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榕基


一、問題的提出
《2020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20年,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穩中向好,生物多樣性下降勢頭得到基本控制,生態系統格局整體穩定,生態安全屏障基本形成。”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的需求在增加,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積極性也在提高,生態文明與每個人的生存和發展息息相關。我國把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一民生重大社會問題提升到戰略高度,生態文明教育作為引導中學生生態價值觀養成的主渠道,肩負著把生態理念在學生中宣傳教育并達到知行合一的重大責任。
廣州市從化區是一個風景秀麗、生態資源豐富的區域,被稱為“廣州市的后花園”,是粵港澳大灣區生態核心區、全國鄉村振興示范區和世界生態設計大會的永久舉辦地。從化區將傾力打造生態宜居的大灣區創新“綠谷”、開放共享的大灣區生態“智谷”。作為“從化生態事業”未來接班人的中學生,其生態意識、生態認知和生態品質如何呢?本調查對現階段學校生態教育校本課程建設又會有哪些啟示?
二、問卷調查及分析
本調查于2020年10-11月間選取從化區具有代表性中學中的500名學生,其中,初高中人數各占一半,主要針對中學生中學生態素養展開問卷調查。
(一)生態環境認知水平
1.垃圾分類知識
廣州生活垃圾分為哪幾類?
A.餐廚垃圾、金屬垃圾、有害垃圾、非金屬垃圾
B.可回收物、餐廚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
C.餐廚垃圾、固體垃圾、液體垃圾、有害垃圾
D.塑料垃圾、紙張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
分析:90%的學生回答正確,反映出學生對于垃圾如何分類是了解的,表明垃圾分類知識掌握的程度較好,也說明學生們理解垃圾分類工作的意義重要。
2.環境污染知識
“白色污染”主要指的是什么?
A.廢紙B.一次性塑料制品 ? C.廢電池? ? D.洗衣污水
分析:91%的學生掌握這一知識,9%的學生回答錯誤,作為中學生,簡單的環境知識未能了解,說明深入扎實地開展生態教育的必要性。
3.綠色飲食知識
綠色食品指。
A.蔬菜水果 ? ? ? ? ? B.綠顏色的食品
C.安全無污染食品? ? D.營養價值高的食品
分析:70%的學生知曉“安全無污染食品”叫“綠色食品”,但還有30%的學生對這一概念缺乏了解,有的甚至以為是指“蔬菜水果”或者是指“綠顏色的食品”,可見,在這些學生的認知中,還沒有食品安全概念,該范疇的認知水平仍處于較低狀態。
4.節能環保知識
夏季使用空調時,將溫度設置在多少度最好。
A.17-20℃ ? ? ?B.18-20℃
C.20-25℃ ? ? ?D.26-28℃
分析:本題目中44%的學生選擇D答案,40%的學生選擇“20-25℃”,他們認為標準是26℃,但這個溫度遠遠沒有達到人體感覺上的舒適度。因為空調的設備質量問題、房屋的樓層問題(在頂樓或西向房間溫度較高)、室內人數、室內電器數量等影響了室內溫度。因此,學生們主觀上不同意26℃的設定,所以更偏向于C答案。表明大多數學生還是愿意為低碳環保付出努力的。
(二)獲得生態理念及技能的途徑
1.你主要通過什么途徑了解到“生態文明建設”這一概念?
①沒聽說過? ②網絡、電視、廣播、報紙? ③學校教育
④親友、同學口耳相傳? ⑤馬路邊廣告宣傳欄? ⑥自己查閱資料
A.①? ? ? B.②? ? ? C.③? ? ? D.②③④⑤⑥
分析:大多數中學生都知曉生態文明建設概念,這一概念的獲得是從多方面了解到的,反映出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的宣傳氛圍濃郁。但同時仍有2%的學生表示“沒聽說過”,而且通過“學校教育”傳播而獲取信息的只占8%,反映出學校在宣傳“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有待深入,學校進行生態德育意義重要。
2.你和你的同學對環境問題很感興趣嗎?
