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思游 孫家榮
摘要:從《紅色中華》的有關報道來看,中央蘇區紅軍的優撫工作主要內容包括土地分配上的優待、實行“優待紅軍工作日”與“共產黨禮拜六”、生活待遇上的優待、撫恤和退役安置制度。紅軍優撫工作的積極作用體現在密切軍民關系,有利于擴紅運動順利開展;推動中央蘇區社會經濟發展,有助于鞏固紅色政權;為人民軍隊優撫制度的發展完善奠定基礎。其局限性表現在少數優撫內容存在缺陷,與實際脫節;責任劃分不明,有的沒有落實;輿論監督有時過于極端。
關鍵詞:《紅色中華》;中央蘇區;紅軍;優撫
中圖分類號:D2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1)17-0011-03
紅軍優撫包括“優待”和“撫恤”兩個方面,即對于紅軍戰士及其家屬給予物質和精神上的特殊政策待遇。自我軍創建伊始,黨和政府就十分注重紅軍及家屬的優撫工作,本文主要以《紅色中華》的有關報道為依據,剖析中央蘇區紅軍的優撫工作。
一、《紅色中華》中有關紅軍優撫工作的內容
《紅色中華》創刊于1931年12月11日,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機關報,以后又改為中共中央和蘇維埃中央政府的機關報。該報從周刊逐漸辦成了三日刊直至雙日刊,發行量最大時,每期近四萬份。為粉碎國民黨的“圍剿”計劃,配合擴紅政策和吸引白區的士兵,中央蘇區政府充分利用《紅色中華》巨大影響力的媒體優勢,在上面登載了大量政府優撫政策及具體執行方面的相關內容,優撫政策的宣傳、實施密切了軍民關系,推動中央蘇區社會經濟發展,有助于紅色政權的穩固和發展。
(一)土地分配上的優待
土地對于老百姓至關重要,因此中央蘇區政府最早納入優撫工作范疇的便是紅軍戰士及家屬的土地分配,這也是蘇區政府最為關注的一項內容。
在總結以往工作實踐的基礎上,1931年中華蘇維埃政府成立時頒布的《中國工農紅軍優待條例》(以下簡稱《優待條例》)完善了紅軍及家屬的分田制度。條例規定,只要是家住在蘇維埃區域內的紅軍戰士,本人和家屬與當地貧苦農民一樣,享有平分土地、房屋、山林、水池等的資格;家在白區或新由白軍中過來的紅軍戰士,則在蘇區內分得公田,并由當地政府派人代耕等;退伍的紅軍戰士,只要在蘇區安家,家屬也能夠分得土地。
針對外籍紅軍的公田分配,《執行紅軍優待條例的各種辦法》規定:按照地方每人分田多少,規定留出公田的數額,分田少的少留,分田多的多留。同時還規定到秋收季節,由區政府把公田出產變成貨幣依次解送縣政府,縣政府再轉送紅軍分配享受公田之人。
(二)實行“優待紅軍工作日”與“共產黨禮拜六”
中央蘇區時期,由于大規模的“擴紅”運動致使農村人口下降,為解決紅軍家屬家中勞動力不足的問題,蘇區黨和政府組織“優待紅軍家屬耕田隊”,開展“優待紅軍工作日”與“共產黨禮拜六”等活動。
《優待條例》提出:只要沒有在軍中任職的,都要無償履行“優待紅軍工作日”,即要求每人每月幫助紅軍家屬工作兩天時間,具體內容聽從紅軍家屬的要求。隨后頒布的《優待紅軍家屬禮拜六條例》對執行禮拜六優待活動的人員、時間、內容、方式等進行具體安排。執行禮拜六優待活動的人員包括脫離生產的黨、蘇維埃后方軍事機關、青年團、工會,以及一切群眾團體的各級機關——從中央直到鄉支部、鄉政府每個黨員、團員及工作人員;具體時間為每星期的星期六或星期日,工作時間至少是四個小時;工作內容包括幫助紅軍家屬做關于土地、山林以及砍柴、挑水等日常家事的工作。
