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鳳 聃鈴 劉江紅 劉倩倩 張煜欣 梁翠
摘要:隨著社會主體間法律糾紛的增加與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老年弱勢群體的法律服務需求日漸旺盛,但老年人法律援助卻仍存在眾多供需不平衡,存在著有限法援經費與案件所需支出不對等、法援工作機制與老人現實需求不相符、辦案人力資源與老年法援特點不匹配等現實困境。上述問題需要從行政、經濟、法律等多維視角建立破解機制,如可以從專項基金、保險制度、地校協作等多層面解決經費不足問題;通過降低法援申請門檻、加強相關機構的銜接等方法落實老年群體的法援權益;利用改進律師指派方式、健全老年法援專項服務、完善案件監管機制等方式提高老年法援案件質量。
關鍵詞:法律援助供需矛盾;法律服務需求;老年群體
中圖分類號:D669.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1)18-0093-03
法律援助作為一項重要民生工程,在一定程度上使弱勢群體可以通過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但緊張的公共法律服務資源始終難以滿足不斷增長的法律服務需求。在我國老年人口規模和老齡化程度不斷攀升的當下,如何有效地保障廣大老年群體的法律權益成為重中之重。殘寡老人失房流落街頭、六個孩子拒絕贍養九旬娘、花甲母親因醫療事故痛失愛子、大爺被忽悠購買數十萬元無效保健品,一例例老年人權益受侵害卻不知道如何尋求法律幫助的案件,背后映射的則是老年群體攀升的法律服務需求與有限的法律援助供給之間的尖銳矛盾。若能有效解決這一現實難題,將大力助推我國法律援助“供給側改革”的實現與公共法律服務水平的提升。
一、老年群體法律援助的現實困境
(一)有限法援經費與案件所需支出的不對等
1.經費投入少與案件數量多的矛盾
法律援助具有較強的公益性質,支撐其運行與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在法律援助經費上,我國各地普遍存在經費總量與資金渠道有限的問題。其一,經費投入總量較少。法律援助經費與我國的經濟實力并不相符,和其他相對發達的國家相比具有較大差距。例如,2000—2001年,英國法律援助的財政凈撥款便為17億英鎊,約為全國年財政支出的1%。而我國在2018年法律援助經費總額為26.51億元,法律援助經費僅占全國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0.012%[1]。其二,資金來源渠道單一。我國法律援助制度的運行主要依靠政府的財政支持,國家財政能力畢竟有限,僅靠國家財政支出難以保障法律援助的長遠發展。
2.案件補貼低與律師收費高的矛盾
律所多是自負盈虧的合伙企業,其需以高額收費來謀求自身發展。而律師職業的逐利性與法律援助事業的公益性之間必定會產生矛盾。雖然案件補貼費用在逐年增加,但法律援助案件的補貼標準遠遠低于律師的收費標準,與律師的市場價格仍差距較大。這導致援助律師的積極性不高,案件質量無法保障。特別是針對老年人這樣的群體,與當事人溝通困難、牽涉法律關系復雜且可挖掘的潛在業務少,承辦律師更容易產生怠慢心理。有限的案件補貼標準難以完全適應新增長的需求,承辦法律援助案件的律師在有限的物質條件支持下,很難投入全部的精力和時間處理法律援助案件。在現實中,因為收益不可觀而不愿承辦法律援助案件的律師大有其人。
(一)法援工作機制與老人現實需求不相符
1.援助申請標準不符現實需求
我國《法律援助條例》自2003年頒布以來,一直以經濟困難作為法律援助申請的唯一標準。而2020年,我國已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消除了絕對貧困,老年人法律援助的申請情形也早已多元化。因此,將經濟困難作為單一的標準已與當下的時代背景不相符。京津兩地為應對這一難題,降低了老年人申請法律援助的條件,如北京市針對留守老人以及由于遭到家庭暴力、虐待、遺棄或者主張其他權利而被要求申請法律救助的,免予經濟困難的審查[2];天津市對70歲以上及患有重大疾病的老年人,一律免于經濟審查[3]。但上述針對老年人放寬經濟審查的情形,均未體現在兩地現行的法律援助條例當中,上述措施僅屬于政策性指導意見,不具備法律效力。這將導致形式上擴大法律援助的受惠面實質上不能保證符合政策規定的老年人均能獲得法律援助。加之行動不便和網絡資訊匱乏,很容易使得老年人仍舊認為法律援助是道“高門檻”。
2.法律援助服務不符現實預期
