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淇元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2020年以來人們多處于“居家”狀態,以“短、平、快”為特點的各類短視頻平臺迅速占領人們獲取信息渠道的制高點。騰訊公司微信團隊開發的微信視頻號以其形勢更加精致、內涵更加深沉、故事更加完整的特點,在一眾成熟的短視頻APP平臺中后來居上,并被眾多高校熱捧,成為新興的校園宣傳陣地,成為推動高校網絡文化育人的工具,深受師生喜愛。這為高校占領網絡文化主陣地、通過網絡實現“三全育人”工作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同時也對高校與時俱進加強思想陣地建設、改進學生工作方式方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首先,微信視頻號擁有良好的用戶基礎。與抖音、快手等深受用戶歡迎的短視頻APP不同的是,微信視頻號主要依托于微信APP,無需另行下載獨立APP。微信作為當代人的社交必需品,擁有大量用戶。微信視頻號從誕生之日起便擁有了良好的用戶基礎。據數據顯示,截止到2020年底微信用戶基數高達近14億。換言之,微信視頻號比需要下載APP、從0起步積累用戶量的抖音、快手等短視頻相比,具有先天性優勢。高校擁有集中的粉絲群體,從老師到學生,從校友到學生家長,用戶基礎龐大,為微信視頻號進行內容構建、傳遞校園信息、實現育人功能奠定良好基礎。
其次,在微信視頻號誕生前,抖音、快手等一系列短視頻經過數年發展,已經培養了一大批熱衷于短視頻內容的粉絲。在快節奏的當代,越來越多的用戶趨向于從短、平、快的短視頻中獲取信息、消磨時光。微信視頻號起步于用戶已經養成成熟的短視頻閱讀習慣之時,無需在培養用戶使用習慣上再下功夫。通過微信視頻號“短、平、快”的傳播方式,粉絲群體在碎片化時間也能迅速接收信息。這對于傳統的微信公眾號是非常好的補充,二者相輔相成,既能快速報道校園動態,又能通過深度閱讀對校園動態進行詳盡地呈現,進一步增強了粉絲黏性。因此,高校開發微信視頻號實現網絡育人功能,可謂是搭上了時代“順風車”。
相較于“傳統”的微信公眾號、微博,短視頻作為眾多社交網絡APP中的新型媒介,主題更加多樣、表達更加直觀、形態更加生動,涵蓋的內容豐富多樣,涉及校園資訊、日常生活、教學考試、課程建設等方方面面。大學生們能夠從通俗易懂且趣味盎然的短視頻中獲取海量信息,選擇更加多元。
依托微信視頻號記錄校園生活,傳播校園故事,塑造校園形象,成為打造高校形象的新載體。美景、美食、名師以及豐富多彩的課程實踐等內容成為銘刻在校園文化墻上的閃亮符號。借由微信視頻號平臺,將更多的校園故事以更快的速度向更廣的領域傳遞,高校網絡文化育人的邊界被不斷地延伸,為高校網絡文化育人提供了海量資源,進一步豐富了高校網絡文化育人維度。
伴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被廣大用戶青睞的“剪映”、“小影”、“VUE”等智能剪輯APP,為高校大學生們通過短視頻參與校園網絡文化建設提供了極大便利條件。一方面,學生不再受制于傳統的專業視頻拍攝剪輯軟件,一部常用的智能手機即可實現短視頻拍攝、剪輯與發布,從制作到發布都非常簡易快捷,讓“手機拍大片”成為可能;另一方面,不同于需要單獨下載APP才可發布、評論或轉載的抖音、快手等平臺,依托于微信APP的微信視頻號實現了不跨越平臺也能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微信好友、微信群的功能,這充分滿足了年輕大學生“熱愛分享 期待認可”的心理需求。他們既是網絡信息的接受者,同時也是網絡信息的發布者。而微信視頻號擁有的點贊、評論、轉發等功能,在讓大學生獲得社會認同感的同時,也進一步增強了他們創作的熱情與積極性,極大地拓展了受眾參與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的寬度。

目前,高校新媒體平臺的運營大多是由新媒體指導老師帶領學生團隊負責日常運營工作。運營的主體——學生由于政治意識薄弱、非科班出身新聞敏感性較差、個人關注點較為分散等特點,在運營微信視頻號的過程中,缺乏專業的媒介素養,導致作品容易出現“政治意識薄弱、個人特色明顯、輕娛樂、公眾屬性淡化”等傾向。
