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 紅,譚起兵
(天津工業職業學院,天津 300400)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要求啟動“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實現育訓結合,推動企業深度參與協同育人。《關于在院校實施“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方案》(以下簡稱《試點方案》)進一步明確了“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深化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模式和評價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拓展就業創業本領。教育部于2019年4月啟動首批6個試點證書,同年9月啟動了第二批10個試點證書,12月啟動了第三批共87個試點證書;2020年12月,第四批共377個試點證書啟動。自“1+X”證書試點工作開展以來,啟動證書數量不斷攀升,參與院校的規模也不斷增長。
國內研究機構和實施單位對“1+X”證書制度進行了深入研究與分析,主要體現在試點實踐過程中專業方向、教學標準和教學資源、結構化教學團隊、教學條件、體制機制等多個方面,尤其是“1+X”證書制度的內涵與具體實踐方式成為大多數學者的研究焦點。戴勇等[1]分析了“1+X”證書制度下高職院校的機遇與挑戰,從處理好“1”與“X”的關系等幾個方面,分析了實施“1+X”證書制度的思路與舉措。孫善學等[2]提出了“1+X”證書制度下高職院校治理體系與分工協作推進試點工作的基本措施。馬錚、許遠等[3-4]分別從課程設計、教材開發等多角度分析了高職院校“1+X”證書制度的推進工作。王興等[5]提出“1+X”證書制度要在國家資歷框架和學分銀行的建設基礎上,滿足以產教融合、職普融通、終身學習、中高職貫通為核心要素和關鍵特征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改革發展,“1+X”證書制度要成為產教融合的“黏合劑”。本文以天津工業職業學院為例,通過構建“3358”人才培養模式,推進高職“1+X”證書制度校本方案的實踐,為今后試點工作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提供參考。
“1+X”證書制度是中國教育制度的重大創新,“1”是指學歷證書,而“X”是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1+X”證書并不是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簡單的相加,而是一種新型融合的教育制度體系。“1+X”證書制度在教育目標、教學標準、培養模式、評價制度等方面具有重大創新,旨在通過借鑒和內化“雙元制”,通過創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模式來促進校企協同育人的目標。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是由教育部組織相關的職業教育培訓評價組織進行開發的,證書開發方——培訓評價組織往往基于典型工作崗位群所需求的職業技能、職業素養來設置相應的教學模塊和教學任務,這與《試點方案》提出的“提升職業教育質量和學生就業能力”任務目標相契合。
從培養目標來看,“1+X”證書制度下,人才培養目標將包含學歷證書和“X”證書的獲取,它與“雙證制度”的主要區別在于“X”系列證書的獲取。以學生證書獲取的過程作為培養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證書的取得及所獲證書的等級體現就業能力,圍繞這一目標,人才培養體系需要在新目標的指導下重新設計。
從培養過程來看,“1+X”證書制度融入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關鍵在于專業教學標準和職業技能等級標準融合過程,完善人才培養規格、專業課程體系、教學資源和質量保證體系,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水平的關鍵。同時,“1+X”證書制度下,高職院校實施產教融合的利益相關者中“X”證書的培訓評價組織成為不可或缺的主體,學校、企業、行業以及“X”證書的培訓評價組織變成了真正的“利益共同體”,培養流程的重塑需要新的產教融合、育訓結合的培養模式。