在選擇尋求法律幫助的途徑時,多數老年群體會選擇親友或村委會而非法律援助機構。不選擇法律援助機構的原因:一是老年人心理上更接受熟悉面孔,內心容易建立起信任關系;二是法律援助提供的服務無法滿足老年人的現實需求。其一,當老年人發生法律糾紛時,除了解決法律上的權利救濟問題,更應關注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當前,已有社區在解答老年人權益受損問題時對其進行心理建設和疏導,而法律援助機構在此方面相形見絀。其二,在疑難案件中,法律糾紛往往衍生出一系列附屬問題,如在家中遭受虐待的老人需要社會救助機構為其提供臨時居所;患病、受傷又無人贍養的老人在維護法律權益的同時有獲得醫療救治的迫切需求。老年人的上述需求并不能僅靠法律援助機構解決,需要多個機構的合作配合,當前法律援助機構與社區及其他公益性組織之間的銜接不完善間接降低了老年法律援助的有效性。
(三)辦案人力資源與老年法援特點不匹配
1.對老年法援案件的復雜性缺乏重視
由于律師缺乏對老年人法律援助案件復雜性的認識,常出現辦案律師專業素養不足、案件性質與專長領域不符等問題。法律援助中心僅負責將相應案件下發,未能全面了解承辦律師的能力專長,而律所的法律援助案件多由入業不久、經驗較淺的年輕律師承辦,不利于深入了解案情、徹底解決糾紛。此外,老年人法律援助案件多涉及贍養、財產繼承等糾紛,在律師資源緊張的情況下,也會分配至刑事領域專長的律師辦理,不利于保障援助質量。
2.對老年群體身心的特殊性缺乏關注
老年人在生理、心理等方面有特殊需求,而現實中法律援助更追求法律問題的解決,對老年人的特殊需求缺乏足夠關注。其一,隨著年齡增長與身體機能老化,多數老年人患有疾病或活動不便,而法律援助機構的“上門服務”通常也較少,導致老年人無法及時與法律援助工作人員進行聯系。其二,老年人法律援助案件類型多涉及贍養、財產、醫療健康保險等,這類案件中的老人通常有家庭情感、身體健康等問題,極易產生緊張、焦慮等情緒,甚至會因此“打退堂鼓”,不愿再接受法律援助。其三,老年人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接受能力有特殊性,辦案律師通常忽略該特點,產生雙方難以理解彼此意思、工作進展緩慢等問題。
二、老年群體法律援助問題的破解機制
(一)從多維度提高老年法援經費保障能力
1.拓展法律援助經費來源渠道
首先要加大對法律援助事業的經費投入,提高其在國家財政總支出的比例。在財政撥款總量充足的前提下,可以適當地提高老年群體經費補貼,同時應采用同級財政撥款和上級財政補貼相結合的復合型財政資金模式,保證國家財政撥款的及時到位。
其次要善于挖掘、豐富法律援助經費來源渠道。其一,可以設立老年人法律援助專項基金,基金的收益可以作為法律援助的資金來源[4]。其二,可以建立法律援助保險制度為其提供保障和承擔一定風險。此類保險更類似于社會保險,老年人可以每年繳納一定的法律援助保險金。由于經濟、政治、生活水平等差異,繳納的保險金應根據各地的市民生活水平來制定,并且應采取自愿原則,不得強制老年人繳納法律援助保險金。
2.加強與其他社會組織的合作
一方面可以加強我國法援機構與國際法律援助機構的合作。我國的法律援助制度相對于國外起步較晚,運行機制上不夠成熟,加強與法律援助國際組織的聯系與合作,不僅可以吸取經驗和教訓,還可以向其尋求物質幫助。另一方面可以鼓勵高校選開法律援助的實踐課程或者開展法律援助社會實踐等活動,由法援機構提供學生實踐平臺。如此既可以鍛煉法學生的實務能力,培養綜合性實用法律人才,又可以緩解法律援助供不應求的壓力和法律援助經費的短缺。
(二)從多角度保障老年群體獲得法律援助
1.落實老年人法律援助申請門檻的降低
考慮到老年人身體狀況的特殊性,其獲得法律援助的條件不應拘泥于一般意義上的經濟困難,應結合當地經濟發展情況、法律援助資源及案件數量等因素設置差異化、人性化的申請標準,具備以下情況之一的老年人建議放寬經濟條件審查:(1)患有重大疾病、長期臥病在床或無勞動能力;(2)長期獨立居住且缺乏生活來源;(3)因家庭暴力、虐待、遺棄而主張權利;(4)被認定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且無贍養人和扶養人;(5)因意外安全事故遭受生命、身體健康損害,且無力支付醫療費用。上述老年人申請法律援助,可以等同于符合經濟困難標準,無須出具經濟困難證明,必要時,可為其免予經濟困難審查[5]。
2.強化法援機構同相關社會組織的銜接
對于心理較為脆弱的受援老人,考慮到快節奏的法律援助方式容易使老人產生抵抗情緒從而放棄維護權益,可以優先通過社區及老年協會等組織收集老年人的法律服務訴求。首先,在法援機構備案后,及時派遣法援律師和心理咨詢師與老人所在社區、村鎮對接,用恰當的溝通方式減輕老年人的心理負擔。其次,充分發揮社區、村居委會的法律顧問作用,為老年群體高效化解矛盾。再次,對于需要其他附屬服務的受援老人,各級法院及法律援助機構可以考慮制定與其他社會組織機構銜接的流程規則,積極同社會救濟組織進行“點對點”的對接。最后,在法援過程中,法援機構要加強與人民調解組織的合作,利用司法救濟實現從訴訟走向和解的道路,滿足老人追求家庭和諧的需求。
