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學家弗拉維烏斯·約瑟夫斯是一位充滿爭議性的人物,在他自己的幾部作品中,既繼承了猶太民族古有的宗教理念,又汲取了希臘羅馬民族思想的元素,反映了他從一個民族的反抗者向主張融入羅馬社會但又堅持自己民族信仰的民族主義者的思想轉變的過程。他的民族思想具有雙面性,既希望猶太民族能夠繼續保持自己的特性,抵制希臘羅馬文化,又主張猶太民族應該順應時代的變化,主動對自身做一些改變來融入羅馬社會,成為帝國的子民。約瑟夫斯的希臘化教育背景、在羅馬的從政經歷以及猶太裔的民族血統是其產生復雜民族思想的根源。從約瑟夫斯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他試圖通過向希臘羅馬世界介紹猶太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猶太思想。但總體來看,因為約瑟夫斯所處的時代背景,他對于自己民族的悲慘命運感到悲哀。
關鍵詞:約瑟夫斯;民族觀;反抗與融合;羅馬
中圖分類號:B98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1)18-0042-04
約瑟夫斯①的民族觀一直是國內外史學界爭論的一個熱點。學者法莫(FARMER)發現約瑟夫斯如他的前輩波利比烏斯一樣,通過證明羅馬的勝利乃是“天意”以維護各自民族的尊嚴。他指出約瑟夫斯有意識地將起義者與絕大多數猶太人加以區分,甚至為了達到這一目的而利用宗教抹黑前者,宣稱他們是上帝的敵人。泰薩·瑞潔克(T·RAJAK)1983年出版的專著《史學家約瑟夫斯及其世界》無疑具有分水嶺的意義。瑞潔克把反對“曾經盛行的、將約瑟夫斯視為羅馬帝國吹鼓手以及來自弗拉維家族的救命恩人的走狗”的既有印象作為其研究的起點,不僅在于研究約瑟夫斯的個人,而且也在于研究當時的猶太群體和羅馬人。國內關于約瑟夫斯研究也頗多,鄭陽在《約瑟夫斯思想淺析》中指出在羅馬的統治下,猶太人如何面臨自己的命運;陸路對約瑟夫斯時期的猶太和羅馬之間的文化交流進行了研究。學界也開始對約瑟夫斯作品的社會、政治以及文化語境投入更多的關注。綜上所述,雖然學者已經基本上摒棄了對約瑟夫斯是羅馬帝國的鼓吹者與弗拉維家族御用文人的成見,但對于約瑟夫斯的爭論還遠未結束,而對于他本人的評價則又直接影響到對其作品的解讀,以及對他與羅馬帝國、弗拉維家族和猶太民族關系的認識與理解。所以,如何認識約瑟夫斯仍然是一個值得重視與研究的問題。
一、約瑟夫斯民族觀的兩面性
當羅馬軍隊毀掉了耶路撒冷并且平定了猶太民族的起義的時候,約瑟夫斯在其民族觀中有了這樣的思考:一是猶太民族是否要繼續保持自身的特性,用武力或者其他的方法去抵制羅馬文化;二是猶太民族順應時代的變化,主動對自身做一些改變來融入羅馬社會,成為帝國的子民。這是當時約瑟夫斯以及猶太民族所必須要面臨的問題,約瑟夫斯在自己的作品里也給出了答案。
(一)約瑟夫斯反抗的民族思想
約瑟夫斯希望猶太民族能夠繼續保持自己的特性,抵制希臘羅馬文化。《駁阿皮翁》(Against Apion)是約瑟夫斯寫的一篇經典的猶太辯護文,他不僅駁斥了來自亞歷山大的反猶雄辯家阿皮翁的毀謗,還回擊了所有埃及人和希臘人對猶太人及其文化的詆毀。在《駁阿皮翁》中,約瑟夫斯認為猶太民族的歷史悠久且種族具有純潔性,并堅持其猶太史觀具有高度的真實性和深刻的意義。約瑟夫斯在文中開篇指出“猶太人已經擁有了五千年的歷史。”約瑟夫斯引用了埃及、迦勒底、腓尼基等古老民族的編年史作為依據,駁斥了當時人們以為猶太民族是一個歷史短淺民族的普遍想法。在這部著作里,他反駁了希臘人對猶太教信仰與實踐的詆毀,約瑟夫斯對自己是猶太人而感到自豪,并渴望羅馬人也能尊重猶太人的律法和習慣。
