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思遠 代希文








摘 要:經過5000年的發展、演變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內涵博大精深。正確挖掘中國文化元素,合理運用設計理念,對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作用,這也是當今中國設計師的重要使命。從藝術設計的角度,研究中國文化中儒、釋、道的思想、特點和色彩,探討中國文化在公共環境空間設計中的基本特征和運用技巧。中國文化元素和理念作為公共環境空間的設計資源,在更好地為人民服務、體現公共環境空間設計的文化內涵、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求、傳承文化藝術審美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公共環境空間;文化內涵;設計
一、概 述
(一)背景發展概況
1.歷史背景
隨著中國文化的傳播,儒、釋、道、文、畫、建筑等對周邊國家和世界許多地區產生了重要影響。國外對中國文化的研究也比較廣泛。
晚清提出“開眼看世界”后,許多設計師走出國門,探索世界先進技術。五四新文化運動期間,西方設計思想逐漸被中國接受,而中國傳統文化設計逐漸被遺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民族文化宮等的設計體現了中華文化元素。今天,“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思想的發展演變,反映出設計與文化密不可分。
在我國,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在設計領域能很好地將中國文化精髓運用到公共環境空間設計中的案例并不多見。然而,隨著人們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和對設計中所體現的文化理念認識的加深,文化元素的挖掘和運用成為一個熱點。
2.發展狀況及存在的問題
雖然傳統文化設計在我國的應用方興未艾,但仍存在許多問題。一是照搬傳統文化,許多不符合當代理念的設計也融入其中,直接“拿來”。其次,設計師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不夠深入,在設計作品中,看似有形卻無味,寓意不夠深刻。最后,很多作品會有多種文化元素,從而失去中國傳統文化的“本真性”。
當今的公共環境空間設計模式已不能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公共環境空間設計將越來越多。隨著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崛起,中國文化的新鮮血液將源源不斷地注入公共環境空間設計。文化內涵的繼承和發展,將會極大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尋求與發展是公共環境空間設計的必然趨勢。因此,中國文化在公共環境空間中的應用將會迎來廣闊的空間和巨大的實踐應用機會。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空間設計的結合是藝術設計領域的必然趨勢。
(二)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及與藝術設計的關系
我國歷史悠久,思想內涵深厚,傳統文化精髓豐富多彩。主要思想有儒、道、釋,工藝品包括陶瓷、青銅器、玉器、金銀器、漆器等。
本文著重探討中國文化的藝術精神、民族元素和文化精髓在公共環境空間設計中的實際應用價值,并對街道、俱樂部、博物館等的空間設計進行了分析。中國傳統文化是經過漫長的文明演進和傳承而形成的,其內容豐富,生命力強,是設計的基礎。
藝術設計離不開文化。作品的設計資源來源于文化內涵,是文化的體現。也許是文化元素的提煉,也許是思想的借鑒,也許是不同融合。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離不開設計,設計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創意設計作品也必須認識到文化的重要性。
