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旭
中秋節剛過,有人就把沒吃完的、吃不完的,甚至外包裝還未打開的月餅、糕點,毫無憐惜地丟進了垃圾箱。這種“舌尖上的浪費”,在筆者所住的小區有之,遠在千里之外的朋友見過,想必在其他城市的角角落落也有發生。
在筆者小區保潔大爺心里,“節慶食品節后丟”現象,他們已是見“怪”不怪了:正月十五一過,定見湯圓、元宵成垃圾;五月初五一過,定見粽子成垃圾;八月十五一過,定見月餅成垃圾。更讓保潔大爺心疼的是,一些人家的慶生蛋糕只切食了一角,就被當成垃圾處理了。“這是造孽!”保潔大爺倍感焦慮道。
保潔大爺的焦慮似乎只有“過來人”才能感同身受。他們這輩人打小就知道“家有萬擔,不丟剩飯”“豐年要當歉年過,有糧常想無糧時”道理,加之挨過缺衣少食的歲月,所以,在目睹了“節慶食品節后丟”之后,一句“造孽”有三分無比憤怒的批判,余下的七分,是痛心疾首的無奈。畢竟,所有被丟進垃圾箱的湯圓、粽子、月餅、餃子、糕點……其實都源自糧食,有些甚至是糧中精品。
也許有人會認為,隨著生活富美充裕,加之國內糧食連年豐收,而今老百姓的日子早已食而無憂了。保潔大爺的焦慮,只不過是那個年代賜予他們的獨有烙印。
問題的關鍵是,雖然我們的糧食持續多年豐產豐收且倉廩殷實,但這一豐收來得極為不易。
遠的不提,就說去年。2020年全球疫情暴發后,一些糧食出口國立即宣布限制糧食出口,以確保本國糧食消費。3月,全球最大的稻米出口國印度宣布開始“封國”,世界小麥第一出口國俄羅斯在7月初宣布,計劃將俄羅斯“糧食出口配額制”常態化。
在國內,疫情導致了農資銷售受阻、田間管理薄弱,對春耕生產曾造成很大壓力。為此,中央及時強化政策引導,激勵各地下大氣力狠抓糧食生產,加上氣候條件總體不錯,這才喜獲疫情之年的夏糧豐收。
今年以來,受疫情持續和糧食主產區自然災害疊加影響,中央果斷實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克服一切困難,繼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夯實糧食生產能力基礎,這才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全年糧食有望實現連續18年豐收。
“節慶食品節后丟”作為“舌尖上的浪費”的表象之一,苗頭已經出現,就要堅決抵制。抵制之方,除了消費者自身從“要我節約”向“我要節約”轉變,還需要節慶食品生產企業深耕節慶市場,細做市場調研,從消費者關注的口感、健康、質保、存儲等角度著手,讓節慶食品既服務好節慶期間百姓饋贈需要,也能滿足自用需求。特別是可以通過輸出DIY理念,將銷售成品,改成銷售半成品,向消費者提供自加工食材和加工工藝,使其足以自行加工節慶食品。
總之,越是豐收之年,咱老百姓越要深知一粒米、一顆粟、一捧面、一滴油之珍貴,越要時刻繃緊“節約糧食”這根弦,躬行節儉,讓遏制“舌尖上的浪費”成為一種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習慣和修養,使之繼續在全社會形成文明、健康、綠色的良好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