高校微信視頻號作為學校領導、老師、校友、學生家長以及學生等多層次群體關注的新媒體平臺,具有引導高校輿論,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功能,政治主體意識的建設不容小覷。
高校由于學生不斷入校、畢業的屬性,新媒體運營團隊人員流動性較大,“人才斷層”的問題比較突出。另一方面,從人員組成看,運營團隊在納新時采取的是“全面撒網”的方式,成員來自于學校各學院、各專業,“科班出身”的人員寥寥無幾。非經過專業訓練的同學們,熱情高漲,但專業素養有待提升,這就導致在運營微信視頻號時對新聞的敏感性、素材的社會影響力、策劃的全局性等有所欠缺。
目前比較受受眾歡迎的短視頻平臺,主要有抖音、快手、B站、微信視頻號等,這幾個平臺的共同點在于都為用戶提供了輸入和輸出的雙向傳播機制,不同點在于內容輸出上,抖音、快手等更傾向于大眾娛樂性質,微信視頻號則更加傾向于更具內涵的內容建設。截至目前,尚未發現有形成品牌特色的高校微信視頻號。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大多數高校微信視頻號普遍具有主題不突出、品牌特色缺失的弊端。這對于利用微信視頻號拓寬宣傳主陣地的高校而言極其不利。
鑒于微信的龐大用戶量,高校微信視頻號自誕生起便迅速成為與微信公眾號、微博、校報等并駕齊驅的校園宣傳主陣地之一。在媒體平臺更新換代日益加快的當下,微信視頻號甚至有壓過微信公眾號、微博的勢頭。因此,作為高校網絡思政和文化育人的主要陣地,微信視頻號的運營主體,有必要堅持并不斷提高黨性修養,通過持續深入的理論學習,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以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以中國好網民“四有”標準為準繩,有高度的安全意識、有文明的網絡素養,營造安全健康網絡環境,引導廣大網民增強網絡安全意識和能力。
關注社會熱點,正確把握輿論導向,善于運用微信視頻號,圍繞高校人才培養、教育教學、立德樹人等職責,積極展示高校名師風采、學科魅力、大學生成長、學校發展建設等,傳播主流價值觀,傳遞正能量,大力宣傳高校對外形象,展示高校魅力。
通過優秀的老師的指導、有質量培訓的指引、優秀的學生的帶領,建設一流的新媒體運營團隊,打造特色鮮明的高校微信視頻號亮點品牌。念好了人才經,才能事半功倍。一要解放思想,慧眼識才。要給予新媒體短視頻運營的學生足夠廣闊的發揮空間,積極鼓勵學生記者開拓思維,通過頭腦風暴進行創新性的方案策劃。二要加強培訓,提升素養。新媒體屬于一項不斷處于變革的事業,短視頻平臺風向標的變化尤其如此。因此,在組建一支實力強大的團隊的基礎上,還要加強對現有隊伍的培訓工作。此外,高校可通過開設專門針對新媒體短視頻創作方向的公共選修課程以及與當地媒體機構共建實習基地等方式,拓展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理論知識,提升學生實踐操作能力。
三要完善激勵機制,調動師生創作短視頻的積極性。現有的新媒體創作團隊既要忙于平臺固有的工作任務,同時還要兼顧不斷變革與創新的短視頻平臺,難免會力不從心。高校通過實行有償投稿激勵機制,鼓勵廣大師生積極參與投稿。
在媒體高度融合的時代背景下,高校微信視頻號需要在內容生產、平臺運營以及機構管理等各方面進行創新,著力構建特色品牌,講好精彩紛呈的高校故事、發出鏗鏘有力的高校之聲、樹好立德樹人的高校形象。一是樹立全局觀念,超前謀劃打造系列化作品。二是善于“織網”,構建全校上下一盤棋的融媒體矩陣。創新工作機制,構建以學校黨委宣傳部牽頭、各二級學院通力配合的融媒體矩陣,全校上下一盤棋,打通二級學院向官方積極投稿的機制;另一方面通過教師課程建設內容“上網”,能夠極大地豐富官方微信視頻號平臺內容的廣度與深度,實現網絡“三全育人”新格局的構建。
5G時代的來臨,為政務新媒體拓展宣傳主陣地提供了更多的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挑戰。短視頻傳播是未來媒體發展的主要方向,微信視頻號的能量與地位將在擁有12億用戶基數的微信應用的推動下不斷爆發。高校微信視頻號必須緊緊抓住機遇,通過找準自身定位、培養專門人才、整合各方資源等方式,應勢而動、順勢而為,構建網絡文化育人主陣地,唱響網絡文化育人主旋律,講好校園文化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