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丹 蘇銘
【摘要】中國傳統武術是受中國傳統儒、道、墨、釋等文化影響而形成的一種體育文化。近年,傳統武術對陣現代搏擊的噱頭不斷在互聯網空間發酵,中國傳統武術經歷著全媒體語境下的重新聚焦和放大式雙重審視。在中國傳統武術形象危機背景下,通過對紀錄片《藏著的武林》為研究語料,基于批評性話語分析相關理論,從文本話語、話語實踐、社會話語三方面辨析武術紀錄片中傳統武術形象重構的多模態話語表達,以消解傳統武術形象危機,旨在引起學界、傳媒界更多關注和多視角、跨學科研究,為匡正國內外對中國傳統武術誤解、重塑武術形象研究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中國傳統武術;形象危機;批評性話語分析;形象重構
近年來,一系列傳統武術對陣現代搏擊的炒作事件在網絡上掀起龐大的負面輿論,中國傳統武術面臨形象危機。國內外學者對武術形象、文化傳播和傳承進行了諸多研究,然而基于武術形象危機分析紀錄片等多模態話語表達對于重構傳統武術形象的意義方面研究較少。因此,在傳統武術面臨形象危機的背景下,本文以紀錄片《藏著的武林》為研究語料,通過批評性話語分析理論,分析武術紀錄片多模態話語表達如何重構中國傳統武術形象,消解傳統武術面臨的形象危機,以期引起學界、傳媒界更多關注和研究,匡正國內外對中國傳統武術的誤解,重塑中國傳統武術形象。
一、中國傳統武術形象危機
(一)關于中國傳統武術形象概念詮釋
中國傳統武術形象這一概念,目前學界尚未形成一致看法,李源認為,中國傳統武術形象是指在中國傳統武術傳播過程中,社會個體、群體對中國傳統武術特征、文化、精神所表現出的直觀、整體的印象。[1]
(二)中國傳統武術形象流變
中國傳統武術起源于中國古典武藝。在漫長的軍民融合發展中,武藝從軍旅走向民間嬗變為中國傳統武術,其最初功用是為統治階級對外抵御侵擾、對內鎮壓叛亂。中國傳統武術一直以來都展現著其強大的技擊形象,這種形象既受到封建統治者熱衷,也受到普通民眾追捧。
近代中國社會格局動蕩,中國傳統武術在西方堅船利炮下毫無招架之力,但在嚴峻的國內外形勢下,傳統武術依靠自身主動發展求變,并展現出獨特的民族形象與體育形象,契合時代需求,成功化解危機。
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傳統武術受歐美體育影響,發展并不樂觀。作為傳統武術中最為核心的技擊屬性被淡化,而以表演性為主的競技武術套路則被空前強化,加之武術影視等媒介傳播將傳統武術形象不斷“神化”。截至2020年末,共發生4起傳統武術對陣現代搏擊并引發輿論熱議的事件。在鋪天蓋地的質疑聲下,以“少林”“太極”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武術被拉下神壇,中國傳統武術在面對西方現代搏擊時變得如此不堪一擊,處在輿論風暴中的中國傳統武術又一次面臨整體形象崩塌危機。
(三)當代中國傳統武術形象危機析因
1.“炒作”行動中傳統武術的“客觀性失敗”
視覺文化潮流下,武術被包裝成為商品進入消費市場,其帶來的結果是武術的技擊屬性被拿來瘋狂炒作和營銷。從近年武術形象危機事件中,不難發現把傳統武術的技擊性拿來炒作的身影。在這些炒作事件中,傳統武術一直以“客觀性失敗”的形象示于公眾。從公眾關注熱點來看,民眾更關心傳統武術的能打問題,而打得如何似乎成為評判傳統武術的唯一準則。在這樣的主觀心理基礎上,出現傳統武術屢次被打敗的客觀事實,由此引發人們對傳統武術核心形象——技擊形象的質疑,進而蔓延至對傳統武術整體形象的誤解,導致其面臨形象危機。
2.武術商業化下大眾對傳統武術文化的誤讀
傳統武術商業化以技擊性為營銷點,效益斐然,然而大眾對傳統武術的核心價值理解是否正確還有待商榷。不論是武術賽事表演中激烈、刺激的對抗搏斗,還是武術文學及藝術作品中高超、神奇的招式動作,這些為贏取觀眾眼球而刻意營造虛幻、喧囂氛圍的行為背后,是消費主義模式下商家逐利的不同手段。因此,傳統武術文化的生產與消費逐漸異化為一種徹底的商業行為。中國傳統武術在商業化發展過程中出現異化,其核心價值也不斷流失,這便造成大眾對傳統武術文化誤讀逐步加深,忽視了傳統武術文化以“和諧”為特色的核心價值。公眾對武術文化認同感逐漸減少,造成了真正的傳統武術離我們漸行漸遠。
二、中國傳統武術形象的話語分析:以紀錄片《藏著的武林》為語料
央視出品的武術紀錄片《藏著的武林》從不同維度關注中國傳統武術,用自然、冷靜、科學的方式展現中國傳統武術的歷史流變和真實現狀,力求為觀眾重構中國傳統武術形象,以化解傳統武術所面臨的形象危機。[2]
(一)文本話語表達的形象建構
