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文祥
(湖南省桃源縣架橋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湖南 桃源 415702)
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屬(Camellia)常綠木本植物油茶(CamelliaoleiferaAbel.),為灌木或中等喬木,廣泛地分布在長江流域至華南各地,在我國種植栽培歷史悠久,是集生態環境與經濟效益為一體的傳統木本油料樹種,亦是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樹種中的一員,其茶果含油率高,榨取后可制得營養價值高的可食用油,被譽為“東方橄欖油”。得益于中國得天獨厚的林業資源和油茶其自身的高營養高價值特性,油茶在我國木本糧食原料油中一直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據最新的油茶行業大會顯示,2020年全國范圍內油茶的種植面積已達6800萬畝,主要分布在湖南、江西、廣西和河南等省區,茶油產量達62.7萬t,油茶產業總產值達1160億元。然而長期以來,由于油茶林樹體老化、立地條件較差、林分結構欠合理、林地土壤貧瘠,加之粗放型經營管理等種種原因,致使我國大部分油茶林處于低產低效益狀態[1]。
目前,我國油茶低產林分面積占據我國全部油茶林分的近80%,而低產油茶林平均畝產價值遠小于高產茶油林[1]。油茶低產林具體表現為:樹體老化程度高、林間劣種混雜、樹冠郁閉過度、林地荒蕪雜灌伴生和林地管理薄弱等方面,概括來說就是“三低”:低產量、低品質,低收益。
以湖南省桃源縣油茶情況為例,桃源油茶面積統計到2019年為60萬余畝,樹齡大多在40年以上,存在林分衰退的現象,原因歸結于農業農村經濟基礎弱,青壯勞動力外流,留守者大多為婦少老弱,經營分散,管理粗放,致使效率不佳,浪費油茶林力。
然而油茶產業與我國南方林業經濟的發展緊密相關,如果油茶低產林不能充分的升級改造和高效再利用,丘陵山區林地優勢得不到發揮,將會嚴重制約我國南方農業的可持續性和農村經濟的發展,阻礙我國林業產業健康建設。近年來不少研究表明[2~11],油茶整形修剪與施肥技術是油茶低產林改造之路的關鍵因素,基于此,本研究著重從這兩個方面來論述分析。
修枝整形技術是指通過剪除徒長的枝葉與無效的花果,調整油茶樹體個體與個體間的枝葉比,調整林分的疏密程度,以改善林內的光照條件和樹體各部位的營養配比,增強樹體有效光合作用和養分吸收效率[2],不少相關研究表明,整形修剪對產量增收和茶油品質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是油茶林管理措施中的重要措施之一。
整形修剪在果樹栽培中已經廣泛應用。整形技術一般表現為通過一定的修剪措施,使植株形成某些特定的形態與樹體結構,修剪技術則是對植株某些部位進行剪除或疏剔的措施,比如莖干、枝條、花芽和根系等器官。油茶最主要的低產林類型有品種低劣型、缺株稀疏型、荒蕪粗放型和老殘疏衰型等[3],如上層枝干生長較旺盛而下層則較為稀疏的油茶低產林,通過整形修剪,油茶樹各發育優良的枝條能夠充分接收到光照,提高光合作用,增加結果枝的數量從而提高產量。而對枯枝殘木的修剪,能促進新枝葉生長而且能增強林地的通風透氣能力,減少病蟲害。總體而言,通過整形技術,油茶樹體的骨架會更健全,通過修剪技術,油茶樹木長勢更可控。
對油茶低產林的修剪原則上全年可進行,但最佳修剪時期在11月下旬至次年2月間,即在當年采果后至來年春梢萌發前(倘若遇上嚴寒天氣,修剪可在回溫后的早春進行)。因為此時油茶樹體處于水養需求少的休眠狀態,樹液流動相對較慢,傷口較容易愈合。而且,冬春季結合油茶墾復,對大枝干、螞蟻枝進行修剪,對幼弱樹定型整形,有利于油茶新枝條的萌發,樹冠的換新,減少病蟲害。而夏季結合除草中耕,也可對油茶樹體的徒長枝、下腳枝和枯枝進行修剪,使油茶林內通風透光,提高坐果率,從而增加產量[4,5]。
