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梅,侯艷紅
(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西安 710300)
新形勢下,高職院校的各專業不僅要注重知識技能,更要注重人文思想,積極探索將專業知識與課程思政內容融合,情景契合,巧妙引導學生感悟與認同。教師要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價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門課程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產生影響[1]。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師要全力以赴,積極思考如何將立德樹人貫徹到專業教育、課堂教學的全過程。
《電路分析基礎》課程是高職電子信息工程技術、應用電子技術等專業的專業基礎課,通過學習,要求掌握電路的常用定理和基本分析方法,學會直流電路分析與測試、交流電路分析與測試,理解動態電路的瞬態分析。此課程對學生學好其它后續課程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近幾年高職院校生源質量普遍較差,課堂“低頭族”“手機黨”屢見不鮮,學生對知識、技能學習興趣不高,探索精神、愛國情懷、大局意識薄弱,傳統教學模式學生課堂出勤率較低、學習效果差。
課程團隊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積極嘗試三教改革,從教師、教法方面齊抓共管,探索將課程思政恰當、巧妙的貫穿于課堂教學之中。
德育能力是指教師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政治法制、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課程思政背景下,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師應具備較強的德育能力。為此,團隊教師和輔導員老師經常溝通,全面了解學生,并根據《電路分析基礎》課程特點,積極研究探索,努力把思想性、理論性、知識性與教學方式上的可接受性有機結合起來,不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感染力[2]。大學教師對學生承擔著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塑造正確人生觀的職責。教師要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示范,促進學生成長為全面發展的人[3]。教師的德育能力直接關系課程思政的質量和效果。《電路分析基礎》團隊教師適應課程思政的新要求,通過線下培訓、觀摩教學、專題討論等形式,積極接受、踐行課程思政的新理念,努力提升教師德育能力。
(1)將思政元素融入《電路分析基礎》課程教學目標。該課程采用項目化教材,共4個學習情境9個學習任務,選取8個思政元素點融入授課過程,教學總課時為60課時,其中理論教學40課時,實踐教學20課時。新形勢下,該課程的德育目標是:通過課程講授,引導學生學習知識、錘煉心志、涵養品行。通過實驗實訓環節實施,引導學生樹立大局意識,發揚團隊協作,培養嚴謹細致、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全課程教學中引導學生腳踏實地,為實現遠大理想而奮力拼搏的奮斗精神,培養學生遵守職業道德,形成良好的職業素養,弘揚工匠精神。
(2)優化教學設計,團隊教師積極挖掘、拓展和開發專業知識的價值傾向、家國情懷等思政元素。從教學單元的授課要點,仔細查找思政映射與融入點。將工匠精神、環保意識、安全生產意識融入相關章節,精選思政案例,《電路分析基礎》課程團隊細心做好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完善現有的PPT課件,結合視頻,動畫及電工學發展史的科學家典型事例[4]。通過直流電路分析與測試單元電功率的介紹,引導學生關心日常用電器功率,養成節能、環保意識,通過著名的戴維南定理的發明人──法國科學家、電信工程師萊昂·夏爾·戴維南的事跡,激勵學生要不負韶華、敢于創新、全面發展。通過學習交流電路分析與測試,從頻率的含義講解中國用電頻率及不同地區的用電頻率問題,講解20世紀60年代東三省電網[5],激發學生以史為鑒、奮發圖強、自強不息,提高思想道德素養,提高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通過課程實驗、仿真環節,培養理論聯系實際,安全用電、規范操作的職業素養,弘揚工匠精神;通過手工焊接練習、萬用表使用、光控小夜燈裝配、流水燈制作與調試實訓,培養學生實事求是、一絲不茍的態度和學無止境的精神,為實現中國夢貢獻青春力量。
