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青少年性侵案件不但引起了社會各界對于青少年性侵害問題的日益關注,也引發了公眾對青少年性教育現狀的極大擔憂。國內學界就青少年性教育問題已開展一定研究,并提出了具有實踐意義的建議。但從青少年性教育的現狀看,社會、學校和家庭層面都存在一定缺失。社會工作應積極介入青少年性教育,構建以學校、家庭、社區、社會為一體的青少年性教育支持體系:機構與學校緊密合作,共同承擔起保護青少年健康發展的責任;幫助青少年的父母當好孩子性知識的啟蒙老師;積極調動社區內外資源,定期開展青少年性侵害相關知識的宣傳活動;營造健康、文明、有序的網絡及社會環境,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
關鍵詞:青少年;社會工作;性教育
中圖分類號:G47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1)18-0056-03
一、問題提出背景
隨著韓國“N號房”事件①的不斷發酵,社會各界對于青少年性侵害問題的關注度日益提高。國家高度重視青少年性侵害問題,在今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增加了建立性侵違法犯罪人員信息查詢制度等內容。對于青少年性侵害問題,“事前預防”的作用大于“事后補救”,而青少年的性教育是“事前預防”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但是由于傳統觀念的影響和性相關知識的匱乏,往往出現學校性教育缺失、大眾傳統性別觀念固化、青少年家長監護缺位及保護不力、青少年安全防范意識薄弱等問題,青少年性教育的現狀很不容樂觀。部分社會工作者已經開始嘗試運用個案和小組工作的方法介入青少年性教育工作,以提升青少年的防性侵意識,但尚未形成一套通用的青少年性教育系統。本文從社會工作專業角度出發,試分析青少年性教育不足的問題及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為青少年的健康發展貢獻微薄之力。
二、文獻梳理
我國性教育研究經歷三個階段:研究起步期(1982—1993)、研究積累期(1994—2003)、研究發展期(2004—現在)。在研究的起步階段,學者們呼吁大家把關注點放在中小學生身上,希望開展一些生理健康教育的課程。在研究積累階段,學界開始研究青春期學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并研究他們的性心理;第三階段開始結合時代研究青少年和大學生性教育的方式,提倡方法的多樣性和可操作性等多個方面[1]。
在家庭性教育方面,《性健康藍皮書》中指出,孩子在家庭中完成成長學習的階段,孩子的性觀念往往會伴隨著家庭教育而建立[2]。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對于教導孩子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家長必須擯棄傳統的對于性難以啟齒的看法,對于孩子進行必要的性教育,不能僅僅只關心孩子的學習而忽視了孩子在身體、品行、心理等方面的發展,要及時了解孩子的身體及心理動態,了解孩子的實時情況[3]。而受我國的傳統文化影響,家長往往在孩子面前對“性”唯恐避之不及,認為這是不好的事;或者因為教育觀念的落后,只注重孩子的文化成績,忽略對孩子性知識方面的教育。很多家長在青春期選擇對孩子好奇的提問加以訓斥,或者用一些沒有科學依據的話來搪塞孩子的問題,這些行為對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來說,會加大他們對性的好奇心,或者是讓孩子意識不到性的后果是什么,對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都會造成不好的影響。因此,家長應該正視家庭性教育,在家庭中為孩子普及性教育的相關知識[4]。
在學校性教育方面,有學者有對我國中小學性教育政策進行了梳理,包括1984年以來國家和政府頒布的多項法律、綱要、標準和條例等,這表明我國學校性教育一直受到國務院、教育和衛生等部門的高度重視。但是學校性教育依然存在很多問題。例如,缺乏專業師資,沒有針對不同階段青少年性教育的相關教材、學校只重視文化課的成績,就算設立了相關課程也不被重視等[5]。教育是學校的第一要務,青少年接受教育的時間幾乎都在學校,所以學校應發揮在教育中的主導作用,改變性教育在教育體系中的弱勢地位,查缺補漏,培訓教師相關知識能力,維護性教育在教學體系中的長期存在[6]。
在社會方面,國家應該加強社會組織的作用。目前,社會組織運用于社會治理體系中往往是依托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社會工作的價值理念與國家保護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理念相一致。政府應積極引導社會工作機構發揮其服務功能,為促進青少年性教育的發展發揮出巨大的作用[7]。從法律的制定和實施兩個層面,應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并保障其運行。完善未成年人的相關法律保護制度,加大刑事法律對性侵罪犯的懲治處罰力度,規范性侵罪犯對未成年受害者的民事賠償責任;建立中國性侵罪犯的登記管理制度,完善受害青少年個人信息的保密制度,構建青少年遭受性侵的司法救濟體系[8]。