綜合考慮低產林苗木品種類別、樹齡老幼、林相優劣和樹冠形態等因素,整形修剪強度應因木適宜,方可取得理想的剪切修理效果。原則上,以瘦弱幼小的油茶樹木為主的地產林,可選擇較好的3~5個側枝作為主枝條,適當修剪,解除主干的頂端優勢,促使側芽萌發抽枝,以形成理想的冠形,增強抗逆性。對于成熟健壯的樹木林,對樹體產生一定的制約作用的衰弱、病蟲、地腳、徒長、過密重疊等枝條,可適當疏剪,確保各枝條能夠充分受到光照,吸取養分。而老化殘枯的樹木可輕重剪結合展開,采用保留0.5~0.8 m的地面高度截去上部以更新主干,或者采用截枝回縮留骨更新的方法,枝條萌長以后,保留生長和結果能力較強的枝條,生長能力明顯較弱的枝條都可剪除,以刺激休眠芽萌發壯枝而更新復壯[6]。整體來說,油茶林不宜過密也不易過梳,控制在0.5~0.7的郁閉度為最佳。
對于過密集的林分,適當取舍樹體數量的做法在當地俗稱為疏密,具體經驗做法為既除弱也去強,除弱即是自然競爭完全處于弱勢、劣勢,乃至成為林下群落的株體,它們幾乎得不到光照,沒有“前途”,沒有產出,卻又要消耗養分,耗費地力。去強即是拔除陡長樹,直長樹,釣魚桿樹。疏密的做法對老油茶林的低產量改造尤其重要,通過對架橋鎮老油茶林現場調查來看,茶樹株體每畝保持220~300株之間,郁閉度過高,光照嚴重不足,還形成一些樹形成單扇形狀,嚴重影響產量,通過調查統計,這種茶林的茶油產量一般在幾斤在十幾斤之間。通過疏密以后株體每畝保持在80~110株之間。
修剪的技術要點遵循“因樹修剪、因枝作形、去弱留強”,在實際應用中,做到樹高不超3 m,主桿高于0.5 m,株間不搭接,行間距大于0.5 m。修枝技術要點為:工具緊貼樹干,切口平整光滑,避免樹皮撕裂或樹體損傷。操作時,結合使用刀、剪與鋸,做到剪去腳枝不傷枝,鋸掉殘樁時蟻蟲洞及時去除,病蟲枯枝剪除干凈。修剪的順序應遵循:先下,后中、上;先冠內,后冠外[7]。但應注意避免留樁太高、剪口粗糙、剪口方向偏斜、剪口角度不對和盲目開剪等錯誤操作方法。在桃源縣架橋鎮對油茶整形修剪實踐中,還形成了一句口訣,即為“摘帽,掏心,脫靴”。所謂摘帽即為去除陡長枝,釣魚桿枝;掏心即為剪除內心遮陽枝,做出空心待陽;脫靴即為剪除下行避陽枝,無效枝,追求扇狀樹型。
土壤肥力不足、養分缺失導致其產量降低或無產是油茶低產林的主因之一[8],依據油茶生長發育規律有針對性的施肥加料對于提高油茶產量具有重要的意義。
作為作物的養分來源,肥料是作物高產高質生產過程中必需的物質。作物對肥料等養分的吸收有五大特性,分別為:最小養分律、報酬遞減律、養分歸還學說、同等重要律和不可替代律。施肥技術的實施則是根據作物自身對肥料的吸收規律、肥料的釋放效率以及土壤環境的供肥性能,適時適量地提供作物生長發育時期所必需的元素。相關研究表明,油茶低產林的改造過程中,施肥是促進增產量的主要來源。
油茶林常用的肥料包括三大類型,分別為有機肥、復合肥和葉面肥[9]。
有機肥指經微生物分解或發酵而成的一類天然有機質肥料,具有養分全、改土培肥效果好等優點,但肥效較低,作用時間較遲緩,必須經過微生物充分分解轉化后才能為油茶樹所吸收,近年來油茶專用有機肥不難獲得。
復合肥一般指不同濃度配比的氮磷鉀和微量元素肥,有效養分含量高,購買方便快捷,由于油茶生長較為緩慢,種植周期較長,因而配施低濃度復合肥(氮磷鉀含量≥25%)更適用。
葉面肥是作物對營分吸收的一種補充肥,旨在彌補根系對肥效吸收的不足。在油茶花期可使用花爾果、油茶保果素等葉面肥,可有效提高油茶座果率,增加產量。
油茶要獲得豐產,水肥供應的時間、種類、用量和方法選擇十分重要。常用的施肥方法有基肥和追肥,溝施和葉面噴施這兩種方式較為普遍。有研究者[10]分析了油茶低產林土壤養分時間動態變化,結果表明不同時間段油茶低產林養分需求為春梢期大于夏梢期,夏梢期大于果實成熟期,果實成熟期大于開花期,其占比分別為28.36%,26.17%,22.75%,22.73%;土壤養分供應強度為:夏梢期大于果實成熟期,果實成熟期大于開花期,開花期大于春梢期,用量均在2000 mg/kg以上。另一位研究者[11]對油茶的營養生長期與生殖生長期進行肥料需求研究表明,堿解氮用于春梢和葉片的生長階段,但油茶對堿解氮的需求在兩個階段是不同的,前者對堿解氮的需求更大,為了提高產量,11月應該適當減低氮肥的用量,而4月份應當適當增加氮素的用量。