(三)生活待遇上的優待
蘇區政府還對紅軍及家屬實施生活待遇上的優待。如稅收方面,紅軍在服務期間,免除他本人及家屬在蘇維埃共和國的所有捐稅,如若家屬居住國家房屋,便可免納租金;在購物方面,紅軍本人及家屬在國家商店購物可以享受一定折扣,如果購買較稀缺的生活必需品則享有優先購買之權;在交通方面,紅軍戰士乘坐輪船、火車的費用都由國家承擔。在生活娛樂方面,紅軍戰士每月可以在任意劇場享有一次免費看劇的機會,其余時候則是半價;在教育方面,紅軍子弟讀書免納一切用費。由于紅軍戰士常年在外征戰,與其配偶過著長期分居生活,從而導致出現婚姻問題。為穩定軍心,《優待條例》第十八條首次提出保護軍婚的內容:“凡紅軍在服務期間,其妻離婚,必先得本人同意,如未得同意,政府得禁止之”①。
(四)撫恤及退役安置措施
在炮火連天、槍林彈雨的戰爭中,犧牲及傷殘的紅軍數量相當多。鑒于此,《優待條例》規定:凡是戰死的紅軍戰士,由紅軍機關或政府匯集后公布其死亡時間、地點、戰役及功績。死亡戰士的遺物應由紅軍機關或政府收集后陳列于革命歷史博物館中,并立碑以示紀念。對于戰死或因傷殘廢戰士家屬的撫恤,規定:如若子女弟妹尚幼小,由國家設立革命紀念學校專門教育,并由國家維持其生活,直至年滿十八歲由國家介紹職業為止;父母、妻子由國家補以一定津貼維持生計。
對于因服務年限或年齡到期而退役的紅軍戰士,規定凡在軍中服務五年以上,或者是年齡超過四十五歲者都可以退役修養,由政府供養終生。如果本人希望繼續留在軍隊,也會得到特別優待。
二、對中央蘇區紅軍優撫工作的評價
中央蘇區紅軍優撫工作是中國共產黨在局部執政條件下,開展社會保障事業的偉大探索和取得的重要成果,既有其積極作用,當然也存在不足之處。
(一)積極作用
一是密切軍民關系,有利于擴紅運動順利開展。在反“圍剿”作戰中紅軍戰士大量傷亡,為迅速粉碎南京國民政府的“圍剿”,捍衛革命成果,蘇區政府不得不考慮補充和擴大兵源。1933年2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根據共產國際意見,首次提出要在全國各地蘇區創造一百萬鐵紅軍的緊急任務。
黨和蘇維埃政府頒布執行各項優待紅軍及紅屬的政策法規,給紅軍家屬種田、挑水砍柴、看小孩等,不僅能消除前方將士的后顧之憂,使紅軍能夠安心在前線作戰,同時還能夠促進軍隊的鞏固發展。蘇區政府一系列擁軍和慰問活動,使戰士們得到巨大的安慰和鼓舞,作戰的積極性也就更高。正因為政府對紅軍戰士及家屬的各項優待政策,他們甚至表示“誰當紅軍誰就有便宜鹽吃”②,認為當紅軍是無比榮耀的事情。“在這一熱烈慰勞中,全體紅色戰士表現得更加英勇……我們更愿以奮不顧身的犧牲戰斗精神,粉碎敵人的進攻,爭取革命的全部勝利,為保障工農群眾的利益而戰斗到底,回答工農群眾的熱忱。”③
優撫措施的實施密切了軍民魚水之情,推動擴紅運動的開展,各個根據地爭先入伍的動人場面到處可見。例如,瑞金下肖區楊榮顯老人8個兒子先后當紅軍的感人事跡就反映了瑞金當時轟轟烈烈的擴紅運動。據統計,從1928年至1935年間,中央蘇區共擴紅約35萬人。紅軍隊伍的不斷擴大,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優待紅軍將士、慰勞紅軍家屬工作做得好。四次反“圍剿”作戰能夠取得勝利,除了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外,與蘇區軍民的大力配合和支援也是分不開的。
