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瑩
【摘要】河南是農業大省、農業品牌大省、農業人口大省、糧食生產大省、糧食轉化加工大省,在河南“三農”媒體中,《河南日報》(農村版)是唯一一家面向農村發行的省級黨報。在新形勢、新業態下,為占領新興主流輿論陣地,為省委、省政府“三農”中心工作提供全媒體輿論支持,《河南日報》(農村版)應加快智媒轉型,推進媒體融合發展,把中原“三農”第一報打造為中原“三農”第一全媒體,建立河南具有影響力的“三農”新型主流媒體,爭做服務鄉村振興的排頭兵。
【關鍵詞】涉農媒體;融合發展;思維轉型;問題對策
2020年,全國紙媒依然處在寒冬期,《武漢晨報》《本溪晚報》《拉薩晚報》《上海金融報》《生活日報》等又一波主流媒體停刊休刊。2020年末,北京頗具影響力的都市報《新京報》宣布從2021年起改為周五刊。此前,國內已有多家媒體曾改為“周五刊”,如山東的《半島都市報》、廣東的《晶報》等。天津的《城市快報》于2018年1月1日改為“周五刊”,2020年1月1日該報亦徹底休刊。
與此同時,中國媒體融合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2020年9月末,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意見》指出,要推動主力軍全面挺進主戰場,以互聯網思維優化資源配置,把更多優質內容、先進技術、專業人才、項目資金向互聯網主陣地匯集、向移動端傾斜,讓分散在網下的力量盡快進軍網上、深入網上,做大做強網絡平臺,占領新興傳播陣地。[1]在此背景下,中國紙媒加大了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步伐,主力軍全面挺進主戰場,《人民日報》新媒體從涉足短視頻,到深耕短視頻領域;改為周五刊的《新京報》進行了傳統媒體轉型,內部僅有7人參與辦報,其余的人全部轉型新媒體,實現了全員轉型移動端;河南日報報業集團傾力打造的,2020年初開始醞釀的頂端新聞App,經過內測階段,2020年12月31日正式上線運營。
河南是農業大省、農業品牌大省、農業人口大省、糧食生產大省、糧食轉化加工大省。在河南的“三農”媒體中,《河南日報》(農村版)是唯一一份面向農村發行的省級黨報,這樣一家具有影響力的“三農”媒體,新媒體的發展卻處于初級階段,存在影響力小、專業人才匱乏、無技術支撐等問題。媒體深度融合既是大勢所趨,也是以問題為導向、實踐為基礎、效應為準繩的傳媒變革[2]。面對新的媒體業態競爭,為盡快占領新興輿論陣地,《河南日報》(農村版)應轉變傳統思維模式,加快推進媒體融合發展的步伐,找準問題靶向,把河南“三農”第一報打造為中原“三農”第一全媒體,建立河南“三農”新型主流媒體,必將對服務河南省委、省政府“三農”中心工作,助力鄉村振興,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以“雙微”引領的媒體融合轉型發展之路
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自此,媒體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進入了全新的發展紀元。2021年是我國媒體融合作為國家戰略推進的第7年,經過近7年的發展,中國媒體融合進入了深度融合發展階段。在這股大潮中,從2013年起,《河南日報》(農村版)開始了媒體融合發展的有益探索。
2013年3月,《河南日報》(農村版)開通運營新浪微博賬號;7月,《河南日報》(農村版)微信公眾號正式運營上線。同年5月,中原三農網經相關部門批復正式上線運營。2013年,《河南日報》(農村版)以搶灘登錄“兩微”為標志,以“雙微”引領,開始了傳統媒體融合轉型發展之路。
2015年8月,隨著“豫民幫忙”微信公眾號的開通運營,《河南日報》(農村版)在媒體融合發展初期,形成了初級階段的新媒體格局。各平臺利用圖片、文字、小視頻、音頻、海報、H5等方式,為用戶提供“三農”政策、信息、科技、民生等全方位、立體化的服務。
2019年11月8日,《河南日報》(農村版)入駐抖音、快手、今日頭條平臺,利用第三方平臺實現了新聞現場直播,同時入駐百度百家號、《人民日報》客戶端的人民號等第三方平臺。2020年,《河南日報》(農村版)在微信公眾號開通了視頻號功能。同時,開通了100多個官方或個人賬號入駐頂端新聞,各平臺加大了短視頻的內容生產和傳播能力,使新媒體的影響力、傳播力、引導力整體得以提升。目前,《河南日報》(農村版)已基本形成了適應新時代要求的融媒矩陣。
二、媒體轉型融合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短板
2021年以來,《河南日報》(農村版)新媒體深入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及時準確地把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傳遞到全省基層,緊扣總書記參加河南代表團審議和考察調研河南一周年的時間節點,與紙媒同步在網站、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平臺推出《總書記,河南向您報告》系列報道和《沿著總書記考察調研河南的足跡看變化》專欄,充分展現了全省黨員干部群眾牢記總書記囑托、把黨中央的各項決策部署落到實處、在希望的田野上闊步前行的生動實踐。
