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華
近日,看到這樣一個課堂教學案例。執教者所教的課文是統編教材五年級上冊的《牛郎織女》。這是一則廣為流傳的民間故事。大多數五年級學生對故事內容非常熟悉。所以,教師以“聊故事”的形式來展開教學,聊內容,聊情節,聊人物……學生娓娓而談。在聊到老牛臨死前說的話時,課堂上出現了一個意外。課文中老牛說的話是:“我快不行了,不能幫你們下地干活了……我死以后,你把我的皮留著。碰上什么緊急事,你就披上我的皮……”這是老牛最后一次幫牛郎了,從中看出老牛情深意切,一片真心。就在這時,一個學生舉起了手。教師示意他站起來。這名學生問道:“老師,老牛的皮剝下來給牛郎了,那牛肉呢?”一下子,整個教室鴉雀無聲。教師在短暫地愣了幾秒后,先示意學生坐下,接著淡定地說:“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更是一個開放的問題。老師認為應該是送到飯店做牛肉面了。”頓時,教室里笑聲一片,有幾名學生甚至還鼓起了掌。
很顯然,學生提出這個問題不但教師沒有想到,班級里大多數學生可能也沒有想到。所以,當學生拋出這個問題時,教室里的氣氛是有些緊張的。教師在最短的時間內進行應對,從而保證課堂教學得以繼續。可是,很遺憾,雖然這位教師的教學機智值得表揚,但應對的內容卻令人覺得有些尷尬。在老牛奉獻出自己的牛皮后,牛肉竟然被送到飯店做成了牛肉面。這對一生和牛郎相依為命的老牛來說,是不是一種莫大的諷刺?民間故事所傳遞的“真、善、美”的美好情感因為教師隨意的應答被沖淡,而課堂所建立起來的真誠地聊故事的氛圍也被驅散了。其實,造成這樣的結果的根本原因是教師在面對學生“節外生枝”的提問時,急于解決問題,直奔結論,而這樣的結論與課文整體學習的氛圍相互沖突,沒能發揮正向的引領作用。
語文課上,教師要將學生的提問當成寶貴的教學資源。其實,在學生詢問牛肉去哪里了時,教師完全可以通過多角度的引領,帶領學生更加深入地學習文本內容,讓學生的思維得以放飛,促進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有效提升。那么,如何進行多角度的引領呢?
第一,從內容深入理解的角度進行引領。老牛和牛郎的感情無比深厚,它在最后還將自己的牛皮獻給了牛郎。那么,對牛肉究竟如何處理才是合情合理的呢?教師可以把問題拋給學生:“對牛郎恩重如山的老牛多么體貼,又多么忠誠。請同學們替牛郎想一想,牛皮之外的牛身該怎么進行處理呢?”學生自然就會聯系課文,只有滿含淚水地安葬才是最好的感恩方式。這一角度激發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內容,抓住人物的情感進行思考,沒有打破課堂整體的學習情境,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
第二,從文章表達主線的角度進行引領。中國民間故事一般按時間的先后順序,以一人或一事為主線,連貫地展開敘述。所以,為了避免在敘述中出現“旁枝逸出”的現象,民間故事中的人、物、場景都有其特定的含義和作用。就像《牛郎織女》這個民間故事,之所以老牛臨終要將牛皮贈予牛郎,是因為牛皮在故事的后半場將發揮出巨大的作用。而故事不寫牛肉,也是與情節發展的需要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因此,教師可以由這一個角度來反問學生:“課文為什么不寫牛肉?”讓大家聯系上下文思考回答,從而發現這名學生提出的問題與課文之間沒有關聯,幫助學生明白提問應該從哪一個角度切入更為恰當。
第三,從民間故事富于想象的角度進行引領。民間故事情節夸張、充滿幻想,大都表達了人們的良好愿望。就如《牛郎織女》這則民間故事中,老牛可以說話,可以知道在哪里能遇上織女,也可以告訴牛郎自己死后牛皮的價值。這些情節多么神奇。基于此,教師可以從這個方面進行引領:“既然老牛有這么厲害的本領,那它一定不是我們通常認識的普通的牛。老牛死后,牛郎一剝下牛皮,又會發生怎樣神奇的事呢?”學生據此發揮想象,比如老牛一下子化為一縷青煙消失在牛郎面前,老牛又長出一身新的牛皮告別了牛郎,等等。這既回答了學生的提問,又與民間故事的表達特點相呼應,可謂一舉兩得。
第四,從立足文本、打開學生思維的角度進行引領。面對學生的這個問題,教師不下結論,也不給學生的思維設限,而是告訴學生:“對這個問題,老師也很想知道答案。請同學們自己思考一下,也可以互相討論一下。”引導學生通過開放的話題討論形式,在交流中聯系文中人物之間的關系和情感,借助思考這一個問題,對課文的表達主旨產生更進一步的認識,即故事自始至終都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淳樸真摯的情感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這也是民間故事可以流傳千年的原因所在。把學生的問題智慧地導向對文本主題的認識,這也是一個很好的角度。
總之,當課堂中出現預設之外的問題時,教師應該對學生進行充分的、多角度的引領,幫助學生展開語言實踐,發展語言能力,有效地提升語文素養。
(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景城學校? ?215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