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虹,劉驚鐸(.貴州師范大學圖書館;.國家開放大學教育研究院)
早期閱讀是面向0—6歲學齡前兒童的閱讀活動,有效提升兒童早期閱讀質量,是圖書館繪本閱讀推廣中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從早期閱讀發展觀來看,閱讀是兒童的一種生命體驗。生態體驗的理論范疇是指人需自覺關注和結構性優化元生態、類生態和內生態之三重生態關系,讓體驗者置身于教育場和生命場之中,更好地悅享立德樹人韻味并體驗生命的意義[1]。本研究基于學齡前兒童的生態體驗角度,提出利用生態體驗模式建立圖書館早期閱讀推廣模式,即體驗式計算機虛擬現實的早期閱讀測評體系,并建立與之相匹配的、能夠借鑒和推廣的生態體驗式早期閱讀推廣路徑,為提高兒童閱讀質量提供參考,使圖書館成為推動兒童早期閱讀質量提升的重要陣地。
劉驚鐸提出“體驗是教育的本體”的理論命題,從元生態、類生態和內生態之三重生態圓融互攝的意義層面反思人類的生存發展過程[2],其社會實踐形態是三重生態圓融互攝升維人生境界、優化人類生命生態系統的生命樣態[3]。生態體驗閱讀模式,是一種能讓兒童在閱讀過程中感動生命、震撼心靈的魅力化模式,其理論主張之三重生態觀、體驗本體觀、生命樣態觀、生態化育觀、魅力實踐觀等符合兒童身心成長規律[1-2]。筆者通過運用生態體驗理論探索0—6歲兒童早期閱讀,認為早期閱讀是學齡前兒童認知和情境深度融合的體驗,是一個借助變化的色彩、圖像、文字或成年人形象的朗讀等具身體驗、圖景化理解讀本意義的過程。
生態體驗模式下,讓體驗者置身于三重生態關系及情境之中,在圓融互攝狀態下全息感受、理解和領悟周邊生態關系,有機耦合而生成有效力的生態體驗場,喚醒體驗者的生態閱歷,產生理想的育人效果。因此,在生態體驗理論視域下,圖書館在開展早期閱讀推廣與親子共讀活動的過程中,需要注意:①營造早期閱讀的生態體驗場,讓兒童全息沉浸其中;②建立圖書館閱讀引導者與家長、兒童與家長、兒童與兒童之間趨向信任的和諧關系,使體驗場中人境和諧、心境愉悅;③進行科學的開放式對話設計,讓參與閱讀體驗的兒童與家長互動陶養、群集共生;④引導和幫助兒童進行反思性表達,匯聚其閱讀經驗,開思啟智。此外,在閱讀過程中應避免說教式機械訓練,重視兒童在閱讀過程中的親身體驗[3]。
順應兒童的心理和生理規律構建生態體驗閱讀模式,可讓兒童獲得包涵傳統閱讀本意而又有所超越的生命體驗,使兒童悅享早期閱讀所帶來的舒適感、順暢感、愉悅感及多元文化交相輝映的泛視覺生命流[4]。
圖書館早期閱讀推廣活動旨在培養兒童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對兒童進行全語言的發展引導,從而形成終身養成性教育。由此,閱讀場的氛圍應該使兒童全息沉浸、全腦貫通,并注重兒童潛能激發和人格陶養,呵護、豐富、陶冶兒童的精神,最終將國家教育部頒布的早期閱讀目標轉化落地為科學精準的實施目標,從根本上凸顯生態體驗式早期閱讀的時代方位。
傳統的早期閱讀是指利用各種適合兒童閱讀的圖書,對3—6歲兒童開展閱讀教育活動,其目標是幫助兒童認讀文字從而理解閱讀內容。傳統的早期閱讀理念認為,一個好的、熟練的閱讀者需要具備三方面的能力:認讀文字的能力,由兒童大腦對語音和字形規則的聯覺來認讀對應文字的能力,理解語意運用已有知識、口語詞匯和綜合認知來理解文字意義的能力[5]。隨著全語言教育理念的發展,人們將早期閱讀的年齡拓展到0—6歲,從僅培養流暢閱讀能力擴展到關注兒童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學習的基礎構成。因此,對于0—6歲兒童來說,閱讀不僅是視覺輸入,也是聽覺、口語,甚至是觸覺的閱讀活動。