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奕雯 黃依婷
【摘要】? ? 本文通過分析社區教育的現狀,從社區教育的目標、困境和難點,以及社區教育應該提供的內容和形式等方面進行論述,分析了為了實現社區教育目標,攻克教育難點,可以從地方職業教育的人才優勢、教育教學優勢來彌補社區教育的不足,在教育內容上和社會服務屬性上尋求共性,最終通過互聯網和豐富的在線資源整合,實現互融互通。
【關鍵詞】? ? 互聯網? ? 職業院校? ? 社區教育? ? 路徑
一、社區教育的現狀分析
1.1社區教育在學習型城市建設中的重要性
《教育部等七部門關于推進學習型城市建設的意見》一文指出,學習型城市的建設與發展,不僅具有助推國家經濟發展的作用,有助于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有助于城市管理的創新性建設,同時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化和實施,城市文明建設的提升,以及對于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終身學習需求,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學習型城市建設有利于提高國民素質,進一步促進社會和諧,這對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強國之路都具有重要意義。社區教育作為學習型城市的載體和重要構成部分,是學習型城市建設的核心力量。社區是城市治理的基本單元,要想實現城市的發展,人民素質的提升,始終離不開社區教育這一主題。社區教育的概念和實踐,在西方經濟發達國家早已有雛形,也有著各自不同的發展模式,國外社區教育模式一般分為三種,一種以北歐為代表的“民眾學校”模式,這種模式主要由各種類型的成人教育組織和學校構成,為社區成年人提供各種類型的教育和培訓活動,教育內容涵蓋學歷類、職業類、以及興趣類;第二種是以美國為代表的“社區學院”模式,是工業革命的產物。該學院模式宗旨是“立足社區,為提高社區民眾素養、訓練專門型人才提供教育服務”。第三種模式是以日本為代表的“公共機構”模式,該模式的社區教育活動由公共專門機構來承擔,并且通過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規來促進全民社會教育的發展。日本相關的法律有《教育基本法》、《社會教育法》、《關于健全振興終身學習推進體制的法律》等。
1.2社區教育的目標分析
明確社區教育的目的,是開展社區教育的首要任務。首先在分析社區教育目標前,我們有必要了解清楚我國當前所處的形式。國內的教育體系主要由基礎教育、中等職業技術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四塊組成,社區教育現屬成人教育模塊。在中國經濟發展的初期,成人教育主要承擔了掃盲,為農村地區發展培養初、中級實用技術人才的作用。但是近年隨著中國經濟總體發展水平的提高,尤其是9年至義務教育的普及,和高校的全面擴招,整個國家教育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2018年數據表明全國義務教育普及水平保持高位,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4.2%。另一方面價格更低,獲取更便捷的互聯網教育給繼續教育帶來了更多的選擇。在這樣的背景下社區教育的職能發生了變化,本文認為社區教育應該從社區居民的現實需求去分析,比如隨著人口老齡化,老人健康管理、復健等相關的內容;計劃生育的放開,育兒、兒童健康與飲食相關的內容;以及垃圾分類、社區安全等問題都將成為社區教育的重要內容。隨著社區居民需求的變化來調整社區教育的內容,總體來說,社區教育的目的以滿足社區居民多層次、多樣化的生活和學習需求,進一步起到推動城市經濟和產業升級的目標。
1.3社區教育的教育內容和形式分析
有相關文章提出社區教育主要有五方面的內容:一是以提升公民素質為主旨的“文明修養素質拓展內容”,二是以家庭生活為主旨的“文化休閑內容”,三是以促進再就業和實用技能為主旨的“職業技能培訓內容”,四是以成人繼續教育為主旨的“學歷教育相關內容”,五是以代表地域風情、民俗和文化的“特色文化內容”等。本文給出另一種分析角度——分層化的實現社區教育內容:第一層是滿足全體社員的,全員育人式的廣泛普遍化教育,比如前面提到的通識教育。不管男女老少,什么年齡層次,都應該獲得的教育內容。這部分教育的特點是,人員比較分散,但需要經常化的組織和開展。第二層是滿足部分群體的,教育內容涉及人員比較特定,比如社區內的黨員教育活動,失業人員的再就業活動等,這部分教育內容面向人員比較集中,也可以定期的開展和組織。第三層是進一步滿足小眾化的,個性化的教育活動,可以根據社區的經費情況,組織能力,社區的自身特點出發,比如一些生活技能的學習,家庭收納,花卉種植,菜肴烹飪,或者文體活動,如廣場舞,太極拳,戲曲,棋類等。這部分教育活動的特點,可由社員自主、自發發起,社區起到引導作用,和提供一定的場所,人員的輔助。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反映出社區的治理特色。通過構建豐富的社區教育內容,來提升教育的參與度和滿意度,讓更多的居民從社區教育獲得助益。
二、地方職業院校參與社區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2.1地方職業院校的優勢分析
立足于本地經濟發展的地方高職院校具有直接面向社區提供教育服務和各類培訓的獨特優勢。
1.教師資源。地方職業院校有大量的專業教師,提供專業的課程體系,授課內容也基本能做到與時俱進。因此,充分利用高校教師資源優勢,以合作或委培等方式,為社區教育提供更多的優秀教育人才。一方面,在政府的協助下,可以通過邀請高校教師參與社區遠程教育的方式;另一方面,也可選派優秀的社區教育工作者進高校,進行再培養,以期培養一批能夠適應“互聯網 +”時代社區教育需求的專職教師隊伍。通過與地方職業院校的合作,進一步規范社區教育平臺的運作機制,豐富社區教育內容,切實提高社區教育的社會影響力。
