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確定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生效要件是解決特殊動產糾紛的前置性條件。比較法視野下,形式主義立法模式國家和意思主義立法模式國家大體上都采用“合意生效加登記對抗”模式作為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規則。我國學界關于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生效要件的交付要件說和交付登記雙重要件說均存在不足。因此應當借鑒國外立法例,明確登記對抗主義下善意第三人的范圍,結合《民法典》相關規定,認定“合意”作為我國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具有合理性。
關鍵詞:特殊動產;物權變動;合意;登記對抗主義
中圖分類號:D92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1)17-0065-03
關于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一直是我國理論界和實務界爭議的熱門話題。我國對于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一直未做明確規定,《民法典》第二百二十五條在表述上是對《物權法》第二十四條的承繼,《民法典》對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也未給出答案。《民法典》第二百二十四條在內容上搬運《物權法》第二十三條。長期以來,《民法典》第二百二十四條的但書規定和第二百二十五條對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生效要件的留白為特殊動產物權變動規則留下巨大的解釋空間,導致司法實務中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糾紛的案件裁判理由和裁判結果懸殊,法律的公允性將大打折扣。我國學界針對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生效要件的形成,有“交付要件說”和“交付登記雙重要件說”兩種主流觀點,但均存在法理邏輯上的不足。比較法視野下形式主義立法模式國家和意思主義立法模式國家大體上都適用“合意生效加登記對抗”模式作為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規則,合意作為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得到了大多數國家的認可。在國際法上,《海牙公約》等國際海洋條約對于船舶這類特殊動產物權變動規則適用登記對抗主義,我國適用國際公認的特殊動產物權變動規則無疑在保障國際交易規則統一、保證交易安全以及提升交易效率上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確定我國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生效要件極為重要。因此,一方面應當借鑒國外立法例經驗的同時分析我國兩種主流學說各自的不足,另一方面應當明確登記對抗主義下善意第三人的范圍,結合《民法典》相關規定,從而認定“合意”作為我國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具有合理性。
一、特殊動產物權變動規則的立法例比較
(一)形式主義國家特殊動產物權變動規則
物權形式主義下物權變動一般必須存在“物的合意”,并且履行登記或者交付的法定方式[1]。但在德國法中,特殊動產物權變動適用“合意生效加登記對抗”模式,德國法規定,已經登記注冊的海船(不包括內河船舶)轉讓所有權只需買賣合同雙方當事人達成合意即可,此時登記只是作為物權變動的對抗要件,法律保護善意第三人對船舶登記簿內容的信賴[2]。
債權形式主義下發生物權變動只需要當事人之間債權合意即可,同時動產進行交付,不動產進行登記[3]。債權形式主義發生物權變動當事人之間僅僅存在債權合意而不存在物權合意,物權變動基于債權合同這一法律行為和登記或者交付這一事實行為而發生[4]。針對特殊動產物權變動規則,韓國這一債權形式主義代表國家同樣適用“合意生效加登記對抗”模式。
(二)意思主義國家特殊動產物權變動規則
債權意思主義下發生物權變動雙方當事人達成合意即可,交付或者登記以及其他的公示方法都不作為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5],此種物權變動模式缺少強有力的公示,難以明確物權歸屬和保障交易安全,對此,法律在物權變動采取合意作為生效要件的基礎上設立了公示對抗主義[6]。
法國對特殊動產物權變動規則進行分類規定,機動車適用一般動產物權變動規則;海上和內水的船舶以及民用航空器物權變動需要進行注冊登記,此登記作為對抗要件。日本就特殊動產物權變動規定,交付不再被賦予對抗效力而是將登記作為對抗要件[7]。船舶和民用航空器以及除輕型機動車和兩輪小型機動車外供運行的機動車均應該進行登記,否則不得對抗第三人[8],由此可以看出,登記對抗主義其實是在公示上對債權意思主義的修正[9]。
(三)特殊動產物權變動規則立法例比較的總結
無論是物權形式主義代表國家的德國還是債權形式主義代表國家的韓國,抑或是意思主義代表國家的法國和日本,對于特殊動產物權變動規則都是選擇“合意生效加登記對抗”模式,這是世界立法潮流的體現。
二、我國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生效要件的學說
交付要件說和交付登記雙重要件說是目前我國關于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生效要件最具代表性的兩種觀點。
(一)交付要件說
“交付要件說”的含義在于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是交付,登記作為對抗要件。學者支持“交付要件說”的原因在于:首先,雖然法律規定“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但是在此邏輯前提下無法推導出“登記是對抗善意第三人”的充分條件[2]。其實,登記是否為對抗善意第三人的充分條件和將交付作為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二者不存在邏輯上的因果關系,所以不能認為“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無法反面推出“登記是對抗善意第三人”的充分條件,就將交付認定為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
