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巍巍
【關鍵詞】 智慧資本; 關系資本; 結構資本; 平臺企業
【中圖分類號】 F234.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21)20-0033-07
一、引言
目前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創新的重要性凸顯,企業創新投入產出如何衡量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1]。資本作為企業發展中的基本要素,狹義上說在當前的企業會計準則框架下主要為企業資產與負債的差額,即企業的凈資產,一般包括股本、資本公積、盈余公積、綜合收益、未分配利潤等。這種概念是否能夠迎合新興技術井噴的時代需要,是否能夠適應新興商業模式,越來越引發業界廣泛討論。
隨著新經濟模式的興起,大量企業跨越邊界,呈現平臺化趨勢[2],一些無形的軟性投資暨智慧資本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如大數據技術、創新投入、經濟能力(包括市場營銷、品牌經營、組織資本、因地制宜的培訓等)。而這些重要元素在當前的準則框架下并未反映在財務報告中,很可能會誤導企業利益相關方對企業未來發展的預判,影響相關決策。本文力圖結合平臺企業特點探討智慧資本納入財務報告中的必要性及計量方法,探索改善當前財務報告不夠客觀的問題,提高決策有用性,為實踐工作提供一定借鑒。
二、文獻綜述
1969年美國經濟學家加爾布雷斯(Galbraith)最早提出智慧資本概念,認為智慧資本是企業賬面價值與市場價值之間的差距。Stewart[4]提出智慧資本是每個成員為企業帶來其競爭優勢的知識、能力、經驗等的加總。Drinkowski[5]認為,企業資本可分為基礎設施資產(如企業文化、信息系統、管理思維及程序、財務關系等)和智慧資產(如商標權、版權、專利權、商業機密等)。智慧資本的計量也是經歷了多個發展階段,詹文男等[6]認為,員工能力、內部組織及外部顧客構成了企業無形資產監測體系,與計量指標配合實現智慧資本計量。Ante Public[7]提出以智慧資本附加系數衡量智慧資本績效。他認為,智慧資本與財務資本之和構成了企業的市場價值,而結構資本和人力資本之和構成了智慧資本。由企業的投入產出差額推算出結構資本與人力資本的效率系數,從而推算出智慧資本附加系數,該系數與企業智慧資本創造價值大小成正比。
三、智慧資本計量意義
(一)智慧資本的定義及特征
1.智慧資本的定義
智慧資本是指為企業創造競爭優勢的人才、知識、經營管理經驗等資源[3],通常包括人力資本、關系資本和結構資本。其中人力資本受雇員主觀意志影響比較大,企業的控制力相對較弱;關系資本包括企業與供應商、客戶等利益相關方的關系,企業的控制力也比較弱;結構資本包括知識產權、基礎設施資產等,實實在在由企業擁有或控制,雖然也存在受客觀因素影響的諸多不確定性,但邊界相對清晰。
2.智慧資本的特征
智慧資本的主要特征為綜合效應、可擴展性、沉沒性、外溢效應。這四種特征決定了智慧資本在企業發展中的特殊地位。原始投資人有時難以將智慧資本投資的好處據為己有,往往會產生超出原始投資人的外溢效應。綜合效應意味著如果將多種智慧資本投資結合起來,其價值將大大提高。智慧資本投入更多的是要與其他資產投入相結合產生化學效應,比如企業越來越意識到信息技術對推動技術創新、市場競爭力的戰略效用,軟件研發必然要配合硬件采購,為公司帶來多少收益,節約多少成本,都是通過實實在在的有形資產來體現的[8]。
大多數人很忌憚智慧資本投入的外溢效應,但其實當防外溢與發揮綜合效應之間保持一定平衡,即使是企業與競爭對手之間也可以實現共贏,目前商界常見的平臺模式從某個角度上說就是一種共享經濟,與上下游企業共享互聯,用開放的心態分享構想,打造多贏的商業模式。淡化企業邊界,追求和諧共生的新型商業關系。平臺中可凸顯智慧資本的各類特性,因此,研究平臺企業的智慧資本非常有代表意義。
智慧資本的可擴展性并不意味著沒有排他性,可擴展性因“網絡效應”而增強,在現實生活中無形資產并非可以無限擴展和真正產生巨大“網絡效應”,是在技術變革浪潮中的智慧資本投資。互聯網高效的連接催生了平臺經濟,基于基數效應、去中介效應和聚集效應等價值主張,平臺經濟催生了以模式創新為核心的平臺化,產生了大量潛在智慧資本。在可擴展的投資(如研發或品牌)非常重要的市場,往往會出現“產業集中”的現象,相對少數的大公司支配了市場。如當前互聯網行業基本被阿里、騰訊等頭部企業支配,如何突破平臺企業的圍城,保險經紀企業可考慮專注于細分領域突出優勢,聚焦特定行業相關企業風險管理,發揮專業經驗優勢和人才積聚優勢。
企業管理層如果投入了大量資金在智慧資本上,累計了大量的沉沒成本,而缺乏相對統一的量化標準,很可能高估這些資本的價值,成為中途退出、及時止損的障礙。多數智慧資本沒有市場,投資者難以利用外部信息了解公司資本的真正價值。短期而言,這可能導致投資者過度樂觀進而產生更多的投資泡沫。因此對智慧資本確認的準確性變得尤其重要,既不能高估也不能低估,因為直接影響利益相關方對公司未來的預判。
(二)計量必要性
在知識經濟時代,智慧資本已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資源,成為企業發展的催化劑,是市場發展的主要生產要素,在商業社會發揮著關鍵作用。如果不把智慧資本量化,客觀展現給利益相關方,很可能會因為主觀判斷的差異性,影響信息反映的客觀性、公正性,降低信息為人類創造價值的效果。企業通過智慧資本創造價值,作為發展首要因素,在目前的企業會計準則下,由于缺乏清晰、統一的標準未被量化,可能引發對企業可持續價值創造能力乃至社會資源利用能力的誤判。比如華為、微軟保持持續競爭優勢的源泉即是對智慧資本的大量可持續投入,只有相對精準地量化這些投入才能更好地掌握投入效率及效果,更有效地挖掘到未來創新和價值增長關鍵點[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