傳統哲學在藝術設計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儒家傳統文化,特別是對“中庸”的解釋,影響了世界許多地方。道家的“天人合一”、佛教的禪宗、陰陽派的風水成為藝術設計的靈魂。優秀的設計作品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傳統文化內涵豐富,形式多樣,主題厚重,為藝術設計提供了取之不盡的設計資源。
二、從藝術設計角度解析中國傳統文化
(一)從藝術設計角度解析儒、釋、道思想文化
1.從藝術設計角度解析儒家思想文化
儒家傳統文化思想起源于先秦時期。春秋時期,孔子完成了儒家傳統文化的理論框架。它不僅強調仁與禮、內方外圓、倫理道德,而且體現了“真”“善”“美”,這也是藝術精神的最高追求。在《中庸》一書中,有許多“善”與“美”,即“和”,故又稱“中和”。一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二是合理把握事物。例如,在設計作品時,應該適當,不應忽視或過分強調。只有保持適量的度,才能有和諧。在哲學上,“和”是矛盾的統一。在設計作品時,“和諧”是作品形成的統一體。無論是作品的尺度、風格還是節奏,都是“和諧”理念的體現。
在公共環境空間中,不同的環境效應給人不同的感受。優美的環境是布局、設計元素、材料和光線的統一,是環境中個體與整體的和諧。只有這樣,人們才能感受到環境之美,實現人與環境的和諧統一。在藝術設計中,儒家傳統文化思想通過外在形式表達人們的情感。只有深刻理解儒家傳統文化的思想內涵,處理好“中和”,設計師才能創作出具有豐富文化內涵和情感的作品。
2.從藝術設計角度解析佛家思想文化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相傳漢代時傳入中國。佛教文化分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佛”的本質是意識,而不是神學。佛教是無邊的,也就是說,佛教相信人類智慧的力量。它是通過冥想來實現和喚醒人類的智慧。佛教文化認為,宇宙的空虛并不存在,而是像能量守恒定律一樣變換。
佛教文化的核心是“空”“悟”“實”“觀”“凈” “變”。它在藝術設計中也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在景觀布局、園林綠化、建筑等方面都影響廣泛。中國佛教對周邊國家影響很大。隋文帝贈送日本天皇盆景,為日本園林藝術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3.從藝術設計角度解析道家思想文化
道教起源于先秦時期。它探討了宇宙、天地、自然和萬物的生產、存在和運行規律。設計是將文化提升到哲學的境界,其自由性是藝術精神的特征,兩者追求自由的內容是一致的。
萬物的創造和運行規律是“道”,甚至是尚未發現的事物或規律。道存在于宇宙之中,“虛無”是道家哲學的出發點。道是宇宙萬物的創造法則。萬物都是由道的作用產生的,萬物的存在和發展也是由道生的。太極產生兩儀,即陰陽。兩儀產生四象,四象產生八卦。這是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產生,也是判斷公共環境空間設計是否合理的標準之一。
對道的理解應該是一切事物的產生發展和存在都是道的作用,也應該順應道的法則發展。出自《河圖洛書》的“天圓地方”思想和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同一意思。國家體育場“鳥巢”就符合了這一思想。特克斯城是新疆以八卦思想來設計、規劃的城市,在交通樞紐上具有獨特優勢。“水立方”設計者之一約翰·貝爾蒙說:“中國講求無規矩不成方圓,中國燦爛的傳統文化和現代高科技鑄就的這座藍色建筑,充分體現了東西方文化的碰撞與交融。”道家是從感天地之法后觀人生之道的,這與佛家從覺悟自身到覺悟世間是相反的。道家的思想是最自由的,講求“有”“無”“自由”“虛”,其中“虛”有兩層含義,一是和“實”對立的,有虛才有實,也是藝術不可缺少的,其二是和佛家的“空”是一個意思,可以說道家和佛家很多思想是相輔相成的。這些思想都是公共環境空間設計所追求的意境及設計理念。
(二)從藝術設計角度解析漢文字、圖騰紋樣、色彩