約瑟夫斯另一部鴻篇巨制《猶太古史》(Jewish Antiquities)共20卷,該書主要記載了從創世紀到與羅馬人爆發戰爭的歷史,在這部著作中還向希臘羅馬讀者展現了猶太教古老、崇高、合理的信仰和文化。約瑟夫斯的《猶太古史》是寫給整個希臘語世界的,其著書目的就是為猶太民族和猶太教做辯護,證明并維護猶太教和猶太民族在羅馬的權利,從而能尊重猶太教、尊重猶太民族。約瑟夫斯把自己的《自傳》(The Life)作為《猶太古史》的附錄,主要呈現了其貴族祭祀家系和貴族祭祀身份,以及他在加利利為期半年的指揮官生涯。在這個簡短的《自傳》中,他為自己辯護,駁斥提比哩亞的敵對派歷史學家賈斯特斯(JUSTUS)說他幫助煽動反叛羅馬人的指控。
約瑟夫斯有一種猶太民族的優越感,對其他民族包括羅馬在內的民族抱有抵觸情緒。在約瑟夫斯看來,能夠成為猶太民族的祭司是一件非常值得驕傲的事情。在《猶太戰記》中,當龐培進攻耶路撒冷的時候,正是安息日,羅馬人進行了血腥的大屠殺,當時祭司們正在忙于獻祭,繼續他們神圣的禮儀,這反映了猶太民族寧肯受到迫害也不肯違背上帝規定的虔誠精神,并且龐培也對猶太人一成不變的堅韌精神和他們的宗教信仰表示欽佩。在猶太史上出現過很多德才出眾的偉人,如大衛是一位多才多藝的牧人、音樂家、詩人、勇士,征服了耶路撒冷;所羅門擁有無比的智慧,遠遠勝過埃及那些所謂的智者。《猶太戰記》既抨擊了反抗者,但又贊揚了他們不屈不撓的反抗勇氣,為他們作為猶太人而感到自豪。從約瑟夫斯的這些言語描述中,能夠感受到猶太人優越的民族觀并且希望猶太民族能夠繼續保持自己的信仰。
(二)約瑟夫斯民族觀由反抗向融合轉變
公元64年,約瑟夫斯前往羅馬,為一些被送到執政官尼祿受審的猶太祭司求情。途中,他乘坐的輪船在亞得里亞海上失事,船上大約有六百名乘客,只有八十人獲救,這是約瑟夫斯所經歷的一系列痛苦逃亡中的第一次。在羅馬,一位受皇后寵愛的演員將約瑟夫斯介紹給皇后波貝婭(POPPAEA),通過皇后的干預,約瑟夫斯成功地完成了使命。在這次旅行中,羅馬的榮華和權勢給約瑟夫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是他親羅馬傾向的開端。當約瑟夫斯完成使命回到猶太地區之后,那個地方正處在起兵反抗羅馬的邊緣,約瑟夫斯加入了戰爭,并被任命為加利利的指揮官。后來據點失守,約瑟夫斯和一些不肯投降的居民藏身于一個山洞之中,除了約瑟夫斯和另一個幸存者之外,其余人都被殺死。他們從山洞里出來投降,當約瑟夫斯被帶到韋斯巴薌面前,他原本會受到刑罰,但是他預言說:“你,韋斯巴薌,將會成為凱撒,成為皇帝——你和你在這里的兒子。因為你不只是我的征服者,而且還是大海和陸地的征服者,是整個人類的征服者。”起初,韋斯巴薌并不相信這個預言,只是當作阿諛奉承之辭,約瑟夫斯說早已預知了約他帕他終會淪陷并且自己也將會被俘,韋斯巴薌也秘密地審訊了一些人,發現他說的話都是最真的,就開始相信約瑟夫斯是一位真的先知。后來這個預言應驗了,這也使約瑟夫斯脫離了囹圄之苦。約瑟夫斯因為多次預言成真而成為了韋斯巴薌的寵臣,此后他隨著提圖斯去了羅馬,并且以后大部分的時間都住在羅馬,他受到了韋斯巴薌及其兒子提圖斯和圖密善的保護。在其余的戰爭中,約瑟夫斯成為羅馬帝國宣傳陣營中的一員,作為羅馬人的說服者和翻譯,他呼吁猶太人放下武器,以此來拯救他們的城市和圣殿。約瑟夫斯認為猶太人的毀滅是因為對本民族信仰的冥頑不靈,以及羅馬帝國擁有的強大實力。這樣的經歷為約瑟夫斯的創作奠定了重要基礎,使他能夠更真切地洞悉時代的變化,對猶太人命運的關注和思考能夠超出常人的認知,從而直接促成其民族觀由反抗向融合的轉變。
一開始約瑟夫斯對猶太人融入羅馬社會有著非常矛盾的心態,他堅持認為要保持自己的信仰,但從其著作中可以看出約瑟夫斯這種想融入羅馬社會的思想傾向越來越明顯。在看似為自己辯護的作品中,實際上反映了約瑟夫斯開始由一個反抗者向尋求與羅馬統治者合作的態度的轉變,約瑟夫斯認為要服從異族君主并同他們進行合作。以約瑟為例,約瑟被他描述為理想的行政者,約瑟在為法老解夢和提議方面顯示出非凡的智慧。法老賜給約瑟權利,讓約瑟能夠為埃及人民做有益的事情,約瑟一方面忠于自己的君主,另一方面又維護埃及民眾的利益。當波提乏的妻子愛上約瑟并且來誘惑約瑟時,約瑟不為其妻子誘惑的事跡更是被約瑟夫斯用來證明猶太人對異族首領的忠貞不二。不僅如此,他還把猶太人中的反抗者當成仇敵,認為他們是暴徒,是一幫土匪,是他們的反抗把猶太民族進一步推入了深淵。
