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標志著保守勢力和革新勢力對立的日本“五五年體制”于1955年形成后持續了38年。在戰后美國主持的民主化改造下,日本政治家為贏得政權急需民眾的支持。同時,寬松的媒體環境與緊密的民媒關系使得媒體成為政治家拉攏的對象。鳩山一郎為爭奪政權通過媒體進行“宣傳大戰”,并最終促成了標志保守、革新勢力對立的“五五年體制”的形成。為維護該體制,石橋湛山繼承并積極發展了鳩山的政媒路線。在此時期,形成了初期電視媒體影響力有限,但政黨利用率高;媒體與政治緊密相聯,政治對媒體的實際干預性較弱;強弱勢黨派與媒體各有聯系,媒體的利用性不同的政媒關系。
關鍵詞:“五五年體制”;鳩山一郎;石橋湛山;政媒關系
中圖分類號:D73/7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1)17-0038-03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下簡稱二戰)后,美軍實施的民主化改造使得日本媒體重獲“新生”,1952年恰逢美國結束對日本的軍事占領,電視媒體獲得官方播放許可,媒體言論較為自由。在“五五年體制”形成前后,鳩山一郎等政治家巧妙利用媒體,圍繞選舉活動、政權確立、保守合流等不斷努力,政黨政治的更新與媒體的自由相碰撞,形成了別樣的政媒關系。
一、戰后改造期日本政媒狀況與“五五年體制”的形成
(一)戰后改造期的政媒狀況
在戰后美國的占領改造之下,日本在新憲法中規定了主權在民的原則,使得只有由國民選出的政治家才能擁有正當的政治權力,因此政治家不得不重視與國民的溝通和交流。
一方面,日本戰后的新憲法明確了言論和出版自由的原則,因此大眾媒體基于新憲法開始對當權者進行監督和批判;另一方面,從傳媒的角度審視政黨與個人后援會,即通過政治方法、手段與被賦權群體結成的組織和結構,在戰后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和變化。總之,重要事件經常通過傳媒用聲音、圖像等傳播符號在短時間內擴散至民間,成為社會的熱點;同時,執政者如何對媒體進行統率和制約、傳媒業者如何對抗來自上層的統治成為當時的重點問題。
總之,戰后的日本政治家,面對大眾的政治參與,要將其放在“所屬集團組織”和“經濟高速成長”大背景下進行定位與考慮應對,政治趨于開始直接面向大眾,由原來的“封閉式”被迫向“開放式”轉變,對于政治家也與此前有了完全不同的資質要求。
(二)“五五年體制”的概念與特點
1945年戰敗是日本政黨政治發展的起點,1945至1955年是戰后日本政黨政治的復活與發展期[1]。各政黨通過不斷的分化與重組,最終形成了以社會黨左右兩翼合并后的激進勢力與自由和民主黨合并后的保守勢力對立的“五五年體制”。
該體制具有如下特點:一是形成了獨特且穩定的保革對立框架,造成了長達38年自民黨一黨優位的政治局面;二是構建了日本獨特的官僚、政治家、壟斷資本的強力結合關系,自民黨內派閥爭斗影響政局走向;三是受到美國占領政策導向的強大影響,日本政界保守化傾向進一步增強。總之,在戰后日本獨特的政治環境中,孕育出了“五五年體制”。
二、影響戰后政媒關系變化的大眾媒體的發展變革
傳播學將人類傳播的發展進程分為四個發展階段,分別是口語傳播時代、文字傳播時代、印刷傳播時代與電子傳播時代[2]。從1952年到1957年,日本的大眾傳媒以廣播為主要媒介,并逐漸出現以電視為媒介的新興媒體。
(一)廣播媒體的變革——媒體的民主化改造與解放運動的開展
二戰時日本的廣播與政權實現一體化,徹底成為政府的宣傳媒介。日本戰敗后,美軍以盟國占領軍的名義進駐日本。駐日美軍最高司令部認為,要達成非民主化和去軍事化目標,國民教育十分重要,因此設置了民間信息教育局(CIE:Civil information & education)。在文化教育方面,CIE對于日本國民以實現非軍國主義化、民主化為任務,同時對媒體統制、政教分離的推進、義務教育“6·3”制的推行、教育委員會制度的設置等方面進行指導。由于特別注重廣播的作用,因此在CIE中特別設置廣播科,對節目的計劃、制作等進行直接的指導和監督。
在廣播科的指導之下,各廣播電臺轉播了許多NHK(日本放送協會)制作的節目。例如,與非軍國主義化相關的節目“出獄者說”,該節目開始于1945年10月。參加節目的主要是二戰中被捕入獄的人士,如以德田球一為首的共產黨核心人物、日本戰敗后獲得解放的思想犯以及反戰主義者等。他們在節目中談論自己的體驗和當時的信念,內容涉及在監獄內受到特高課警察的拷問以及在醒悟所內受到的虐待等。節目播出后,他們的經歷震驚了當時的眾多國民。
