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凌 天津工業大學藝術學院
羊毛氈化是古老的紡織技藝,是畜牧區廣泛使用的服飾工藝。羊毛保暖性強、軟糯舒適,缺點是易縮水,很多紡織技術專門研究怎么對抗縮水,但羊毛氈化是利用這一特性的織造技術。氈化是指某些纖維材料通過加熱、潤濕和機械作用使纖維互鎖,固結成形,形成具有氈化特性的面料。它是古老的面料成形技術,不需要過多的工具,通過手工制作就可以成形,塑造立體造型,最大的特點是不需要縫制或針織,就可以制作一體成形的帽子、鞋子等服裝單品。羊毛氈化在無紡塑形和自由混色上具有較強的表現力,因此在織造工藝發達的現代服飾領域,依然作為一種獨特的工藝保留至今。
羊毛纖維是大自然的產物,是動物為抵御外在氣候的天然保護物,其性能遠勝于實驗室創造的人工纖維,具有保暖保濕性,能防止霉菌生成;柔韌性強,手感軟糯,是具有親膚性的服裝材料;天然結構具有很好的絕緣性能,沒有靜電,透氣吸音;能自熄,燃燒后的碳層可阻止火焰外延,具有一定的防火性;天然纖維,可完全降解,可堆肥,是可持續使用的環保材料。羊毛纖維表面覆蓋著像魚鱗片一樣的結構,稱作羊毛鱗片(圖1),正是這種結構使羊毛具有氈化性能,不需要任何黏合劑,便于手工制作,是不依賴工具和機械的傳統制作方法,是人類自古以來較早掌握的紡織技藝。

圖1 羊毛纖維的毛鱗片
我們在洗頭發時,都有這樣的經驗,溫水浸濕頭發后,摸上去有澀澀的感覺,這是因為頭發的毛鱗片遇熱水張開了,清潔后,用護發素順著頭發摩挲,又順滑了,這是在乳化的長鏈脂肪醇和硅油的作用下,用物理方法把張開的毛鱗片閉合了,就恢復了光滑的狀態。羊毛纖維在遇水后的狀況和洗頭發的情形是一樣的,只不過羊毛氈化的工作原理正好相反,是利用毛鱗片的張開,通過摩擦、揉搓,使鱗片互鎖,從而阻止纖維恢復到原來的狀態,最終產生高度交織和自鎖的毛氈。羊毛鱗片由三層表皮層構成,最里層的內表皮與中皮層具有親水性,一吸水就膨脹,但最外層的外表皮為疏水性,不膨潤,所以羊毛鱗片像雙金屬片那樣向外張開,增強了方向性摩擦效應。在氈化羊毛時,堿與溫度會加強這種現象。毛織物受到揉搓摩擦,羊毛纖維就向毛根方向移動,相互纏繞糾結,這種現象被稱為氈化。
氈化主要是纖維表層的毛鱗片造成的,因此毛鱗片越明顯的纖維,可氈化度就越高,圖2展示了不同纖維的表面結構,粗羊毛具有最強的氈化性能。具有毛鱗片的粗羊毛、羊駝毛和細羊絨都具有共同的功能,保護動物在野外環境中免受低溫雨水的侵襲。當羊毛被雨水打濕后毛鱗片會從表面張開,變得蓬松,這一特性可以使動物保持溫暖,抵抗荒野上的濕冷天氣。圖2顯示,棉纖維由于光滑平坦的表面結構形成螺旋狀半空芯,有很強的儲水性,不會快速蒸發,因此馬拉松跑步的運動服裝多采用化纖速干面料,而不能使用棉質面料,濕冷的衣服容易帶走運動員的體溫,不只是影響舒適度,更是危及生命安全。在了解不同纖維的特性后,就會區分其性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纖維特性制作不同功能的服裝。羊毛氈的保溫功能勝于其他面料,彝族羊毛搟氈披風就是適合高寒地區的功能服裝,白天遮風避雨,晚上當被,席地當墊,具有御寒、防潮的實用價值,凝結了彝族人民因地制宜的智慧創造[1]。