課程思政教學實施重點是抓好課堂教學環節。教師從課堂講授、仿真、實驗、實訓環節,以身作則、言傳身教,通過言行舉止傳遞正能量[6],由近及遠、由表及里、把家國情懷、責任擔當、工匠精神自然滲入課程方方面面,實現潤物無聲的效果。現階段該課程教學模式是“講授+實踐+技能實訓”,周課時6課時,即講授4課時、上機2課時,其中在疊加定理、戴維南定理等重難點輔以實踐操作,設置兩周的課程技能實訓。另外,各環節采用多元評價體現課程思政效果,將客觀量化評價與主觀效度檢驗結合起來,綜合采用結果評價、過程評價、動態評價等方式[7],及時獲知學習進程和效果反饋。
部分同學學習交流電時不細心,有效值、平均值、最大值、峰峰值分不清,角頻率ω寫成W,甚至瞬時值表達式、相量表達式混在一起導致解題出錯。另外,利用Multisim 10.0仿真交流電路,指示儀表默認模式是DC,如果仿真前不修改成AC,就會導致仿真錯誤。為了提醒同學們認真細致、一絲不茍學習直流、交流電路理論知識,引入法國科學家萊昂·夏爾·戴維南成功的案例,大國工匠顧秋亮手工制作精度達到兩絲,即0.00002 m“顧兩絲”的事跡,感受其盡職盡責、精益求精的精神。通過科學家、大國工匠的感人事跡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和奉獻精神,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8],努力學習,樹立遠大理想,讓青春在不懈奮斗中綻放絢麗之花。
課程實驗、實訓模塊重點訓練同學們理論聯系實際、全局出發考慮問題,提升團隊意識和全局觀念。部分學生在戴維南定理驗證實驗環節,原圖驗證快捷準確,但在等效圖驗證時失敗,就是因為不會搭接對應的等效串聯回路所導致,課程團隊以“奮斗者號”全海深載人萬米深潛多次海試的視頻切入,激發學生重視實踐、培養團隊協作的職業品質。《電路分析基礎》課程實訓愛心流水燈制作與調試環節,要求會識別常用電子元器件、電路圖,能布局布線,會排除簡單故障。不少同學面對較復雜的電路原理圖和裝接圖,“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課程團隊教師以“細節決定成敗”的企業文化、生產實例,門捷列夫以驚人的洞察力投入了艱苦的探索發現元素周期表的事跡為例,激勵學生培養嚴謹細致、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教育學生遵守職業道德。
新形勢下,怎樣提高課程信息化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將智能手機更多的應用在《電路分析基礎》課程學習,是課程團隊反復思考的問題。經過共同努力,課程團隊歷時兩年,建成電路分析基礎精品在線開放課。精美的視頻、動畫、案例等學習資源,大大提高了課程學習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手機下載“知到”App,學生便可以隨地隨處學習課程相關資源,教師可以答疑解惑,與學生交流。這種線上線下的教育模式更有利于師生之間的交流,更好的傳遞知識[4]。另外,授課期間,結合網絡調查,團隊教師不斷加強與學生思政融入的互動,及時進行思政反饋。
在課程團隊共同努力下,《電路分析》課程成功入選校級課程思政示范課建設,團隊教師參加課堂教學能力大賽取得優異成績。
新形勢下要嘗試開展課程思政教材建設,構建與時俱進、新穎易懂、深度融合的電路分析基礎教材內容體系,如新的立體化、活頁式教材,并嘗試開發配套電子教材,可以知識拓展、小提示等方式,展現融入思政映射點的教學單元,將重要的實踐環節,分別錄制成小視頻,共享視頻二維碼,師生掃碼觀看。課程思政教材建設任重道遠,建議先開發校本教材,試用一兩輪后,經過完善、優化,最終再公開出版教材。
電子信息行業日新月異,而且育人是一項長久、艱辛的工作,需要隨著行業的不斷發展,課程團隊要不斷地積累和更新《電路分析基礎》的案例,持續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另外,團隊教師要注重鼓勵學生既好好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又堅持鍛煉、熱愛勞動,注重發揮本校國防科技展覽館的特色育人功能,盡可能創設條件,激發學生創造力和創新力,當好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10],為培養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貢獻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