二是推動中央蘇區社會經濟發展,有助于鞏固紅色政權。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色政權的建立乃至蘇維埃共和國的建立,提供了展開紅軍優撫工作的先決條件,與此同時,紅軍優撫工作的順利開展,對鞏固和促進蘇區紅色政權發揮了重要作用。
優撫工作倡導群眾要積極參與經濟建設,動員紅軍家屬開墾荒田,在春耕運動中優待紅軍家屬,這些舉措都促進了農村生產發展,有利于提高工農群眾生活水平。尤其是中央勞動部建立紅屬夜校,開展識字、唱歌和讀報等義務教育活動,給紅屬婦女提供了接受教育和文化知識的機會,婦女思想得以解放,覺悟也得到提高,“瑞金九堡區山下鄉口溪的紅屬婦女,在參加蘇維埃各方面的工作及參加生產上,都表現了她們積極的模范的作用”④。
紅軍優撫措施的推行,穩定了軍心民心。因此,即使中央蘇區當時處于嚴峻戰爭環境之中,但根據地人民都意識到了共產黨是真正為老百姓謀利益的,都是擁護共產黨領導的,蘇區政權也得以保持基本穩定。
三是為人民軍隊優撫制度的發展完善奠定基礎。中央蘇區紅軍的優撫工作是中國共產黨社會保障建設的最初探索和偉大實踐,雖然由于歷史條件的局限以及主觀因素影響存在不盡人意之處,但要看到的是,這一時期所開展的優撫工作積累了大量經驗教訓,有力支援了反“圍剿”作戰與根據地的各方面建設,更是為之后人民軍隊優撫制度的發展完善奠定堅實基礎。例如,在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特區政府所頒布的《抗日軍人優待條例》就規定了抗日軍人及家屬免納稅款、居住公家房屋免交租金、享有優先購買權,由公家發給乘坐輪船、火車和汽車的費用、子弟讀書免費等內容,這些內容基本上沿襲了中央蘇區時期的《工農紅軍優待條例》。解放戰爭時期和解放后制定的優撫政策,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借鑒了這一時期的成功經驗,甚至到今天,這些政策依然是人民解放軍優撫制度的重要內容。
中央蘇區紅軍的優撫工作,是人民軍隊社會保障的雛形。用正式法令公布紅軍及其家屬享有的優撫權利、切實維護紅軍及其家屬的根本利益、全力落實優撫工作并采取各種監督機制等,即使是在社會環境已然發生根本性變化的今天,仍然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二)歷史局限
一是少數優撫內容存在缺陷,與實際脫節。通過前面的分析可知,紅軍優撫工作的內容相對來說是完整的,但是從具體的條款來看,有些超出了當時現實條件的許可,與實際脫節。如前所述,優待條例中所規定紅軍戰士可免費乘坐輪船、火車,每月可免費看劇一次。然而當時中央蘇區的大部分地區都處在經濟并不發達、交通也不便利的偏僻山區,連火車、輪船都沒有,免費乘坐無法落實。雖然根據地為大力發展革命文化教育,編排了許多戲劇和歌劇,但是現實情況是中央蘇區自始至終都面臨著十分嚴峻的形勢,不是在打仗,就是準備打仗,身處如此環境,紅軍哪里有每個月去看一次免費戲劇的機會和時間?
