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靜,王志輝
(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
職業素養是指職業內在的規范和要求,是人在職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相對于職業素養低的工作者,職業素養高的工作者能夠更好地掌控和完成工作,取得滿意的業績[1]。職業素養的內涵包括職業技能、人文素養、職業精神、職業行為習慣、創新能力5個方面[2]。目前,人才已成“中國制造”由大轉強的瓶頸[3],培養具有高職業素養高技能型人才成為我國當今制造業發展的關鍵。
焊接是一種成本低、科技含量高、發揮連接作用的工藝方法,對于高職院校焊接專業學生職業素養的研究,不僅能夠提升焊接專業教學質量,同時能夠推廣應用至其他相關制造產業。本人作為高職院校焊接專業教師,通過長期對焊接專業在校學生進行觀察及對進入企業后的學生進行跟蹤、調研,了解目前職業院校在職業素養的培育方面存在的問題,探索焊接專業具體的人才培養方式,并將焊接職業素養的培養融入課堂,形成完整的培養體系,對于提升焊接專業學生的職業素養,解決焊接產業端人才缺口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4]。
目前,在職業院校中,專業教師普遍認為學生的思想道德的教育是輔導員、思政老師的事,存在重視技術技能培養,而忽視學生職業道德、職業習慣、職業意識的培養,傳統的人才培養方案中,也沒有將職業素養的培養融入日常教學當中,學生在公共課程的學習結束后,直接進入到焊接技能的學習,造成學生對焊接專業普遍缺乏認識,對當今焊接行業的新技術新工藝不熟悉,對未來的職業道路,崗位職責,晉升通道等內容不明確,自發學習的內驅力不夠,教育質量低下,畢業后多出現跳槽頻繁,工作態度消極,企業人才流失率大等現象,嚴重地制約了焊接行業的發展。同時,大部分職業院校雖將職業素養納入了技能評價體系當中,但評價內容空洞,缺乏具體的實施細則,企業沒有參與到評價體系的建設當中,沒有將評價細則與企業實際操作結合起來,缺乏應用價值,導致學生的發展過程中忽略自身的職業素養培養,忽視職業素養對自己職業生涯的重要性,企業也無法通過這個評價體系判斷學生的職業素養的水平。
目前,學校要求每年進入企業進行企業調研,但調研的內容和結果過于寬泛,不能精準的針對崗位能力進行調研,因此,在進行企業調研時,需要從焊接實際操作時的人、機、料、法、環,全過程進行企業調研,了解企業操作過程中所需要的具備的職業素養,對知識、技能、素養多方面進一步明確詳細的培養目標,并對企業生產一線的崗位能力進行拆分,根據企業一線操作工人的標準操作規程,進行分析提煉,明確學生需要具備的職業素養[5]。
在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體系當中,開設焊接專業文化課程,主要講解焊接行業的崗位職責,未來的職業走向,焊接行業的現狀及發展狀況,了解焊接工匠的職業歷程。讓學生在技能學習前就樹立學生的職業認同感和職業自信。同時,可以通過與企業進行學徒制、訂單班等多種培養模式,與企業聯合培養,在企業學習當中不斷強化職業素養,并將企業要求的職業素養融入教學當中。
3.2.1 提出職業素養總要求
根據企業對高職院校人才需求,我校焊接技術與自動化專業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對人才培養的通用職業素養進行總體目標規劃。
3.2.2 根據企業焊接崗位分工開設課程,并對每門課程的職業素養進行要求
為適應湖南裝備制造業發展需求,按照職業教育規律、人才成長規律和職業升遷規律,校企共同確定設立10門專業基礎課,6門崗位核心課,及6門實訓課程,專業基礎課體現本專業所需要掌握的專業基礎知識及技能,崗位核心課程是根據企業的崗位方向進行學習,讓學生能夠從事傳統焊接操作崗位,最新焊接技術操作崗位,焊接檢測崗位,焊接企業管理崗位的工作,并對每門課程進行職業素養要求。
3.3.1 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
要培養具有良好職業素養的學生,必須建立一支具有良好職業素養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教師隊伍包括專任教師和兼職教師。專業在校生與該專業的專任教師之比不高于25∶1。專業帶頭人應具有高級職稱,掌握高職教育基本規律,實踐經驗豐富,教學效果好,具有一定的行業影響力。“雙師型”教師不低于60%,承擔理實一體課程教學。兼職教師主要來自于行業企業,能承擔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實習實訓指導、畢業設計指導等任務。通過老師的言傳身教,影響學生、培養學生[6]。