文本中不同詞匯表達,反映并建構了文本中所呈現的人物、行為和事件。《藏著的武林》在建構中國傳統武術形象時采用過渡詞匯化策略,即文本的生產者用相同或相近詞匯對客體進行大量描述,其意在強調和凸顯某些特質,使之引起觀眾關注,進而在觀眾腦海中形成固定且長久的印象。[3]在紀錄片第一集中,通過眾多武術界專家界定,大量諸如“軍旅武藝的民間化”“使命擔當”“自強不息”“技擊性”“健身性”“搏斗”“格殺”等詞語被反復提起。這些具有正向意義詞匯與中國傳統武術多次同時出現,使得中國傳統武術被渲染上“戰斗性”“健身性”“自強不息”“保家衛國”等語義特征,而且在整個文本當中,也彌漫著一種正向的意義氛圍。在《藏著的武林》文本中,這些正向詞匯頻繁出現,表明紀錄片的創作者們對于中國傳統武術所持的態度是積極的、贊賞的,打破了近些年因負面武術事件而引起民眾對中國傳統武術的質疑和否定的尷尬局面。
(二)話語實踐的形象表述
在話語實踐分析中,離不開對敘事的探討。話語可以通過一定的敘事策略塑造形象、建構意義。在敘事策略上,《藏著的武林》令人耳目一新。影片導演從“幕后”走向“臺前”,采用第一人稱敘事進行講述和探訪。首先,這種敘事方式是帶有直觀聽覺感知的敘事手法,令人感到親切。其次,探訪敘事形成一種揭秘感,將中國傳統武術形象,通過探訪者的尋訪,逐一浮現出來。同時,探訪也形成了一種正在進行時態,觀眾跟隨探訪者和鏡頭一起去經歷,從而促使受眾對武術形象進行再創造。在情節設置上,紀錄片采用講故事手法,引人入勝。如紀錄片講述“翻子拳”這一民間拳種時,攝制組欲采訪該流派傳人白國棟先生,不料遭到拒絕,在溝通了解之后,才知曉曾有人借采訪之名將拍攝白老先生的視頻拿來售賣。從這個插曲中能看出,紀錄片將探訪者的真實經歷呈現出來,為探訪增添了趣味感。因此,紀錄片《藏著的武林》采用故事化敘事手法,通過民間武術傳承人的真實話語表達,以及探訪武術過程的真情故事呈現,來不斷強化中國傳統武術的核心技擊形象,以完成對中國傳統武術形象的重構。[4]
(三)社會話語傳遞的文化形象建構與認同
1.從文化傳播到形象建構
20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掀起一股“功夫潮”,許多人自此接觸到并喜歡上武術這一東方身體文化。而在國內,伴隨《少林寺》等諸多武術影視的熱映,中國傳統武術文化傳播再次提升到新的高度。然而這種經過藝術化處理的武術顯然與真實的武術之間存在著較大差異。故而,在中國傳統武術文化傳播過程中,人們對中國傳統武術形象的認知開始產生偏差。進入21世紀后,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和提高,大眾的審美趨向也開始朝著多元化的方向轉變,影視媒介也順應時代潮流,開始從不同角度解讀中國武術,并建構著中國傳統武術形象。中國傳統武術不僅成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性符號,而且是彰顯中國文化強國、體育強國等形象的有力載體。
2.從形象建構到文化認同
武術紀錄片將不同的意義載體聚集到同一個影像場域中,通過對該場域里某些意義載體的操縱來激發受眾在心理認知上的趨同,并在此過程中逐漸形成對中國傳統武術形象的建構。《藏著的武林》力圖為觀眾重新建構一個藏于民間,不為大眾所熟知的中國傳統武術及武術人形象。在探訪中國傳統武術歷史流變和真實現狀的過程中,攝制組東奔西走,深入藏著的武林。在與不同流派、身份各異的傳統武術傳承人深入交談中,深刻感受到中國傳統武術的流變亦是整個中國社會千百年來的真實更迭寫照,中國傳統武術的競技與傳承之內,藏著的乃是根植深厚的家國情懷與文化血脈。所以,紀錄片重構中國傳統武術形象的過程,同時也是激發觀眾對中國傳統武術文化認同的過程。
三、形象危機視域下的中國傳統武術形象重構策略
傳統武術遭遇“不該承受之重”,面臨形象危機,一方面在于媒體“炒作”行動中傳統武術的“客觀性失敗”,另一方面在于武術商業化下大眾對傳統武術文化的誤讀。因此,重構傳統武術形象對內要規范媒介傳播,端正傳統武術的核心屬性,對外要節制武術商業化熱潮,強化武術文化價值理解與認同。
(一)借力而為:規范媒介傳播,端正傳統武術的技擊屬性
互聯網時代,傳統武術究竟以何種形象出現于多元文化之中,或者說傳統武術給大眾留下什么形象,不僅取決于其自我表現,更取決于其如何傳播以及在傳播中的解讀和評價。媒體的傳播擔當理應成為新時代中國傳統武術文化傳播與形象建構的重要方面。
因此,重構中國傳統武術形象,首先,媒體機構應端正傳統武術的技擊屬性,通過不同媒介方式向大眾傳播科學、規范、健康的武術技術、知識思想等方面的內容,同時應杜絕對傳統武術的虛假吹噓。其次,媒體應成為優質傳統武術文化的傳遞者,要不斷提高傳統武術信息資源傳播的質量,在影視、刊物等方面嚴格把關,杜絕低劣武術文化傳播。在媒介傳播過程中,要把武術涵蓋特有的文化傳承、教化民眾等多重價值作為著力點,不斷豐富中國傳統武術的正面形象。