在具體的施肥過程中,根據林地土壤肥力,油茶生長結果狀況及樹體生長期的不同,施以不同類型和用量的肥[12,13],為油茶的增產提供良好條件。雨水多的季節和地區最好進行溝施覆土的施肥方法,防止肥料流失。大小年明顯的林地,在大年的時候應施用更多的肥料,小年則可適當減小,避免肥料浪費。以桃源縣架橋鎮從2008年開始推行油茶低產林改造為例,近三年來在茶林、挖斷崗、葉家坡、先鋒村實施了油茶常規低改6000畝。一般在每年的11月開始實施到來年的5月份完成低產施工改造,低產林改造流程是先進行除雜疏密,再進行修枝整形,然后實行墾復,再然后在墾復后每畝施史丹利復合肥35 kg。墾復后施肥在茶林村得到大面的推廣。

表1 油茶低產林施肥時期
不少相關研究表明,從無肥無養分轉變到配套施肥管理,油茶產量提升明顯,油茶林的經濟收入會逐年增加,總計投產比效益明顯可見。
丁敏等[14]對不同肥料配比試驗表明,當N、P、K 配比為 1∶2∶2時,每畝可增加收入571.63元,與不施肥每畝效益241.50元相比,投入產出效益明顯高達2倍之多。商繼東等[15]研究施肥對油茶低產林改造的效果分析得出,通過施有機肥和復合肥,能大幅度提高油茶林單位面積產量,增產效益十分明顯,施肥處理的投入產出比為1.37倍時,每hm2施肥處理的純收入比不施肥處理的純收入高出7倍,施肥對油茶低產林的油產量提高了113%,比不施肥的油茶低產林在產值上增加了114%。劉召平[16]對安徽省六安地區油茶低產林改造,結果顯示,經過施肥改良土壤,油茶鮮果產量由改前750 kg/hm2升級到2958 kg/hm2(改后第一年)到 5 062.5 kg/hm2(改后第二年)到8782.5 kg/hm2(改后第三年),前三年的平均產量為5 601 kg/hm2左右,增幅有六倍之多,除去前期成本,頭三年的凈收益可達12606元/hm2,經濟效益后續還會逐年增加。
通過對桃源縣架橋鎮茶林村20畝茶林施肥與不施肥對比實踐,產量結果相差30%以上,產出與投入比在3之上,其效益可見一斑。2018年在架橋鎮茶林村跟蹤了一個5.5畝油茶林的種植戶,通過了解,在2015年實行了統一的低產量改造,低改前每畝株體在220株左右,2015年低改后每畝株體數量保持80株。該農戶每年都進行部分修枝,同時每兩年施一次磷肥,每次施肥350 kg。從2018年開始測產,2018年產油130 kg,2019年產油165 kg,2020年產油137.5 kg,然而對比2016年以前產油最高也只有49 kg,改造后的效果顯而易見,這也與以上文獻研究結果趨同,即施肥對油茶低產林的效益有促進作用。
近年來,油茶林的地低產改造進行地如火如荼。修剪能改變葉幕微氣候環境,通過對油茶進行科學的修剪,可以促進油茶的樹勢生長和結果枝掛果;施肥能創造良好的土壤條件, 是保障林木健壯生長的重要基礎,與生長量和產量有密切的關系。經實踐調查,湖南省桃源油茶大約在90年代中期啟動油茶低產量撫育改造,在2008年加強推行,具體措施包括割灌除草、疏密降郁閑度、旋耕地復墾、因地施肥等,現階段取得了較明顯的改善,產量明顯提高。
綜合來看,低產林全面改造技術的開展能夠顯著提高目標產量和效益,特別是將修剪與施肥技術合理有效地結合起來,在開展施肥技術之前采取一定的修剪強度等措施對油茶的產量促進作用明顯有效,它們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是油茶低產林改造成穩產高產林路上的重要基石,是現階段高效發展油茶產業行之有效的方法,可提高廣大油茶種植戶的經濟收入,促進我國南方林地的生態效益,振興鄉村、丘陵乃至山區農戶脫貧致富路上的好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