通過對國內青少年性教育相關文獻的梳理,筆者了解學界就該問題已經進行了一定的研究討論,并提出了具有實踐意義的建議。具體而言,大多數學者在研究青少年性教育時,均談及家庭、學校、社會和法律,并強調教育是幫助青少年成長的主要手段;而對于防止性侵犯,學者們也強調,預防比事后救助更重要,應建立“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支持系統,因為家庭與孩子溝通關于安全性行為的知識非常重要;學校可以補充青少年沒有接受家庭教育的缺失,另外,學校還應該加強教師隊伍的思想道德建設,以避免教師攻擊青少年的情況發生;社會則應發揮其系統的綜合功能,加強對青少年性侵危害的宣傳與教育[9]。在國內現有的社會工作介入青少年性侵犯預防的實務研究中,雖然已有一些小規模的活動,但大多都是短期的,且沒有對工作效果進行長期追蹤;工作只是以試點性質展開,并沒有普及;很少進行總結、改進和推廣。因此,了解青少年性教育現狀,并從社會工作的角度探索青少年性教育介入路徑,以期為社會工作開展青少年性侵犯預防提供參考。
三、青少年性教育的現狀
(一)社會層面
中國自古以來對“性”的態度就是非常含蓄的,特別是在相對貧困以及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性”是不可以被拿出來公開談論的,它常常被人們和一些“羞恥”“丑陋”“罪惡”等負面的價值觀聯系起來。從調查中也可以看出,羞于談“性”的觀念造成了青少年性保護中的文化困境。從家庭來看,有的家長不管自己是否知道相關知識,總是回避或者搪塞孩子關于性教育的問題,甚至斥責孩子學習不專心,心思不放在學習上,從而導致青少年缺乏對性知識的了解,也不懂得如何保護自己免受侵害。這就使得青少年對自我性權利的認知非常淡薄,也就是說,作為性權利的主體對“性”卻一無所知。總之,談“性”色變的觀念很大程度上可能導致個人和家庭這兩道極其重要的性權利防護失效,使青少年暴露在危險的、易受侵犯的環境當中。
另外,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大部分的家庭都能買得起電腦或智能手機。青少年對信息的接收非常迅速,可以借助網絡獲得大量信息,實現自我表達和交流自由。但網絡文化參差不齊,充斥著低俗的新聞、色情的漫畫、小說、視頻等不良內容。青少年在接觸網絡的過程中,難以甄別信息的好壞,會對其成長的社會化過程造成重大的影響。從媒體報道的案件看,部分遭受過性侵的青少年表示與侵害者是在網絡上認識的,網絡上不科學、不規范的性教育知識容易造成青少年對性侵問題的認識偏差,從而降低對性侵的防范意識。
(二)學校層面
調查顯示,現階段學校青少年性教育課程存在以下問題。首先是缺乏專業教師,很多學校該課程是由其他學科的任課老師自學后進行講授,少部分學校會聘請該領域專家以講座形式開展;其次是缺乏專業的教材和多元資源;此外,有的學校即使開設了專門課程,也經常讓位于其他主要學科課程。這都使得性侵害防范教育往往只是紙上談兵,缺少相關的教育實踐活動。可以看到,學校預防性侵課程的體系建立還不夠科學,導致青少年無法接受專業的性教育,性侵害防范教育缺位。
(三)家庭層面
大多數家長自身并未接受相應的教育,僅依靠自己的生活經驗教育孩子,這就出現了往往只關注孩子的溫飽問題,而缺乏對孩子進行性教育。更有甚者,一些家庭中出現了逆向監護的現象,即一些老人的生活難以自理,反而是青少年在照顧自己的同時還承擔著照顧老人的責任。部分家長不會在意孩子的生理變化及異常情緒變化,因此家長對孩子的忽略也是造成青少年性侵害的一大原因。很多家長認為給孩子提供好的物質環境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愛,認為在青少年時期,孩子的學習成績才是唯一值得被關注和重視的。在青少年遭受性侵后,有些家長也為了所謂的“面子”“家丑不可外揚”,寧可選擇私了,也不愿意選擇法律途徑,甚至可能會選擇隱瞞事實而帶著孩子換一個新的環境生活。
四、社會工作介入青少年性教育的建議
(一)機構層面
社會工作機構作為外部力量,應不斷加強和完善青少年性教育工作。性教育是一項長期工作,需要統籌協調各方力量,與未成年人保護中心、青少年保護協會等專業機構共同努力,讓性教育朝專業化、規范化的方向發展。青少年社會工作者應秉承其價值理念,為不同階段特性的青少年制定適合他們身心階段的方案。例如,針對高中學生,可更多使用生活化的語句,從社會層面與他們探討性知識;而對于小學初中等低齡學生,則應側重運用書本上的語言對相關知識進行描述。
(二)學校層面
社工機構與學校一樣承擔著保護青少年健康發展的責任,社會工作機構與學校應緊密合作,幫助學校培養教師的相關防性侵知識;學校也可以利用班會等固定時間,讓社會工作者走進課堂,為青少年開展性教育;邀請相關專業人員進行知識宣講,或是利用小組活動的方式讓青少年在參與活動中了解和掌握防性侵的相關知識,讓孩子了解男女是如何發育的、發育的標志以及男女在身體上、行為上有何不同等;明確告訴孩子如何進行自我保護,在遭遇性侵犯時如何自救等。在與學校的合作中,社會工作者需要提升自己的團隊合作意識,不斷提高自身理論修養,增強自身在青少年防性侵教育領域的能力;培養學校對社會工作機構的信任度,以開展長遠合作。
(三)家庭層面
