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燕
“天下豐谷,四海民安”這是中秋節最好的祈福。一直以來,糧食安全被稱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壓艙石”,至關重要。
近年來,我國糧食連年豐收,全社會庫存充裕,但隨著人口數量的增加,消費結構、營養水平的提升,再加上病蟲害和自然災害等不確定因素的影響,我國在糧食安全方面一刻也不能掉以輕心。
今年,農業大省河南發生了特大暴雨,糧食安全再迎考驗。在自然災害面前,糧食安全有保障嗎?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預測,今年糧食產量會出現明顯增長,其中玉米可能增長2000萬噸以上。
這背后是一系列政策支持。修訂后的《糧食流通管理條例》自今年4月15日起施行,首次明確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應當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完善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承擔保障本行政區域糧食安全的主體責任。
今年以來,糧食安全政策強化,支持力度加大,責任壓得實,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筑牢了糧食安全防線。
民生周刊:疫情發生以來,糧食安全問題備受關注,您怎么看待現階段糧食安全狀況?
李國祥:我國現在的糧食供給保障性非常好,糧食總量充足,產量高,庫存多,糧食供給的結構性矛盾也在緩和。
去年以來我們的玉米供應有點緊張,帶動小麥價格上漲,大米的價格整體穩定。
從今年的秋糧看,玉米可能會明顯增收,這樣玉米供給關系會改變,也就是價格估計會回落,其實現在已經回落得非常明顯。目前看來,我們去年以來面對的這種結構性矛盾估計會明顯改善,糧食的整體供求狀況或者安全狀況,未來都會進一步改善。
民生周刊:但是今年自然災害頻發,比如糧食主產區河南遭遇嚴重的暴雨洪澇災害,這對糧食安全會有什么影響?
李國祥:暴雨確實是個極端的災害天氣,它對特定區域影響是比較明顯的,但是極端災害天氣不是全國范圍的,只是小部分地區點狀發生的。
比如河南暴雨,主要發生在鄭州、新鄉,它對當地的影響很明顯,但也通過后期的加強管理或者補種、改種,降低了損失。而且因為河南的極端災害天氣是在夏天發生的,小麥是夏糧,6月份就收獲了,而國家標準化倉庫的地勢比較高,排水很好,受到的影響有限。
民生周刊:對于保障糧食安全,各地應該履行什么樣的責任?
李國祥:第一是要保障種植面積。前幾年我們的糧食種植面積一直在減少,有些地方在農田上搞開發,搞人工湖、魚塘等。現在種植面積不能再減少了,只能穩定增加。今年國家首次明確了黨政同責,各個地方在落實的時候,必須把糧食種植面積穩定住。
第二是要加大社會化服務組織的工作力度。現在很多農民因為種地不賺錢,選擇不種,政府可以通過補助社會化服務組織,幫助農民種地。比如社會服務組織有拖拉機,可以到農民家里幫助他們種地,不收費。有時農民出去打工了,沒有時間種,社會服務組織也可以幫他們把地種上。
第三是市場價格行情好,再加上種地的成本補貼和收入保險,充分調動農民種地積極性。比如今年化肥價格上漲,國家一次性增加了200多億元補貼。如果支持力度比較大,農民種一畝地能有1000多元的凈收入。
今年的政策力度大,責任壓得實,再加上市場行情好,社會化組織服務到位,農民種糧積極性充分調動,即使局部地區出現了極端的災害天氣,受到了一定的影響,糧食產量估計還是會出現明顯增長,僅玉米可能就要增長2000萬噸以上。
民生周刊:您怎么看待像“北大荒”這樣大型的糧食種植企業?他們對糧食安全能起什么作用?
李國祥:這種大型農場的現代化水平高,規模大,服務組織更加專業化,而且組織性強,種地計劃性比較強,機械化水平比較高。
應該來說,像這種大型企業,在糧食安全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他們一直在穩定地發揮作用。
民生周刊:隨著經濟發展,人們對糧食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了,但是高產種植和高質量糧食的種植是不是有矛盾?怎樣在提高糧食產量的同時提高質量?
李國祥:這得分不同的糧食品種。像玉米差異化不太大,我國糧食中缺的是玉米,而且玉米主要是做飼料,所以玉米種植的重點是產量。
小麥、稻谷是有差異的,因為它們是直接食用的,注重營養和口感,面向市場。雖然政府也收購,但是收購量不是很大。在市場上,優質優價非常明顯。在市場機制發揮比較大的作用的情況下,它們不是把產量放在第一位的。像東北的大米,不追求畝產,而是根據市場需要種植,質量比較好,相對來說價格就比較高。從口糧的角度來說,我國的稻谷和小麥是嚴重過剩的,而且階段性過剩比較明顯,那么我們就要追求品質,把品質放在第一位,更好地滿足新時代老百姓的生活需要。
民生周刊:對于筑牢國家糧食安全防線,您有哪些建議?
李國祥:一般來說,豐收有三大因素,一是政策好,政策的支持力度大。二是市場和農民動力強。三是天氣好,今年雖然極端災害天氣局部影響大,但大部分地方沒有遭遇極端災害天氣。
今年以來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政策一定要長期化,包括黨政同責、加大支持力度,加快推廣保險等。糧食的市場價格要放在合理水平,讓種糧的農民在經濟上不吃虧。此外,應該不斷總結經驗,把一些好的做法鞏固下來,讓它們持續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