(三)從多方面提升老年群體法援案件質量
1.改進老年人法律援助律師指派方式
我國司法部頒布的《辦理法律援助案件程序規定》指明,“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根據本機構、律師事務所、基層法律服務所、其他社會組織的人員數量、資質、專業特長、辦案情況、受援助人員意愿等因素合理指派或安排承辦機構、人員。”法律援助機構在分配案件時,應全面了解上述情況,完善案件指派方式,改進法律援助案件律師資源的供給模式。此外,法律援助中心需要不斷加強援助律師隊伍的建設,通過組織業務培訓和經驗分享等方式提高法援律師的素養。此外,為應對老年人群體的特殊生理、心理需求以及老年人法律援助案件的特殊性,可以在業務培訓之外,展開針對老年群體特性、人際溝通、心理輔導技能等方面的拓展培訓,使工作人員在援助的過程中更關注老年人的需求,業務能力同步提升。
2.健全老年人法律援助專項服務體系
老年人法律援助專項服務體系包括老年人快速法律援助通道、為老年人提供專門化法律援助的服務團隊、老年人法律援助專項服務項目等[6]。為加快法援體系化建設,可以選拔對老年人案件經驗豐富、熟悉相關法律法規、了解老年人心理和生理需求的律師形成團隊,專門為老年人提供法律援助服務。同時,改進法律援助工作方式,用老年人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法進行交流。此外,也可以借鑒安徽省肥西縣司法鑒定中心為老年人免費提供醫療糾紛、殘疾評定等方面專項司法鑒定服務的經驗,設立更多老年人法律援助服務專項項目。
3.完善老年人法律援助案件監管機制
目前,我國法律援助的監管主要采取的是“卷宗抽查”,而這一事后模式具有滯后性,并不能及時反饋案件問題。通過加強對受援助者、法官和檢察官回訪過程的監管,采取電話回訪等方式,則可以彌補“卷宗抽查”的弊端。另外,需健全老年人法律援助案件的質量評估體系,定期進行案件質量評估活動,對評估結果進行及時通報,將評估的結果與案件指派、評先評優等機制聯系在一起,以此加強對法律援助案件辦理質量的監督。最后,可以著重從需求側角度出發,將受援對象的反饋和意見與案件質量評估結合,如法援機構可以建立受援對象反饋平臺,通過網絡、信函、電話、郵件等多元的方式將其對案件的評價反饋至法援機構,并將此類信息匯總于律師的辦案記錄,定期與律師進行談話、分析。
參考文獻:
[1] 中國政法大學國家法律法律援助研究院.法律援助經費保障制度研究報告[EB/OL].中國政府法制信息網.(2020-10-19).
http://www.moj.gov.cn/Directly_subordinate_unit/content/2020-10/19/888_3258296.html
[2] 北京市司法局.北京市司法局開展老年人公共法律服務專項維權活動[EB/OL].北京市司法局.(2020-10-10).
http://sfj.beijing.gov.cn/sfj/sfdt/ywdt82/flfw93/10873424/.
[3] 天津市司法局.我市三舉措加強老年人法律援助工作[EB/OL].天津市司法局.(2017-11-07).
http://sf.tj.gov.cn/XWDT5156/YWDT57/202008/t20200810_3450458.html.
[4] 高雅.北京市法律援助狀況研究[D].北京:北方工業大學,2015.
[5] 張翼杰.醫養結合養老服務體系亟待構建[J].人民論壇,2019(9).
[6] 王蓓,周秘.理論闡釋與實踐應用:老年人法律援助擴大機制研究[J].法學研究,2020(5).
作者簡介:袁鳳聃鈴(1999—),女,苗族,貴州凱里人,單位為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研究方向為民商法。
劉江紅(2000—),女,漢族,貴州興義人,單位為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研究方向為民商法。
劉倩倩(2000—),女,布依族,貴州長順人,單位為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研究方向為民商法。
張煜欣(2000—),女,漢族,北京人,單位為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研究方向為經濟法。
梁翠(1999—),女,壯族,北京人,單位為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研究方向為知識產權法。
(責任編輯:董惠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