1.從藝術設計角度對文字分析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漢文字也有6000年的歷史,它是由圖畫發展演變為線條的藝術,每一個漢字都是一個藝術作品。漢文字產生的目的是為了記錄。“始作書契,以代結繩”,起初人們是通過用繩子打結來記錄的,大結、小結、連結,代表了大事、小事和不同的事。慢慢地發展為在木頭、竹子、石頭上刻符號來記事。在黃帝時期,倉頡發明了大量的文字,倉頡體是漢文字的始祖。
漢字的發展由最初的甲骨文、金文、小篆演變到隸書、草書、楷書、行書。漢字不同時期的特征均為藝術設計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是藝術設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
知名設計師王澍在設計南宋御街時,很好地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空間設計結合在了一起,磚木結構與混凝土組合的建筑、坊墻的創新、古漢字的使用,都是濃郁的傳統文化內涵和生活氣息的體現。
2.從藝術設計角度解析圖騰紋樣
圖騰是一個民族獨特的標志符號,是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圖騰有兩層含義,一是古時候人們認為某些動物或植物是他們的祖先和親屬,所以是對祖先的崇拜,其二圖騰是民族的象征,他們認為會受到圖騰的保護,也使他們變得更勇敢。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相傳在炎帝和黃帝時期,炎黃統一融合了很多部落,這些部落有對蛇、牛、馬、魚、鳥、鹿等的崇拜,在部落融合的同時圖騰紋樣也相互影響,后來發現個體的猛獸已不能成為庇護,從而將之前的動物圖騰融合上升為“龍”,至此形成了華夏獨特的圖騰標志。而鳳是殷人的信仰和崇拜,鳳是掌管天命的玄鳥。龍和鳳都是吉祥物,稱為“龍鳳呈祥”。中華民族的民間故事也極為豐富,每一個故事都有一些經典的圖紋畫樣,如“四靈圖”“麒麟獻瑞圖”“年年有余圖”“國色天香圖”“四君子圖”等無一不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而這些圖紋樣式,在公共環境空間中往往以雕塑、浮雕、壁畫及藝術小品的形式出現。
3.從藝術設計角度對色彩分析
“五色觀”是我們傳統的色彩觀,有紅、黃、青、白、黑,“五行五色”在戲曲、皮影、臉譜、泥塑、陶瓷、水墨書畫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紅色是漢民族的標志性顏色,是富有豐富內涵的,紅色是原始時期人們無意識的對血色崇拜和自然崇拜的表現,對血色崇拜可以鼓舞士兵氣勢,諸多因素的影響使得紅色成了標志性顏色,結婚時應用的紅色、春節的紅燈籠、鮮艷的五星紅旗等都表現了人們對紅色的喜愛。黃色是高貴的顏色,即金色,飛黃騰達、龍袍的黃就是高貴的體現。青色代表了光明和純潔。道家的道冠是頭頂青日之意,在陶瓷藝術中也常用青色描繪圖畫。有極歸于黑,無極歸于白,黑和白也產生了水墨書畫。
三、中國傳統文化在公共環境空間設計的應用
(一)中國傳統文化在公共環境空間設計應用的基本特征
1.藝術性
中國傳統文化在公共環境空間應用的藝術性體現在:人們對公共環境空間內所表現出的思想感情的美好程度。公共環境空間內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應用后的圖文樣式、布局意境、線條色彩、造型光線、材料對比等構造出的空間效果,對升華人們精神審美的藝術性有重要作用。
藝術審美過程,也是一個文化積累的過程,只有提高了認識有了豐富文化內涵,才能提高個人的藝術審美。在五千多年的積淀下,傳統文化中的圖騰紋樣、工藝技術、色彩的運用,特別是在裝飾造型、園林造景的意境布局上都能深層次地體現出它獨特的藝術性和鮮明的東方文化特征。
建筑大師貝聿銘在蘇州博物館的設計中,很好地表達出了傳統文化的意境美,是傳統文化精髓表現在現代設計的代表作品之一。以水面為襯托的亭臺樓閣,應用了古典園林處理手法,建筑上也融入了傳統建筑思想元素,但又經過簡練化,重于意的延伸,大面積的白色體現出了“空”“無”及“留白”。墻下假山有實有虛,與墻面構成了水墨書畫。建筑的方正對稱是儒家傳統文化的人格追求,院中孤樹、枯樹,是佛家禪宗“露骨”“智慧”之意境,無論建筑形式、風格還是意境的表達都豐富地體現了藝術性。
2.功能性
