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雪峰
摘要:中國戲曲學院新媒體藝術系于2006年成立,至今已經走過十多個春秋。在實踐教學中,本系以培養具備良好專業創作能力和創新精神,可以在戲曲和其他傳統文化創意產業領域,從事相關藝術創作及教學等工作的復合型人才為目標,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依托本院重點學科建立了專業特色鮮明、傳統文化素養較高、實踐能力較強的人才培養模式,為全國戲曲文化創新設計人才的培養提供了重要支持。
關鍵詞:戲曲文化;創意設計;人才培養
目前,文化創意在國內院校的藝術設計中逐漸成為較為普及的專業內容,而且規模逐漸擴大。然而,在實際的教學環節中還存在諸多問題,學生文化創意設計和創新能力較弱成為制約學生發展的重要問題。中國戲曲學院新媒體藝術系的教學團隊,注重對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戲曲藝術設計人才培養問題的研究。我們在教學中突出訓練迅速準確表現設計思維的能力,以設計方法為主干,輔助靈活多樣實踐教學形式,并且與美國藝術中心設計學院等著名國外院校、國內知名企業共同建立有戲曲文化內涵的工作坊和實踐教學基地。中國戲曲學院新媒體藝術系以戲曲藝術的傳承傳播為主要目的,通過這些年的實踐,學生們不斷參加國內外專業大賽并多次榮獲了重要獎項,積累了一批優秀的課程案例和成果,逐漸形成多層次、多維度的設計人才的培養模式。
一、調整培養方案,優化專業結構和更新教學理念
為了有效解決創意設計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新媒體藝術系根據實際情況,以戲曲學科為本體,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結合當下藝術教育的時代需求,始終以繼承弘揚民族傳統優秀文化為己任,形成了“教學、實踐、科研、創作”四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服務北京市“文化中心”建設需要,力爭滿足國家文化發展戰略、戲曲文化事業和戲曲文化傳播對新型高端人才發展的需求,對教學計劃、培養方案進行了有針對性的調整,從宏觀目標中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強調實用有效的專業素質訓練和創意思維技能培養。按照專業發展規劃,兼顧對傳統文化的教育,尤其是戲曲文化的普及,有計劃派骨干教師分批次的對國內外高水平藝術院校進行調研,將各專業的辦學定位、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和實踐模式等問題進行了有目的的研究梳理。本系以培育戲曲文化創意設計人才為目標,強調“厚基礎、重實踐、抓特色”的培養模式,具體分為以下幾個內容:1、提高對傳統文化,尤其是戲曲文化的學習和研究能力,學院的授課和演出環境,理論和實踐成果都是我們能夠利用的特色資源;2、不局限在所學的專業領域,在其他相關學術領域有所涉獵,掌握對不同學科交叉的駕馭能力;3、能夠靈活運用相關的設計方法和專業技能,在傳授藝術設計思維和觀察方法的基礎上,強調創造性轉換的變通能力;4、運用手繪與計算機設計的基本技能,結合創意構思和培養方案,可以從理論到技法有層次有邏輯的用語言把創意闡述清楚的能力;5、將專業理論與設計實踐相結合,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鍛煉將創新思維轉化為客觀成果的能力。新媒體藝術系每年都會將各專業與戲曲文化設計相關的教學成果整理成集,系統歸納研究當年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突出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公共服務和文化傳承的學院使命,處理好戲曲文化普及和創新質量提高的關系。
二、強調速寫訓練,鍛煉設計表達和提升專業素質
設計類速寫強調的是視覺表達的創新性、邏輯性和生動性,是新媒體藝術系學生的重要課程。通過簡單的勾勒,不僅訓練學生眼、手、腦的協調,累積對不同事物的感受和解讀,而且促進學生對各種圖形圖像的整合轉化,給自身的直覺和判斷更多的信任。速寫訓練在數碼相機、電腦輔助等高科技充斥的今天顯得尤為重要,速寫的表現性和創造性能夠更好的和學生的設計思路意圖相結合,最為重要的是將生活物象的造型、審美與設計者的觀察、表現融為一體,使他們的創意創新思維從這些鮮活的細節中生發出來。設計的動力源泉來自對傳統辯證性的繼承和革命性的創新,這些都是照相和其他方式所不能替代的。
根據社會對設計人才培養的實際需求,新媒體藝術系強調手繪專業素養能力的培養,制定了貫穿本科四年的速寫表達訓練的教改思路,在設計速寫的教學中,主要強調“寫”和“意”兩部分,“寫”主要鍛煉學生迅速表現事物特征和深入刻畫細節的能力,學會描繪、記錄與記憶,積累生活的方方面面。“意”是要求學生將觀察和表達的世界物象,運用主觀理念和情感,展開想象,運用分解、重構、簡化和夸張等方式進行個性的觀念表達,在“寫”和“意”的訓練中,將速寫技巧、素材積累、專業課題和實踐項目有效結合,注重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徒手表達。此外,系里還組成了課外速寫小組,專門負責計劃、指導、檢查、遴選、展示及評優等一系列工作的落實,并分年級分專業分班級委派負責同學作為課外速寫助理,協助教師收發作業,組織展覽。每學期都會結合不同主題完成系統性訓練,組織一次期末講評,并且設置相關的專項獎學金和組織速寫交流會。將速寫的主題切入到學生的實際生活中,生動而深刻地體現設計藝術要扎根生活,通過速寫的溫度、熱度、強度和力度,培養學生獨特的藝術取向,在教學中形成良好的氛圍,讓徒手視覺表現成為新媒體藝術系文化創意設計專業素質能力的一大特征。