“1+X”證書是在類型教育基礎上,旨在通過書證融通與學分的轉換、互認,實現學歷教育與職業技能培訓的互認和銜接。對于職業院校而言,不僅是在原有的課程設置基礎上開展各類職業技能培訓,更是要重構和優化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深化教學方式方法改革,通過人才培養體系的改革,實現“1”和“X”的融合。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效能發揮的關鍵在于,職業等級標準的建立得到行業企業和社會民眾的認可,國家職業資格等級標準的構建和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國際化流動,迫切需要職業技能等級標準的支撐。“1+X”證書制度鼓勵在校生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積極取得多類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以拓展就業創業本領。為此需要試點院校相關專業在確定對接“X”證書后,升級改造原有人才培養計劃,從而使職業技能等級標準能更好地融入到培養計劃中。
在“1+X”證書制度背景下,天津工業職業學院對接國內龍頭企業和“1+X”證書培訓評價組織,重新構建“3358”人才培養體系,即三層、三對應、五融通、八要素。
“三層”是指:建設專業群建設與管理機制,實行校企合作理事會、專業群建設推動委員會、專業建設工作推動委員會三層領導和負責制。“三對應”是指:基本技術技能與崗位通用技能對應、核心技能與崗位高端技術技能對應、專用技能與崗位技術標準對應,“三對應”結合“1+X”證書體系,根據“三對應”調節人才培養目標。“五融通”是指:實現教學標準、職業標準、行業標準、企業標準、國際標準共融互通,從而全面落實德技并修、育訓結合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目標,通過“五融通”修改教學標準。“八要素”是指:對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教學模式、課程體系、證書運行、實訓條件、教學團隊、評價體系、保障機制八個要素進行雙鏈對標設計,實現專業與產業、教學模式與培訓模式、課程體系與崗位勝任能力、課程改革與技術革新、實踐條件與生產環境、雙師隊伍與技術工匠、科研雙創與研發創新、國際合作與國際拓展八鏈雙向緊密對應,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對應的教學要素。“1+X”證書制度下“3358”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施邏輯,如圖1所示。
圖1 “1+X”證書制度下“3358”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施邏輯
學院成立校企合作理事會、專業群建設推動委員會、專業建設工作推動委員會,成立“1+X”證書試點人才培養方案制(修)定工作領導小組。專業建設工作推動委員會由行業企業專家、教科研人員、一線教師和學生(畢業生)代表組成,主管領導為教學主管院長,主要工作職責是組織專業建設、改革、發展的研究,提出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模式、專業設置調整的建議、意見和發展規劃等。“1+X”證書試點人才培養方案制(修)定工作領導小組由學院書記和校長牽頭,在學院專業建設工作推動委員會下開展工作,專項工作組的職責包括:人才培養方案制(修)定工作的整體規劃和頂層設計,安排人才培養方案制(修)定階段性工作,督促檢查各專業的工作進度、工作質量,協調工作組、部門之間的工作關系等。
第一階段:設計階段。由學院人才培養方案制(修)定工作領導小組組織專人進行頂層設計,形成制度體系和工作方案。依據相關文件制定校本人才培養方案模板、調研報告模板、課程標準模板。
第二階段:調研階段。各專業要緊緊圍繞我校建設天津市優質校和特色專業群、培養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階段性主要目標任務,通過走訪國內(際)龍頭知名企業和兄弟高校,尤其是“1+X”培訓評價組織;回訪畢業生、召開師生座談會、開展問卷調查等形式廣泛調研,分析專業所面向的職業崗位群,明確專業培養目標規格和培養模式,確定畢業生應具備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據此構建各專業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依據調研數據制定調研報告。
第三階段:初稿形成階段。各專業依據前期調研結果,按照“三對應”明確專業中對應的崗位技術要求,對應崗位需掌握的技術技能,契合不同“1+X”證書的要求;同時根據調研反饋數據厘清產業鏈與專業鏈要素對應關系,完成對應課程標準的編制工作。
第四階段:自查論證階段。各專業自行聘請行業企業專家、同行專家等進行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論證。按照各專業調研情況,實現教學標準、職業標準、行業標準、企業標準、國際標準共融互通,依據專家論證意見進行修改。專業建設工作推動委員會組織行業企業專家、教科研人員、一線教師和學生(畢業生)代表按照程序對人才培養方案的核心要素進行審核。