約瑟夫斯的《猶太戰記》(Jewish War),共七卷,重點敘述了公元66—67年猶太戰爭的歷史背景、過程、結果與影響,后六卷則詳細描寫了戰爭過程及其后果。其一個目的是記錄關于這場戰爭的歷史事實,讓人們對之有正確的認識;另一個目的是希望借此向他的恩人弗拉維王朝的皇帝致謝,因為這部作品受到了弗拉維王朝皇室的幫助,這也是約瑟夫斯作品中最親羅馬的一部。約瑟夫斯認為猶太上層和普通大眾都持有相同親羅馬的和平態度,因此他希望可借此機會扭轉羅馬人對猶太人錯誤的看法,改善雙方關系,從而獲得羅馬對猶太的寬容。
在約瑟夫斯看來,猶太人與羅馬人之間的實力相差很大。約瑟夫斯在《猶太戰記》中多次提到了羅馬人擁有先進的武器,軍隊訓練有素,擁有豐富的作戰經驗。他贊揚了羅馬人杰出的政治機構和完美的軍事訓練技術,約瑟夫斯認為猶太人的反抗是無用的。在其看來,猶太人反對羅馬,也是在反對上帝。在《猶太戰記》中有這樣的描述:
在耶路撒冷遭到圍攻之前,已經有征兆顯現出來了,有一顆形狀像劍的星,掛在這座城市的上空;同時還有一顆彗星掛在星天空,持續了一年的時間。特別是當羅馬人在圍攻馬薩達諸塞時,羅馬人用火攻的方法,當時刮著北風,根本就傷及不到猶太人,是上帝刮起了南風,幫助羅馬人贏得了勝利。
可以看出,對于約瑟夫斯來說,他自己的轉變只不過是順應了歷史的潮流而已。
(三)約瑟夫斯為融入羅馬社會所做的努力
在約瑟夫斯的作品中,這種要求猶太人融入羅馬社會,與羅馬人合作的思想越來越明顯。在他看來,猶太人想要在羅馬統治之下求得生存,那么就要受到羅馬統治階級的好感和理解。比如,希臘羅馬社會對音樂非常重視,所以約瑟夫斯在書中收集了很多關于摩西的歌曲,以此來增加希臘羅馬對猶太民族的好感度。約瑟夫斯還指出,猶太人擁有與希臘人相似的寶貴品質,如虔誠、友善、公正、堅韌、對死亡的蔑視等美德。約瑟夫斯在《猶太古史》中也為猶太人做了很多正面宣傳,用這種方法來證明猶太人具備了融入羅馬社會的資格。從約瑟夫斯被俘到他完成《自傳》的這段時間里,他通過對希臘作家的思想、作品、風格的研究,深入學習希臘文化,希望自己能夠融入到希臘知識精英的世界中,因此其著作大量引用和模仿了荷馬、修昔底德、色諾芬等人的作品。這從一個側面證明,約瑟夫斯承認希臘羅馬文化的優越性,這種認知也反映了他希望猶太民族能夠順從歷史潮流融入羅馬社會,這在他《猶太戰記》中有明顯的反映。約瑟夫斯以一個猶太派的溫和主義者自居,主張調解羅馬和猶太的矛盾,這使其心態與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變化,這在他對希律王的描寫中體現的尤為明顯。在他的筆下,希律王這個政治手段高超的人物,巧妙地周旋于羅馬的顯要之中,為猶太人的生存爭得了極大的生存空間。
羅馬人非常忌憚猶太人對其他民族使用逼迫的手段讓他們改宗,賀拉斯曾調侃說:“我們要像猶太人那樣,強迫你加入我們的行列。”為了避免這種指責,約瑟夫斯有意略去了魯特(RUTH)皈依猶太教的細節,以消除羅馬人對猶太人的懷疑。他在書中記載了雅特羅(JATHRO)和巴拉姆(BALAAM)贊美猶太人的例子,說明猶太人并非沒有自己的朋友。羅馬人對猶太人的偏見由來已久,針對猶太人的指責也很多。塔西佗就是一位比較典型的代表,他對猶太人的指責有兩方面:一是塔西佗認為猶太民族刻意將自己與其他民族分開,拒絕與其他民族交往,并且對其他民族持有憎惡敵視的態度;二是塔西佗又指責猶太人的布道活動,抱怨皈依猶太教的人“所接受的最早的教訓就是藐視諸神,同他們自己的的國家脫離關系并且不把雙親、兒女和兄弟放在心上。”約瑟夫斯面對這種情況,認為摩西在信守猶太民族傳統的同時,也允許其它民族加入。這一點也表明了約瑟夫斯接受皈依者,認為拋開血緣關系,擁有共同的生活方式,也能共同構建社會共同體。