其次,《民法典》物權編第二章第二節中第二百二十四條是關于一般動產物權變動的規定,除了第二百二十五條外,其余法條規定的內容都是“觀念交付”,第二節所有條文內容基于“交付”而聯系,所以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是交付。其實,《民法典》物權編第二章中法律規定是圍繞著“物權變動的公示效力與公示方法”展開的。第一節有關“不動產登記”的內容始終貫穿法律行為引起的不動產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即登記及登記的公示力,第二節有關“動產交付”的內容始終貫穿法律行為引起的動產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即交付及交付的公示力[10]。由此可以得出,一般動產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是交付,同時交付也作為其生效要件,《民法典》第二百二十四條的但書規定就可以解釋為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不是交付。《民法典》第二百二十五條規定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是登記,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和一般動產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不一致,所以《民法典》二百二十五條符合第二百二十四條但書規定的例外情形,通過剖析法條背后的法理,明確交付不是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
最后,我國物權變動一直適用債權形式主義,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不能按照合意進行解釋,否則會導致我國物權變動立法模式在適用上的混亂。韓國作為債權形式主義的代表國家,同樣對特殊動產物權變動規則適用“合意生效加登記對抗”的模式。同時我國物權變動規則并不是只適用債權形式主義這一點,從《民法典》的相關規定可以看出,例如針對動產抵押權的設立,我國就適用“合意生效加登記對抗”模式。因此不宜認定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生效要件適用合意會導致我國物權變動立法模式適用上的混亂。
(二)交付登記雙重要件說
“交付登記雙重要件說”認為,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是交付和登記并存,特殊動產本身具有特殊性,所以交付并其非物權變動的唯一生效要件[10]。學者贊同“交付登記雙重要件說”的原因在于:根據《民法典》第二百二十五條的規定可知,特殊動產物權變動適用登記對抗主義,將登記對抗的概念理解為登記可以作為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所以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既可以是交付也可以是登記,特別當交付和登記的主體不一致時,雖然買受人已經占有標的物,但是善意登記的權利人優先于已經占有標的物的買受人[11]。
《民法典》第二百二十五條的原意是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對抗要件是登記,如果把登記解釋為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無疑會違背立法者的原意。當交付和登記的主體不一致時,主張采取善意登記的權利人優先于已經占有標的物的買受人的規則欠缺法理邏輯,因為沒有具有說服力的理由可以闡明為何登記要優先于交付。比較法視野下,一類物權變動對應一種公示方法,國家花費大量財力設置物權變動登記機構,建立登記系統的初衷是為了保障交易安全,提高交易效率。如果將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規定為兩種,不僅和世界立法潮流相悖,同時加重交易當事人調查成本,降低交易效率。如果規定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和生效要件兼具登記和交付,將會加重物權權屬的沖突和不確定,違背了物權法定分止爭的價值追求,如此一來,物權的確權將會變得更加困難。
三、“合意”作為特殊動產生效要件的合理性分析
(一)登記對抗主義下“善意第三人”的范圍
特殊動產物權變動中的善意第三人和善意取得制度中的善意第三人,常常被視為同義,其實二者的范圍并不相同。“受讓人受讓不動產或者動產時不知道轉讓人無處分權且無重大過失”作為善意取得制度中“善意”的認定標準。善意取得制度下,善意第三人的范圍可以理解為原權利人和無處分權人以外的符合善意取得制度標準的第三人,這個第三人的范圍是非常廣的。
登記對抗主義設立的原因在于如果物權變動采用債權意思主義立法模式,權利人基于合意取得物權后缺乏權利外觀,物權難以得到保護,所以賦予登記以對抗效力保障權利人的權利。在十九世紀,法國物權變動采用債權意思主義立法模式,合意作為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商品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商品交易一物二賣、一物多賣的情況無法避免,針對此種情況,法國立法者認為,一物二賣中兩個買賣合同都有效,兩個買受人都取得了標的物的所有權,但同時要保護交易安全,克服一物二賣和一物多賣。基于此種情況,法國法規定特殊動產從合同生效時發生物權變動,登記屬于權利人的自愿行為,如果沒有進行登記則無法對抗善意第三人。
