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貫
【摘? ?要】統編教材倡導學生“讀整本書”。“讀整本書”相較于“讀課本”具有更大的社會價值:在開放性交流中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閱讀體驗;有利于營造家庭“親子閱讀”的讀書氛圍;增加了讀書人口,推進了書香社會建設;在兒童與成人的讀書交流中,促進兒童的社會化。
【關鍵詞】整本書閱讀;社會價值;共讀交流
施行統編教材,其中一個關鍵點在于“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這在教材中也有明確的安排。如從三年級上冊開始就有“快樂讀書吧”這一專欄,由淺入深地指導學生讀整本書,足見其在小學閱讀教學中的重要性。
就閱讀活動而言,它應該包括了閱讀主體(閱讀者)和閱讀客體(讀物和閱讀環境)兩大方面。作為小學閱讀活動來說,閱讀主體自然是學生,閱讀客體中的讀物主要指語文課本與整本書,閱讀環境主要指課堂、校園、家庭和社會。這里,必須注意的是學生的讀物不同,閱讀環境也會不同。如讀物是課本,閱讀環境就有了很大的局限性,基本都在課堂或校園里。因為除學生之外的人群,顯然是不太會去共讀課本的。但如果讀的是整本書,情況就會大不一樣,閱讀環境會擴大到社會,諸如圖書館、書店、書市等。在讀整本書的過程中,閱讀環境會對學生產生促動作用,可以激發他們的主體意識,又因為學生讀的是整本書,而不是局限于學業范疇內的“教材”,就有可能突破學校閱讀教學的傳統觀念,打開學校與家庭、社會共讀的新天地。這就是“讀整本書”相較于“讀課本”具有更大的社會價值之所在。
浙江省特級教師季科平就此做了十分有益的嘗試。她聯系統編教材四年級下冊課文《小英雄雨來(節選)》指導學生讀整本書——管樺寫的中篇小說《小英雄雨來》(北京教育出版社2015年出版),同時也引導家長開展親子閱讀,還聯系了學校所在地“城市書房”讀者群中的部分人,共讀這本書。在分頭共讀的基礎上,她把共讀交流課堂搬到了“城市書房”,除本班學生外,還有部分家長和社會讀者一起參與閱讀交流,不僅使學生汲取了豐富的精神營養,也為推進家庭親子閱讀和社會閱讀,擴大“城市書房”的影響力,創造了有利條件,獲得了來自各方面的廣泛好評。應當說,這是對“讀整本書”的深度開發,其內在的社會價值十分值得關注。要而論之,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在開放性交流中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閱讀體驗
之前,我們習慣把“讀整本書”嚴格局限在一個班級之內,交流也只發生在執教老師和班內學生之間。由于同班學生之間不可回避的“同質性”,即年齡相同、生活經歷相似、閱讀過程相仿、閱讀經驗相近,獲得的閱讀體驗也就難以避免雷同。再加上缺乏能夠觸發聯想等思維活動的外在影響,學生之間很難做到通過交流豐富自身的閱讀體驗。現在,隨著共讀交流的開放,有了家長和社會讀者的參與,極大地激活了原先的“一池死水”。特別是對《小英雄雨來》這個故事,家長和社會讀者并不陌生。這是一篇傳統課文,有些家長上小學時也讀過,那時叫《雨來沒有死》。有的還回憶起兒時看過的同名連環畫,以及當時讀這個故事的情形和感受。所有這些,無疑都是今天的學生難以感知的,與家長和社會讀者的交流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閱讀體驗。
所謂“體驗”,應是“聯系自身加以體味”(《教育大辭典》)。朱熹在《朱子語類》中早就明確指出:“讀書要切己體驗,不可只作文字看,又不可助長。”“讀書不可只專就紙上求理義,須反來就自家身上推究。”朱熹說得很確切,體驗就是自身的體味。但問題在于自身的體味也是需要外來因素激活的。在群體交流中,個體往往會從他人的體驗中獲得啟發,促使自己產生更豐富的體驗。特別當兒童與成人一起交流讀整本書的體驗時,就更能豐富自己的體驗。這種“共讀”效應無疑有益于兒童的健康成長。
二、有利于營造家庭“親子閱讀”的讀書氛圍
“讀整本書”基本上屬于課外閱讀活動。而課外閱讀無疑主要在家庭中進行。這是因為學生在學校里會有許多學習任務,還需要有充裕的時間參加體育活動,能夠真正靜靜地讀整本書的時間是不多的。只有在家里,學生才享有充裕的休閑時間。為了培養學生的讀書習慣,我們不能不重視家長的示范引領作用,重視對家庭讀書氛圍的營造。這就需要教師在關注家庭教育質量的同時,通過學校家長委員會、班級家長會、手機家長群等平臺,以及家庭訪問等方式,倡導“親子閱讀”。當然,親子閱讀的讀物便是整本書。
