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雨欣,張 云
(西南林業大學,云南 昆明 650000)
隨著我國文化旅游產業的不斷發展,交旅融合概念的提出,旅游公路也隨之出現在大眾的視野[1]。針對傳統的旅游公路,大部分學者都認為應包括旅游交通、生態環保、審美和促進旅游發展等[2~4],旅游公路的出現也將交通單一的出行功能逐漸轉化為旅游、游賞、休憩等多種綜合服務功能,但是由于某些連接、進入旅游景區公路的景觀質量不佳,給游客留下不好的印象,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5]。為了使通往旅游區的公路的景觀質量進一步的調整與恢復,必須對其進行景觀評價,為旅游公路景觀規劃設計起到更科學合理的指導作用。
目前,國內外經常使用的公路景觀評價的方法有很多,其中:AHP層次分析法、環境景觀敏感度評價方法、道路景觀綜合評價法、模糊綜合評價法、三維仿真評價法等使用較多[6~9]。由于要素多、系統性等公路景觀的特性,其評價方法大都處在初步探索和研究階段。本文運用AHP層次分析法及模糊綜合評價法對鄭西高速堯欒段旅游公路進行整體的景觀評價,科學、有機的將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結合在一起,在景觀評價的基礎上,對鄭西高速堯欒段旅游公路景觀改造的提升提供科學參考。
河南省鄭西高速處于河南省西南部,是一條非常重要的交通道路。該道起點位于鄭州市,一路經過許昌、平頂山、洛陽3座城市,相接于滬陜高速止于南陽市西峽縣。鄭西高速堯欒段,編號S88,全長78.839 km,設計時速100 km/h,雙向四車道。該道路東起平頂山魯山縣堯山鎮東坪村周圍,從鄭西高速鄭州至堯山段終點向東約4.2 km接觸后(樁號K178+055),向西經魯山縣堯山鎮、嵩縣車村鎮到達欒川廟子鄉,與洛陽至欒川高速公路相交叉,路線折向南,與同時規劃實施的鄭西高速欒西段相連接,到達鄭西高速堯欒段項目終點。從東向西依次設四處收費站:堯山西收費站、車村收費站、白云山及龍峪灣收費站,兩處服務區:堯山西及白云山服務區。該項目貫穿于伏牛山腹地,沿途風景美不勝收,經過多處村莊及景區,其中有魯山縣堯山、欒川縣白云山等途40多處景區,有“云中高速”之美稱(圖1)。

圖1 鄭西高速堯欒段路線
3.1.1 AHP層次分析法
層次分析法(AHP)由美國運籌學家托馬斯·薩提(Thomas L. Saaty)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10]。由于評價因素結構較復雜、決策者主觀意識及經驗所致導致景觀評價難以量化,為了使評價結果更加具有科學性及合理性,結合定性與定量評價,將決策者的主觀意識與經驗導入模型,進行量化處理[11]。AHP層次分析法先將每個相應評價因子都進行分解后作為層次形成了包括目標評價層、準則層和指標層等多種相應評價權重層次,再自上而下地將各個相應層次中的評價因子分別進行兩兩對比評價,并用yaahp軟件對其進行計算得出相應的評價權重,并對其評價因子進行排序,給決策者起到參考作用。
3.1.2 模糊綜合評價法
旅游公路景觀評價中,評價因素較多且存在許多無法定量的因素,如水文、河流、民俗等,在考慮旅游公路景觀因素對景觀評價影響時要兼顧各個方面。模糊綜合評價法是一種以模糊數學為基礎的綜合評價方法,該研究方法計算出的結果清晰、系統性強,非常適用于多因素相互制約、無法或難以量化的公路景觀的評價。
3.2.1 地域性原則
針對該公路的特定環境和景觀的特點,在進行評價時要依據高速公路的區位、特性等指標進行綜合考慮,以便進行合理、科學的選擇。
3.2.2 簡明、可操作性原則
選擇評價指標時所選的各項指標要具有鮮明的評價目標及價值,且做到每個指標之間具有一定的聯系性,兩兩之間具有可比性,更好的確定其相應的優劣程度。盡量用較少的評價指標完整覆蓋評價對象的內容,確定指標的相對重要性從而清晰地反映評價信息。
3.2.3 客觀與現實性原則
選擇評價指標時所設置評價指標的名稱應具有一定的專業性,且評價指標的使用及其意義應結合現行專業科學技術的名詞術語,也需能夠準確地反應得出影響鄭西高速堯欒段旅游公路景觀效果的好壞及其優劣程度等各個方面的主客觀因素。
3.2.4 層層遞進性原則
評價指標的選擇需遵循層層遞進原則,從宏觀層面到微觀層面,將抽象現實逐漸細化具體。
依據我國現有的公路建筑工程設計技術規范和相關專家學者及公眾的意志,對各個評價影響因子建立綜合評價標準。
(1)確定評價因子,建立評價層次。本文依據交通部所頒布《公路景觀指標評價體系》(報批稿)中公路景觀評價內容,通過對鄭西高速堯欒段實際問題的分析,建立分為目標層、準則層、指標層可逐步解決問題的層次結構。鄭西高速堯欒段旅游公路景觀評價(A)為評價的目標層,準則層分別為公路沿線景觀的美觀性(B1)、公路沿線景觀的自然性(B2)、公路沿線景觀的文化性(B3)、公路沿線景觀的功能性(B4)四個方面,通過對準則層這四個方面的鄭西高速堯欒段旅游公路景觀的質量情況進行分析,分解出15個評價因子作為指標層。
(2)在15個評價因子中,一部分為定性評價、一部分為定量評價,構造比較判斷矩陣A,定性評價的分值通過相應的調查研究、實地考察所得,定量評價的分值由筆者邀請專家及對公路的使用者進行問卷調查并打分。
(3)在yaahp軟件中將專家打分的平均值輸入進去計算得出指標層對目標層的權重W,并進行一致性檢驗。
(4)緊接著再次運用yaahp軟件中方根法計算權重W,獲得每一層評價因子的權重值并進行一致性檢驗。

