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靜筠,張麗寒,楊 瑩,陳嘉祺,李若璠,孫 璐
(哈爾濱商業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8)
黑龍江省是農業資源大省,其中林地、草地、水、濕地的農業資源在國家生態環境保護和農業經濟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據統計,全省土地面積4548 km2,人均耕地面積為4.6畝。全省耕地主要用于發展種植業,其中以糧食作物為主,占播種總面積的86.7%,經濟作物和其他農作物占13.3%。豐富的糧食作物和由此產生的作物秸稈為發展畜牧業和育種等農業循環經濟鏈奠定了基礎。根據黑龍江省商務部統計,截至2020年,互聯網普及率高達75.1%,這對黑龍江省發展“互聯網+”經濟起到支撐作用。作為一個農業大省要建設好“大美龍江”,首先要建設好黑龍江省的美麗鄉村。2015年,在政府的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大力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建設“定制農業”方案[1]。由此產生出了很多新興農業種類,其中,認養農業模式就是實現定制農業的最快方案。認養農業是訂單農業的一種,由生產者和消費者(認養人)之間達成風險共擔、收益共享的生產方式。消費者預付生產費用,生產者為消費者提供綠色、有機食品,實現農村對城市、土地對餐桌的直接對接。說的簡單點,就是生產者出地,消費者(認養人)出錢,來種消費者想要的農產品[2]。這種模式可以滿足供應者的高品質生活,也可以幫助供應者減低市場波動價格的風險,有利于實現鄉村振興。但這一模式能否結合黑龍江省農業發展而落實以及成套的體系建設,是本組研究的主要方向。
目前,黑龍江省作為全國重要的產糧大省,從傳統農業向認養農業轉型的過程中面臨著以下幾個問題。
自1948年北大荒建設以來,黑龍江省就有著悠久的農業生產歷史以及經驗,這讓農民心中一直固守著“靠天吃飯”的傳統農業思想,從而農民對于發展新型農業的興趣較低,對于認養農業尚未形成系統認識,以及對于互聯網技術的利用率較低,這在某種程度上極大禁錮了黑龍江省認養農業的發展[3]。
截至2020年底,黑龍江省常住人口總數為3751.3萬人,比上年減少21.8萬人。其中城市人口為2284.5萬,農村人口為1466.8萬,0~14歲人口占該省總人口的10.3%,65歲及以上人口占該省總人口的13.8%。出生率為5.73%,死亡率為6.7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01%。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使得農村勞動者年齡偏大,這些勞動者掌握和應用了幾十年的傳統農業耕種方法,對于認養模式存在著懷疑甚至抵制。盡管黑龍江省擁有豐富的教育優勢,哈爾濱工業大學、東北農業大學、東北林業大學等都培養了一批具有現代農業技術素養的農業領域人才,但由于黑龍江省沒有建立完善良好的人才引進策略,接受高等教育的畢業生大多選擇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導致大量現代農業工程技術人才流失,現代農業工程技術人員總量不足,黑龍江省雖然擁有豐厚自然農業條件,高質量的農產品產出,但得不到良好的管理和發展,大大影響了黑龍江省現代農業的發展與進步。近年來,隨著商業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選擇去往經濟發達地區尋找機會,青壯年勞動力都向城市流入,他們將土地出租甚至閑置也不愿意從事農業生產,這對農業發展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和限制[3]。
在當今信息化時代,要改變傳統農業模式離不開現代信息資源,農民要靠科技致富,更需要信息資源和使用現代信息傳播技術。農民對認養農業模式的理解不到位,不利于內部合作,資源共享,無法充分發揮認養型農業模式的優勢。同時,認養型農業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撐下才能獲得利潤最大化,而農村缺乏高質量的網絡平臺銷售團隊,多數農業勞動從事者沒有網絡直播賣貨等新型銷售渠道方式的經驗和專業知識,銷售策略的實施受到阻礙。農村需引進專業的互聯網銷售宣傳人才,擴寬銷售渠道,擴大消費群體,建立良好的售后體系,創設人民信任的農產品品牌,才能實現認養農業新模式的最大利潤[4]。
2020年黑龍江省糧食產量7530萬t,其中玉米、水稻、大豆占最大比重(圖1)。這主要是因為信息的不對稱,經濟作物的價格不確定程度較高,沒有國家的價格保護,所以種植面積較少,同時蔬菜瓜果需要精密化的經營管理,需要付出高昂的時間成本和勞動力成本,使得農民們不愿意種植。

圖1 2020年黑龍江省農作物年產量占比
目前大部分經營認養模式的企業主要是國有企業,導致一些農業龍頭企業過于依賴政府的補貼,缺少創新能力以及市場活力。例如:遼寧省盤錦市以“蟹田大米”聞名的康禾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其公司資金組成的來源大部分是財政支持和政策補貼,這使得當地的認養農業對政府的支持依賴性較大,難以實現真正的獨立以及長遠的發展。由于企業缺乏市場活力,所以企業的互聯網技術的應用水平較低。盡管大部分企業擁有自己的網絡平臺,但大多流于形式,利用程度較低,使得對于獲取生產相關信息能力不強,主要依賴政府領導以及傳統地推營銷方式。這使得信息嚴重不對稱,農業資源共享能力不強。
