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素潔
摘 要:文章從研究背景、原因透視、建設模式、特征闡釋等方面對公共圖書館創新閱讀空間進行了分析研究、歸納總結,結合“書香余杭”建設,提出了打造創新空間的途徑,以期為其他圖書館提供參考和借鑒。
中圖分類號:G258.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21)09-0020-03
關鍵詞:公共圖書館;創新空間;方法;路徑
1 研究背景
1.1 中央及地方高度重視閱讀
黨的十八大以來,一系列扶持文化發展、推進文化設施建設的政策陸續出臺。自2014年以來,全民閱讀已連續多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倡導和推廣全民閱讀,成為重要的國家文化發展戰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全民閱讀促進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等法規條例的頒布實施,對于進一步健全我國的文化法律制度、促進公共圖書館事業的發展、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具有重要意義。
2017年至今,浙江省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全民閱讀建設書香浙江的意見》《浙江省文化廳印發關于推進文化浙江建設的實施方案的通知》及《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條例》等條例或文件,推動了當地文化的發展。杭州市余杭區是我國第一批文化工作先進地區、浙江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正在努力打造“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文化力與生產力和諧互動、事業繁榮與產業興旺相得益彰”的“文化余杭”。
1.2 公共圖書館轉型背景下創新空間應運而生
近年來,公共圖書館重新審視其空間價值,“空間再造”“圖書館轉型”成為熱詞,基于圖書館內外部空間的再造創新與服務延伸已成為公共圖書館建設的方向與趨勢[1]。近年來,“一種適應小康社會生活水平、形態新穎的城市公共閱讀空間在我國橫空出世,并呈現迅猛發展態勢”,如溫州城市書房、江陰“三味書咖”、張家港“24小時圖書館驛站”、南京“二樓南書房”、杭州圖書館主題分館等創新空間。
2 公共圖書館打造創新空間的原因
2.1 圖書館發展的需要
吳建中將圖書館的發展變化分成三代。第一代圖書館以收藏為主;第二代圖書館開架借閱以書為主;第三代圖書館的特點是超越書,超越傳統圖書館,增強圖書館與社會、讀者之間的關聯度。圖書館創新空間的打造正是從第三代圖書館發展的需要出發的。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不斷發展,讀者的需求越來越多元化,從單一的視覺閱讀向視覺、聽覺、觸覺等身心合一體驗的全閱讀轉變,要求空間體驗感更強,給公共圖書館帶來了挑戰。信息技術的發展也為公共圖書館的轉型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推動了智慧圖書館的發展。智慧圖書館是指依托于物聯網、云計算技術,對圖書館進行智能化管理,針對用戶提供智慧化、個性化服務的一種新的圖書館發展模式[2]。因此,公共圖書館應以信息技術為引擎,推動應用技術與空間格局的變革,最大限度地滿足讀者的多元化信息需求。
2.2 競爭的需要
隨著國家對實體書店扶持政策的出臺,品牌實體書店從銷售功能向兼具公共文化服務功能轉變。鐘書閣、言幾又、西西弗、曉風書屋等熱門書店將商業元素與文化生活融合在一起,憑借新穎的空間、時尚的裝潢、鮮明的辨識度及兼具多種功能,深受市民青睞,給公共圖書館帶來了挑戰。
3 國內外公共圖書館的創新空間模式
3.1 創客空間
創客空間指的是社區化運營的工作空間,在這里,有共同興趣的人們(通常是對電腦、機械、技術、科學、數字藝術或電子技術感興趣)可以聚會、社交、展開合作。