A.是的,都很感興趣? ? ?B.部分同學有點興趣
C.大多數同學無所謂? ? ?D.都不感興趣
分析:這一命題反映學生在受教育環境中“生態價值觀”的影響情況較為樂觀,“都很感興趣”和“部分同學有點興趣”占87%,而“無所謂”“都不感興趣”的只占13%,這與前面學校宣傳有相關性,學校生態德育工作實效性有待改進。
(三)評價學校的生態教育
你認為自己所在學校的文化體現生態價值觀嗎?
A.完全體現? ? ? ? B.基本體現
C.沒有體現? ? ? ? D.自己不太關注
分析:總體上說,學生對學校生態教育的評價是持肯定態度的,認為“沒有體現”的只占5%,仍有提升的空間。
(四)對環境管理與法治的認識
1.當前解決好環境保護問題要堅持污染防治與(? )并重的原則。
A.生態保護 ? B.節約資源 ? C.廢物利用 ? ?D.強化管理
分析:能正確答出A答案的占56%,反映不少學生對生態環境的認知還停留在較低水平,沒能上升到概念的判斷,說明學校生態教育的深度和廣度都需要拓展。
2.(? )有保護環境的義務,并有權對污染和破壞環境的單位和個人進行檢舉和控告。
A.各級公安部門 ? B.一切單位和個人
C.各級環保部門?D.各級政府的管理部門
分析:本題目反映學生對環境法治的態度,鮮明地堅持法治原則的B答案占70%的學生,態度不夠堅決的30%,并且分散在其它三個答案,一方面反映學生對環境法治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則暴露出一些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不強,在學校的生態德育及思政課程中應加強引領。
(五)對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關系的態度
為了保護環境,寧可放慢經濟發展速度。
A.不清楚? ? B.比較同意? ? ?C.不太同意? ? D.非常不同意
分析:67%的學生“比較同意”這一命題,要發展還是要環保,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存在著一定的矛盾,生態文明建設給出了明確的指引。大部分學生懂得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而回答“不清楚”的占10%,這是知識缺陷問題。值得注意的是,23%的學生認為“不太同意”“非常不同意”,這是價值觀問題,應引起學校教育的反思。
(六)學生在生態品質養成中的表現
1.對待垃圾分類的態度
你平時會把垃圾分類進行處理嗎?
A.不愿意 ?B.一般C.愿意D.積極主動
分析:當前垃圾分類工作的持續性受到挑戰,有76%的中學生主觀上是認同并且樂意去進行分類的,也有24%的學生態度不夠堅決,甚至是持消極態度。說明垃圾分類的教育需加強。
2.對待“白色污染”態度
你愿意在日常生活中用布袋代替塑料袋,減少塑料袋對環境的污染嗎?
A.愿意? ? ? ? ? ? ? ? ? ? ? ?B.有人提倡,可以這樣做
C.感覺很不方便? ? ? ? D.不愿意
分析:數據看出中學生在對待“白色污染”問題的態度是值得肯定的。6%的學生實事求是地表示“不方便”,這也是客觀存在的問題。
3.對待資源節約、低碳生活的態度
(1)你使用一次性餐具的頻率。
A.盡量不用? ? B.偶爾使用? ?C.經常使用? ? D.一直使用
分析:中學生日常接觸一次性消費品較多,經常都要作出與本命題類似的判斷,盡管有時不得不使用,但學生們還是愿意參與生態環保行動的。
(2)在你最后離開宿舍或課室時,是否及時熄燈、風扇和空調嗎?
A.及時熄燈? ? B.偶爾? ? ? ?C.不關心? ? ? D.裝作沒看見
分析:從學校管理角度看,本題的數據反映了學生日常對待這些問題的真實態度,出現忘記關閉相關電源的情況時有發生,與B、C、D占比有一定相關度,需要加強管理和進行低碳、節能教育。
4.對待野生動植物的認知和態度
(1)你對野生動物看法。
A.喜歡野生動物? ? ? ? ? ? B.一般,不太喜歡
C.都是地球村的成員,要和諧相處
D.野生動物可有可無
分析:本題反映學生對待野生動物持正確的價值觀,認為“野生動物可有可無”占3%,應值得關注,說明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生態意義上持不健康態度。
(2)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分________________。
A. 一、二兩級 ? ? B. 重點、非重點兩級
C . 一、二、三級? ? ? ? ?D. 重點一級、二級,非重點一級、二級
分析:能正確給出C答案的學生占37%,反映出知識體系的缺失,生物學科應加強相關知識的滲透。
5.學生對待身體力行保護環境的態度
當你看到同學亂扔垃圾,或有其他破壞環境的行為時,你會勸說嗎?