農業產業化指以一定的農業規模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將農業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實現一體化經營的農業。農業生產規模較小,產業鏈條較短。當前,黑龍江省部分地區存在著農民合作社但規模較小,由于2003年才開始嘗試合作社經營模式,所以管理制度也相對不夠完善。這與認養農業模式所要求的條件還存在著較大差距。另一方面,雖然黑龍江省是產糧大省,但是農民通常將糧食以原糧形式銷售,不僅產業鏈條較短,而且農民可以收的凈利潤也較低,中間商掙差價現象嚴重;同時省內的現有加工企業規模較小,并且目前未能形成有效的產能,產業發展質量還仍需不斷提升。如今的消費者追求高品質的生活,這使得市場更青睞于高質量的農產品,傳統無差異化的產品已經不能滿足市場需求,農業領域產業化趨勢刻不容緩[5]。
盡管黑龍江省在自然資源上享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是仍以粗放式耕種為主,這就導致了土地的利用率和生產效率不高[6]。雖然機械化使用率在不斷攀升,但是科技程度化較低,對于化肥農藥的使用情況缺少科學地指導,面對農作物產生特殊疾病的情況下,農民們自己摸索農藥的使用,這將有著不可預測的風險性,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地區大量噴灑農藥和過度使用化肥的情況,這將會威脅生態環境的發展,違背了鄉村振興戰略。盡管省的網絡普及率較高,但是人們缺少利用網絡進行農業信息的獲取意識,這就導致了信息強烈的不對稱。由于農村地區缺少青年勞動力的學習和專業的技術人員的指導,導致網絡信息化發展停滯不前。其次,老齡化較為嚴重的農村地區對于接受新鮮事物較為抵制,使得開展傳播較為困難。最后,有關部門不重視網絡建設,這也讓網絡技術在硬件上大打折扣。
以上從多個角度具體闡明了黑龍江省農業發展的諸多問題。但僅僅意識到問題,而不去面對、切實解決這些問題,則對黑龍江省的可持續發展無益。
人是生產力中最為活躍的要素。這片土地的人民是勤勞的,不然無法讓黑龍江成為中國的糧倉,無法寫就開發“北大荒”的贊歌。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單憑一己之力蠻干早已被證明落后于時代發展。農民思想觀念落后、文化程度較低,普遍存在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思想,并且不愿主動接受新鮮事物。認養農業屬于新興農業,需要培養思想開放、善于應用技術、懂得經營、充分了解市場需求、具有可持續發展意識并且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新型農民。因此,需要村委會積極引進專業人才培養新型農民[7]。
近些年來東北人口外流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而東北內部城市人口的比重也越來越高,農業人口流失,要解決此問題,政府不僅要和農民講情懷,講鄉土情結,更要出臺切實可行的政策,貫徹“三農政策”,加大農業補貼力度,緩解農業人口子女、父母上學、養老、治病的問題,讓農民無后顧之憂。同時前段提到,一些農學專業的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會產生回歸農業的思想,應該加強政策傾斜力度,保障其生活水平、收入,使一些高素質的人才進入農業領域,助推農業高質量發展。
東北地區地形平坦,平原區域面積廣大,并且擁有肥力極高的黑土地,適合開展大規模機械耕作,但就是這樣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該省農業產業化水平較低,究其原因,是長期以來農民很少有延長農業產業鏈、提高附加值的這一思想,直接使得生產與市場需求相脫鉤,農業品牌較少,高端農業產品種類少,競爭力不足。據此政府應當組織學習其他省份農業產品品牌成功的經驗,借助互聯網技術優勢,建立我省自己的農業產品品牌,推動農業高層次高質量發展。
我國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歸根到底就是要讓市場決定資源配置,而不是由政府的行政指令決定資源配置。而政府作為一只“看不見”的手,仍然影響著資源配置。黑龍江省長期以來存在著政府對農業生產、銷售干涉力度過強的問題,導致農民生產銷售自主權受到了限制。在認養農業領域,政府應該對企業“松綁”,讓企業自主參與市場競爭,只提供最低限度必要的財政資金支持,讓企業長遠發展。
農業要想得到真正的發展必須要有現代的信息技術結合起來,互聯網技術的應用也能夠進一步地推動農業的發展,農業生產管理制度的完善也會進一步的推動農業金融系統的不斷發展和完善[8]。
農業生產向規模化發展。農產品生產應利用當地的地理位置條件和氣候條件,合理規劃農產品生產,建立“一區一特色”的農產品生產基地[9]。同時,應該建立以合作社主導的經營模式。農民專業合作社依靠形式各樣的網站、相關媒體定期發布農產品的供銷信息以此來逐步吸引消費者選擇線下交易的方式且通過淘寶網等第三方交易平臺定期開展在線交易方式并借助于自建網站、微信營銷、新媒體營銷等途徑從事社區農產品的銷售配送等經濟活動[10]。這樣就形成了農業生產的產業化,降低了不確定性以及風險性,能夠激勵更多的農民去種植其他蔬菜瓜果,改善農業種植結構,推動農業健康持續發展。
本文以黑龍江省認養型農業的發展現狀及遇到的問題為研究對象,通過對黑龍江省認養農業模式發展現狀的分析,提出并分析了現存問題:人口問題、農業產業化水平較低以及農業結構不合理等,并結合認養型農業的兩種模式——傳統認養模式、“互聯網+”認養農業模式——的理論內容、特征和發展,提出了解決對策:加大人口引進政策、因地制宜地培養出黑龍江特色的認養農業、農業生產向著產業化發展等。因團隊現有的理論知識有限,在一些方面有著片面的理解,對認養農業所做的研究很難達到全面以及深入的分析,使本篇文章具有一定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