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玲
摘要:高職經濟困難學生在外界反饋與內在認知兩方面的作用下,產生極度不自信、迷茫、封閉自我等負面心理。高職院校應基于具體的數據調查與分析,制定科學的應對之策。即有層次的實施“扶貧先扶心”的心理干預方案、以經濟困難學生的才能與優勢為關鍵點進行人格教育、面向經濟困難學生開展趣味性的社會實踐活動,幫助經濟困難學生建立健全人格且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
關鍵詞:高職 經濟困難 學生 心理現狀
引言
高職院校中經濟困難的學生,多數來自農村或偏遠山區,父母沒有穩定的工作與收入,給他們的心理帶來較大的壓力。而針對經濟困難學生心理現狀的調查,應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教育工作者要了解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問題的具體表現;另一方面,還需對產生問題的影響要素建立正確的認識。從而,制定具有高度可行性的應對策略,幫助特殊的學生群體積極地融入教學活動與宿舍生活中。
一、高職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問題的具體體現
(一)在人際交往上極度不自信
針對高職經濟困難學生心理現狀的調查,教育工作者需了解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表現。其中,有經濟困難的學生,在日常的學習與人際交往中,會展現出一定的不自信,且缺乏樂觀的人生態度,對一切事物都呈現出較為悲觀的理解。
(二)對自身的未來發展較為迷茫
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對自我價值實現和社會競爭普遍較為迷茫,不認為自己能獲得較高的社會地位。甚至,部分經濟困難學生會產生消極的學習心理,將自己封閉在狹隘的精神世界中,或利用網絡游戲逃避現實。而學生若不能不斷地提高自身的認知能力、知識文化水平,會對未來的就業與職業發展更加迷茫,進而惡性循環,加劇其心理壓力和心理問題。
(三)內心缺乏與外界溝通的積極意識
從某種角度來說,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問題與煩惱,大多源于學生間的對比與攀比。若高職院校不能科學地開展心理教育活動,會不利于經濟困難學生的健康成長,他們會因他人的幫助與給予產生自卑心理。學生失去與外界溝通與互動的興趣與積極性,或有意的與同學保持距離。當經濟困難學生與外界保持良好聯系的意識逐漸被弱化后,將會導致他們出現易抑郁、焦躁等不良心理問題。
二、高職經濟困難學生與其他學生心理健康的對比
(一)非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明顯高于經濟困難學生
關于高職院校經濟困難難學生心理調查的思考,教育工作者或心理輔導員需以家庭條件為參照指標,對學生進行分組問詢與研究。如通過問卷調查、面對面溝通等方式,分別對200名經濟困難學生與非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現狀進行調查。最終從數據結果顯示上看,發現后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明顯高于前者。從采集與統計的數據上看,90%經濟困難的學生都存在抑郁和自卑心理。而家庭經濟較為不錯的學生,他們更加樂觀,且愿意與他人進行交流與交往。
(二)經濟困難學生不樂于與經濟優渥的學生交往與交流
根據學生的父母工作背景與收入層面,對學生的心理狀況進行分析,高職院校將近有40%以上的學生的父母是農民,20%左右學生的父母是無業人員。而從調查的結果上看,30%的學生父母是普通的職工或個體經營者,他們的收入較為穩定。從這個維度對學生心理進行分析后,發現經濟困難學生不樂于與經濟條件優渥的學生進行交際與談話,且產生明顯的焦慮與不自信心理。
(三)經濟困難學生相較經濟條件好的學生心理資本更低
高職經濟困難學生校相較于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的學生,他們的心理資本更低。從圖表中可看出,以愿景、自信、合作、樂觀、韌性、感恩六個維度進行分析與調查后,可明顯看出經濟困難學生與其他學生的心理資本差異較大。而心理資本越高,學生心理問題會越少。反之,心理資本過低的話,會致使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無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與生活中,令他們不斷地封閉自我、否定自我,并對他人的行為與話語極為敏感。
三、高職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策略
(一)有層次的實施“扶貧先扶心”的心理干預方案
