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永娥,侯東輝,楊翠霞
(大連工業大學 藝術設計學院,遼寧 大連 116034)
2018年5月《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0年)》被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審議通過[1],明確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作為特色保護類村莊能夠推進鄉村發展,保護村寨空間形態[2~4]、選址、格局、環境,保護傳統文物建筑[5,6];在保留村落居民傳統生活習慣的同時,合理利用相關資源,發展特色產業和旅游業,為村民增加收入,改善居住環境,實現鄉村振興[7]。在鄉村振興戰略、國家相關政策和歷史文化變遷相關因素影響下,研究各民族特色村寨景觀特色,挖掘民族文化,將文化旅游融入其中,發展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村寨[8]。
遼寧省一共有42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分為滿族、蒙古族、朝鮮族和錫伯族4個民族的村寨。由于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眾多,選取滿族赫圖阿拉村、蒙古族白音愛里村、朝鮮族通江村、錫伯族興隆臺村,對典型村寨景觀特征進行分析,總結遼寧各民族特色村寨的景觀特征解析。
赫圖阿拉村生態格局呈依山傍水的總體格局,山水距離均控制在1km之內,選址于山體、水源之間。村寨周邊有一定的開闊平地,農田位于村寨周邊、河流兩側,近河的為水田,其余為旱田,空間布局緊密。山體作為村落的天然屏障,還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能為村寨提供建筑材料。水體包括村寨內部或鄰近村寨的河流、村落內的水井、水池、水塘等,為村寨提供水源。
赫圖阿拉村的地勢為東北高、西南低。村寨林業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高達70%以上,用地種類豐富、動植物的品種繁多。村寨植被主要是生長在長白山地區的溫帶針闊混交林和溫帶落葉混交林,以闊葉林較多[9]。村內樹木品種為楊樹、柳樹等,農田也起到一定的生態防護的作用。綠化樹木主要種植在村落邊緣地帶和村落街道兩側,在村落周邊種有大片的農田,而村落中心空間綠化面積較少。
赫圖阿拉村屬于多條交錯型的街巷形式,這種街巷形式,村落的主干道多條交錯的連接村落核心地區。一級道路為6 m、二級道路為3 m、三級道路為2.8 m。街巷空間主要由民居圍墻、村落地形地勢、植物等元素組成,元素的構造不同,使街巷也呈現出不同的樣式。民居圍墻是組成街巷的核心構成元素,外墻可以起到很好的防風性,可以應對冬季的寒風。
赫圖阿拉村地處長白山山脈余脈,村寨保存良好。村內民居一般大門在建筑的中軸線上,墻體圍成的院落大都為中軸對稱的形式。以墻體圍合而成的院落能夠抵御寒風,調節小氣候環境。有些大的滿族院落會設有菜園,以滿足自給自足的食物需求,并將多余農作物出售,提高收入。院落內有正房三間的,門開在最東間,有正房四間的,門則開在東數第二個房間。東西屋都會在正門開兩扇窗,分上下層,下層可以屋內側掛起,上層為紙糊,采光良好。
赫圖阿拉村的民居均采用雙坡屋頂的屋面形式,這種屋面形式多用于遼東地區,是一種人字類型的屋頂,兩側坡度較大,可以避免東北冬季降雪堆積于屋頂,導致屋頂承受過重的重量[10]。山墻類型上,赫圖阿拉村采用的是硬山山墻。遼東地區的自然因素,土、石是民居主要的建筑材料,因此赫圖阿拉村民居墻體采用的“金包銀”的建造技術。這是運用土與石材混合而成,里為土,外用石材砌成。土坯墻、叉泥墻主要為下方用石材堆積,上方為土。村內民居的承重結構,基本均為木結構。
白音愛里村地處低山丘陵區,屬于臨山臨水型的選址方式。村寨背靠王子山,凌河流經村前,東臨草場鄉,西面是利州工業園區。該村四面被低山環繞,河流流經村寨前,建設用地與農耕種植面積較小,空間布局緊湊,形成山—村—田—水的格局。
白音愛里村轄區總面積6120畝,山地面積3800畝,耕地面積2320畝。村寨為魚骨狀的街巷形式,由一條主干道連通村寨,主干道周邊有相應分支連通各個區域。一級道路為6 m,二級道路為3 m、三級道路為2 m。道路兩側種有綠植,綠化良好,也起到防風的作用。