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出,在語言教育領域包含兩部分內容:一是傾聽與表達,二是閱讀與書寫準備[6]。《指南》從政策層面給出了兒童本位的早期閱讀教育指導方向,如培養兒童專注力和傾聽習慣、激發兒童的閱讀興趣、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重視引導孩子積累前書寫經驗[7]。深入解讀《指南》可以發現,其富含生態體驗式教育的理念,探索生態體驗式早期閱讀推廣模式,對兒童語言發展及社會行為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提升作用。因此,生態體驗理論視野下的早期閱讀推廣模式并不一定要求兒童展現個人才藝及過度關注兒童智力開發,但必須重視兒童在閱讀過程中的閱讀體驗和情境感悟。圖書館的早期閱讀推廣活動應當注意修正家長和幼兒教師錯誤的早期閱讀觀,不把閱讀當成教學或學習任務,重視兒童的閱讀體驗,培養兒童自主閱讀的習慣、提升閱讀審美能力。
(1)心境愉悅的閱讀價值。從兒童腦科學發展來看,保持兒童心境愉悅、讓兒童接受各類信息刺激,有利于改變兒童大腦神經元的大小、腦結構總質量和突觸的數目,增加神經元之間的有效連接,促進軸突髓鞘化的形成[8]。因此,在閱讀體驗場中,通過繪本中色彩明媚的圖像、細膩的語言以及家長和圖書館早期閱讀推廣人員的正確引導,能夠使兒童大腦的每個神經元對信息作出精確反映,達到知覺、感覺、運動區神經元的聯結,幫助兒童掌握快速閱讀和理解文字信息的能力,提升其審美能力。
(2)人境和諧的生命價值。圖書館營造的富有意境和吸引力的閱讀環境,是兒童與成人、兒童與兒童構建和諧人際關系的生命場。兒童天生是環境的探索者和創造者,他們能自覺主動地與周圍環境中的人和事物發生互動,形成自己的認知理解和基本態度,獲得自己的知識經驗,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兒童心理發展的基礎和源泉[9],也是兒童早期閱讀培養的價值體現。如,在閱讀體驗場內,兒童在推廣人的引導下跟小伙伴一起模仿繪本《野獸國》中的角色,能夠直面自己內心的不安、恐懼、憤怒等以及在成人世界威權中感受到的壓抑、挫折甚至激烈反抗等負面情緒,引導兒童正確調適和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圖書館結合不同題材的繪本為兒童構建不同的體驗式閱讀環境,可以幫助兒童拓展知識,豐富他們對世界的認知,構建自己的人格體系,實現兒童與他人、社會和自然和諧美善的狀態。
圖書館員開展兒童早期閱讀推廣時,應清晰了解和掌握兒童身心發育特征。①注重兒童發展性語言與元語言功能交互,訓練兒童對語音的敏感性,引導兒童掌握詞匯構成與文字表征的對應關系。②貼近0—6歲兒童的生活、興趣與需要,幫助其打下堅實的早期閱讀基礎,培養兒童濃厚的閱讀興趣,通過營造愉悅的閱讀體驗場幫助兒童形成主動欣賞和學習的動機[10]。③讓兒童擁有自己的圖書并能隨時翻閱,全息沉浸在圖書館閱讀引導員的講述或繪本的內容中,為兒童創造看別人閱讀和寫字的親驗活動和觀驗活動,讓兒童理解書面語言的價值意義,同時獲得良好的學習讀寫的傾向態度,建立起熱愛閱讀的情感動機[11]。
繪本作為兒童早期閱讀的基礎性書籍,是開啟兒童閱讀之門的重要途徑。郝廣才認為,“繪本是讓孩子由圖像思維方式向結構式整體思維過渡,在他們未來學習語言與文字時,才不會是片段式的思考”[12]。