登記對抗主義下善意第三人的范圍相對于物權善意取得制度中善意第三人的范圍要小很多。在一物二賣中,第一買受人和第二買受人在交易過程中都符合善意標準,基于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生效要件對同一標的物取得物權,此時他們二人互為善意第三人。他們二人取得的物權是在同一標的物上同時存在的兩個內容且互相排斥或者互相沖突的物權,此時需要以登記對抗的效力去解決兩個物權之間的排斥或者沖突問題,可以說,只有在合意引起特殊動產物權變動,使得兩個買受人同時取得物權的情況下,登記對抗主義才具有存在的意義。在善意取得制度下,登記對抗主義則無法發生效力,因為此時在滿足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中進行登記的對象具有唯一性,由此就再不可能發生幾個權利人對同一標的物具有互相沖突或者排斥物權的情況,這樣登記對抗也就不復存在。
(二)我國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生效要件——合意
我國法律應當明確規定合意作為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原因在于《民法典》第二百二十五條明確規定,登記是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對抗要件,只有存在登記對抗主義下的善意第三人登記對抗才具有意義。在登記對抗主義下互為善意第三人必須是一物二賣中,對同一標的物取得互相排斥或者沖突物權的兩人,將合意規定為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此時特殊動產發生物權變動時登記對抗才能發揮作用。特殊動產被一物二賣,兩個物權相互沖突,未登記的物權因登記的物權的對抗消滅;兩個物權相互排斥,未登記的物權因登記的物權的對抗滯后,物權被消滅的買受人基于與買受人的買賣合同請求其承擔違約責任。
我國《民法典》同樣存在物權變動規則適用“合意生效加登記對抗主義”模式的規定,例如土地承包經營權、地役權和動產抵押權的物權變動都是以合意作為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將登記作為物權變動的對抗要件,規定合意作為我國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也是對我國現有法律規定的借鑒。同時,基于對國外特殊動產物權變動規則立法例的借鑒,規定合意作為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登記作為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對抗要件也是趨向于世界立法潮流的體現。在國際法方面,《海牙公約》等國際海洋條約對于船舶這類特殊動產物權變動規則適用登記對抗主義,我國適用國際公認的特殊動產物權變動規則無疑在實現交易規則統一,保證交易安全和提升交易效率上具有重要意義。
四、結語
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生效要件的確定,有助于保障特殊動產交易的安全與效率。明確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不僅是解決我國理論界和實務界爭論的現實所需,同時也是我國加快適應特殊動產物權變動世界立法潮流的重要體現。現階段,我國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生效要件的兩個學說均存在不足,使得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難以確定,由此,在借鑒國外立法例的基礎上,明確登記對抗主義下善意第三人的范圍,并結合《民法典》的相關規定,從而認定“合意”作為我國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具有合理性,無疑在保障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安全與效率,解決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的爭論與糾紛上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 王利明.物權法研究(修訂版):上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225.
[2] 楊代雄.準不動產的物權變動要件——《物權法》第24條及相關條款的解釋與完善[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0(1).
[3] 楊立新.物權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 高富平.民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410.
[5] 肖厚國.物權變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59.
[6] 孫鵬.物權公示論——以物權變動為中心[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3.
[7] 羅結珍,譯.法國民法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305.
[8] 我妻榮.我妻榮民法講義Ⅱ:新訂物權法[M].羅麗,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193.
[9] 李永軍,肖思婷.我國《物權法》登記對抗與登記生效模式并存思考[J].北方法學,2010(3).
[10] 趙俊勞.我國物權法特殊動產物權變動生效要件的解釋與完善[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7(4).
[11] 王利明.特殊動產一物數賣的物權變動規則——兼評《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第10條[J].法學論壇,2013(6).
作者簡介:楊淑儀(1996—),女,漢族,陜西西安人,單位為西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研究方向為民商法學。
(責任編輯:王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