏鎮附近,盧公祖塋“緱氏通谷鄉”應該就在這一帶。
這方墓志的發現證明了盧公僅臨時性安葬,卻最終未能歸葬祖塋,究其原因,可從志文中推測一二。志載盧公“早娶鄭氏,無子,而已先朝露”,志主盧公官職低微,而又妻子早逝、后續無子,權由朋友根據盧公的信仰喜好,擇其別業附近福地暫時安葬,而洛陽遙遙,再沒有親人為其遷葬。志石四個側面只有一面拋光刻花而其余三面未經打磨,也透露出下葬時的寒酸與倉促。另外,他未能與早逝的妻子合祔,更遑論遷葬祖塋,忝列于世代顯耀的列祖列宗身旁了,說明社會的流動性在加強,世家大族開始沒落,一個新的時代即將到來。
五、志文撰寫者考
附記:墓志拓本由南京師范大學王志高教授提供。在墓志釋讀及寫作過程中,承蒙王志高教授諸多幫助,特此致謝!
————————
[1]林寶.元和姓纂[M].岑仲勉,校記.北京:中華書局,1994:275—276.
[2]歐陽修,等.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3]岑仲勉.郎官石柱題名新考訂[M].北京:中華書局,2004:107.
[4]黃的貔貅5580222167.釋讀《唐故懷州刺史盧府君夫人金城郡君隴西李氏墓志銘》[EB/OL].(2017-02-17)[2020-12-29].http://blog.sina.com.cn/s/blog_14c9b6ed70102 wt1b.html.
[5]張藝薇.《大唐易州鐵像碑頌并序》碑補正[J].文物春秋,2011(6):61—63,69.
[6]劉昫,等.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7]徐安貞.正議大夫使持節易州諸軍事守易州刺史兼高陽將軍使紫金魚袋上柱國田公德政之碑[M]//董誥,等.金唐文:卷三百五.北京:中華書局,1983:3099.
[8]王欽若,等.冊府元龜[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8087—8088.
[9]馬端臨.文獻通考[M].北京:中華書局,1986:572.
[10]周紹良,趙超.唐代墓志匯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1]李國強.唐代范陽盧氏婚姻問題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16(6):109.
[12]李林甫,等.唐六典[M].陳仲夫,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2:718.
[13]杜佑.通典[M].王文錦,等,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8:837.
[14]戴小寶.唐代門蔭選官制度存在的必然性及地位[J].隴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78—81.
[15]柳金福.唐代范陽盧氏陽烏房出土墓志考[M]//柳金福.洛陽新出唐志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
[16]張武軍.唐代門蔭制及其對科舉制的影響[D].陜西:西北師范大學,2013:39—41.
[17]沈睿文.安祿山服裝散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162—164.
[18]陳耀庭.道家養生術[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2:293—294.
[19]韓愈.故太學博士李君墓志銘[M]//韓愈.韓昌黎文集校注.馬其昶,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3.
[20]金正耀.唐代道教外丹[J].歷史研究,1990(2):67.
[21]蔣愛花.唐人壽命水平及死亡原因試探:以墓志資料為中心[J].中國史研究,2006(4):64.
[22]樂史.太平寰宇記[M].王文楚,等,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7.
[23]胡昉.天目山紀[M]//王有慶.泰州志:卷十二:文苑篇.刻本.1827(清道光七年):13.
[24]王象之.輿地紀勝[M].北京:中華書局,1992:1685—1688.
[25]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M].賀次君,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
[26]洪亮吉.府廳州縣圖志:卷四[M].乾隆刻本.1803(清嘉慶八年):102.
〔責任編輯:谷麗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