約瑟夫斯不僅認為猶太人可以融入羅馬社會,他還主張其他異族人也可加入猶太民族中。在他的作品中就屢次提到異族人的加入,如哈斯蒙尼王朝的約翰·希爾克努就曾攻占了以土買城市朵拉和瑪瑞薩后,通過讓當地人服從猶太民族的風俗和律法而使其皈依。他還記述了阿迪亞本王艾撒提在經過猶太人的勸解后,經歷一番禮儀之爭,最終皈依猶太教的故事。但這種加入并非隨意的,約瑟夫斯也在《駁阿皮翁》和《傳記》中指出,猶太人并不是主動地尋求皈依者,也不是強制性地要求皈依,只有自覺自愿的皈依者才是他們所能接受的。在約瑟夫斯的許多作品中能夠看出,他希望羅馬統治者對猶太民族寬容一些,他強調猶太人是能夠忠于統治者的,愿這能幫助猶太民族在羅馬帝國獲得地位。約瑟夫斯對羅馬統治者有很高的期望,猶太人現在所擁有的生存權利就是羅馬統治者所賜予的,因此猶太民族應該對羅馬統治者心存感激。同時,他認為異族統治者也要尊重猶太人的習慣和律法,這是雙方融合的一個基礎。
二、約瑟夫斯民族觀兩面性產生的原因
從上述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約瑟夫斯有著矛盾的民族觀:一方面要繼續保持自己的民族信仰;另一方面又希望能融入到羅馬社會,成為羅馬帝國的一員。其實從約瑟夫斯的出身中也能看出約瑟夫斯這種親羅馬的傾向,約瑟夫斯出生于法利賽教派家庭之中,他的家族屬于能夠接受現實的開明派。法利賽派包含了許多祭司、地方議會成員、地方王朝及其追隨者,這些人非常關注猶太民族和羅馬帝國之間的融合所帶來的好處,約瑟夫斯也在其中,因此不排斥羅馬統治,具有親羅馬的傾向。雖然約瑟夫斯在前期擔任指揮官,反抗羅馬人的統治,但是約瑟夫斯還是愿意接受羅馬統治的。“約瑟夫斯的整個人生和事業都取決于羅馬勢力,他親身見證了猶太人同希臘語言及思想長期共存的關系。……現在我們比從前更理解這一點,即約瑟夫斯的寫作活動就是長時期文化交融過程的一部分,而不是特征各異、反差明顯的兩種制度的混合。”泰薩·瑞潔克的這段話表明了約瑟夫斯深受希臘羅馬文化的影響。
從當時的外部環境來看,公元264年的第一次布匿戰爭后的兩百余年里羅馬發展成一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其征服地區出現了向羅馬宣傳東方傳統的文化使者,其中狄奧尼修斯的《羅馬古事記》為約瑟夫斯的寫作樹立了榜樣。在這種社會環境下,猶太民族開始與外界有更多的交往,逐漸受到希臘羅馬的影響,約瑟夫斯的著作正是在這種文化背景下完成的。約瑟夫斯在自己的著作中也試圖對猶太人戰敗作另一種解釋,他認為猶太民族具有令人自豪的文明史,并有著最高形式的宗教信仰;然而,現在羅馬人現在正在享受著上帝的眷顧,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猶太奮銳黨人領袖以及跟隨他們叛亂之人的邪惡,約瑟夫斯稱這群人是強盜或者土匪。在約瑟夫斯看來,猶太民族的戰敗是由于分裂而引起了上帝的震怒。
從約瑟夫斯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他試圖通過向希臘羅馬世界介紹猶太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猶太思想。但總體來看,因為約瑟夫斯所處的時代背景,他對于自己民族的悲慘命運感到悲哀,這在《猶太戰記》中有一段體現得特別明顯。他寫道:“當圣殿起火,掠奪持續在四處進行,被捕的人死于劍下……小孩與老人,俗人與祭司同遭屠戮;各階級都在戰火中身陷囹圄,無論他們是自衛或是哭泣求饒。在焰火無情橫掃的呼吼聲中,隱約傳來崩壞的低鳴:高聳的山丘與熊熊燃燒的龐大建筑讓整座城市陷入火海之中,至于嘈雜的聲音,再沒有比這類聲響更具毀滅性與令人驚恐……然而,比嘈雜聲更可怕的是觸目可見的景象。圣殿山從頂端到底部都被火險包裹著,仿佛從最底層沸騰起來……”這是一個時代的反映,猶太人有自己獨立的民族思想。作為一名指揮官,約瑟夫斯背叛了任命他耶路撒冷的政權,但是作為一名猶太教徒,約瑟夫斯卻從來沒有背叛自己的信仰和民族。但由于自己民族的弱小,又不能掌握自己的民族命運,在經過不成功的反抗后,只能轉與征服者合作,并融入那個社會。這也許是那個時代被征服者約瑟夫斯為猶太民族選擇的比較明智的一個出路,也是那個時代羅馬民族與猶太民族現實關系的一個縮影。