2.教學平臺資源。職業院校本身具備較為完善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教育教學體系,幾十年的辦學經驗,讓地方職業院校無論是從辦學經驗、教師隊伍、教學實訓場地,還是軟硬件設備、教學信息資源等,和社區相比都具有很大的優勢。尤其是近幾年信息化教學平臺的建設,在職業院校中開展的如火如荼,成效也很顯著。因此,在進行社區教育的服務過程中,地方職業院校可運用恰當的方式向社區開放其教學平臺的優勢資源。
2.2職業技能教育和社區教育在教育內容上的契合度
地方職業院校是起到為地方經濟提供可用技能型人才的職能,所以不光提供專業技能教育,也有專業的通識教育體系。很多地方職業院校在弘揚地方文化,傳播地方特色的研究中也有一定的涉略,因此在教育內容上,和前文提到的三層次的社區教育理念也是契合的。
2.3職業院校面向社會服務的屬性
服務社會是教育的最終歸屬,是職業院校的發展的根本,是否能有效地服務社會,不僅體現了教育的價值,同時也是評價職業院校重要指標。在整個教學系統中,職業教育是最接地氣的教育體系,職業院校作為一種高等教育機構,以直接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為產業部門培養各類勞動力為辦學宗旨,與普通教育相比,其服務社會的功能的更為突出。是教育系統中與經濟聯系最緊密的社會服務機構。而服務社會的屬性又正好與社區教育的宗旨不謀而合。
三、互聯網在地方職業院校參與社區教育的橋梁紐帶作用
社區教育本身具有開放、平等、共享等特性,在豐富的網絡資源的加持下,其優勢可以得到進一步的發揮。受教育者可以通過互聯網和移動數字技術,獲取更加多元、更加便捷的學習資源和課程。獲取的途徑比如微課、微信、微博、公眾號、移動APP等,獲取的形式除了文字的,還可以是圖文結合的,音頻的,甚至的視頻的,對學習者的時間、地點和技術水平不受限制。真正使社區教育融入居民生活。
3.1微課、慕課等新形式的在線課程學習形式
職業院校本身在進行課程建設的過程中,就強調了運用多種授課形式,制作短小精悍的微課、慕課小視頻等來豐富教學形式,吸引教學對象。這種互聯網的在線課程制作難度大,花費的時間長,專業概況能力強,是社區教育很難實現的,但是通過選取職業院校現有課程中,優秀以及合適主題的微課、慕課小視頻直接用于社區教育,就能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整合合理資源,實現資源共享,比重新開發要來的更容易。
3.2移動通訊技術和5G技術對視頻課程的支持
在“互聯網+”時代,信息化網絡教育利用數字技術為基礎,運用網絡化的教學管理模式和手段對學習者進行教育教學活動。與傳統社區教育相比,信息化網絡社區教育有著明顯的優勢。學習者可以通過多種智能終端,如電腦、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工具在網絡平臺上進行學習。實現了隨時隨地可學,不受時間和地域的限制。隨著移動通訊技術的發展,5G資費的下降,在線視頻學習變成了一種可能。知識的傳播方式也在悄然的發生著變化,快經濟的時代,文字和圖片的傳播形式已經被視頻傳播所追趕。我們可以請職業院校老師采取錄播課程的方式,或者線上直播的形式來提供在線學習方式,打破原來需要教師面授和固定時間授課的問題。
3.3通過互聯網實現教學平臺和資源的共享
很多職業院校都有自己的在線教學平臺,方便教師進行信息化教學,教師會把課程相關的教學資源共享到教學平臺供學生使用,利用信息化教學平臺,一方面實現了教學資源的時時獲取,另一方面可以進行數據化的教學監測和評估。那么對社區教育對象,我們可以給予一定的權限,實現一定程度上的資源共享,節省了社區去自我組建教育教學平臺的成本。
3.4形式多樣的在線教學考核和評價方式
社區職業教育內容多樣,其學習成果的展現也沒有固定的形式,既有學歷教育學習成果,也有非學歷教育學習成果和無特定形式學習成果。由于學習成果的多樣性,因此在考核方式上也不應拘于形式,可以采用多樣的考核評價方式。“技能證書”、“學分銀行”、“學習卡”等,通過職業院校系統性的考核辦法,結合社區教育對象的特點,進行創新性的教學考核評價。
四、結束語
本文通過分析社區教育的現狀,從社區教育的目標、困境和難點,以及社區教育應該提供的內容和形式等方面進行論述,分析了為了實現社區教育目標,攻克教育難點,可以從地方職業教育的人才優勢、教育教學優勢來彌補社區教育的不足,在教育內容上和社會服務屬性上尋求共性,最終通過互聯網和豐富的在線資源整合,實現互融互通。
課題基金來源:江蘇省成人教育協會2020年社會教育立項課題,SCX20093,《互聯網背景下學習型城市建設與社區教育發展研究》
作者簡介:徐奕雯、黃依婷? 江陰職業技術學院? ?電子商務
參? 考? 文? 獻
[1] 周立卓.“互聯網 + 教育”背景下地方高職院校參與社區教育的路徑研究[J]. 河南科技學 院學報,2016(4):23-26.
[2] 鄧向林.互聯網+教育下地方高職院校參與社區教育的思考[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1(4):173-174.
[3] 苗文莉. “互聯網 + 教育”背景下基層電大開展社區教育的路徑研究[J]. 西部學刊,2019(12):90-92.
[4] 曾小英. “互聯網 +”時代社區教育的實踐與探索[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20(6):90-92、100
[5] 龍敏敏. “互聯網+教育”模式促進社區教育新發展[J].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2):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