任何公共環境空間的設計都離不開功能性。隨著人們對精神審美的追求越來越高,在公共環境空間設計不僅要滿足大眾人群的使用功能,更要注重空間環境效果是否滿足心理需求。這些美好的事物來自公共環境空間所反映出來的信息,是設計者文化內涵和情感創作的表達。
成都萬科售樓中心室內四合院式的設計、隔斷形式和紅色剪紙元素的應用,以及大面積玻璃、通透的隔斷的處理,都體現出了大樓濃郁的傳統藝術氣息和神秘的東方色彩,是古典美與現代功能需求的完美結合。
3.時代性
文化在設計中的應用,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不同時代的歷史文化有著不同的文化特征,唐代的高貴、華麗、大方,宋代的小巧玲瓏、簡練質樸、含蓄委婉,清代的奢華繁瑣,都能體現出不同時代的建筑裝飾風格。當今人們的社會價值觀、審美觀、精神追求不同,出現社會意識、審美多元化,在多種文化需求的影響下就誕生了符合當下時代性特征的設計作品,從而標志著這個時代的獨特。
隨著當今科學技術的發展,建筑裝飾材料、技術等方面空前進步,人們對生活環境質量有了高要求,簡約質樸、自然環保等主題符號也代表著現代人對生活環境的追求。時代性是以本時代的物質社會為條件的,是歷史與現實的對立統一,反映的是本時代的設計理念。
開山設計辦公室具有鮮明的現代設計感,又可以看到宋代的古典元素,黑白張力的表現是現代簡約時尚的設計追求,大面積的白色和剛硬的黑色線條是辦公室的主色調,凹凸的水泥肌理又有工業的遺留痕跡,石鎖、古典藝術品及宋代桌椅設計元素的體現,又使辦公室有了傳統文化元素的韻味,是時代進步與傳統文化的融合與創造。
4.前瞻性
從傳統文化與時代追求的結合來看,設計前瞻性也是必不可少的,這也是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社會歷史發展的需要。格羅佩斯認為:“真正的傳統是不斷前進的產物,它本質是運動的,不是靜止的,傳統應該推動人們不斷前進。”這就說明傳統文化也是在變化發展的,我們在設計中應用這一資源時更應該深刻認識到設計本身就有前瞻性,在對傳統文化與現代空間設計進行結合時,就應當注重對創新型設計的預見性。在文化信息多元化發展的今天,不同文化交融滲透,人們對現代簡約、時尚、新穎的時代追求,就要求設計者在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空間設計融合時也應該有預見性,充分考慮受眾人群。
5.傳統文化傳承
公共環境空間設計運用傳統文化也體現了文化的傳承。日本設計理論家佐口七郎曾說過:“繼承發展一切優秀傳統,不是融于古物之中,而在于繼承保全作為傳統精神的創作者的理念,即創造。”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每個人的責任。在公共環境空間設計中,適當地提取傳統文化元素為公共環境空間服務,使公共環境空間富有濃郁的傳統文化氣息,使人們能深刻感受了解到傳統文化的存在價值,對傳播、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有重要作用。
杭州西溪閱榕度假酒店運用的磚木結構及地面青石板、青瓦等也是傳統建筑裝飾的特點,布局設計繼承了江南建筑特點又融合了徽派民居風格,是傳承文化的最佳方式,也是設計師創造力的體現。其中,在對稱與畫境的處理方法上表現出了設計師對傳統居住環境設計手法的靈活運用。門窗和家居的設計運用了唐宋時期的設計元素,表達出了質樸、簡約、自然的風格,處處流溢著優雅靜怡。設計者在考慮到休閑度假場所的私密性時,合理擯棄了圍墻留空的借景手法,更多了幾分安逸和恬靜,無論是建筑布局還是形式風格都體現出了傳統文化的傳承。
(二)傳統文化在公共環境空間設計應用方法探討
1.傳統處理手法的應用
傳統的空間藝術性處理手法也有很多方面值得我們借鑒。其一是對稱手法。對稱是傳統建筑園林規劃不可缺少的手法,無論是傳統風水學的對稱還是審美法則的對稱都對我國建筑園林空間有重要作用,建筑園林空間的對稱有嚴整方正、大方、正統的意義,在風水學中四靈方位即“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代表了東、西、南、北不同方位,在建筑中也需符合“左青龍,右白虎”的對稱性。中國宮廷建筑園林的規劃,對稱的應用營造出了莊嚴宏偉的效果。對稱是自然的普遍規律,也是建筑園林空間的審美要求,彼得·柯林斯曾說:“從有機的軀體來看一目了然,自然界是有意對稱的,同理,建筑也應該有意對稱。”