從表1可知,鄭西高速堯欒段旅游公路景觀評價總分值為3.88分,由此可得河南省鄭西高速堯欒段旅游公路景觀規劃設計較好,運用層次分析法得出,準則層權重排序為:公路沿線景觀的功能性(0.509)>公路沿線景觀的自然性(0.263)>公路沿線景觀的文化性(0.172)>公路沿線景觀的美觀性(0.055),權重最高的是公路沿線景觀的功能性,權重最低的是公路沿線景觀的美觀性,可見,公路景觀規劃設計應滿足功能,以人為本,方可體現其真正的價值。準則層綜合評價排序為:公路沿線景觀的自然性(4.1)>公路沿線景觀的文化性(3.82)>公路沿線景觀的功能性(3.8)>公路沿線景觀的美觀性(3.75),河南省鄭西高速堯欒段自然景觀豐富,文化內涵良好,實用功能性較好,但道路景觀美觀性不足。

表1 鄭西高速堯欒段旅游公路景觀評價體系
根據結果發現,河南省鄭西高速堯欒段旅游公路景觀評價等級為良好,總的來看,該公路的沿線景觀較為不錯,但仍存在如下問題。
(1)公路沿線景觀美觀性不足。該項工程位于伏牛山腹地,周邊地貌地勢險峻,公路隨著地勢而修建,一座座高聳入云的懸崖及陡峭延綿的山坡上建造了長短不一的隧道,高低不同的橋梁,串聯了風景優美、絢麗多姿的伏牛山景區及其他景區,改善了車輛與司乘人員之間的視覺疲勞,增添了樂趣。該公路的中分帶植物配置景觀較為豐富,形成了明顯的季相景觀,但現狀蜀檜部分區域長勢不佳,缺株現象較多且種植間距過大,美觀度有所降低(圖1)。該公路大部分是路塹深挖路段,破損山體較多,為防止落石,路基、路塹邊坡植被景觀多為拱形護坡形式,植物種植選用連翹、蜀葵等,植物變化較單一(圖2、圖3)。此外,該道路途徑的大大小小的村鎮較多,沿線村鎮均為周圍村民的住所,途徑村鎮的由于區位、年代等原因,建筑風格差異較大,未形成明顯的景觀效果(圖4、圖5)。
(2)公路沿線景觀的自然性維護良好。因地形地貌條件變化較大,道路所處附近的山體、河流,部分道路可能還存在嚴重的水土流失等情況(圖6、圖7)。道路沿線動植物種類豐富,其中有180余種動物種類,植物種類1861種,種類多樣的植物景觀豐富,但仍未能夠與周邊大環境較好的融合在一起。
(3)公路沿線景觀的文化性挖掘不夠充分。大大小小的村莊、等級不一的景區分布在該公路沿線。這些村落與景區具有古老悠長的歷史,堯山大佛等宗教文化,仰韶文化、石刻藝術、陶瓷文化、絲綢文化等構成了該區域的文化遺產,同時還是中原道教圣地,人文資源極為豐富,但在公路景觀建設中未明顯的將抽象文化體現在實際的景觀中。
(4)公路沿線景觀的功能性略有缺失。沿線途經堯山西服務區、白云山服務區建設基本滿足司乘人員的需求,但距離交旅融合服務區還有一定的差異,全段也未設置觀景平臺,服務設施功能性未能達到理想狀態。
采用層次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法對河南省鄭西高速堯欒段旅游公路景觀進行評價分析后,客觀地反映了公路景觀整體質量,針對出現的問題提出改善和優化的策略。
5.2.1 美化沿線構筑物的外觀,豐富植物景觀
