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叢雨,毛 謹,郝亞婷,寸榮基
(云南農業大學 水利學院,云南 昆明 650201)
大理鶴慶縣位于中國云南省西北部,地處滇西橫斷山脈南端、云嶺山脈以東,大理州北端,東有金沙江于永勝縣分津,南與賓川縣、大理市接界,西與劍川縣、洱源縣接壤,北與麗江市毗鄰。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鶴慶地表河流均屬金沙江水系,大小龍潭眾多,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使得鶴慶地區成為白族主要聚集地之一。同時鶴慶因其悠久的歷史和濃厚的人文底蘊,被譽為滇西北的“文獻名邦”,是茶馬古道上的文化重鎮,縣城內至今仍保存著建于明代的云鶴樓、被徐霞客譽為“甲于滇中”的文廟建筑群、菩提寺等歷史建筑,民居建筑以白族建筑風格為基本樣式,造型樣式獨特,辨識度高,具有較高的藝術內涵。
白族民居在長期的發展演化過程中, 一方面,取自然之利、避自然之害, 適應自然地理、氣候特點; 另一方面,吸納其他民族優秀的建筑文化和建筑技術, 在院落布局、立面造型、結構形式、建造工藝等方面呈現出鮮明的地方特點、民族文化特質和多元文化特色[1]。
1.2.1 文化融合的影響
白族是一個擁有豐富文化底蘊的南方少數民族,從古至今傳承千年,在其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 親仁善鄰, 廣泛學習和汲取周邊的漢文化、印度文化、南亞文化中的先進因子, 創造了極富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悠久的歷史使得當地傳統民居建筑具有極其重要的研究價值,從漢武帝擊潰滇國開始,中原文化隨著漢民的不斷遷入被帶到了云南,頗具中原特色的樓閣式建筑開始出現在云南大地上,本土的干欄式建筑也在歷史變遷中發展,民族文化的交融慢慢顯現。尤其是在元代至清代年間,在漢文化不斷影響下,白族匠人將中原建筑風格融入本族建筑文化中,最終形成了以合院式建筑為主的建筑體系發展至今。其中所蘊藏的歷史財富遠遠超出了其建筑本身的價值,為人們更好地了解白族歷史提供了資料[2]。
1.2.2 儒家文化的影響
受孔子儒家文化的影響,鶴慶白族人自謙,崇尚和平的性格也反應在了民居建筑上,房屋布局多以合院式為主,體現了“以和為貴”的儒家思想,庭院中豐富花草、盆栽造景也體現出白族人將熱愛自然、敬畏自然的生態理念根植在日常生活中(圖1、2)。