其二是借景手法。借景入室和借景生景是傳統園林建筑空間的常用手法。無論室內還是室外都能看到不同界面的景色,有移步換景的效果。借景手法又分多種,如遠借、仰借、俯借和鄰借,又有直接借景和間接借景之分。間接借景是通過鏡面反射形成的,以水為鏡,因天氣的變化反射看到的景物也別樣生動。借景手法多樣,要處理好借景,總之還是“相間得宜,錯綜為妙”。
其三是留白處理。這里的留白主要是“畫境”的處理,是空間的靈活布局、陳設藝術及比例尺度的處理所構成書畫的畫境效果,中國建筑空間的留白與中國書畫是相輔相成的,能表達出朦朧、含蓄的意境。留白給人豐富的遐想空間,對弱化空間功能限定及統一場所功能有重要作用,傳統的建筑園林空間以留白的方式表達出無限的想象空間,使空間更具有詩意和畫境美的效果。留白也可以營造出虛實,傳統建筑空間常以通透、有層次來弱化空間限定,如亭、長廊、照壁等都是對空間界面的弱化和統一。
2.簡練化提取
簡練化不是簡單化,而是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在提取文化元素時去掉累贅的一面,只應用本身的功能價值和藝術審美價值。但簡練化不是和繁復對立的,一件成熟的作品中往往存在著多個精華部分,簡練化不是憑著主觀檢驗的,是理性的客觀存在的本質,在這里簡練化有三個含義。
一是對量的簡化,也就是形體本身的簡化。任何形體都有一個或多個元素組成部分,量的簡化就是對這些組成部分或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進行簡練化,去掉設計者認為多余的部分。
二是對形體骨骼線條的提取,是把握形體特征的有效方法。其是在了解形體內部結構,看到形體本身骨骼的基礎上對形體骨架結構的提取。
三是表達意境的簡練化。對形體形態所傳達意境神韻的提取,在簡練化提取過程中就不能定位于表面現象和本身的形,也就是不能照搬照抄,傳統元素應用在很多情況下表現出來的韻味都極其生動,如雕塑、圖文樣式、飾品、器具、園林建筑所體現出來的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都是傳神和意境表達的豐富資源。現代公共環境空間設計中應用傳統文化設計的“作品”往往就只是模仿,有了太多繁復的累贅,而精華的骨架卻沒有體現出來。要做到簡練合理提取傳統文化元素的意境神韻,做到去繁取意,就要求設計者對傳統文化元素的內容和意義有深刻認識。
3.靈活多變的創造性
靈活多變的創造性是在簡練化的基礎上對文化元素的靈活應用。在古為今用時應該是設計者的再設計,對文化元素的合理變化,即創新,創新也是在一定的文化基礎上形成的,不是憑空出現的,也不是模仿,所以不能局限于元素本身造型,應該有敏捷的思維和掌握豐富形式美的法則。
對于一件設計作品來說,創新就是它的新生命,設計作品是需要符合大眾需求的,要能讓大眾解讀,如果拋開一切歷史文化,就很難創造出能讓大眾認可的設計作品。在回顧歷史、掌握深厚歷史文化之后,設計者需要拋開原來的理念,重新感知認識環境,并以豐富的文化底蘊重新構建出新的設計理念。
日本枯山水也是靈活多變的創造性的體現,它源自中國古典園林和佛家禪宗思想的結合,“悟”是佛家核心,也有智慧和領悟的意思,在“悟”的同時就產生了“靜”“空”“虛無”等,“靜”是初入狀態,是內心的平靜,“空”是忘其自我與世間雜念,“虛無”是對“空”內心的升華,只有做到這些才是對心靈的洗脫和覺悟。枯山水中以白沙來模仿水波紋理,其是“靜”的體現,心靜則滴水成波,矗立的石頭有連接天地靈力的意義,在構成空間界面中也起到了很好的審美效果,大面積的留白能使人產生對世界及宇宙的冥想,孤植的種植手法有與眾不同的意義,多種處理手法的靈活結合應用有禁錮時間之意,這也是創造力的表現。
但日本枯山水之“物之哀”超出了傳統禪宗的禪道,禪宗的“悟”原本是深邃無邊的,智慧是永無止境的,但“物之哀”中卻有毀滅、死亡和凄涼的氣氛,如日本喜歡櫻花,更喜歡櫻花凋零的悲涼之意,這也是日本枯山水表現出來的意義之一。這是日本“獨特”審美觀——“死亡的藝術”的體現,從禪宗來說枯山水是有意境而無禪道。
4.與時俱進,預見未來
與時俱進是時代的發展要求,預見未來是對時代發展變化的把握。公共環境空間設計也應當符合現代設計的發展需求并對設計的發展趨勢有一定預見性,只有注重時代前瞻,才能把握設計主流,體現設計亮點。只有順應時代發展,找到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的結合點,才能富有創造性地設計出優秀的作品。在當代不同文化的碰撞與交融下,設計作品時對不同文化風格的融合應用,也是設計發展的一大趨勢。
