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云赫 王鈺瑩
【摘要】? ? 智慧教育背景下的在線課程建設是以學習者為中心,在課程運行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習者學習過程的數據,可以準確有效地分析學習情況,診斷和評價學習者的學習質量,從而形成教學內容與評價多維度、教學方法多樣化的教育教學態勢。本文主要從在線課程的內涵與特點、在線課程建設對高校教師教學、學習者學習等角度探討智慧教育背景下在線課程建設對高校教學的影響。
【關鍵字】? ? 智慧教育? ? 在線課程? ? 高校教學
引言:
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促進了社會的發展與深刻變革,教育的形態也被重塑,教育的理念不斷的被創新,教育的環境與策略等都被重新定義。
智慧教育是教育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必然趨勢,它主張培養學習者的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能力,使學習者得到全面可持續的自我發展。教師可根據學習者的學習情況制定符合學習者個性化需求的教學計劃。
因此,智慧教育背景下的線課程建設在很大程度上能夠豐富高校的教育教學內容,完善與優化高校教育教學的手段與方法。
一、智慧教育背景下在線課程的設計
武法提教授指出網絡課程是在課程論、學習論等理論的指導下通過網絡實施的課程,通過網絡實現某學科領域的課程目標而設計的網絡學習環境中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資源、教學評價以及教與學活動的總和。[1]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顧名思義為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在線上定期發布課程的教學視頻,組織學習者進行線上學習活動,按照教學計劃完成此課程的教學。[2]MOOC知識內容非常豐富,MOOC課程中的教學大綱、教學資源、教學活動、教學評價等內容均可以被學習者獲得。[3]
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小規模私有在線課程,限定學習者的身份與群體,這有助于教師分析學習者學習風格、認知結構,有效組織線上或線下的教學互動,進行有效地教與學。
MOOC、SPOC都是在線課程的表現形式,而優質的在線課程的設計與制作,非常重視學習者對在線課程環境、在線學習策略、學習交互、協作、知識建構等方面的體驗感。因此,無論是基礎教育領域、職業教育領域還是高等教育領域都力圖將好的在線課程作為優質教學資源運用到教育教學中去。為了培養學習者的核心素養,我們強調多模式和靈活的教學。[4]
在線課程是一種不同于傳統教學的教育形式,其特點是教師靈活的教學和學習者積極的學習。在線課程設計主要是教師根據課程目標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教學資源、教學策略與方法,明確課程的建設和實施的過程。[1]混合式學習理論強調教師主導與學習者主體,教學策略、方法、媒體等方面的混合。
混合式學習是結合傳統的面對面教學與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建設的在線教學,在設計此類在線課程時可以利用虛擬教室虛實結合。還可以根據學習者自身的個性化學習需求進行學習資源的選擇,這有助于學習者不受時空限制在線上進行自我調節學習以及協同知識建構等。[5]
二、智慧教育背景下在線課程建設對教師教學的影響
智慧教育背景下在線課程建設有助于教師的專業知識及信息素養的提升。智慧教育背景下在線課程建設需要任課教師在在線課程學習過程中提供必要的學習支持服務,設計合適的教學活動、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任課教師有足夠的能力和水平來建設較高水平的在線課程。任課教師應該對已有的教學資源進行梳理,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等內容很熟悉,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運用最有效的教學策略與方法對學習者進行傳道授業解惑,使學生可以對教學內容更好地掌握。[6]
在線課程主要是以微視頻為主要載體,在課程內容等組織上,教師要將教學內容碎片化、數字化,教學策略與方法靈活化。[7]
智慧教育背景下在線課程的建設需要具有先進的教育理念、較好的信息素養的教師提供及時的教學支持,這可以促進學習者原有知識結構與新知識進行重構,最終得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8]
在線課程建設過程中,教師可以對自身的工作進行反思,檢驗自身對知識的理解是否透徹無誤,自身的信息化水平是否優秀。審視自己在教學過程中能否對學習者學習過程數據進行分析與解讀。
面對學習者在在線課程中遇見知識點不理解等問題,教師需要及時地為學習者提供反饋,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習者主觀能動性的發揮。[9]網絡課程的建設與實施促使教師運用更為靈活的教學策略與方法。在課前環節,教師向學習者提供導學案例,有助于激發學習者的興趣,充分調動其主觀能動性。[10]
傳統的教學評價方式主要有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有時較為片面和不靈活。在線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采集學習者學習過程的數據,對學習者整個學習行為進行監督與指導,分析相關的學習過程數據,根據合適的權重進行過程性評價,再結合傳統的教學評價之后對學習者進行更為科學和全面評價。[11]
三、智慧教育背景下在線課程建設對學習者學習的影響