家庭是性教育的主體,是青少年的啟蒙老師,是青少年的成長重要的參與者、教育者。大多數青少年的父母沒有向孩子講解防性侵知識,部分家長不好意思或排斥談到“性”;另外,很多家庭的父母其實并不是避諱談性,他們非常愿意孩子接受到專業系統的性教育,但是由于自身對相關知識的欠缺或者認為學校才是教育的主體等原因,沒有在家庭中向孩子提及相關的話題。由此,社會工作者可以從提升家長性教育意識和提升家長防性侵知識儲備兩個方面來進行社會工作的介入,讓家長更好地參與到青少年的性教育中。同時,告訴家長面對孩子對“性”的提問與好奇,不應該打壓孩子的好奇心,應真實有效地回答孩子的問題,并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愿意和孩子進行有關于性方面的交流,告訴孩子自己無論在任何時候都非常愿意為他們提供保護和幫助。在很多青少年性侵案件中可以發現,如果家長足夠關注孩子,了解孩子的日常變化,是可以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制止的。
(四)社區層面
由于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人們往往對“性”一詞都避而不談。甚至當家長發現孩子受到性侵時會擔心孩子的名聲在社區等生活圈子受到影響,往往選擇沉默或是逃避,而不是選擇報警來讓侵犯者受到懲罰。這些選擇讓犯罪者更加肆無忌憚,也讓更多的孩子陷入危險。社區是青少年生活的重要場所之一,在這個場所里,社會工作者首先需要做好宣傳工作。例如,積極調動社區內外資源,定期開展宣傳青少年性侵害相關知識的活動;邀請各界專業人士傳達正確的預防性侵觀念,普及基礎的防性侵的相關知識。另外,需重視社區里青少年同輩群體的影響,社區工作者可以視社區青少年為潛在資源,培養一部分青少年成為防性侵知識的傳播小能手,幫助其他青少年了解防范性侵害的知識,帶動其他人積極參與。
(五)社會層面
為營造健康、文明、有序的網絡環境,保障未成年人網絡空間安全,保護未成年人合法網絡權益,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社會工作者應當倡導社會各界完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體系,凈化網絡環境,提高網絡傳播內容的監督和準入機制,為青少年提供一個綠色健康的網絡平臺,這對于推動青少年的預防性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此外,青少年性侵案件發生后,司法機關可以與有相關資質的社工機構合作,整合人力資源,聯合臨床心理專家、醫生、教師或精神病專家等組成專業小組,對遭受性侵害的未成年被害人進行適當的輔導和治療,以減輕事件帶來的負面影響。遭受性侵的青少年,不應該受到社會上一些“污名化”的對待,社會工作者可以倡導社會加大青少年性侵宣傳教育力度,讓公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建立正確的分辨能力,避免被侵害的青少年因遭受到不公平的對待而受到二次傷害。
注釋:
①“N號房”事件:即韓國N號房案件,是指通過社交平臺Telegram建立多個秘密聊天房間,將被威脅的女性(包括未成年人)作為性奴役的對象,并在房間內共享非法拍攝的性視頻和照片的案件。2020年3月22日,韓國警方已對涉案的共犯13人進行立案,并拘捕了為首的“博士”趙某。2020年3月23日,韓國總統文在寅下令徹查“N號房”事件,要求警方調查聊天群所有會員。2020年4月29日,韓國國會法制司法委員會(法司委)召開全體會議,通過了《Telegram“N號房”事件防治法》,其中包括《關于性暴力犯罪處罰的特例法修訂案》《刑法修正案》《關于限制犯罪收益隱匿的規定及處罰的法律修訂案》等。
參考文獻:
[1] 龍玲,陳世海.國內性教育研究三十年:文獻計量及內容分析[J].中國性科,2013(4).
[2] 馬曉年.性健康藍皮書[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9.
[3] 胡蓉.小組工作在提升兒童性安全認知中的應用——以南京市悅民小學三年級學生為例[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15.
[4] 吉利.兒童性教育在家庭場域中的缺位[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8(2).
[5] 劉文利,元英.我國中小學性教育政策回顧[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7(7).
[6] 孫紀玲.我國兒童性教育存在的問題與策略探究[J].現代教育科學,2011(2).
[7] 張永強,耿亮.農村留守女童遭受性侵害問題及防范對策研究[J].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6(3).
[8] 于陽,張鶴.留守女童性被害原因及預防對策——基于中國裁判文書網28例個案的分析[J].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18(5).
[9] 劉芳.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現狀與社會工作干預[J].黑河學刊,2019(4).
作者簡介:張曉桐(1996—),女,漢族,貴州貴陽人,單位為貴州財經大學,研究方向為社會政策與民族社會工作。
(責任編輯:易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