圖1 鶴慶文廟中的孔子像

圖2 文廟泮池
1.2.3 壁畫文化的影響
白族也是一個熱愛藝術的民族,白族繪畫裝飾大致起源于新石器時期,早期的裝飾藝術主要依附于器具之上,到了南詔時期受中原文化影響,建筑之上已有簡單的圖案裝飾,明清繪畫藝術興盛,壁畫藝術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藝術畫師將宮廷建筑裝飾畫傳到了大理及周邊地區,并迅速發展起來,逐漸形成了現在的建筑裝飾藝術。常在墻面彩繪祥云、蓮花、山水、鶴等圖案并配上詩詞,同時在門窗上雕刻麒麟、鳳凰等以祈福和辟邪,他們使用各種祈福免災、趨吉避兇的圖案來表達自己對平安喜樂的追求。
鄉村是中華文明的基本載體。鄉村興則國家興,鄉村衰則國家衰[3]。在面對國家強力發展鄉村振興戰略中, 通過對鶴慶傳統民居的深入研究, 對所蘊含的地域建筑特色、民族文化內涵和建構技藝精華有深刻理解。它作為白族聚集地之一,是白族文化的見證者和傳承者,如何適應現代化發展對鶴慶民居進行改造,使當地民居在發展本民族特色、延續本民族文化,找回當地白族人對傳統民居最初的印象,融入現代文明的內容,成為更適宜人們居住的且地域環境特色鮮明的新民居是改造設想的理念[4]。
“印象”一詞是指接觸過的客觀事物在人的頭腦里留下的跡象,老一輩的鶴慶人還保留著對傳統建筑最初的印象,“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建筑形制,清秀典雅的彩繪裝飾,精巧細膩的石雕木雕,爭奇斗艷的園中植被造景,這些仿佛都藏進了長輩們記憶最深處,傳統建筑文化正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逐步消失被人們忽視[5]。為將老一輩的記憶重新刻畫在傳統民居之上,從而達到建筑與人的和諧效果,傳統民居的改造就需要從空間和外觀方面著手。
傳統不是墨守成規的繼承,而是需要有歷史的全局意識。從布局上來說,首先要做的就是重新審視傳統的建筑布局,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就傳統格局“三坊一照壁”而言,屋與屋環環相扣的布局使得生活在內部的居民親密感加強,在保證宅基地的利用率的同時增強了建筑的層次感。而其內部就要相對簡單且大致相同,三坊每坊皆三間二層,正房一坊,面對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東、西廂房二坊由晚輩居住。且均為一層會客空間較大,二層則相對狹小,一般做為置放雜物的倉庫,大一點的宅子二層會作為起居室。當舒適便捷的生活成為人們追求的目標后,這種布局就顯得有些遜色,尤其是作為雜物間的二層,更是不適宜現代化生活??梢越梃b“三方一照壁”的外部格局,而在其內部空間的使用上做點文章,增強房屋舒適度。
磚木結構是云南大部分少數民族傳統民居所應用的建筑結構, 這種材料容易受到自然環境和其他因素的損壞, 比如風雨吹淋和蟲蟻侵蝕[6]。同時木結構本身對房屋結構造成很大限制,導致了房屋建筑的低矮?,F如今,不論是建造技術還是建筑材料都得到了巨大的進步和發展,磚木結構的房屋已然不能用在民居中,引入混凝土框架結構則可更好地支撐上部結構,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在造型和布局上也可更加靈活,動態的處理內外空間,將原有的三坊打通連接成一個整體,以獲得內部空間的重新安排,在房間通達上則可更加方便,人們不必經庭院則可直接到達各個房間,有了建筑技術上的支持,可以將閣樓的層高提高,并將房屋層數增加以便擁有更大的使用空間,提高居住舒適度。三面的房屋層數設置不一致可用來表現建筑的主次。由于鶴慶地區冬季盛行西南風,民居的正房大都坐西朝東,冬季可阻擋冷空氣進入室內,同時也可保證采光,將油煙污染嚴重的廚房的布置在東南角,有利于油煙的排放。
要想找回記憶中的樣子光靠布局和結構的改造是不夠的,外觀上的改造也極其重要。作為庭院主景的照壁,無論是從造型還是彩繪都應細致打磨考究,白族照壁主要有獨腳照壁和“三滴水”照壁兩種。獨腳照壁又稱“一字平”照壁,壁面高度一致,不分段;“三滴水”照壁壁面分成三段,左右兩邊稍矮,大小對稱,中間段較高,形似牌坊。照壁彩繪上最常用的是以白、藍、石綠、清灰為主色調繪制山水圖畫或提寫詩詞,四周以幾何圖形為主,將點、線、面按照一定比例融入其中,清秀典雅,清純圣潔。配合獨特的飛檐,和精美的石雕則可充分展現白族傳統風貌。同樣的彩繪和雕刻手法也可運用到建筑主體之上,讓整座院落協調統一,鶴慶人多喜好在建筑上彩繪仙鶴圖案,相傳,古時鶴慶壩子是“澤國水鄉”,宜于鶴類繁衍生殖,時有千萬鶴群在水面遨游,九天嗥鳴。唐代圣僧贊陀崛哆尊者來開辟鶴慶。初到時,遠望群鶴翔集,后水落地現,乃命名為鶴慶,將仙鶴圖案繪制于墻面有吉祥富貴之意,這是白族人對美好事物的向往與精神寄托。裝飾彩繪還能起到對建筑材料與結構的保護作用, 防止風雨侵蝕和蟲蟻的蛀蝕[7]。
傳統意境的營造離不開庭院景觀,白族人喜好植物、石、水三個元素也體現在庭院造景之上。院中改造可在照壁前砌筑花壇,種植蒔花、多肉或放置盆花豐富色調,配合院內種植的山茶樹、桂樹等, 既顯示一派花團錦簇、綠樹成蔭的景象, 也突顯白族民居庭院意匠的特色[8]。
當地生產的卵石除可砌筑墻體之外也可鋪設于園中配合青石板搭配出方便行走的室外道路,院東面放置水缸或水潭則有聚財之意。
在經過以上構思之后,對現有民居進行了初步設計,民居坐西朝東,采用了半包圍形式,將庭院包裹在房屋內部,一層為公共生活區,涵蓋客廳、餐廳、廚房??蛷d位居建筑中央方便會客,餐廳與客廳連通,將廚房布置在東北方向避免油煙受西南風向變化而影響室內環境,根據生產生活需要還增加停車庫方便停放交通工具或生產機器。樓梯設在房屋內部可滿足室內通行需要。庭院中設計了一處室外樓梯可直通二樓陽臺,便于居民回到臥室,同時作為消防疏散通道減少疏散距離和時間。二層與三層則大致相同,均為獨立生活區域,以填充墻將房屋作簡單分割,形成七間臥室及一間祠堂,祠堂位居中央敬畏先祖。同時通過西向的單邊走廊將房間與房間聯系起來,增加了房屋之間的通達性。由于使用空間的增加和延申,宅基地的面積也相對較大,近年來國家對私有宅基地面積進行調控,大部分居民采用此設計方案相對困難,在此基礎之上進一步調整設計思路,使民居符合當地相關政策法規,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圖3~5)。