疫情來襲,《河南日報》(農村版)在2020年春節停報的情況下,新媒體停報不停播,各平臺先后開設了《抗擊疫情我們始終在一起》《爭做出彩河南人——戰“疫”一線的最美身影》《戰“疫”春耕兩不誤》《安全有序〓復工復產》《春耕春管正當時》等欄目,推送稿件5000余篇。2020年下半年,本報獨家呈現的“沿著黃河看小康”系列,記者走進黃河兩岸,8路記者接力行程700公里,采寫25篇報道、生產出40多段原創視頻,全媒體呈現了新時代黃河兩岸的小康故事。
《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指出,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體制機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術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建成一批具有強大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3]《河南日報》(農村版)雖然完成了新媒體的整體布局,但在推進媒體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進程中,仍存在制約發展的明顯短板。《河南日報》(農村版)媒體融合的短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新媒體平臺影響力小。一方面,《河南日報》(農村版)雖然擁有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抖音、快手等新媒體平臺,但是在各平臺吸引的流量較小,傳播力、引導力和影響力較小。近年來,新媒體運營策劃、活動較少,無法成功吸引粉絲流量。另一方面,沒有集中力量打造一款百萬流量的重量級新媒體平臺。
二是專業技術人才匱乏。中原三農網、微信公眾號、新浪微博等平臺,均為一名編輯負責運營,其他編輯均為傳統媒體記者,雖然掌握了視頻編輯制作、圖文制作等新媒體手段技術,但是傳統媒體人思維根深蒂固,缺乏全媒體互聯網思維。新媒體沒有程序員、網頁設計、人工智能互聯網相關技術人才,中原三農網的運營維護長期需要依賴第三方互聯網技術公司。近年來,隨著5G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并逐漸投入商用,4K技術進一步推廣,超高清視頻產業將迎來重大發展,或成為下一個發展風口,《河南日報》(農村版)新媒體沒有專業互聯網技術支撐,沒有引進VR、平臺算法推薦等新興技術,難以搶抓機遇。
三是內容同質、新聞性不強。新媒體產品內容形式過于單一,大多為圖文、短視頻生產。新媒體內容主要依靠傳統媒體記者生產,記者沒有供新媒體內容的意識,一線記者來稿較少,造成原創獨家內容偏少、新聞時效性不強等問題;《河南日報》(農村版)為周五報紙,周末不出版報紙,不生產新聞內容,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內容的來源更多是依靠紙媒和集團其他媒體的內容,采用整合創作的方式,對內容進行圖文制作二次傳播,存在新媒體內容不新、新聞性不強,獨家的、時效性強的內容偏少,內容過于接近報紙,與紙媒內容同質化等問題。另外,缺乏用戶本位意識,服務用戶的意識淡薄。
四是考核管理機制不健全。對新媒體的管理考核仍沿襲早期制度,該考核管理制度為融媒初期設立,雖然在運行過程中不斷優化,但是仍然不夠健全和合理,如各新媒體平臺采用記者稿件,大部分未納入考核任務,形成不了激勵機制,導致編輯記者生產新媒體產品的意識不強,轉型全媒體記者的積極性不高。新媒體的推送流程不夠暢通,稿件在部門之間不能實現良性互通流動,尚未探索出一套切實可行的新媒體采編流程管理制度。
三、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幾個對策
一是培養引進全媒體人才和技術。一方面,采編人員應樹立融媒理念,應用融媒思維,投身融媒創作,要率先轉型全媒體記者,實現一專多能。從頂層設計入手,不斷優化人才成長環境,形成人盡其才、人盡其能的良好氛圍。要按照新媒體的理念和規律來培養全媒體人才,記者不僅要會妙筆生花,還要學會做主持、拍視頻,甚至當導演,練就“三農”報道的“十八般武藝”。另一方面,隨著移動互聯網與各類新興技術不斷在媒體行業滲透,引進互聯網專業技術人才、技術,如無人機、可穿戴智能設備等硬件設施,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實現個性化、精準化、定制化的內容推送,創新傳播渠道、創新形式從而維系用戶黏性成為必須。同時,利用新興技術和硬件設備,構建并完善智能化融媒體平臺,實現報紙、網站、新媒體平臺等媒體資源一體化運作。