關于高職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問題,教育工作者需進行精準的幫扶。在經濟上給予相應的支持下,應注重引導他們建立積極的人生態度,辯證的思考與審視目前暫時的生活困境。高職院校應利用“幫扶先幫心”的心理干預防范,使他們在心理層面真正對負面情緒獲得解放與疏解。高職院校應安排心理輔導員與經濟困難學生進行溝通與平等對話,使他們明顯認識到外界的經濟幫助體現的是人文精神,表達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愛與尊重。這樣,使經濟困難學生逐漸改善自卑心理,令他們重新體悟他人的幫助與關心。同時,心理輔導員應柔和且巧妙的告知經濟困難學生,未來若想依靠自身改變命運,應把握好當下刻苦的學習,令他們成為具有極強專業技能的人才。而只有經濟困難的學生對經濟救助建立正確的認識,才能使他們以健康的心理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并有意識的完善自我。把因貧困產生的焦慮心理、自卑心理等,轉化為自強和自立的動力。
(二)以經濟困難學生的才能與優勢為關鍵點進行人格教育
高職院校在調查經濟苦難學生心理問題后,應致力于幫助他們重建生活自信,令他們勇于面對苦難與挫折。高職院校可深入挖掘經濟苦難學生的潛能與閃光點,以此為關鍵點,對他們進行科學的人格教育。如基于學生自身的藝術才能和演唱天賦等,為他們提供更多展現自我的平臺,使他們在獲得他人贊許與認可的過程中建立自信心。同時,教師需利用科學的人格教育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心理問題。教師需明確消極的心理問題若不能獲得改善,將會導致學生出現反社會和反人類人格等。高職院校必須幫助經濟困難學生建立健康完整的人格,避免他們將外界好心幫助曲解為施舍或是惡意嘲笑。高職教師具體開展人格教育工作的過程中,應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品格,且通過科學的講述自我完滿者的動人事跡,令他們在思想層面獲得啟發與升華。同時,引導經濟困難學生閱讀優質書籍與勵志故事的過程中,應促使他們練習自我審視與自我反思。教師應幫助經濟困難學生多維度的分析個體與社會、自我與外界環境的關系,令他們逐漸建立辯證思想與思辨能力,能多角度的看待自身的困境。
(三)面向經濟困難學生開展趣味化的社會實踐活動
從調查結果上看,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問題的形成,大多受外界環境的影響。經濟困難學生與非經濟困難學生進行對比后,若產生巨大的差異與反差,將會導致心理極度的不平衡與失落感。久而久之,經濟困難學生將會從潛意識中切斷與外界的聯系。針對這樣嚴峻的問題,高職院校需能開展趣味化的社會實踐活動,令他們重試自我,對社會面貌進行多角度的分析。教師可組織學生進入兒童福利院開展公益活動,使他們進一步的了解社會百態,且認識到自身的困境并非特例。而經濟困難學生利用自身的勞動與智慧幫助其他弱勢群體后,他們會從心理層面更加直接的感受到“予人玫瑰,手有留香”的思想意境。經濟困難學生進行換位思考后,會改變以往因他人給予所產生的不自信心理。利用能觸達學生內心的社會實踐活動,有效的改善他們的不健康心理,并促使他們能主動的了解社會、進入社會、感悟生活。高職院校利用多樣化和趣味化的社會教育,使經濟困難學生能樹立遠大人生理想,具備堅定信仰后使其擺脫迷茫。
四、結語
總之,高職院校以立德樹人為宗旨開展職業教育的過程中,既要注重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與知識文化水平,還需以人為本有層次的進行心理教育。針對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問題,教育工作者應給予他們正確的幫助與科學指導。通過鼓勵經濟困難學生積極面對苦難與挫折,使他們積極進行自我完善與自我提升,令他們成為有目標和有理想的人。基于正確的心理干預與指導,使經濟困難學生改善自卑和焦慮等心理問題。
基金項目:濱州市2021年度社會科學規劃課題思想政治教育專項課題《高職院校發展型資助體系建構研究》(課題號:2021-SZZX-41)
參考文獻:
[1]馬騰騰.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貧困”現狀與對策研究[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20(18):30-31.
[2]李陶,王藝苗,田念直.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及幫扶對策探究[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0,3(09):155-156.
[3]周玉斌.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現狀及對策研究[J].現代交際,2018(11):153+152.
[4]吳艷芳.高職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分析及教育措施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21,42(06):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