除此以外,為了實現轉播的民主化、讓更多的市民發聲,“媒體解放運動”得以開展。例如,1945年10月名為“在街頭”的欄目開播(后改名為“街頭錄音”)。該節目的內容是進行街頭采訪,隨機將麥克風對準街上的行人,聽取他們對社會與政治話題的見解。在此之前,媒體更多是將麥克風對準擁有較高社會地位的人,實現上傳下達的功能,因此這也標志著媒體在采訪對象的選擇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二)電視媒介的運用——電視轉播的開始與政治家的巧妙運用
1952年,日本電視媒體獲得轉播許可,作為新媒體的電視轉播了許多政治活動,將政治家與政治事件可視化。電視媒體第一次報道重大政治活動,是對1953年第十五屆國會的轉播。在開始正式轉播的兩天前,NHK將國會作為實驗性轉播的對象,對吉田茂首相的施政方針演說以及各閣僚的演講進行了轉播。
1953年4月9日國會選舉正式進行,當時電視節目沒有設置選舉情況速報這一欄目,且僅轉播了4月7號在豐島公會堂舉行的各黨立會演說會,其中小坂善太郎、河野一郎、三木武夫、加藤勘十、勝間田清一等人相繼進行了演講。自1953年5月NHK開始轉播政治討論會,此會議在每月月末召開一次,政治家與記者進行討論與座談。例如1953年9月,以“到下次國會之前”為主題與松村謙三、伊藤好道、加藤勘十、三木武吉等人展開了討論。10月,以“臨近臨時國會時政府各黨的態度”為主題,與佐藤榮作、淺沼稻次郎等人進行了充分的討論。
三、日本政治家的媒體宣傳活動
(一)鳩山一郎發起“信息大戰”
早在戰后鳩山一郎就因駐日美軍最高司令部的革職命令與吉田茂達成密約,但是在鳩山一郎回歸政壇后吉田茂并未讓出政權,這使得鳩山成為反吉田力量的骨干。1954年12月6日,日本民主黨與社會黨左右兩派共同提出不信任案,最終該不信任案通過。在當時的副首相緒方竹虎等人的勸說之下,吉田茂放棄了解散眾議院的想法,選擇總辭職。以民主黨在形成初期必須解散為條件,同時聯合社會黨左右兩派形成多數派別后,鳩山一郎被指定為下一任首相。
鳩山一郎的政策目標是“自主制定憲法,完成日本的獨立,恢復與蘇聯的外交”。為了修正憲法,有必要在下一次選舉中遏制反對勢力,使其議席少于三分之一,甚至超過自由黨的議席數量。因此,鳩山選擇了“信息大戰”的方法,通過媒體進行了大量的個人宣傳活動。
首先,在組閣之后,陸續頒布了“減少大臣10%的工資,同時停止對大臣官邸的保護,禁止公務員與企業人員打高爾夫等享樂行為,為勤勞者、務農者提供獎勵”等政策,并將這些政策通過電視、廣播進行積極的宣傳;其次,參與出演“三元轉播——首相與街上行人”的廣播節目。在此節目中,鳩山在自己的宅邸與大阪、東京街頭的民眾直接連線進行對話。該節目播出之后,有報紙將節目稱為是“日本政治史上前所未聞的事件。”在“三元轉播”播出的四天之后,在NHK“特別節目——鳩山首相說”中,鳩山一郎與德田夢生進行了對談。需要注意的是,不僅鳩山一郎本人,其夫人鳩山熏也參加了NHK廣播的對談節目,成為首相和夫人共同出演節目的先驅。
日本國會選舉在1955年2月27日舉行,在選舉期間,NHK轉播了六大政黨代表演說會以及政治討論會,同時開設了選票速報欄目。最終鳩山一郎贏得了勝利,民主黨獲得了185個席位,自由黨僅獲得了112個席位,民主黨議席遠超自由黨。社會黨的左右兩派雖然分別增加了議席數量,但是由于擔心鳩山進行憲法修正,進入了黨派合流的軌道。同時,尋求政權穩定的保守系兩黨也正摸索著黨派的統一,以社會黨統一為契機,1955年11月15日民主黨與自由黨合并,誕生了自由民主黨,成為“五五年體制”的開端。廣電媒體直播了保守和革新兩黨合并時的大會,保證了新權力集團形成過程的可視化。
(二)石橋湛山的廣泛宣傳
鳩山一郎在其任期之內,始終堅信媒體在政治領域當中的重要地位,充分發揮大眾媒體的優勢,而這一認識也被后任首相石橋湛山所接受。相比鳩山一郎,石橋湛山更有組織地利用新聞媒體進行個人的宣傳活動。
石橋湛山內閣成立之后,便策劃了“石橋時間”與“爐邊談話”等節目,呈現出積極利用大眾媒體的態勢。“石橋時間”是民間廣播團體負責制作的節目,由首相參加。“爐邊談話”借鑒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的廣播談話形式,石橋湛山將節目命名為“爐邊談話”,并授意NHK以月為基準播放一次。同時,石橋還策劃了“政府的時間”這一節目,其主要內容是將閣僚與政府職員的重要施政策略,以及國家內外情況等信息予以公開,在節目中還引入了地方公司作為贊助商。石橋湛山內閣1957年度預算提升了七千萬日元,其中一部分就用于播音室建設。
