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
摘要:閱讀能力是當代學生進行有效學習、融入并適應社會生活的一種重要能力。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并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是語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務。學生要潛心讀文本,做真正的閱讀者。語文教師要立足教學實踐,指導學生領悟并掌握有關閱讀的知識和技巧,精心設計閱讀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熱情。閱讀課不僅是學生閱讀成果的展示課,還應是分享閱讀經驗的平臺,真正發揮其育人作用。
關鍵詞:閱讀教學 培養 能力 習慣
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將閱讀融入學生一生的詩意生活,是每一個語文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不僅僅有利于眼下的分數和升學,而且有利于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閱讀之于語文之于學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閱讀能力的提高和習慣的養成是師生雙方合力達成的。不僅需要教師潛心精讀研究文本,充分考慮學生接受學習的程度來設計閱讀活動,更重要的是學生能踏實認真地閱讀文本,做真正的閱讀踐行者。閱讀教學也不僅僅是淺顯的“紙上讀來”,更需要師生科學而有效地“躬行”。新一輪的課改中,尤其是在“整本書閱讀”異彩紛呈的大環境下,閱讀現狀好像有了很大的改觀,老師們也以空前的熱情高度關注“整本書閱讀”的理論和實踐。重視閱讀固然是一種很好的現象,然而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熱鬧的背后,學生是否真正養成閱讀習慣,提升閱讀能力,發自內心地愛上閱讀。
一、“快”閱讀更需要“慢”功夫——深挖學生渴望閱讀的那眼泉
閱讀教學首先是基于閱讀的教學,整本書閱讀更加考驗學生閱讀的持續性。學生足量的閱讀、積極的思考和寫作指向性是閱讀教學的前提。
“閱讀”一面向高考這個指揮棒,一面對繁重的課業任務就變了味。于是就有人想出了“速成”的“好”點子:書不必讀整本,也無須讀那么深,蜻蜓點水、走馬觀花就可獲得閱讀體驗;快速讀經典,或者是不用讀經典,只要看讀書筆記、掌握跳讀方法就能掌握知識……殊不知,閱讀經驗一定是在具體的文本閱讀、建構中感悟、積累的。他人的經驗不一定適用每個學生,唯有學生真正讀通一本書方能積累讀一類書的經驗。總是將目光盯著別人的經驗,希冀走捷徑快速達成目標,大多都會枉費心機、徒勞無功。學生認認真真地讀書,有強烈的閱讀欲望讀完整本書才是構建閱讀教學的基石。
二、“假”閱讀贏不來“真”素養——做一個“真正”的閱讀者
閱讀也分“真假”之分。有的學生喜歡用零散的時間看書,比如升旗儀式的時候拿著書,上廁所的時候拿著書,看起來很用功卻未必是真的熱愛閱讀;有的學生興致勃勃地買來一本書,只看幾頁就束之高閣,沒有再往下看的打算;有的學生好像天天都在翻書卻對閱讀談不上半點興趣。種種現象指向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孩子們不知道“如何讀書”。
閱讀不是僅停留在“讀”的層面上。真正的閱讀者,首先是能耐著性子讀完整本書,思考作者給自己帶來的知識、經驗和智慧。真正的閱讀者看到書中精當的成語、發人深省的名言、優美的段落絕不會輕易放過,會忍不住抄下來,有意識、有計劃地去背誦,汲取書中的養分,融入自己“血液”中。閱讀的過程既是他們思考的過程,又是和書中主人翁乃至作者交流對話的過程。真正的閱讀者有著愉悅鑒賞的思維活動,不盲目迎合作者觀點,甚至會對文章某些內容有所質疑。
真正的閱讀者在讀完一本書之后,會和作者或者書中人物產生情感共鳴,由書中內容自然而然地拓展到現實生活中,所以他會受書的影響而刻苦學習、熱愛生活,關心大千世界、蕓蕓眾生,親近親朋好友、同學師長……
真正的閱讀者,會有目的地從書中搜集有用的信息并思考踐行。這樣的人一定能被培養成有毅力、有視野、有理想、有格局、有境界的人。他們正是國家需要的人才。他們不僅愛閱讀,還知道怎樣閱讀,在書上圈點勾畫,受書的影響而愛寫作、愛表達、愛生活、愛祖國、愛自然……
教師要教育學生做一個真正的閱讀者,愛上閱讀,勤于思考,明于思辯。讓內外兼修構建心靈的高樓大廈,用滿腹詩書涵養內在的華貴氣質!