圖3 白族傳統民居初步設計效果圖

圖4 初步設計首層平面圖

圖5 初步設計二層平面圖
針對宅基地面積有限的問題,進行民居設計時在不改變居住舒適度的前提下將房間空間縮小,庭院由一個變成前后主次兩個相對較小的庭院,前院與后院通過種植部分相同植被相呼應,豐富建筑空間的趣味性,使院落布局更加活潑
民居一層取消了停車庫的設計,將停車區域統一規劃,可4~6戶民居為一整體建設室外停車場,集中停放交通工具和生產機器,同時針對如何突出建筑層次感,增加白族特色進行了深化。在每層增加了方便排雨的青瓦小屋檐,屋檐內則為開敞式走廊,相較之前封閉式走廊而言,開敞式走廊增加了與自然的互動交流。
樓梯的位置也進行了調整,雖減小了樓梯梯段寬度,但將樓梯安置在了臨近房屋出入口處,并不會影響消防疏散。初步設計時的房屋立面效果為左高右低,再設計時變更為左低右高則是考慮到鶴慶地區多為西曬,調整后增加了院落中的光照面積(圖6至圖8)。

圖6 白族傳統民居設計改后效果圖

圖7 改后首層平面圖

圖8 改后二層平面圖
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其所居住的自然環境。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對鄉村的建設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9]。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國家越來越重視農村的發展,尤其是地處偏遠地區的省市鄉鎮,在大力發展鄉村振興的同時將傳統文化傳承下去,讓人們吸新鮮空氣、住特色民居,游民俗文化。要盡量保護當地傳統建筑的特色,充分領用當地的地域優勢發展和資源優勢。在追求新式建筑的同時與傳統建筑融合,既推動了新農村的發展也傳承了傳統建筑形式[10]。
鄉村振興戰略下生態文明建設尤為重要,首先要樹立正確的生態觀念,樹立尊重自然、保護自然、敬畏自然的新生態理念。其次根據當地資源環境合理進行生態建設,鶴慶地區可借鑒治理洱海的方式,打造一條連接周邊特色龍潭的生態通道,將分區化治理統一起來綜合治理,保護生態平衡。充分利用環境帶來的豐富資源發展生態旅游,從而帶動白族村落的經濟發展[11]。
傳統民居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民居建筑能夠折射出該民族的發展歷程生活環境,民族藝術和文化等[12]。加強對鶴慶當地白族傳統文化和建筑藝術保護,支持和鼓勵當地白族居民發揚本民族的建筑風格,保存和修繕名勝古跡,將具有特色的傳統白族民居保護起來并加以修復,摒棄單純意義的“博物館式”保護,將其與當地人文結合結合起來,打造具有整體性、統一性且富有人文氣息的白族傳統建筑群,開發和帶動當地旅游產業發展。
加強對新建建筑的規劃和引導,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利用現代先進的建筑技術,結合當地精湛的傳統工藝,設計出符合白族傳統的現代民居建筑,根據國家建筑規范對當地民居建筑的建筑面積、建筑高度等做出進一步調整,對建房風格、裝飾、色彩等提出更合理的規劃和建議。改善人們居住環境,提高人們生活水平,促進鄉村振興戰略順利實施。
中國悠久的歷史創造了燦爛的藝術文化,而傳統建筑則是城市文明的物質載體。歷代白族人將自己的文化與中原文化結合,尊重自然尊重歷史,將中華兒女的智慧結晶體現在傳統民居建筑上,對我國現代建筑設計起到研究和借鑒的作用,成為不朽的文化遺產,利用地域特色,結合現代藝術表現形式及工藝手法,最大化保留傳統民居建筑格局特色,傳承和創新出符合白族特點的民居建筑,實現經濟價值的轉換和文化價值的延續,讓更多的人了解白族文化,同時落實美麗鄉村振興戰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利用當地悠久的文化歷史和自然人文景觀,打造美麗鶴慶,發展白族文化旅游產業,提高農村經濟水平,在提高人們生活質量水平的同時傳承當地特色白族文化,讓歷史的腳步得以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