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岸子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新媒體的興起,各種聲音層出不窮,影響大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也給高校政治思想宣傳工作帶來挑戰。另一方面,高校也可利用新媒體來創新宣傳內容、手段、方法,樹立正確的導向,引領大學生思想,發揮思想宣傳工作的正面效用。
關鍵詞:新媒體 高校思想 宣傳工作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與發展,新媒體新應用等層出不窮,網民數量急速增長,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9.89億,互聯網普及率近70.4%,我國手機網民規模為9.86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為99.7%,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移動終端用戶數量顯著提升,進一步便捷了網民之間的溝通交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微博、微信、知乎、豆瓣、抖音、B站等為代表的新媒體給了所有人可以發聲的平臺。這些變化對當今大學生的思想、價值觀、行為習慣等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高校宣傳思想工作也面臨著機遇與挑戰。一方面,高校可以利用新媒體平臺來發布信息、傳播正能量,另一方面可能因對新媒體的利用率不高、疏忽管理或傳播手段、內容、路徑等不正確,反而容易擴大矛盾、造成網絡輿情,產生反面效應。信息傳播有兩面性,因此,高校宣傳思想工作應積極運用好網絡媒體新平臺,引導大學生思想,凈化學校網絡環境,從而發揮宣傳思想工作的正面實際效用。
一、思想宣傳工作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
1、思想引導作用
近些年來,科學技術的發展、新聞宣傳場域的變遷、思想自由解放等多種因素加劇了高校思想宣傳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的過程中,新聞媒體作為宣傳的主要途徑與手段,能夠讓高校的指導方針、教育理念與一線工作者相結合,與學生的思想觀念體系相結合,促使頂層設計融入到生活實踐中來,落地生根,確保思政工作的順利開展。高校可以通過創新新聞宣傳的形式、方法、內容、路徑,更好的來與學生進行對話,傳遞先進的思政理念,提升學生對思政理念的理解度和掌握度,讓學生在參與、互動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時,新聞宣傳在與高校的思政工作相結合的過程中,也可以根據師生不同的需求進行適時調整,提升思想宣傳工作的實效性。
2、輿論監督作用
新聞宣傳既是跳板,同時也是落實思想政治工作開展的載體。網絡輿論是一把雙刃劍,在豐富人們生活、開闊視野的同時,良蕎不齊的信息也會對人們的認知產生了誤導。作為教育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高校議題容易引起社會廣泛的討論,相比于天災與不可控人禍,有意的或者由于疏于監管造成的“人禍”更容易引發社會的熱議。大學生正處于人生的成長期,難以有獨立的思維和判斷能力,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易受周邊他人的影響和支配。如果對網絡輿論缺乏及時有效的關注、引導和應對,高校管理中的突發事件、校園矛盾等不穩定因素會通過網絡爆發和蔓延,甚至引發輿情危機。網絡輿論也反映出了學生的實際思想狀態,高校可以通過對校內外各種論壇、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的學生發布、交流信息的監控,了解大學生對各種新聞信息的感想,分析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及時的進行思想意識的把控和引導。
二、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宣傳工作面臨的挑戰
1、傳統主流媒體地位受到沖擊,已無法滿足師生獲取信息的需求。
報刊、收音機、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形式過于固化、不夠靈活多變,交流互動性較差,且本身技術發展緩慢,不能以大幅度的創新形式跟上科技發展的步伐。而新媒體則集聲、圖、動畫等于一體,具有交互性、即時性、便捷性、共享性等特點,以一種新形勢、新姿態、新技術實現市場切入,成功地剝奪和占領了相當一部分傳統媒體的市場和受眾。新媒體信息及時互享,可以通過互聯網等新型平臺進行傳播,豐富了受眾的體驗,增加了信息傳播過程的趣味性,符合當代年輕人的價值觀,成為高校師生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師生也逐漸由傳統媒體環境中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網絡新媒體環境中信息的發布者、傳播者。同時新媒體的流動性強,覆蓋面積比傳統媒體更加廣泛,影響力更大,它們在滿足師生多元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也消解和分化了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要內容的主流媒體宣傳效度,沖擊著高校主流媒體的地位。在此情況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如果不能及時認識到問題并加以調整宣傳方式,必然會造成主流媒體“失寵”。