圖2 不同纖維的表面結構(圖片來自網絡https://havelockwool.com/)
任何一種纖維材料和紡織工藝只有建立在對它的性能和特征的深入了解上,才能得心應手,實現創作目標。因此,掌握氈化工藝就要對不同羊毛材料的氈化度和縮水率做到心中有數。
澳大利亞迪肯大學兩位研究者采用亞琛氈制實驗方法研究了不同動物纖維,特別是羊駝毛和羊毛的氈化傾向。他們采用的方法是,每種纖維都取1克浸泡在50毫升潤濕液中,在容器中攪拌,直至制成氈球,再從九個方向測量每個球的直徑,以g/cm3計算球的密度。密度值越高,纖維的可氈性越高。結果表明,在相似纖維的直徑范圍內,羊駝毛纖維的氈化程度高于羊毛纖維,細而短的羊絨纖維氈化傾向也低于羊毛纖維,因此得出纖維長度對氈化傾向有顯著影響。[2]實驗還對經過人工處理與未處理的纖維進行了比對,顯示出經過漂白和染色的羊駝毛纖維具有更高的氈化傾向。
因不同條件下不同纖維的縮水率變量很多,因此在使用同一批羊毛纖維前,需要測算出它的縮水率才能設定基本準確的放量,使氈化成形后符合預期的尺寸要求。方法是把羊毛纖維按照濕氈工藝的方法鋪毛,擺放一個10cm邊長的正方形,經緯擺放與毛量厚度都和作品需要的效果一致,經氈化后測量縮水后的毛氈尺寸,如氈化成形后測量樣片邊長是8.5cm,那么這種羊毛纖維的縮水率就是15%。這是非常有用的實驗,如果你需要制作一頂頭圍是58cm的毛氈帽子,就需要加15%的放量,實際帽圍為68.2cm。如果忘記加放量的話,等到縮水后就完全戴不進去了,這就是要測算縮水率的重要性。
步驟:1.按照帽子形狀裁剪平面紙樣,加放縮水量。2.用塑料氣泡膜按紙樣裁剪,當作中間隔離層,也是帽子的外形基礎。3.在工作臺上鋪一塊塑料氣泡膜當桌墊,方便鋪毛后翻轉。4.在帽子塑料模板上鋪毛(圖3),第一層橫向鋪毛,第二層縱向疊加,第三層再橫向鋪毛,一般鋪毛3~4層,毛色可拼色,也可在最外層鋪設圖案。注意裹邊緊實,上下層羊毛纖維是連接的。5.帽子底口保持雙層,羊毛不能粘連在一起。6.鋪毛完成后,在上面覆蓋一層密度稀疏的網紗,防止羊毛位移。7.噴淋不超過44℃的肥皂水,開始慢慢地擠壓、摩擦、揉搓,使羊毛纖維相互絞結,最終成為氈化的狀態。上面完成氈化后,連同底層塑料桌墊一同翻面,繼續把另一面用肥皂水噴淋透氈化。揉搓毛氈時盡量保持帽子外形不變形。8.當羊毛氈成形后,用清水漂洗,抽出塑料模板,整理邊緣和上下連接部位,可用尺寸合適的橡膠球或帽子模型做支撐,調整帽子外形。9.自然陰干,帽子成形。

圖3 濕氈課堂實操:鋪毛
濕氈法適合帽子立體塑形(圖4),不需裁剪縫合,具有一體成形、按需成形的效果。氈化的過程中可以自由控制造型和色彩搭配,如帽子上有圖形或顏色過渡,在鋪毛時進行定制,效果更自然(圖5、圖6)。

圖4 結合立體花卉 李凌/作

圖5 在帽子表面鋪設圖案 張蕊/作

圖6 濕氈法制作的頸飾
濕氈法可以制作服裝面料,可搟制大面積面料制品。其作為古老的服飾手工藝在《普格縣志》有這樣的記載:男女均著披氈與擦爾瓦,披氈以4斤左右羊毛扦制而成。薄如銅錢,整體呈2寸寬豎形皺褶、30左右,用羊毛繩束端成領。一般用白或黑色羊毛制成,也有染成藍色的。擦爾瓦是用手搓的粗毛線編織而成。一般12幅,每幅寬7寸左右,罩于披氈外面。察爾瓦和披氈是彝族的代表性服裝,晝衣夜被,保暖性能強,具有一衣多穿功能。
針氈法是運用帶倒刺的針或者針組進行反復戳刺,經過不斷地戳刺讓羊毛纖維互相絞結,逐漸塑形達到氈化的效果。戳制時間越長,密度越緊實,適合主體部位,表層毛可保留一定的蓬松感,達到仿效動物的毛皮效果。針氈法適用于制作立體玩偶(圖7),具有細膩的塑形能力,戳針就像泥塑中的刻刀,隨心塑造立體形態,甚至皺紋、酒窩都能表現到位;在毛色與質感上更是匹配帶有絨毛的動物形象,適合胸針、頸飾等,是羊毛氈小型作品最常使用的方法。

圖7 針氈法制作的立體動物
將兩種氈化方法結合使用,可以在毛呢、網紗、真絲面料上運用濕氈進行整體面料改制,再結合針氈進行細節刻畫,創作獨有的圖案花色(圖8),結合法既能節省時間,提高工作效率,又能做到細節豐富,突出設計主體的作用。服飾配件如帽子、鞋子、包袋、飾件都可與服裝使用同樣的圖案或毛色,使材料的視覺語言具有同一性,具有統一效果,為自由創作提供技術支持。

圖8 在絲綢面料上的氈化結合法[3]
很多現代藝術家看重羊毛氈化工藝的獨特效果,把它當作一種材料語言進行創作。出生在英國的藝術家Paolo Del Toro定居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他的雕塑作品是用泡沫和針刺羊毛氈制成。在美國田納西州的納什維爾出生長大的Shana Kohnstamm創作了大量色彩艷麗、造型獨特的羊毛氈作品。Andrea Graham是居住在加拿大安大略省鄉村的一位多媒體藝術家,使用羊毛氈創作了大量梭形雕塑,具有女性藝術家的隱喻視角。俄羅斯手工羊毛氈燈具大師Elena Talikova把羊毛氈和LED燈結合起來。這些藝術家向我們展示出觀念創新的路徑,材料是古老的,工藝是傳統的,創新是永恒的,當代人注入現代的創作觀念,發揮材質的優長和特性,使手工匠作煥發出時尚性和時代感。
從過去的手工藝中汲取靈感是對傳統的崇敬,將古老的工藝融入現代設計是智慧的創造。深入了解傳統手工藝的表現形式與特色,挖掘氈化工藝的設計語言,將民族元素與時尚元素有機結合,注重創新性和時代的審美要求,創新羊毛氈化技藝,用傳統的工藝解決現代的方案,合理地使用材料,最大限度地發揮材料的特性是服裝設計成功之路,是非遺技藝傳承的技術核心;在傳統技藝中尋找新的精神價值,親近傳統服飾文化,是增強民族自信、踐行課程思政的有效方式,年輕學子在體驗傳統技藝時所生發的對中華文化的熱愛將融入他們的思想中,為服飾創作注入活力,煥發傳統紡織技藝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