第五階段:完善階段。根據論證專家組意見,對人才培養方案再次進行修改完善,經學院專業建設工作推動委員會的嚴格論證和審核后,提交學院黨組織會議和校長辦公會。按照各省教育廳相關文件要求,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修)訂工作方案、修訂工作總結報告、各專業修訂后的人才培養方案以及校黨委審定意見,報送省教育廳相關部門備案。
第六階段:公布實施。論證通過的“1+X”證書試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學校按程序發布,編印實施。同時建立健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實施情況的跟蹤、評價、反饋與持續改進機制。根據社會經濟發展需求、技術技能發展趨勢、教育教學改革實際等,及時調整完善,不斷提高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天津工業職業學院“1+X”證書試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修)定工作從2019年啟動,經歷規劃設計、調研分析、編制方案、論證審核、發布實施、反饋改進等六個階段的實施,運行已滿2個學年,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專業調研工作分為龍頭企業調研、高水平同類院校調研、“1+X”培訓評價組織調研和優秀畢業生調研幾個部分。學院抽取了9個試點專業深入到華為公司、中天鋼鐵集團、一汽大眾、青島海爾等國內龍頭企業開展調研,累計超過50個知名企業。調研的崗位(群)超過150多個,涉及金屬冶煉、材料成型、機械裝備、人工智能等領域,獲得大量科學、有效的崗位(群)需求數據、企業規范性就業崗位統計數據等等。在“1+X”培訓評價組織中,溝通了北京賽育達科教有限責任公司、廊坊市中科建筑產業化創新研究中心等,對證書標準等問題及內容開展充分調研,探討開發“1”和“X”融合方案。除此以外,各試點專業分別以現場調研、網絡咨詢等方式與對天津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天津渤海職業技術學院、河北工業職業學院、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等17所國內高水平高職院校進行交流和研習,并針對同類院校開設專業在教師隊伍與教學條件、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人才培養等六個維度二級權重指標進行對標分析,找準專業建設現有差距。
本著“育人為本、標準引領、遵循規律、完善機制”的設置原則,“1+X”背景下“3358”人才培養體系有三個重要變化:一是進一步加強“一二課堂”育人體系建構,強化立德樹人,加強課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健全德技并修的育人機制。二是明確相關學時安排,將“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考證要求作為頂點課程融入專業核心課。三是公共基礎課夯實專業基礎,目前我校公共課總計820個學時,主要是加強思想政治和意識形態教育、體育健康類、人文藝術方面的課程。學校還積極引入優質慕課和微課資源平臺,加強數字化資源建設,目的是打造專業的、學生可選擇的菜單式課程體系。
依據“1+X”證書制度試點方案滿足典型崗位群所需的職業素養和個人職業發展所需要的綜合能力來設置教學模塊,依據典型崗位技能要求來制定具體工作任務。由企業專家和學院骨干教師組建形成項目式、模塊化的職業核心素養教學團隊,在組建方式上體現定制化、協同化的特點,實踐中依據教學任務內容廣泛運用探究式、啟發式、參與式等教學方法,利用成果導向的反向設計原理進行整個課程體系優化與調整,形成了由內生至外延不斷自我完善的生態系統。
除此之外,專業選修課設為8-10門,學生可以自由選擇4—5門,專業課程體系面向職業崗位群所需的知識、能力、素質,全面對接“X”證書,強化學生職業素養養成和專業技術積累,對接產業需求、職業標準與生產過程,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
根據《試點方案》的通知要求和調研結果,針對9個專業制定了“1+X”書證融通課程實施辦法。一是將“1+X”證書作為頂點課程納入專業核心課;二是修訂課程標準、實習標準、實訓室建設標準等一系列教學標準,適用“1+X”書證融通要求;三是打造標準化評價機制,確保“X”任務完成;四是在現有彈性學制的基礎上新建校內學分銀行,2020年學院印發了《天津工業職業學院彈性學制和學分制管理規定》,明確了“X”證書的學分兌換辦法,當前正在積極對接國家學分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