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登梅
近年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和精神疾病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疏導機制、危機干預機制,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親善友愛的社會心態。”健康個體心理是積極社會心態的重要構成部分,大學生群體是一個特別需要關注的群體,大學生心理問題因人而異,主要取決于不同個體的生理、心理基礎及其生活環境,尤其是突發負性事件會對大學生心理產生強刺激式的碰撞。因此,要關心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對他們加強心理疏導和心理干預,傳遞成長關切、充實情感空窗、涵養健康心態、化解心理危機,激活他們的心理潛能和自我實現的內在渴望,幫助他們確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目標,提振精氣神,促進其成長成才。高校輔導員肩負著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為了幫助輔導員從工作實際出發,北京師范大學學生心理咨詢與服務中心組織編寫了《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導叢書》,叢書包括《大學生常見心理行為問題案例集》《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輔導員手冊》和《成長的腳步——大學生朋輩團體輔導的理論與實踐》。作為叢書之一的《大學生常見心理行為問題案例集》,該書緊密圍繞大學生經常遇到的情緒、學習、人際關系、戀愛、睡眠、家庭、職業、考試、自我探索成長等問題,以及問題存在著多樣化和復雜化這一突出特征,匯集了近年來高校輔導員在工作中常見的大學生心理行為問題個案,這些案例代表了大學生在成長、生活、學習和求職中比較典型的心理行為問題,能幫助高校輔導員更有針對性地處理好大學生學習成才、擇業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體問題。
《大學生常見心理行為問題案例集》一書是2017年1月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由經驗豐富的高校輔導員和學生心理咨詢中心的專業教師共同合作,該書共有25個案例,分為適應篇、學習篇、人際和情感篇、生涯篇、心理疾病篇和危機篇六個部分,介紹了大學生常見心理行為問題的典型個案以及解決辦法。每則案例介紹了當事人的基本情況、輔導員對其心理行為問題的分析、處理策略和過程、有效解決的方案、事后的反思總結,另外,心理咨詢中心的專業心理教師還對案例進行了點評,更增加了本書的科學性與實用性。該書由北京師范大學大學生心理咨詢與服務中心羅曉路老師策劃、組織和設計,并和夏翠翠老師共同通稿、定稿。兩位老師長期從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和團體心理輔導工作,專長于大學生情感咨詢、大學生學習壓力情緒管理、生涯發展咨詢、戀愛婚姻咨詢等,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理論與實踐。該書為輔導員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有益的啟示,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從內容上看,第一篇為適應篇。本篇分享了四位新生在入學不久出現了無法適應新的學習和生活環境的案例,在無法適應大學生活時,他們表現出情緒低落、焦慮、缺乏自信心、逃避現實、發脾氣、人際關系緊張、缺乏學習動力等心理行為問題,在《正確認識自己》案例中,是一名新生無法適應大學學習和教學方式,繼而出現焦慮、否定自己,對自己、對學業、對生活、對未來都失去了信心,逃避現實、自責自閉的心理行為問題,經分析,該生出現這樣的情況是源自家庭、社會和個人的原因,輔導員通過約談、借助榜樣力量、預防人身自傷和休學后持續關心關注,最后該生重新回到學校,在案例中,輔導員引導學生以全面和發展的眼光看待自己,采取多種方式進行開放式的引導和教育,以及在新生中開展心理健康的普測和建立學生個人心理檔案。在處理和干預新生入學適應難的問題時,作者作為專業心理教師,在點評中還提到幾點:建立危機干預網絡,保障學生安全;開展班級和宿舍團體輔導工作,增加班級和宿舍凝聚力;及時尋求專業幫助等——以此作為輔導員在處理新生心理問題工作時的重要行動指南,有利于幫助新生樹立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實現心理素質、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素質和身體素質的協調發展。
第二篇為學習篇。本篇中的三個案例《哥們兒,我們一起迎頭趕上》《伴你一起走過》《戒除網癮靠自己》,囊括了目前大學生學習困難最常見的幾個原因:第一,少數民族學生學習基礎薄弱;第二,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動力不足;第三,具有惰性心理,自主能力差;第四,突發的負性事件;第五,沉迷網絡游戲無法自拔。而對于因學習困難產生的焦慮、頹廢、自卑等心理行為問題,作者在案例分析中提到可通過發揮朋友幫扶、家校合作,形成合力,協調多方積極配合,營造良好、健康的班級和宿舍文化,提供健康的休息和娛樂資源。目前,大學生因學習困難產生心理行為問題的人數占有較高比例,因此,重視學生在校學習情況,及時幫助學業困難學生找回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是輔導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工作的重要工作之一。