約瑟夫斯的希臘化教育背景、在羅馬的從政經歷以及猶太裔的民族血統使他成為橫跨希臘、羅馬與猶太三重文化的歷史學家。他不僅是公元1世紀猶太人知識分子的代表,同時亦是這一時期希臘羅馬世界中不容忽視的學術巨擎。他的民族觀是他所處時代猶太人民族觀的真實體現,反映了當時猶太人在經歷了激烈的反抗后,不得不屈從于命運和上帝的安排,而走上了試圖與羅馬人相融合的道路。至于羅馬社會是否真地接納了猶太人,則是另外一個話題了。注釋:
①約瑟夫斯:弗拉維烏斯?偊b約瑟夫斯(公元37年—100年),猶太神父、學者、歷史學家,因其著有《猶太古史》《猶太戰爭》等重要歷史著作,他成為了公元一世紀,甚至是有史以來最廣為人知的猶太史學家。
參考文獻:
[1] 阿巴·埃班.猶太史[M].閻瑞松,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
[2] 塞西爾羅斯.簡明猶太民族史[M].王麗麗,黃福武,等,譯.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4.
[3] 保羅.梅爾.約瑟夫斯著作精選[M].王志勇,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4] 泰薩·瑞潔克.史學家約瑟夫斯及其世界[M].周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5] 鄭陽.約瑟夫斯思想淺析[J].學海,2010(3).
[6] 吳曉群.約瑟福斯的歷史敘述[J].學術研究,2011(12).
[7] 陳錚.論弗拉維烏斯·約瑟夫斯政治思想的兩面性——一個流散民族的視角[J].政治思想史,2018(9).
[8] 陸路.約瑟福斯的雙面人生——帝國早期羅馬—猶太文化早期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1.
[9] FLAVIUS.JOSEPHUS.The Life of Flavius Josephus[M].trans by H. ST. J. THACKERAY. Harvard: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26.
[10] FLAVIUS.JOSEPHUS.Against Apion[M].trans by H. ST. J. THACKERAY. Harvar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26.
[11] FLAVIUS.JOSEPHUS.The Jewish War I-III[M].trans by H. ST. J. THACKERAY. Harvard: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27.
[12] FLAVIUS.JOSEPHUS.The Jewish War IV-VII[M].trans by H. ST. J. THACKERAY. Harvard: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28.
[13] LOUIS.H.FELDMAN.Josephus' s Interpretation of the Bible[M].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8.
[14] FLAVIUS.JOSEPHUS.The Antiquities of the Jews[M].trans by WILLIAM WHISTON.Hertfordshire:Worsworth Editions. Limited,2006.
作者簡介:黃文峰(1996—),女,漢族,山東青島人,單位為魯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研究方向為猶太史。
(責任編輯:易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