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斌
【摘 要】 所謂“教無定法”,在高中時期的丙烯畫美術教學中體現最為明顯。美術知識作為學生需要掌握的內容存在一定性,學習、應用的方法卻充滿多樣性。美術知識富含的大量感性思維、發散性思維、創造性思維,也與其他學科教學不同,向導并貫徹在美術教學的教學始終。本文就是針對美術教學展開有關丙烯畫教學模式的創新實踐,挖掘新穎教學思路,激活學生的美術熱情。
【關鍵詞】 高中? 丙烯畫教學? 教學模式? 研究
前言:
美術作為一門講究美學性的藝術學科,對于大部分高中生而言,都是有趣且向往的。只是,美術與其他學科不同,美術的理論知識與應用實踐都需要更多的時間在長時間體驗中內化、升華。因此,針對高中時期的丙烯畫教學,美術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真實的美術興趣與美術水平,科學制定教學目標,重點創新教學模式,以此打破傳統教學模式下的機械教學,重塑學生藝術學習自信。
一、“玩”的心境——營造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
無論哪一門學科的課堂教學,教學氛圍都是保證課程教學活動順利開展的最基本條件,也是有效激活學生學習欲望、調動學生學習熱情的最關鍵條件。因此,在高中生本就學習壓力較大的教學背景下,美術教師要想在丙烯畫教學中合理地引導學生學習美術,首先就應該定準丙烯畫教學的課堂教學基調,讓學生將丙烯畫學習視作放松、解疲的有趣空間,而不是將美術課程與其他課程一樣視作枯燥課業的一部分。即美術教師在教學中,將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作8個興趣小組,一組4—6人。而后,讓小組展開互動討論,從同齡人交際交往的相處中調整好基本美術學習心態,擁有放松的“玩”的心情。繼而,教師為學生小組提供丙烯畫創作的相關材料,讓分工好的學生小組自由制定創作主題,互相講述創作理念,打破“不會畫”“不知道畫什么”“擔心畫不好”等心理枷鎖,課堂氣氛愉悅、輕松。
二、“想”的角度——啟導學生表達個性創作觀
高中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在現今時代早已變得多元、多樣。針對丙烯畫的學習與創作,也自然是“我想畫什么,由我自己主導決定”,順應自身的表達思路,在實際生活中與探究摸索中,有序完成從精神層面到實操層面的過渡。但是,使大部分高中生在丙烯畫教學中都達到這一層級,教學前提自然是美術教師需要做好學生的創作啟導,帶領學生了解除了寫實繪畫之外的諸多美術創作形式,不設限地發散藝術創作思維。例如:美術中常見的抽象畫、裝飾畫、表現注意繪畫等。讓學生對美術世界的淺層了解與細節內化貫徹在學生學習丙烯畫創作的全過程。如此一來,教師讓學生使用丙烯顏料描摹自己喜歡的美術作品,學生的創作側重也能夠更為傾向個人情感體現,對顏料的特性有深度掌握,自由創作,開闊眼界。
三、“低”的門檻——降低丙烯畫創作的實際難度
合理的創作難易度是高中丙烯畫教學順利完成課程教學的主要保證,也是課程教學實質有效的主要支撐。畢竟,丙烯畫對于大部分高中生來說,比油畫創作要簡單許多,畫完后丙烯畫作品也可以自然成膜,創作不滿意之處還可以便捷處理,刮掉重制,方便保存。因此,即使大多數高中生都沒有嫻熟、過硬的美術創作技巧,在學習完基本的丙烯畫知識,掌握相關的構圖理論、創作形式、繪畫材料后,也能夠在美術教師的引導與鼓勵下自信創作。例如:美術教師使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開比較情境教學,直接展示幾位名家的丙烯畫作品,從作品的直觀、形象觀察中帶動學生認識“波洛克—潑灑守法”“康定斯基—表現主義”“蒙德里安—幾何抽象”等相關技巧元素,讓學生能夠快速地借鑒與應用。
四、“悟”的升華——培養學生藝術自信
高中是培養學生個性思維與個體自信的關鍵階段。自信心、成就感這一類對學生學習成果有直接影響的相關因素更是需要各科教師多加關注,將學生學習自信培養視作教學創新關鍵一環。以此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保證學生的“動力源泉”。畢竟,如果學生自身沒有學習自信,那教師教給學生再多的理論知識與思維方法,學生也依然內驅力不足,難有所成。基于此,美術教師在丙烯畫教學中創新丙烯畫教學的教學模式,最為重要的革新就是針對“實踐體驗”多方優化,為學生創設各種心理層面的教育啟導。如:在丙烯畫創作的實踐課程或者體驗活動中,教師為學生示范丙烯畫創作后,讓學生一次臨摹就加入自身創作理念,不以“照搬還原”為基準體現學習成果。這樣一來,學生帶著思考展開丙烯畫創作,自然可以鍛煉創新思維,主動設計主題方向,甚至建立展覽活動,拓展體驗,培養自信。
結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時期的丙烯畫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而言至關重要,不但可以讓學生在丙烯畫創作中有效提升審美能力和繪畫能力,還可以使學生的情感體驗科學反哺其他學科學習,綜合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因此,美術教師必須意識到教學方法對教學效果的直接影響,積極創新教學模式,發揮靈活、趣味教學的正向作用,助推學生綜合成長。
參考文獻
[1] 王僑.丙烯畫的繪畫技巧多樣性探索[J].大眾標準化,2020(10):99-100.
[2] 黃秋潔.基于藝術素養的高中丙烯畫課程的教學實踐[J].美術教育研究,2018(24):17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