二是以短視頻為重點做好內容生產。一方面,《河南日報》(農村版)各個新媒體平臺的定位是黨字號,牢記黨微黨端的使命職責,堅決做到“兩個維護”,樹立“內容為王”的理念。推出獨家新聞,注重新聞時效,加強優質內容生產能力,生產出高質量的,沾泥土、帶露珠、有思想、有深度、有溫度的融媒產品。根據各個平臺的特點,關注“三農”熱點新聞,緊跟新聞熱點加強策劃,在新媒體語境下講好河南“三農”故事,吸引流量粉絲。另一方面,加強與今日頭條、百度百家號等第三方平臺的合作。不僅注重PGC內容,即專業生產內容,還要注重UGC生產,即用戶生產內容。目前,《河南日報》(農村版)新媒體生產的內容僅有PGC,基本沒有UGC。一篇推文后面的用戶評論,也是附屬生產出的內容。而用戶生產內容,則更吸引用戶。要加強第三方平臺內容的生產運營,借助第三方優質平臺增加流量,產生用戶生產內容。同時,加強短視頻內容生產。數字顯示,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絡視頻、短視頻用戶規模達8.88億,占網民整體的94.5%,其中短視頻已成為新聞報道新選擇、電商平臺新標配。網絡新聞用戶規模為7.25億,占網民整體的77.1%,網絡新聞借助社交、短視頻等平臺,通過可視化的方式提升傳播效能,助力宣傳報道。[4]《河南日報》(農村版)應把短視頻作為當前融媒內容生產的重點,推進采編生態重塑,同時探索“直播+”等模式,構建多元內容生態系統。
三是集中力量打造移動端平臺。創建自己的移動端平臺App,集中力量重點打造,實現一元生成,多元分發,進行全媒體、全渠道傳播分發,擴大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同時為入駐集團頂端新聞做好充分準備。傳播信息不單是文字或者圖片,還附有音頻、視頻等多觸覺通道。集中力量重點打造一款有影響力的新媒體平臺,不僅要全媒體傳播,還要全渠道傳播,利用電腦、手機、短信等都可以進行信息發布,定時、及時、實時、全時,隨時進行發布。對一家新媒體而言,必須清楚用戶是什么人、其需求是什么、如何滿足他們的需求等,進行精準傳播。
四是健全管理機制加強策劃。一要制定新媒體考核管理機制,對內容生產進行全流程再造,優化策、采、寫、編新聞生產流程,打通稿件流動綠色通道,構建“一次采集、多重生成、多元發布”的全媒體矩陣傳播格局。《四川日報》新媒體平臺錦觀,其出版流程已經變為總編室從新媒體取稿,記者生產的稿件傳至部門后,由部門主任直接傳到新媒體,總編室出版部門的夜班編輯再從新媒體選稿,從采編流程的改變,可見其媒體融合的深度,值得借鑒。二要加強組織策劃運營活動,吸引粉絲流量。結合重大節日、重大事件等時間節點,策劃互動活動,在擴大正面宣傳的同時,增強粉絲對新媒體的黏性。2017年,《河南日報》(農村版)開展的中原杰出女性評選活動,在微信公眾號平臺設置了女杰評選投票系統,一次投票活動成功吸引流量2萬+。
四、結語
當前,新型主流媒體融合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尚在媒體融合轉型初級階段的《河南日報》(農村版),應勇于直面新媒體的沖擊,既優化和傳承傳統媒體,又要有新媒體業態的重塑和構建,在轉變和堅守中,主動尋求突破和整改。在社會文化日趨多元,人們的信息需求也更加多元化的今天,傳統媒體通過媒體融合實現新型主流媒體的目標,同時還要真正形成影響力,發揮它們應有的作用。
《河南日報》(農村版)應加快推進媒體融合發展的步伐,建立河南具有影響力的“三農”新型主流媒體,在管理制度、人才引進、專業技術等方面進行更加有益的探索,通過傳統媒體人的不懈努力和堅持,擴大其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把《河南日報》(農村版)打造為中原“三農”第一全媒體,高唱主旋律,傳遞正能量,為中原更加出彩提供堅強有力的輿論支持,不辜負黨和國家對媒體寄予的“鞏固宣傳思想文化陣地、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的厚望。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0-09/26/content_5547310.htm.
[2]中國新媒體研究報告:2019年中國媒體融合發展綜述[EB/OL].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912/05/t20191205_33783682.shtml.
[3]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0-09/26/content_5547310.htm.
[4]CNNIC發布第4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ttp://www.cac.gov.cn/2020-09/29/c_1602939909285141.htm.
(作者單位:《河南日報》(農村版)新聞采訪部)
編校:董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