(二)撥云見日:節制武術商業化熱潮,強化武術文化價值理解與認同
近年來,傳統武術商業化發展已見規模,然而在其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諸多問題。較為突出地表現在部分武術商業表演誤導性、商業搏擊賽事虛假性、武術商業培訓逐利性。在傳統武術商業化運作過程中,傳統武術產業從業人員未能把握好中國傳統文化與商業化運營相結合的尺度,最終導致中國傳統武術在市場化運作中偏離正軌,在大眾心目中的形象被扭曲,招致形象危機。[5]
因此,重構傳統武術形象,一方面要節制武術商業化熱潮,武術商業化不能棄武術的本質、核心、精神于不顧,否則就是因小失大。武術商業化運作過程中,要牢牢樹立“紅線”意識,把武術不“變質”作為不可逾越的紅線,只有守住這條紅線,武術商業化才能走得更長更遠。另一方面,在武術的商業化發展中,要不斷強化武術文化價值理解與認同。自古以來以技擊形象示人的中國傳統武術,其最終的價值追求在于踐行中華民族文化核心之一的“和諧”文化。唯有始終保持中國傳統武術文化在處理人與自然、社會等關系上的“和諧”特質,中國傳統武術這一特色鮮明的東方文化才能不落入西方體育的普世性文化窠臼。[6]
四、結語
本文基于批評性話語分析相關理論辨析了武術紀錄片多模態話語表達如何重構傳統武術形象:武術紀錄片中不同文本話語的表達與闡釋,有效地塑造和傳遞出一個積極、正向的中國傳統武術形象;恰當的敘事策略又不斷強化中國傳統武術的技擊形象并使其內化于受眾;而作為傳播媒介的武術紀錄片在社會實踐層面為中國傳統武術形象的塑造營構出一個具有引導性的意義場域,使得觀眾得以在這個場域之內進行審視、維護并親身參與進中國傳統武術形象的建構。通過這一多模態話語建構形象的過程,大眾最終生發出對中國傳統武術的情感理解與文化認同。[7]
在當今中國傳統武術陷入形象危機之際,我們更需保持足夠的文化清醒和自覺,正確引導中國傳統武術創新性進步,創造性發展,努力發掘中國傳統武術新的時代價值和社會價值,積極用武術講好中國故事,從概念、范疇、表達維度構建中國武術對外翻譯話語體系,[8]更好地發揮中國傳統武術這一優秀傳統文化代表性符號的積極作用。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武術外譯話語體系構建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BYY074;河南省教改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人類命運共同體視域下融入式和平教育在外語課程思政中的應用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9SJGLVX269,受“2021年度河南省高校科技創新人才支持計劃(人文社科類)”和“河南工業大學社科創新基金支持計劃”資助,項目編號:2021-SKCXTD-09]
參考文獻:
[1]李源.中國武術負面形象的形成原因及反思[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9):33-40.
[2]李寧.《藏著的武林》:影像中的武林全景[N].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21-01-20(006).
[3]葉加貝,牛寅.陶瓷文化紀錄片話語符號的再生產與文化建構[J].當代電視,2020(1):80-82.
[4]李智,劉小晰.紀錄片《藏著的武林》:在歷史與現實映照中探尋中國武術[N].中國藝術報,2021-01-15(004).
[5]宋單單,陳青.武術商業化“熱”潮中的“冷”思考[J].武術研究,2019(9):38-42.
[6]周小林,劉為坤.難以承受之重:傳統武術核心價值之現代性審視[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9(2):47-52.
[7]劉煜,張紅軍.政論紀錄片塑造國家形象的多模態話語分析[J].現代傳播,2018(9):118-122.
[8]焦丹.中國武術外譯話語體系構建探蹊:概念、范疇、表達[J].上海翻譯,2021(4):32-37.
(焦丹為河南工業大學外語學院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蘇銘為河南工業大學外語學院外國語言文學專業碩士生)
編校:鄭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