3.1.1 美國圖書館創客空間。很多美國公共圖書館將創客空間融入自身的發展理念,除發揮圖書館的功能外,還積極創建創客空間,為讀者提供特色服務。費耶特維爾公共圖書館率先建起第一所創客空間,致力于培養父母的早教技能,為人們提供工作或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幫助青少年學習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學科知識等[3]。
3.1.2 我國圖書館創客空間。2013年,上海圖書館率先創立我國首個公共圖書館創客空間“創·新空間”,創客空間逐漸成為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要載體。一些公共圖書館順應時代要求,抓住發展契機,積極建設創客空間,以期滿足讀者的多元化需求。
3.2 溫州市“三城一網”模式
城市書房是指由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合辦,依托各級中心圖書館,采用自動化設備和無線射頻技術,實現一體化服務,具備24小時開放條件的場館型自助公共圖書館。近年來,溫州市圖書館在總分館服務體系基礎上,建成開放眾多城市書房、城市書站,推出城市書吧,以“書香門遞”服務和城市知網體系為支撐,有效破解了公共文化服務發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難題,形成了公共文化服務的“溫州模式”和溫州經驗。“城市書網”公共圖書館現代服務模式是以城市書房、城市書站、城市書吧、城市知網“三城一網”建設為主體的現代新型城市圖書館服務體系。溫州市“城市書網”公共圖書館現代服務模式入選第三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項目。
3.3 江陰市“三味書咖”城市閱讀聯盟模式
自2014年起,江陰市積極探索“市圖書館+社會咖啡屋”的合作方式,創立了“三味書咖”城市閱讀聯盟模式,鼓勵社會力量建設更多的閱讀場所,該模式被稱為“全民閱讀PPP模式”。聯盟制定了準入標準、建設標準、服務標準、評估標準、交流機制等五個規范,明確了四項職能,鼓勵社會力量與江陰市圖書館合作建立服務點[4]。
3.4 杭州圖書館主題分館
個性化的主題圖書館服務是個性化的公共圖書館知識信息服務體系創新的一種新形態[5]。近年來,杭州圖書館通過社會化合作和自建等方式,不斷探索,先后建成了生活、音樂、電影、佛學、運動、城市學、茶文化等主題分館。這些主題分館各具意趣,各有特色,深受杭州讀者的喜愛,有的被譽為“最溫暖的讀書地”,有的被評為杭州市民體驗日“最具品質體驗點”。
4 創新閱讀空間的特征闡釋
近年來,我國學者對“城市閱讀空間”“再造空間”等創新閱讀空間進行了深入研究。有學者認為,城市公共閱讀空間是指社會組織在政府支持下,在一定的空間范圍或區域內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向社會(區)公眾提供公共閱讀、流通借閱、藝術賞析等公共文化服務及開展閱讀推廣、藝術交流、教育培訓等公共文化活動的新型場所。李國新認為,這類空間是功能基本完善的小型圖書館,設計高端、形式新穎、環境優雅,吸引了市民讀者的關注。筆者認為,公共圖書館的創新空間具有以下四個特征:一是公益開放。二是凸顯品牌形象。三是嵌入式分布。四是社會參與度高。
5 余杭區公共圖書館創新空間實踐探索
5.1 實施背景
經過多年的建設,余杭區建成了以區圖書館為總館,以20個鎮街分館為支撐,以村(社區)圖書室(農家書屋)為依托的三級圖書館服務網絡。自2017年起,余杭區積極開展公共圖書館創新空間建設,建立了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
5.2 余杭區圖書館創新空間類型