實踐證明,開展親子閱讀的關鍵在于保證共讀的時間和空間。共讀的時間,以晚上一至兩小時為宜,重要的是應形成制度。此外,閱讀空間的安排也不可忽視。現在多數家庭的住房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有一個獨立的書房自然是最理想的。若達不到,為孩子設一櫥一桌(一口書櫥、一張書桌)應該不成問題。記得早在20世紀90年代,紹興市柯橋鎮有幾所學校開展過“一櫥一桌”活動,極大地改善了兒童在家的學習條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當然,營造家庭讀書氛圍,還需要學校教育的配合和推動。實踐證明,開設有家長參與的整本書“共讀交流課”,是一種極好的形式。據參加過的家長說,重新回到課堂的感覺真好。坐在課桌前,聽老師講,舉手發言,發言后聽著大家的熱烈鼓掌,就好像自己又回到了上小學的年代。更重要的是這種共讀交流課有家長參與,使每晚的家庭“親子共讀”也有了更大的保障和更優的質量。
三、增加了讀書人口,推進了書香社會建設
早在2012年,我們就發起了縣域內的鄉村閱讀活動,之后又成為美麗鄉村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這無疑是十分正確的。因為中國幅員遼闊,農村占了很大一部分。真正的美麗鄉村,不僅要天藍水綠,還要有朗朗書聲。雖說這些年來農村發展得很快,與城市的差距正在縮小,但畢竟不在同一水平。這無疑關系到讀書人口的多寡。所以,如何增加縣以下區域的讀書人口,推進書香社會建設,是一個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任務。
當然,在這方面我們也擁有有利條件,那就是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現在,不管是農村還是城市,孩子都會接受九年義務教育,他們都要讀書,都讀同樣的書。如四大古典名著,學生在小學的語文課本中就已經接觸了。再說,現在的家長也極大地勝過了從前,一般都擁有中等教育以上的學歷,也都是潛在的“讀書人口”。正是這樣的現實條件,使小學“讀整本書”的活動完全可以邀請家長參與。而農村新建的書房、圖書館、書院、書廊等,又為推進書香社會的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物理空間。于是,我們完全可以將小學的“讀整本書”活動向全社會開放,這既是學校教育促進社會文明建設的應有職能,也是在新時期實行開門辦學,在共建美麗鄉村中提升辦學品位的發展需要。上文所提及的學校借“城市書房”,組織學生、家長和社會讀者一起上共讀交流課,之所以得到了各方面的重視和好評,正是因為其體現了增加讀書人口、建設書香社會的時代要求。
四、在兒童與成人的讀書交流中,促進兒童的社會化
在人的一生中,兒童時代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階段。這是因為兒童比成人保留著更多的“天性”,他們單純、樸實,充滿了靈動的生命活力。但同時,他們又有著不斷實現社會化的成長使命。
所謂人的社會化,是指人作為個體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被一定的社會文化所同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兒童逐步積累參與社會活動所需要的經驗、知識、技能,接受社會的價值觀、真理觀、倫理觀、審美觀,提高自身的生理、心理和文化素質。未成年人只有在成年之前初步完成自身的社會化,才能使自己在成年之后作為一個相對成熟的社會人參與社會生活。
人之所以需要在成年之前進學校受教育,原因之一是學校能有計劃、有組織、積極有效地促進人的社會化。所以,學校要更多地向社會開放,聯系社會進行合適的教育。兒童也要有計劃地了解社會,適度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這樣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長。
正是從這樣的視角來看,有家長、社會讀者參與的小學生整本書共讀交流課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兒童因為生活經驗不足,在讀整本書中所獲得的體驗往往會比較有限,而家長、社會讀者一起參與共讀、交流,無疑可以大大打開他們的閱讀視界,增加他們的社會見聞和對成人世界的了解,從而有效地豐富閱讀體驗,促進他們健康地社會化。
(浙江省紹興市魯迅小學教育集團和暢堂校區3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