第三篇為人際和情感篇。人類心理的適應最主要的就是對人際關系的適應,人際關系是大學生必然碰到、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鍵因素之一。本篇主要提到大學生最容易因人際或情感陷入心理問題的兩種常見關系:一是宿舍人際關系,二是戀愛關系。一旦出現此類心理行為問題,一般會表現出情緒焦慮、睡眠不好、學習成績下降、易暴易怒、自傷及報復等行為現象,之所以出現這些心理行為問題,主要源于原生家庭、性格特征、負情緒、社會教育背景等原因。本篇中的《多管齊下處理宿舍人際關系問題》是比較典型的宿舍人際關系冷漠的例子,本案是七名來自不同家庭的95后女孩,因為生活習慣、語言表達等原因導致舍友關系比較淡漠,以至于舍友間無親密感和歸屬感。案例中的老師根據事件的發展程度,采取了團體輔導的方法進行引導和教育,如查閱檔案、個體咨詢、集體約談、角色扮演、沙盤互動、建立公共契約、主題班會等行之有效的方法。輔導員在處理人際和情感問題時,要多維度合作處理突發事件,建立強大的社會支持系統,建立親密信任關系,真誠地傾聽、支持與接納,引導學生以積極正面的情緒代替負面的情緒,提升學生社會交往技能,建立融洽的健康的人際關系。另外,本案中提到的要以預防教育為主,向學生系統傳授人際交往知識和技巧,內化社會人際互動的原則和理論,開展有關宿舍人際交往的團隊訓練,以及建立“個體-宿舍-班級-學院-學校”的五級心理健康問題解決機制,都是當前高校輔導員積極預防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和情感問題時,值得參考借鑒的工作方法,幫助大學生不斷提高自我道德修養水平,培育良好的人際相處品質和個性心理品質。
第四篇為生涯篇。本篇主要圍繞畢業生在生涯規劃時出現的就業方向不明確,職業定位模糊,執著偏執、焦慮情緒,個人評價、自我價值觀較低等心理行為問題,作者在文中提到輔導員應熟練掌握職業規劃工具,具備一定專業性的職業生涯咨詢,用授之以漁的方法,啟發學生主動思考和解決問題,幫助學生明確目標,激發學生的斗志。當下,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持續嚴峻,大學畢業生“就業綜合征”明顯增多,具體反映在情緒、自我認識和人際交往等幾個方面,在“穩就業”“保就業”大背景下,輔導員只有掌握了職業生涯指導技能,才能在學生出現生涯心理行為問題時用專業的知識和技能幫助學生解決生涯規劃實際問題,才能引導學生真正走出因就業困難所導致的心理問題。
第五篇為心理疾病篇。本篇的重點為中度或重度抑郁或精神分裂患者,他們多數是因為家庭原因、成長經歷及遭遇重大的負性事件導致,多伴有情緒低落、睡眠紊亂、幻聽、妄想、行為異常和社會功能減退等癥狀。抑郁癥被認為是“21世紀最流行的情緒疾病”,近年來,抑郁癥作為一種大學生易患的重癥心理疾病,在大學生群體中抑郁癥的發病率持續攀升,已經成為諸多嚴重心理危機背后的陰影。對于如何應對抑郁癥等嚴重心理行為問題,作者結合各自案例進行了詳細闡釋,本篇案例中的問題分析與處理過程、結果和反思兩個環節里提到了輔導員在遇到心理疾病事件時應掌握的處理流程和策略以及具備的應急技能——全員重視,進入危機應戰模式,制訂幫扶方案,部門聯合形成合力,為事件處理開綠燈,朋輩互助真誠感人,形成心理支持系統,合理評估,及時轉接,家校合作,無縫對接,樹立共同目標,營造和諧氛圍;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相結合,以及輔導員在處理事件時保持平和穩定的心態,注意實施全程監護,應有自我保護意識等。本篇的案例讓輔導員對這一精神疾病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并充分警惕,做到及時發現、及時幫扶。
第六篇為危機篇。危機,可解釋為“是一種緊急狀態”,也可以解釋為“決定性或至關緊要的時間、階段或事件”,在心理學范疇里,危機通常指人類個體或群體無法利用現有資源和慣常應對機制加以處理的事件和遭遇,而心理危機則是強調危機事件給人的心理帶來的巨大沖擊。大學階段是種種人生壓力相對集中的階段,部分心理狀態不穩定的大學生在遇到不能克服和解決的問題時,極易引發自傷、自殺和傷人、殺人事件。本篇共分享了六個危機事件案例,案例中的學生多因為家庭關系壓力、學業壓力、求職關系、師生關系、失戀或疾病等重大負性創傷事件導致出現情緒、行為失常,社會功能嚴重受損,并伴有自殺傾向。危機事件的處理結果對社會、學校、家庭、學生個人都至關重要,因此,輔導員在處理心理危機事件時應明確角色定位和工作方法,充分掌握危機干預策略,對于幫助學生走出危機,重塑健康生活具有重要的意義。
總之,《大學生常見心理行為問題案例集》一書提供了多個方面的案例,深刻剖析了大學生出現心理行為問題的原因及應對的方法,為高校輔導員正確干預學生心理行為問題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也為推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出了重要貢獻。
(碩士,重慶大學輔導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