學校與企業要共同建立教師的企業頂崗制度,在校教師通過企業實踐,老師能夠準確把握企業崗位的知識要求、技能要求、以及素質要求,熟悉企業生產操作規程。并且能夠融入日常教學中,給學生提供真實的教學案例,提供真實的實踐場景。同時,將企業一線骨干兼職教師請到學校來,建立企業兼職教師制度,與學校專任老師共同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7]。
3.3.2 教學方法的改革
教師將職業素養的培養融入到課堂中,必須在教學方法上進行改革,第一,促進課程的項目化改革,以企業的真實案例進行教學,以企業任務進行引導,剖析每一個工作任務需要掌握的技能任務點,將職業素養融入任務點中。第二,實訓場地按照企業真實的場景進行布置,將企業勞動紀律、崗位要求、工作環境要求、安全操作、物料管理等要求在實訓場地進行公布,學生在日常的實踐過程中,長期、持續、嚴格地以企業的操作規范要求學生,不斷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指導學生進行創業,讓學生進校即進廠,在校就開始著染企業底色,為未來的職業發展做準備。第三,專業老師在每堂課認真踐行課前三分鐘,在課前三分鐘讓學生了解焊接專業在不同的行業中的發展現狀、樹立行業榜樣。
3.3.3 教材的改革
傳統的教材以知識及技能的培養為主,很少將職業素養的內涵融入教材當中,如今,通過推進項目式教材,以不同的焊接方法為項目,根據企業真正的操作過程,將項目做成任務清單的形式,發放到學生手中,并將“6S”管理制度,質量意識及成本意識等職業素養全部融入下料、成型、裝夾、打磨、定位焊到正式焊接、焊接后處理等全過程中。同時,在信息時代,教材中可以加入二維碼,App等信息化手段,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擴展學習,并能夠將本項目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心得記錄下來,通過上傳,與老師、同學、企業人員進行交流。
據調查,大部分高職院校將職業素養的評價納入了人才評價體系中,但沒有具體的評價標準,因此評價結果不能真實地反應學生的職業素養,且大部分由學校制訂,企業參與的不多,造成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與企業要求的學生產生錯位,企業也無法根據學校的評價體系,判斷學生的職業素養水平,無法挑選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因此,細化職業素養的評價標準,將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習慣融入評價標準當中,同時,應與行業企業,尤其是龍頭企業共同制訂評價體系,以企業真實的職業素養標準對學生進行評價,年度職業素養的評價由每一學期綜合成績構成,評價結果直接關系到未來的就業。以崗位核心課程典型焊接接頭電弧焊接技術為例,進行評價體系建構[8],如表1所示

表1 典型焊接接頭電弧焊接技術職業素養綜合評價指標

續表1
以往學生遇到職業方面的問題,缺乏能夠有效交流、解決的途徑,因此,需要建立一個針對高職學生的校企合作平臺,在平臺中給學生、老師及企業人員提供一個交流、提問的平臺,學生在閱讀教材時遇到的問題和心得能夠及時地上傳到平臺中,老師和企業人員能夠隨時進行交流和指導,并在平臺上,邀請企業專家、大國工匠經常開展線上、線下的講座、論壇,企業專家可以通過拍攝日常的工作過程及案例,上傳到平臺中供學生學習。同時,學生可以通過平臺,與老師一起參與企業項目,提前進企業學習,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
經過企業調查反饋發現,通過在人才培養方案、三教改革、評價體系、校企合作平臺等方面與企業深度合作培養后,學生在職業技能、人文素養、職業精神、職業行為習慣、創新能力能方面有了較大的改善,能夠較快地適應企業工作任務,企業對學生的滿意度提升,從而提高高職焊接專業教育質量,為企業輸送高素質高技能型焊接人才,該模式具有較大的推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