白音愛里村民居建筑為海青平房,俗稱“海清房”,因起外形為馬鞍狀,猶如海清展翅,故此命名[11]。海清房融合了蒙、滿、漢等民族民居特點設計的特色建筑,秉承游牧民族文化的風格,體現遼西蒙古族生存環境的改變,漢文化的影響,由游牧民族轉為半農耕半游牧,逐漸轉為農耕文明。民居屋頂為雙坡屋頂,并安置有煙囪,這種形式的屋頂有利于防風,適用于遼西雨水少,旱風足的氣候環境。民居的承重結構,基本均為木結構。民居墻體采用的“金包銀”的建造技術,墻體用石材和土混合砌成。民居院落主要以一合院、二合院為主,三合院為輔,院落主要由正房、側房、倉庫棚、牲口棚和菜園組成。
通江村坐落于下露河朝鮮族鄉的東北方向,地處兩山之間,屬丘陵地形。河流流經村寨前,村寨周邊為耕地,布局緊湊,格局為山—村—田—水。通江村生態資源豐富,氣候宜人,轄區內有冰溝山位于村寨南部,海拔約為800m,北面有露河水流經匯于渾江,東面和西面均是海拔約300m的山地丘陵。村寨周邊自然資源豐富,為當地居民提供了生產、生活所必須的食物、水源等。
通江村道路系統秉承了朝鮮半島傳統的道路布置方法,以不規則與整體性的有機結合為特點,受地形地勢影響,道路隨山體走向形成,屬于魚骨狀的街巷形式。村內一級道路寬為6 m,材質為瀝青,二級道路為2 m,材質為水泥,三級道路為1.5 m,為土路(圖1)。

圖1 通江村街巷空間分析
朝鮮族傳統民居,采用木骨泥墻,使用壽命約為50年。歇山屋頂和四坡屋頂是朝鮮族民居傳統的屋面形式。在山墻類型上,為適應當地寒冷的氣候,同時受到滿族、漢族的影響,使用雙坡屋頂,從而運用懸山山墻。在建筑材料上,隨著經濟發展,通江村民居屋頂以構造簡單、造價低的紅瓦為主。三道河朝鮮民族村民居采用白墻灰瓦,是朝鮮族選材特征之一[12]。通江村地處山地地區,石材資源豐富,方便易得,因此墻體圍護材料使多使用石材。通江村朝鮮族民居墻體砌筑類型為石材墻,是仿照漢族民居抵御寒冷的砌墻方式。
朝鮮族院落由高約一米的石材或柵欄圍墻圍合而成,院落布局由村民生活習慣的不同也各不相同。裝飾上,民居建筑裝飾樸素簡單,以石雕和木雕為主,集中在屋面瓦片上和門窗上。裝飾圖案多為自然中存在或拼湊而成,花紋顏色樸素,但不失典雅,也體現了朝鮮族居民崇尚自然、熱愛自然的性格特點。朝鮮族門窗的制作材料多從附近山中獲取,以木材為主,并從視覺效果上顯得本身低矮的房屋更挺拔。朝鮮族民居多為青瓦白墻,墻刷白灰,特征明顯。
興隆臺村位于沈陽市沈北新區新城子街道,距離風景秀麗的七星山景區僅有5 km,地處遼河平原,地勢平坦,但距離河流較遠,通過引渠,將北部的遼河水引來進行灌溉土地,四周的土地宜于耕地或放牧同時交通比較便利,形成田—村—水—田的格局。
錫伯族居住的村屯大多式清康熙年間調配來的,村屯內部街道寬敞整潔,庭院院落對稱。在村寨總體布局形態上為帶狀布局,民居建筑布置于道路兩側。在路網形式上,為魚骨狀的街巷形式。有一條南北貫通的主干道,名為錫伯大街,另有兩條東西向的主路,興大線和興隆路,主、次道路向多個方向延伸但道路筆直(圖2)。

圖2 興隆臺村街巷空間分析
興隆臺村的民居院落分為一合院和二合院。庭院主要由正房、廂房、院門、院墻、菜地、牲畜棚、倉庫棚等組成。興隆臺村傳統錫伯族民居主要可分為口袋房式和一明兩暗式,由屋頂、屋身構成,多數沒有臺基,直接落在地面上。建筑材料為瓦頂磚墻,屋面形式以雙坡屋頂為主,也建設有平頂民居。錫伯族民居幵門的位置很有本民族的特色,在三間或是五間房屋的中間,一扇門是敞開的,而在東側,兩間房屋的門是一扇敞開的[13]。裝飾上,興隆臺村傳統錫伯族民居在屋檐、建筑外墻、門窗等會有牡丹和家畜等寓意吉祥的圖案。山墻類型上,興隆臺村采用的是五花山墻。民居的承重結構,為木結構。
本文主要對遼寧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進行景觀特征分析。從中選取最具特點的4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分別為滿族赫圖阿拉村、蒙古族白音愛里村、朝鮮族通江村和錫伯族興隆臺村作為典型村寨進行詳細研究。總體來看,在生態格局上,赫圖阿拉村、白音愛里村和通江村受地形影響均是山-村-田-水的格局,興隆臺村地處遼河平原,是田-村-水-田的格局。街巷形式上,赫圖阿拉村屬于多條交錯型的街巷形式,白音愛里村、通江村和興隆臺村是魚骨狀的街巷形式。民居院落上,赫圖阿拉村、白音愛里村和通江村以一、二、三合院為主,興隆臺村以一、二合院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