運用生態體驗理論設計圖書館早期閱讀推廣活動應包含三個步驟。①類生態環境設計——聚焦早期閱讀推廣問題。在閱讀推廣活動開展之前,對邀約的家庭進行調研,了解兒童真實的閱讀情況并找到存在的問題,針對家庭或社區在引導0—6歲兒童閱讀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閱讀體驗場的設計。②內生態環境設計——營造全息沉浸的體驗場。環境對兒童的學習與發展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為構建有效的閱讀體驗場,促使兒童與環境、圖書、閱讀活動等形成一種關系、情境與氛圍,圖書館開展早期閱讀推廣時,應注重閱讀體驗場的設計及閱讀氛圍的營造,如結合季節特征變更活動場的環境、投放合適的閱讀材料、挖掘特色資源豐潤活動區等[13],讓兒童更好地感悟繪本中絢麗的色彩、有趣的角色形象,理解故事內容。③三重生態互攝——開放式提問及交流,激發兒童反思性表述。結合繪本內容和兒童已有的生活經驗,設計開放式提問,引導兒童思考從而發現繪本故事的回環結構,同時幫助兒童進行反思性表達,提升兒童閱讀體驗。
隨著早期閱讀觀念的變化,圖書館早期閱讀推廣體系應聚焦于0—6歲兒童閱讀功能提升及閱讀審美培養(見表1)。0—4歲兒童通過閱讀來感知和體驗繪本等帶來的色彩和構圖美感,以及讀本中展現出美好人文關懷,因此應通過閱讀重點培養其審美能力;5—6歲兒童應向提升閱讀能力方面傾斜,讓兒童掌握閱讀方法和技巧,具備根據圖畫思考和推理故事的能力,增加識字和前書寫能力。

表1 生態體驗式早期閱讀推廣體系構建方向
早期閱讀的測評標準幫助家長真實地了解孩子的閱讀發展能力。美國“早期閱讀優先”計劃的評估系統以皮博迪(Peabody Picture Vocabulary Test,Receptive,PPVT-III Receptive)為 測 量 標準,對兒童圖片用詞習慣、不同年齡兒童的口語水平、語音認知讀寫、口語技能表現等進行測評,還設置了早期語言和讀寫課堂觀察工具箱中的讀寫環境檢查表[14]。圖書館可依托豐富的文獻資源,集聚專業的計算機技術人員和專業的早期閱讀推廣人員,利用計算機虛擬現實技術(Virtual Reality,VR)建立早期閱讀評估測試體系,具體內容包括兒童早期閱讀興趣和習慣,對圖文理解、閱讀知識與經驗,口語表達、創新能力、識字與前書寫準備等方面。VR的沉浸性和創造性更接近兒童的生理特征,通過模擬繪本書頁圖畫、真實還原繪本故事,兒童的聽覺、視覺、觸覺、味覺、嗅覺等感知系統將沉浸到故事情境中,圖書館還可將閱讀理解、圖畫內涵的寓意、文字符號帶來的語言解讀設計成游戲關卡,獲得兒童在閱讀繪本故事里最真實的元語言反饋[15]。同時,建立不同年齡段兒童的語言詞匯量、閱讀理解能力、邏輯推理能力評價標準,幫助圖書館和社會專業早期閱讀教育機構真實地了解孩子的自然習得語言與書面語言的轉換經驗,作為制定早期閱讀推廣方案的參考依據。此外,還要注意避免測評體系的功利化,利用VR建立早期閱讀評估測試體系不是為了測試兒童知識掌握情況,而是讓家長和教師更準確地了解兒童,使圖書館在開展早期閱讀推廣時更具針對性。
生態體驗式閱讀活動,注重兒童的閱讀分享能力表達,優化兒童社會性行為發展,養成兒童內生態的情感智慧?!胺窒黹喿x”最早由新西蘭教育家霍爾德為提出,是一種專門用于學前和小學低年級兒童開展閱讀活動的有效教學方法,讓成人和兒童在輕松、愉快的親密氣氛中共同閱讀一本書,幫助兒童逐漸學會獨立閱讀[16]。圖書館類生態視角的體驗式閱讀環境實施,可理解為成人與兒童、兒童與兒童之間的閱讀分享行為,如將提煉繪本中的日常生活用語,比如贊美、道歉、問候語,同時還要注重體態語言、委婉口語及不同環境中禁忌語言等,在閱讀過程中運用游戲的形式,模仿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互動,實現人境和諧的生命價值。