A. 經常會? ? ?B. 不會
C. 偶爾會? ? ?D. 不勸說,但會將垃圾仍回垃圾桶
分析:本題目查證學生在生態價值觀上是否做到知行合一、身體力行,大部分學生可以在行動上體現,但有5%的學生回答“不會”。而C、D答案的設定和也反映出當前環保意識仍存在問題和困難,環保正能量仍不可回避地面對生活陋習的挑戰。
三、總結與反思
(一)從化區中學生總體上呈現良好的生態價值觀
1.從化區中學生在關于生態價值觀的分析、判斷、自我審視和日常踐行方面,表現出令人欣慰的價值判斷,數據清晰地反映出中學生具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觀,表達了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同,并且表達了自己能夠積極投入其中的主觀愿望。
2.中學生可塑性強,表現在生態價值觀問題上還未形成深層的思考,對生態理念的認知和生態技能的掌握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仍需不斷強化生態價值觀的踐行能力。
3.在具體問題的判斷上,仍存在一定偏差,需要社會、學校、家庭營造合力和氛圍,正確地引導。
(二)中學生生態價值觀問題歸因
1.個人價值觀的影響
調查統計中出現的一些數據反映出學生個體在價值觀上的差異。如,“精致”利己主義價值觀影響了青少年,這種“所作的一切事情都合理合法無可挑剔的行為中,故作姿態或者懂得表演、利用達成自己的目的”的做派可能不動聲色地蔓延到學校,一些“不愿意”“無所謂”“裝作看不見”的現象在潛滋暗長。以個人利益為中心,重視個人的自我支配、控制和發展,在不少中學生生活中大行其道。
2.學校生態教育存在一定的問題
一些教師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內容和生態價值觀的培育并沒有足夠的了解。教育內容空乏、形式單一,以說教、灌輸為主,沒能引起中學生足夠的重視和認同。缺乏實踐體驗,與日常學習、生活割裂,導致知情不一、知行不一。
3.家庭以及社會的不良影響
學生在兒童乃至少年階段成長中從父母那里獲得大部分觀念、感受,家庭教育對學生整個的人生永遠是第一要素。家庭價值觀對學生的正向人格發展起到決定性作用,同樣,家長不正確的價值觀也會直接傳播到學生的身上,日積月累便成為學生對世界、對社會、對人生的看法。因此,對一些思想與行為較為偏激的學生,教師經常會看到其父母的縮影。
4.社會負面給中學生的沖擊
走在街上看到垃圾、外出游玩看到一池污水和漂浮水面的水葫蘆、到食店用餐提供的都是一次性餐具、新聞里播放的違規違法行為等,都對喜歡獵奇、思想判斷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帶來負面導向。
(三)學校生態教育校本行動意義重要
1.生態建設的過程不僅需要政府管理部門提高執政管理水平、優化發展環境,還需要全體公民的參與。中學生是未來的接班人,學校進行生態教育,將不斷提高全體公民的生態知識水平,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才能形成和實現人人參與、人人保護、人人監督的生態文明社會。
2.向中學生施予生態道德原則和生態道德規范影響,通過一系列實實在在的教育活動,運用新的“生態道德規范”,誘發和喚醒受教育者的生態意識、智慧、能力。生態教育是一種極具體驗性、實踐性的教育活動,讓受教育者回歸自然,獲得更多的生態體驗和感受,培養他們對自然的善意、尊重和敬畏。
3.目前,中學生態教育內容大都集中在污染治理和環境保護方面,而在生態德育方面,還缺乏完整系統的教學內容。因此,必須從校本出發,構建與完善生態課程體系建設,實現生態教育多學科教學滲透、多類型多層次課程開發與實施,使生態教育與德育、教學、實踐有機融合。
責任編輯? 楊?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