如1934年第143期《紅色中華》登載的《優待紅軍家屬的一個新的工作方法》一文中提到,為解決在突擊運動中紅軍家屬油鹽困難問題,以鄉為單位,發動群眾集股后去赤白交界地方買鹽,或到出油的地方買油。這種做法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紅軍家屬困難,但是需要耗費大量人力,去采買的人不僅沒有跑路費,伙食費也只能補助一半,這樣的做法勢必導致大家積極性不高。
二是責任劃分不明,有的沒有落實。紅軍優撫工作的完全鋪開,涉及的責任主體有中央政府、社會團體及紅軍戰士。但是從紅軍優撫政策整個體系中可以看到,責任主體劃分得并不明確,主要是政府把大小工作都包攬下來。從大的方面看,優撫內容涉及有紅軍戰士傷亡撫恤、退役安置;從小的方面看,包括紅軍家屬的吃穿用度、柴米油鹽等。過于瑣碎的事務不僅加重政府的財政和人力負擔,尤其是容易因為職權不明而互相推卸責任,導致優撫工作無法順利開展。
《紅色中華》刊登的《關于紅五月優待紅軍家屬工作的檢閱》提到優待紅軍家屬的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之一就是:優待紅軍家屬委員會的組織,許多只是形式上的組織,對于優待工作沒有負起領導的責任。誠然,這其中必定有機構和領導工作不力的情況,但是深層的原因就在于沒有分清責任主體,政府應該負責是哪些,社會應盡的義務有什么,哪些又是紅軍戰士和家屬靠自身就可以達成的,只有三方共同努力,優撫工作才能更好落實。
三是輿論監督有時過于極端。不論是當時或者現下,報刊輿論在群眾監督中都會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作為當時蘇區發行量最大的機關報《紅色中華》,在輿論監督中存在過于極端的現象,由于其相當的影響力,不可避免地給紅軍優撫工作帶來影響。
1934年人民委員會決定“必須抓住忽視與破壞優待工作的具體事實,來開展殘酷的斗爭。凡對于優待條例不堅決執行的消極怠工的官僚主義者,必須給以嚴厲的處罰。對于那些破壞優待工作的分子,應以破壞擴大紅軍的反革命論罪進行公審甚至槍決。我們要在這種斗爭中揭破反革命分子破壞優待工作的一切陰謀,給他們的反革命活動以嚴厲的打擊”⑤。除此之外,《紅色中華》中還有很多文章都是將懈怠優紅工作的人當作是反革命分子的情況。這種在斗爭中存在過分無情打擊的做法跟當時中央“左”傾路線當權是分不開的,給優撫工作的順利開展帶來消極影響。
三、結語
從《紅色中華》的有關報道來看,中央蘇區紅軍及家屬的優撫工作從無到有,并且切切實實地執行,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在人民軍隊歷史中書寫了光輝燦爛的篇章。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讓軍人成為全社會尊崇的職業。《中華人民共和國退役軍人保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人地位和權益保障法》等保障軍人及軍屬權益、優待撫恤安置退役軍人的國家政策法規逐個出臺,是貫徹落實十九大決策部署的重要舉措,飽含著黨和國家對人民子弟兵的深切關懷與厚愛,更是體現黨中央、習近平主席厚植國防軍隊建設基礎的戰略考量。因此,總結中央蘇區紅軍優撫工作的成功經驗及不足,對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新時期,促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實現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建成世界一流軍隊,具有重要的借鑒和啟示意義。
注釋:
①《中國工農紅軍優待條例》,《紅色中華》第4期,1932年。
②常吾:《誰當紅軍誰就有便宜鹽吃》,《紅色中華》第201期,1934年。
③念民:《才溪工農再一次慰勞工農》,《紅色中華》第73期,1933年。
④《瑞金九堡區紅軍家屬的活躍》,《紅色中華》第217期,1934年。
⑤《關于紅五月優待紅軍家屬工作的檢閱》,《紅色中華》第189期,1934年。
參考文獻:
[1] 江西省檔案館,中共江西省委黨校黨史教研室.中央革命根據地史料選編:下[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1-706.
[2] 徐云鵬.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紅軍優撫制度[J].軍事歷史,1995(1).
[3] 胡洋.中央蘇區紅軍優撫制度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7.
[4] 鄭彥林.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優撫安置問題研究[D].延安:延安大學,2012.
[5] 明璨璨.中央蘇區紅軍家屬優撫制度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19.
作者簡介:鐘思游(1993—),女,漢族,湖南岳陽人,單位為火箭軍工程大學,研究方向為中共黨史。
孫家榮(1964—),女,漢族,陜西西安人,火箭軍工程大學政治系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共黨史。
(責任編輯:朱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