學習者在在線課程中學習可以不受空間的限制,學習較為自主性,學習者按照自己的個性化的需求來選擇在線課程的參與及完成程度。[12]學習更顯自發性,中國大學 MOOC或者愛課程平臺上的開設的課程,并不存在某些固定的年級,更多的是學習者自主參與。
在線課程中的教學設計要根據教學大綱、教學目標,并充分考慮到學習者在線學習的體驗感,既要體現出學習者的主體性,也要表現出教師的主導性。在設計課程的時候要從學習者的視角理解在線課程的特點、學習過程與結果。[6] 教師在建設課程中要注意學習情境的建設,充分考慮到學習者的有意義學習是在對原有知識具有深刻理解的前提下,再將原有認知結構與新知識進行同化。
優質的在線課程資源能夠促使學習者對在線課程的環境、學習過程、學習活動、學習互動交流及學習結果的很好的感知和反饋。[13]例如在中國大學 MOOC網上,選擇華南師范大學的《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這門課程,包含課程目標、課程大綱、預備知識及相關的學習資源,學習者感知到課程的價值和意義,可以在網絡中越過校際,打破傳統課堂的束縛與壁壘,去學習其他學校的優質教學資源。一定程度上開拓了學習者的視野,豐富了學習資源,激發學習興趣,增強學習過程中學習者的參與感和認同感,使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有更好的學習體驗。
學習者可以在任何地方進行個性化的學習,與教師進行實時或非實時的學習交流,可促進學習者個性化地、全面地發展。
四、智慧教育背景下在線課程建設與運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智慧教育背景下在線課程中由于缺乏教師與學習者面對面交流的物理場域,教師應采取較為靈活的教學管理與教學組織策略。學習者自主決定何時進入課程學習狀態,何時停止在線課程學習,雖然體現學習者的自主性,但在缺乏教師監督,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學習者的深度學習的發生。學習者的深度學習是在對知識的批判性接受并且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其原有認知水平與新知識進行重構和轉化。在此過程中,教師或課程助教需要對課程進行監督與反饋,學習者則完成學習的鞏固與遷移,并不斷進行自我反思,形成其學習能力。[14][15]
智慧教育背景下在線課程建設缺乏學習者與教師之間、學習者與學習者之間的實時交互。當下很多在線課程中有關于學習者與教師之間、學習者與學習者之間的交互具有很大的延時性。學習者對某些知識點存在疑問,需要教師與課程助教的實時指導,但不能夠得到即時的反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習者的在線學習體驗感和學習效果。[16]開放的在線課程建設與實施過程中,在一定程度上輟學率較高,教師需要考慮到不斷更新與變化的學習者,應該動態地調整教學策略,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習者不斷的與在線課程的教學資源交互而獲得新的知識,實現學習者自身認知結構的重構和融合。
參? 考? 文? 獻
[1]武法提.目標導向網絡課程設計的原理[J].中國電化教育,2006(01):17-20.
[2]王竹立.在線開放課程:內涵、模式、設計與建設——兼及智能時代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的思考[J].遠程教育雜志,2018,36(04):69-78.
[3]穆肅.機遇與挑戰:從開放教育資源到開放教學過程——從遠程教育視野出發對開放在線課程的思考[J].中國電化教育,2015(08):52-58.
[4]王衛軍,楊薇薇,鄧茜,李藝華.在線課程設計的原則與理念思考[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6(05):54-60.
[5]趙麗.在線課程開發:從資源“共享學習”到智慧“共生躍遷”[J].電化教育研究,2016,37(11):67-74.
[6]劉斌,張文蘭,江毓君.在線課程學習體驗:內涵、發展及影響因素[J].中國電化教育,2016(10):90-96.
[7]孟祥增,劉瑞梅,王廣新.微課設計與制作的理論與實踐[J].遠程教育雜志,2014,32(06):24-32.
[8]姜淑慧.MOOCs與SPOCs:在線課程發展的不同路徑與共同問題[J].遠程教育雜志,2014,32(04):106-112.
[9]梁林梅,李逢慶.如何激勵和支持高校教師從事網絡教學:國際經驗與對策[J].開放教育研究,2014,20(06):23-35.
[10]俞建華.首要教學原理視角下的網絡課程建設模式[J].中國電化教育,2010(04):67-70.
[11]王衛軍,蔣雙雙,楊微微.基于協作學習的在線課程設計探討[J].電化教育研究,2016,37(02):68-74+101.
[12]潘麗佳. MOOC設計、學習者參與度和學習績效的關系研究[D].浙江大學,2015.
[13]王衛軍,蔣雙雙,楊微微.基于協作學習的在線課程設計探討[J].電化教育研究,2016,37(02):68-74+101.
[14]馮永華,劉志軍.慕課開發的問題、成因及改進路徑——基于開設慕課的高校教師調查[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6(06):82-92.
[15]高地.MOOC熱的冷思考——國際上對MOOCs課程教學六大問題的審思[J].遠程教育雜志,2014,32(02):39-47.
[16]胡小勇,李麗娟,鄭曉丹.在線環境下學習者協作解決問題的策略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5(01):44-50.
基金項目:吉林省高等教育學會高教科研課題(JGJX2021D672)。
侯云赫,吉林醫藥學院臨床醫學部2020級臨床專升本專業學生。
王鈺瑩(通訊作者),吉林醫藥學院現代教育技術中心,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