為了幫助兒童獲得閱讀智慧,圖書館還要做好繪本的閱讀拓展活動。在開展早期閱讀活動前,要認真仔細地分析繪本內容,找出繪本中閱讀以外的知識點,以備在閱讀拓展活動補充其他領域的專業知識,幫助兒童在類生態環境下自主拓寬視野。如,繪本《花婆婆》中有旅游、大海、種植三方面的知識點,為了讓兒童將這些看似不相關的知識連接起來,可以設計場景式的閱讀體驗,以大海為背景讓兒童完成旅游體驗,并在旅游體驗中實施播種行為,引導兒童關注、愛護自然環境,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生態體驗教育理念中的內生態是人與其心靈的關系,是生命存在(寄居)的載體、生命安頓的心靈居所[1]。這類早期閱讀活動較為注重兒童生命體驗場構建及閱讀過程中的心理構建。有研究發現,在閱讀過程中,聽覺會刺激兒童對新繪本書籍產生好奇心,兒童由于被繪本故事情節吸引而產生的聯想,使其很難回到現實中,容易沉浸在繪本故事中[17]。同時,兒童在閱讀過程中會產生思維模仿和行為模仿,因此,圖書館在開展早期閱讀推廣活動的過程中,一方面,要關注幼兒在閱讀過程中的情緒變化,引導孩子從“聽”到“讀”,建立體驗式閱讀橋梁;另一方面,要構建優質的閱讀場,尊重孩子的天性,創設游戲式閱讀環境,為幼兒快樂閱讀夯實地基,提供游戲式閱讀經驗,為幼兒搭建快樂閱讀基礎框架,巧用游戲式指導策略,讓幼兒創建快樂閱讀上層建筑[18]。如共享式“大繪本”閱讀,將推薦閱讀的繪本做成A3紙大小的“大繪本”書,由圖書館導讀人員為幼兒“演奏”繪本內容,同時為參與活動的兒童每人準備一本“小繪本”紙質書,讓兒童自由閱讀,并請愿意分享的兒童把自己的繪本故事分享給大家。引導兒童跨越大聲閱讀的障礙,在他們分享的過程中不要評價,并給予鼓勵,注意保護兒童的閱讀分享膽量。結束后,兒童自由閱讀“小繪本”,并鼓勵兒童在小伙伴面前用身體語言扮演繪本角色,大聲分享閱讀故事,分享過程中引導兒童將自己帶入繪本故事,進入游戲的故事情境體驗。兒童所表現的故事體驗即是注重引導兒童進行生命體驗分享,是圖書館開展早期閱讀推廣的重中之重,在這種游戲式的交互過程中,既豐富了孩子的想象,又發展了語言。
類生態式閱讀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群體之間,相互傳遞彼此文化的閱讀形式,也指具有兩種及以上不同文化背景的群體之間的交互作用[1]。繪本作為早期閱讀活動的主要載體,傳遞著世界各國的文化特征。如,繪本的導讀活動應全面介紹國外繪本的語言文化,防止兒童文化定型,培養他們的文化平等意識,摒棄文化歧視[19]。隨著國外繪本的大量引入,為了幫助兒童讀懂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文化背景下的圖文信息,體驗與中華民族文化有差異的文化現象、風俗、習慣,就需要建立不同文化的閱讀體驗場,引導兒童在了解他國文化的基礎上予以包容、理解和接受,并在閱讀對比中發現本民族文化的優勢,不再盲目崇拜他國文化。生態體驗式閱讀模式可以讓兒童獲得不同語言的交互感受,在導讀活動中要注意繪本原詞匯的本身意義或者說明其內涵所在,通過詞匯擴展來讓兒童了解“跨文化語境”中的民族風情、文化意義。如,為了讓兒童更好地理解外國繪本,可構建他國飲食文化等閱讀拓展的體驗場,讓兒童“親身”深入了解。
綜上所述,早期閱讀是一種不以教育為目的,卻能夠為兒童的良性發展帶來深刻影響的理想早期教育手段。讓兒童在分享與閱讀的過程中,沒有被逼迫、被評價的壓力。閱讀是兒童與他人玩的“游戲”,在游戲過程中,他們不知不覺地學會閱讀、喜歡閱讀、認識文字符號;通過分享式閱讀,發展了兒童的思維能力、語言能力和社會性交往能力;分享自己的小故事,順利掌握閱讀的成就感,讓孩子體驗自我悅納心理,獲得自信心,兒童在分享閱讀中養成的閱讀習慣,將會使他們受益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