(三)傳統文化在公共環境空間設計應用的意義及價值
真正的設計是民族的、地域的、文化的設計,深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及思想并富有創造性地應用到公共環境空間設計中,是符合我們生活習性和審美要求的。從對文化傳承與弘揚的角度看,它保留了歷史文化,傳播了文化思想。從應用來說,它是“古為今用,借古開今”設計思想的延伸和發展。從創新來說,它是“再設計”,是文化精髓提取與變化的體現。從視覺感染力來看,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體現,有很高的藝術審美價值。
四、總 結
對傳統文化在公共環境空間設計中的應用,設計者應該深刻認識傳統文化的思想理念,了解傳統文化的傳承精髓,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站在時代前沿,把握時代主流。隨著當今世界的繁榮發展,文化思想的碰撞與融合是不可避免的,同樣設計也是如此,不能局限于以前的形式與風格,而忽視藝術設計本身的創造性,傳統文化只是設計創造過程的基礎資源,只有不斷地創新設計,才能與時俱進地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之精髓。
參考文獻
[1] 程靜宇.中國傳統中和思想[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2] 趙明,薛敏珠.道家文化及其藝術精神[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3] 徐群英.儒釋道思想文化下中國建筑藝術探析[N].藝術科技,浙江育英職業技術學院,2018.7(5).
[4] 彭一剛.建筑空間組合論[M].設計類.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8.
[5] 黃芳.淺論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意象與環境藝術設計[J].新世紀論文叢報,2016.
[6] 吳偉.城市公共環境空間公共性及相關設計策略研究[J].建筑設計及理論,2019.
[7] 楊麗娜.淺析中國傳統元素與公共設計[J].藝術教育,2019.
[8] 葉偉森.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設計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8.
[9] 楊青平,李柏山.公共環境空間設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
[10] 楊婷婷.公共環境空間設計[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9.
[11] 秦海.讓中國傳統文化獲得新的生命力[N].陽光報,2018-01-20.
[12] 周忠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優秀傳統文化支撐[N].學習時報,2018-07-09.
[13] 鞏育華.公共環境空間讓城市蘊含旋律[N],人民日報,2018-11-15.
[14] 徐碩.現代環境藝術設計中的傳統文化構思[D].藝術設計,東北師范大學,2017.
[15] 史璟婍,陳新業.后疫情時期地攤經濟與城市公共空間微更新的關系研究——以太原市開化寺街鐘點早市為例[J].包裝與設計,2021(01).
[16] 王一睿,周慶華,楊曉丹.城市公共空間感知的過程框架與評價體系研究[J].國際城市規劃,2020.
[17] 鄧曉明.從中西方城市公共空間的差異看中國城市廣場建設[J].鐵道勘測與設計,2017(05).
[18] 王詩語.裝置藝術在城市公共空間景觀設計中的應用[J].現代園藝,2020(24).
[19] 黃甜甜,何玲.公共藝術介入下的城市公共空間活力重塑[J].中外建筑,2020(12).
[20] 葉綿源,張世杰.基于人文意識的海口城市公共空間建設和設計[J].價值工程,201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