余杭區公共圖書館創新空間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一是24小時自助圖書館。余杭區圖書館聯合社會力量,投入經費700余萬元,建成10個24小時自助圖書館。這些自助圖書館實行全天候無人值守24小時開放,成為深夜中溫暖城市的一盞明燈。二是書香余杭·圖書漂流點。這些漂流點設置在余杭區政府、市民之家、高鐵站、賓館、醫院、銀行、城管愛心驛站等場所,覆蓋了城區主要的公共場所。每個漂流點設置統一書架,配備1,000冊圖書。市民只要簡單填寫漂流卡,就可以輕松把喜歡的書帶回家閱讀。三是民間公益圖書室。余杭區涌現出一批面向社會免費開放的社會力量興辦的公益圖書館,如:退休教師孫石林興辦的“竹影書屋”,文化工作者賀惠芬興辦的清源圖書室,“新余杭人”孫繼偉創辦的麥粒書香共享圖書館,“美麗洲”基金會創辦的“茶為媒·喜閱”等。2018年3月,知名音樂人高曉松的曉書館在良渚古城遺址開館,成為市民爭相體驗的網紅圖書館。四是汽車圖書館。余杭區積極打造“老百姓家門口的圖書館”,開展汽車圖書館服務,每輛汽車裝載1,500冊圖書,流動服務覆蓋企業、學校、村(社區)、景區、部隊等,每周服務20個點位,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
5.3 余杭區圖書館創新空間建設特點
余杭區圖書館創新空間建設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實現自助借還。余杭區圖書館與鎮街等分館實現了通借通還。二是創新服務模式。創新閱讀空間設置在市民之家、高鐵站、茶館、醫院、銀行等公共場所,服務網點呈網狀結構,滿足了市民的多元化需求。三是政府主導,社會共建。創新閱讀空間采取政府與社會共建的模式,閱覽場地由屬地單位負責,借還設備、文獻資源由余杭區圖書館提供,日常管理由志愿者負責。余杭區鼓勵個人興辦公益圖書館,個人申報審核通過后,余杭區文廣新局會給予一定資金補助。
6 余杭區創新閱讀空間建設的方法和路徑
6.1 建立標準化體系
余杭區在建設創新閱讀空間的過程中應構建一系列的標準化體系,如場館面積、視覺標識、借閱冊次、考核標準等,提升服務效能,滿足市民的多元化閱讀需求,推動圖書館事業的健康發展。
6.2 多元化建設特點
余杭區創新閱讀空間呈現出多元化建設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書香智慧空間,智慧管理、通借通還,如24小時自助圖書館及鎮街分館、文化禮堂、農家書屋等。二是書香夢想空間,管理規范、內容豐富,如“竹影書屋”、清源圖書室、麥粒書香共享圖書館等個人創辦的公益圖書館。三是書香共享空間,靈活小巧、多點布局,如漂流點、閱讀亭、汽車圖書館等。四是書香文旅空間,環境優雅、主題分明,如分布在良渚古城遺址公園的閱讀驛站、沐竹民宿圖書館等。
6.3 智慧化建設
近年來,余杭區邁入高質量發展快車道,未來科技城依托阿里巴巴總部、浙江大學,建設了夢想小鎮、人工智能小鎮、海創園等創新創業平臺,匯聚了眾多創新創業“互聯網+”公司。余杭區圖書館在建設創新閱讀空間的過程中,要充分借助余杭區的產業資源優勢,引進智能刷臉、智能機器人、無感借閱、定位導航等智能化技術和設備,開展智慧化的公共文化服務。
6.4 實施精細化管理
服務和管理是創新閱讀空間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因此,余杭區圖書館不僅要建立科學合理、操作性強的管理機制,對創新閱讀空間實施精細化管理,還要加強對第三方合作機構的監督考核,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閱讀推廣活動,增強創新閱讀空間的生命力。
6.5 建立人才培養機制
開放包容的優秀人才培養機制是創新閱讀空間服務水平的保障。因此,余杭區圖書館不僅要打造一支包括圖書館學、情報學等專業人才在內的、業務熟練的復合型服務團隊,還要搭建交流平臺、健全培訓機制、營造學術研究氛圍,鼓勵館員以高度的使命感、鍥而不舍的工匠精神深耕圖書館領域,扎實掌握圖書館業務知識,嫻熟運用相應的信息技術,提升他們的自主創新能力,為市民提供更優質的知識服務。
參考文獻:
[1] 王筱雯,王天泥.公共文化服務視域下公共圖書館空間再造的實踐與思考:以遼寧省圖書館新館為例[J].圖書館,2017(4):40-43.
[2] 李偉超,賈藝瑋,趙海霞,等.近十年我國智慧圖書館研究綜述[J].現代情報,2018(3):171-176.
[3] 張曉樺.創客時代圖書館空間再造與服務融合路徑研究[J].圖書館建設,2015(11):47-51.
[4] 全民閱讀,江陰一直在路上[EB/OL].[2021-07-06].https://www.sohu.com/a/132351883_579044.
[5] 熊軍,李英,方玲,等.主題圖書館發展趨勢[J].四川圖書館學報,2016(6):32-36.
(編校:孫新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