2、新媒體信息傳播的多元化、碎片化等增加了高校思想宣傳工作的難度。
新媒體迎合人們休閑娛樂時間碎片化的需求與個性化的需要,信息傳播來源渠道多樣,人們使用新媒體的目的性與選擇的主動性更強。但是信息傳播量巨大,也給信息甄別增加困難,不連續、不確定信息多。傳播過程中的“碎片化”造成信息不連貫性、內容不完整性、真偽難辨性等諸多問題,沖擊高校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影響他們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思想宣傳工作的難度。新媒體的多元化與共享性,給了人們言論自由的平臺,但是會使虛假信息、負能量信息等迅速傳播,造成師生對某種事件過度解讀、錯誤解讀等風險,使高校信息管理難度上升。同時網絡信息傳播迅速,呈現多點散射的形態,如果任由負面信息的無序擴散,高校沒有及時發現與回應,容易使高校名譽受損,增加后續的聲譽挽回成本,挑戰高校宣傳工作的主導性與權威性。
三、提升高校思想宣傳工作質量的策略選擇
1、樹立正確的思想宣傳工作方向
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做好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必須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高校作為人才培育的搖籃,新時期思想意識形態的前沿陣地,應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牢政治導向、站穩政治立場,充分發揮宣傳思想工作引領作用,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人才保障。一方面,要主動作為,堅持正面宣傳,把握學生心理、對準學生需求、精準推送,通過現代新聞媒體傳播體系,打造網絡紅色思想高地,推動思想宣傳工作貼近生活實際、深入人心。另一方面,要敢作為,敢于亮劍,堅決遏制網絡上各種不良思想的傳播和蔓延,營造風清氣正的宣傳氛圍。
2、加強校園主流網絡媒體平臺的建設,發揮主渠道作用
網絡信息良蕎不齊,面對不確定信息時,人們通常會通過權威媒體核實信息的真實性,這為主流網絡媒體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學校應加強網絡新聞的審核把關制度,確保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堅決杜絕虛假信息的傳播,增加校園主流媒體的可信度,壓制消極聲音的傳播。另一方面對一些校園敏感話題、突發事件要及時回應,爭取“第一時間”發布信息,杜絕網絡謠言的產生與蔓延,把負面影響降到最低。通過主流媒體平臺的建設,加強主流“共識”的傳播效力,推動大學生形成正確思想認同。
3、創新高校思想宣傳工作的內容、手段和形式,構建校園網絡媒體矩陣
基于學生群體的心理特征、價值訴求、興趣偏好,創新宣傳內容,高校可以將國家正面的話語體系和當代青年人的“網言網語”結合在一起,同時對接大學生差異化、個性化的需求,添加一些趣味性和娛樂性的內容,增加宣傳內容的可讀性、可觀性。例如:高校可以找準學生感興趣的“點”,積極利用網絡媒體的動態優勢,制作短視頻、圖文信息,將其投入到大學生常用的社交媒體平臺。強化高校思想宣傳的互聯網思維,對微博、微信、B站、知乎、網站等傳播載體的特性優勢進行整合優化,統一協調管理,形成傳播合力,緊貼大學生在不同的終端場景、時段、平臺的不同使用需求,構建校園網絡媒體矩陣,從而推動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融合,實現信息內容、平臺終端的共享共通,實現思想宣傳的全覆蓋和多重交互影響,讓正能量信息廣泛傳播、深入人心。
四、結語
在當前多元網絡話語環境下,高校肩負著人才培養的重任,對大學生思想引領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高校應緊跟時代發展潮流,樹立正確的思想導向,創新思想宣傳工作的內容、形式、手段等,發揮校園主流媒體的正面宣傳效應,提升高校思想宣傳工作的認同度和影響力。
參考文獻
[1]CNNIC發布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J].互聯網天地,2021:17-18.
[2]張雨微.新聞宣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新聞前哨,2021(07):126-127.
[3]曹文澤,徐業坤.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宣傳思想工作制度化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2021(07):72-78.
[4]劉英.治理視域下的高校宣傳思想工作創新研究[J].錦州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19(03):82-86.
[5]胡龍飛.融媒體視域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創新路徑探究[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21):90.
[6]許倩倩,黃小龍.融媒體時代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新思維[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1(02):38-41.
[7]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三)[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