三、“有”方法卻“無”定法——指導學生閱讀得法
授之以魚,仍要授之以漁。教師教給一定的閱讀技巧和閱讀方法,是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保障。
教師指導學生根據不同圖書類型靈活運用閱讀方法,讀詩歌可以用朗讀法、精讀法,讀長篇小說用速讀法、略讀法;在讀的過程中還可以和思維方法相結合,有分析、比較、概括、歸納和演繹等;或者用閱讀筆記法,寫讀書提綱,畫思維導圖。閱讀不同的文體也有不同的讀書方法。
老師要引導學生合理安排閱讀時間。讓學生善于利用課余時間、碎片時間閱讀,化零為整積少成多。正如達爾文所說:“我從來不認為半小時是微不足道的很小的一段時間。”如果每天抽出半小時時間閱讀,堅持下去,會有驚人的收獲。
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可以加強一些速度技巧的訓練。比如閱讀的時候不出聲,否則會降低閱讀速度;成段地看書,而非一字一字地看;看書的時候隨身準備好工具書等。
教師要向學生明確提出閱讀任務,讓學生自主閱讀、撰寫筆記、交流討論。
四、“死”知識離不開“活”設計——點亮課堂教學這盞燈
教師可以給閱讀教學設置情境、任務與活動,并進行合理的測評。
上海交大附中申玲娣老師的《紅樓夢》整本書閱讀學習任務設計,就是將情境、任務、活動相結合。其中有教學展示真實情境——游覽上海大觀園,讓學生實地感受大觀園的富麗堂皇。還有體驗式和參與式活動的中心任務,如“釵中之愛”活動,選出喜歡的人物,寫解說詞;“美之誦讀”活動,挑選喜歡的詩詞吟誦;“虛中之實”活動,引導學生關注作品中的神話幻境等虛寫部分,拍攝場景制作成明信片;“園中之瑕”活動,找出大觀園中設計不符合原著之處;“紅樓你我”活動,設計游客參觀大觀園的解說詞。每一個活動都有活動指南,效果很好,值得借鑒。
我們要善于發現學生整本書閱讀的成功經驗,保護和支持學生在閱讀中的獨到見解,在課堂上及時組織學生交流與分享閱讀經驗。我校張志堅老師組織學生閱讀《史記》時,設計閱讀前有目標任務,閱讀中有活動展示,閱讀后有成果顯現,最后將學生的閱讀感受結集出版,不僅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也提升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五、“重”工具不能“輕”人文——涵養學生人文底蘊
人文性強調語文與生活的聯系,所以閱讀教學不是華而不實的空中樓閣,而可以砥礪品德,完美人格。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耳濡目染,形成積極健康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語文教師對文本的解讀,體現教師的閱讀智慧,決定閱讀教學的厚度,能夠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審美情趣,真正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
古今成大器者,必是善讀書者。好的閱讀習慣關乎學生一生的發展高度和人生品味。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每個孩子的心中都藏著一粒神奇的種子,蘊含著不為人知的神秘和美好,需要老師們去喚醒它。就讓閱讀這顆奇妙的種子在“園丁”的精心培育下,茁壯成長,成為學生一生幸福的底色!
參考文獻:
[1]溫德峰,陳占德.語文教學的有效閱讀[J].語文教學與研究,2020(02):4-6.
[2]申玲娣.紅樓夢解——《紅樓夢》整本書閱讀學習任務設計[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20(08):4-7.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