四、“五五年體制”形成前后的政媒關系及發展特征
(一)電視媒體影響力有限,但政黨利用率高
雖然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期許多日本政治家出現在電視節目中,但實際上由于這個時期電視的普及率很低,因此影響力也較弱。根據統計數據,在電視臺正式開播的一個月之后,即1952年年末,簽訂收看電視轉播協議的數量僅為1485份,電視的家庭普及率僅為0.01%,到1955年底上升為16萬5千份,家庭普及率為0.9%。從數據來看,即便經過了三年的發展,電視的家庭普及率仍低于1%,電視多用于餐飲店招攬客人,私人家庭幾乎很少購買。
當時政治家參加電視節目的原因是出于對當時的選舉和政黨戰略的考慮。在電視轉播開始的1952年,當時的自由黨勢力異常強大,而社會黨左右兩派的勢力也在不斷增強,自由黨吸收了戰前政友會的票倉和勢力,在很長的時間擔任執政黨,培養了自身穩固的勢力范圍。而社會黨,特別是社會黨的左派一直依靠工會建設擴大自身的實力,為了奪取票倉和組織上的優勢,改進黨這些勢力較弱的黨派,只能依靠媒體通過“宣傳戰”來擴大自身的優勢,因此這兩黨都比較重視信息的宣傳。
(二)媒體與政治緊密相聯,政治對媒體的實際干預性較弱
在美國對日本的戰后改造中,為推動言論自由成立了相關的組織機構,促進了媒體的快速發展。而這一時期,由于戰后政黨政治的局勢尚未明朗,占有多數議席的黨派想要迅速鞏固政權,而在野黨需要與日本國民進行溝通,只能選擇以各式的宣傳手段來擴大自身的勢力,這就決定了媒體與政治緊密相聯的關系。這個時期的政黨領導人由于受到美國占領時政策的影響以及占領指導慣性的覆蓋,導致日本政府對國內的實際控制相對弱化,而本應該處在政府管轄之下的媒體在進行政治諷刺和批判之后,政治家以及官僚卻只能通過抱怨的形式進行宣泄,而無法通過實質性的手段對媒體進行控制和干預,導致此時期出現政治的實際干預性不強這一特點。
(三)強弱勢黨派與媒體各有聯系,媒體的利用性不同
強勢黨派即所謂的執政黨與NHK等主流媒體的控制與聯系更強,但同時受到媒體的監督與制約的程度更強,范圍更廣。弱勢黨派為了擴大自身的影響力,更愿意采取與民眾直接交流的方法和手段,此時媒體就成為十分重要的存在。雖然媒體不直接受到在野黨的控制,聯系也相對較少,但是弱勢黨派的政治家會更傾向于與媒體人士進行聯系,從而提高自己出鏡的概率。因此,從利用性上來講,強勢黨派對媒體的利用性更集中在公共場合,如對國會和施政演說的轉播,而弱勢政黨對媒體的利用性更集中在私人場合,比如說,政治家個人的想法以及在街頭與普羅大眾進行溝通的場合。
綜上,日本“五五年體制”的形成并非偶然,這是由政黨、政治家、媒體三者形成的互動關系而影響下形成的政治產物。在“五五年體制”的影響下,自民黨為保證“一黨優位”地位的形成,不得不與媒體加強聯系,而媒體也為了自身的發展不斷加強與政黨的接觸,最終政媒關系在此時期內達成動態的平衡。
參考文獻:
[1] 徐萬勝.日本政治與對外關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6.
[2]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23.
[3] 中山龍次.戦爭と電気通信[M].東京:電気通信協會,1942:28-65.
[4] 三木鶏郎.冗談十年[M].東京:駿河臺書屋,1954:32-64.
[5] 竹山昭子.ラジオの時代[M].東京:世界思想社,2002:12-128.
[6] 田々宮英太郎.鳩山ブームの舞臺裏[M].東京:実業之世界社,1955.
[7] 鳩山一郎·薰.鳩山一郎·薰日記下巻[M].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05.
[8] 筒井清忠.石橋湛山[M].東京:中央公論社,1986.
[9] 增田弘.石橋湛山[M].東京:中央公論社,1995.
[10] 日野原重明.総理辭任決斷と、病室で語られたその経済學、人生哲學[J].自由思想,2005(9).
作者簡介:程宇博(1997—),男,漢族,北京大興人,單位為國防科技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研究方向為區域與國別。
(責任編輯:朱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