在進行旅游公路景觀規劃設計時,根據旅游公路本身及其周邊環境的特點,以村鎮為單元,合理布點,對近景區、橋梁兩側構筑物外立面等地點進行了統一改造,串連組合成一條線,將旅游公路景觀規劃設計的點、線、面融合貫通在一起。豐富的植物景觀可以改善空間視野,改造時應拔除長勢不好的植物并補植,豐富沿線的植被景觀,達到人車與周圍的景觀統一和諧。為了實現道路更好的衍生美景,在進行旅游公路景觀規劃設計時,在不破壞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做到綠化工程的設計及其建筑景觀與周圍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相互兼容。

圖2 中分帶景觀

圖3 邊坡景觀(來源:作者自攝)

圖4 路側景觀(來源:作者自攝)

圖5 沿線構筑物景觀(來源:作者自攝)

圖6 沿線自然景觀(來源:作者自攝)

圖7 沿線河流(來源:作者自攝)
5.2.2 開展生態自然景觀的保護,加大河流水文及沿線動植物的保護
豐富的自然資源、多元的環境要素,旅游公路沿線的地形地貌、鄉土植被、動物環境等,這些因素讓我們在規劃設計的過程中不僅要利用其環境、更要對其綜合保護,打造出自然生態的旅游公路景觀。結合旅游公路沿線的地形地貌的特點,如貫穿的崇山峻嶺中的壯麗景色,打造出優美的旅游公路景觀;依托沿線獨特的氣候特點及獨有的地理環境,利用周邊獨特的鄉土植物景觀,豐富的動物與微生物群落景觀,打造出生動的旅游公路景觀。
5.2.3 充分挖掘沿線文化,有機植入特色地域文化
自然地理區位的不同、地質地貌情況的不同、歷史人文風貌的不同、經濟社會發展歷史的不同,形成了屬于該地區獨有的傳統風俗習慣與歷史文化。充分挖掘該地區的獨有的景觀特點和地域性文化特色,統籌規劃、因地制宜、特點凸顯、協調統一的運用到旅游公路景觀規劃設計中,通過將高速公路沿線的優秀特色建筑和文化種類植入到高速公路主體建筑之中。構建相關附屬設施,充分利用景觀文化元素,增加對旅游道路景觀文化的可視度,將文化元素貫穿于整個旅游過程中,促進旅游業更好的發展,增強游客對地區民俗、文化的了解與認知,根據不同人群、不同類型的游客制定出更多的可供選擇的文旅活動的需要。
5.2.4 建立和完善沿線交通服務設施,打造功能齊全的旅游公路
旅游公路作為一種重要且特殊的公共服務類產品,它需要由單一的道路運輸功能逐漸發展成為更加全面的綜合服務功能,例如旅游游玩、休閑娛樂、景觀欣賞和傳統文化體驗等。旅游公路規劃設計時需將旅游和公路的功能集合在一起并根據游客群體的差異構建多種多樣的功能,充分的滿足各類游客人群的個性化、多元化體驗需要。
本次景觀評價的內容是較為翔實的,未對具體的景觀節點進行具體的評價。根據評價結果得出,單一的交通功能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在交旅融合背景下旅游與交通等產業的迅速發展需要更快的創新旅游公路一系列的復合功能來吸引、留下游客并提高游客滿意度,這也是旅游公路建設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及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