三、改進教學方式,強化實踐創新和注重綜合素養
為了突出專業辦學特色,新媒體藝術系充分結合學院辦學定位與學科優勢,調整了相關課程體系和授課內容,打通一年級專業必修課的公共平臺,將不同專業的課程進行整合,實行了“課程群”的教學改革模式。這種教學方式是強調專業素養的底層共性,以低年級共同的專業技能為基礎,把專業內核中最基礎的知識、方法和問題作為內在邏輯,突破不同專業獨立組織授課的傳統方式,建立新媒體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的“大專業”布局。這種模式有效的整合了專業基礎的資源,發揮不同學歷背景的師資優勢,建立了良好的教學科研協作團隊。
根據近幾年高校就業形勢和人才市場所反饋的信息,大部分用人單位更愿意選擇政治思想素質較高,專業知識與技能較好,具有創新意識、良好團隊協作能力和務實作風的畢業生為首選。因此,新媒體藝術系及時研判和靈活調整,充分利用學院戲曲文化資源優勢,注重培養民族文化底蘊和先進藝術理念,通過各種工作坊項目,以價值觀引領包括政治立場、思想品德、學識才能和組織協調等諸多方面的綜合素質教育教學為前提,突出理論和實踐的緊密結合,逐步強化實踐教學,鍛煉學生運用專業知識技能服務于國家戰略和北京文化中心建設。近幾年,與豐臺文促中心開展了豐臺區紅色特色文化創意設計橫向項目、數字博物館設計、中國戲曲元素創意設計和戲曲圖像創意表現等一系列實踐課題,如2016年,與中國美術家協會藏書票研究會成立了戲曲藏書票工作坊,為中國戲曲學院青研班創建、北京長安大戲院重張“雙二十”周年系列活動新聞發布會創作戲曲名家微型版畫,作為校禮受到了專家們的好評。工作坊教學模式可以作為計劃教學課程內容的重要補充,已經成為戲曲文化創意創新重要的孵化園和試驗場,它是通過學生分析選題、繪制草圖、專業表述、優化方案、實施制作、反饋修改和總結成文等諸多環節帶動教學質量和學生素質全面提升。這種教學模式與社會、企業發展高度關聯,可以提高團隊合作意識和學科交叉的綜合實戰能力,讓學生更加注重時間和效率,學會高效緊湊的工作方式,同時也發揮了經驗豐富教師的引領作用,形成靈活務實的教學方式。
四、立足戲曲資源,培養國際視野和落實社會服務
中國戲曲學院被譽為 “培養中國戲曲藝術人才的搖籃”,擔任著中華戲曲藝術傳承傳播的重要使命,而新媒體藝術系是以服務新時代文化傳承、傳播創新型人才培養需要為目標,在新媒體藝術系教學過程中,根據社會對高等藝術院校高素質高質量的人才實際需求,遵循各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以傳統文化和創意創新為重要線索,在衍生品拓展、文案策劃以及設計實踐中,注重與國際先進教學經驗接軌,展開戲曲文化的國際視野,培養具有民族文化底蘊和先進設計理念的藝術人才。2013年,與美國藝術中心設計學院合作開辦了新媒體藝術系數字繪畫國際工作坊,將國際數字藝術發展的前沿動態和人才培養的國際視野緊密結合,注重繪畫語言與數字媒介整合能力的培養。此外又與英國倫敦藝術大學、加拿大謝爾丹動畫學院、加拿大康考迪亞大學、加拿大艾米麗卡藝術與設計大學、美國芝加哥哥倫比亞學院、英國龍比亞大學、法國巴黎高等裝飾學院、法國高布蘭動畫學院等國際知名院校開展合作。通過實地考察了解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前沿,并通過座談、交流等方式了解國外高校在相關人才培養方面的思路,并對就青年教師培訓及學生國際交流等工作開展深入合作的探討。在與國際合作辦學的同時,也重視自身的教學管理和評價機制,其中包括專家指導、監督、測評等系列舉措,以此督促整體教學梯隊建設,提升任課教師的業務水平。
新媒體藝術系積極響應國家各項關于戲曲文化發展的重要政策,根據實際情況逐步完善和制定了一系列教學規章制度,不斷規范教學管理,逐步轉變教育思想,健全各類教學文件,不斷適應北京市戲曲文化創意產業對人才培養和適應社會綜合實踐能力的新要求。學院已經和豐臺區人民政府、北京京劇院等院團共同建設戲曲研發教育項目和積極推進中國戲曲文化實體建設。2016年,由豐臺區政府、北京京劇院和中國戲曲學院聯合主辦,新媒體藝術系承辦了“梅韻久響——梅蘭芳主題戲曲美術展”。2017年,由文化部藝術司、北京市文化局與豐臺區委區政府共同主辦,中國戲曲學院與文化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協辦的豐臺區紅色特色文化創意設計工作坊。2017-2019年,新媒體藝術系申請并完成了北京市科技計劃課題-建設“設計之都”促進文化科技融合專項(京劇臉譜服飾和道具數據庫建設及衍生品設計開發),2020年,由中國戲曲學院和中國國家博物館聯合舉辦,新媒體藝術系參與了“薪火相傳——中國戲曲學院建校暨新中國戲曲教育70年成就展”的視覺設計。此外,還參加了2015年中法建交50周年京劇文化設計展、2018年-2020年新年戲曲晚會視覺設計、2020年泰國曼谷中國文化交流中心“化蝶·中國戲曲文化新媒體藝術展”、2020-2021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戲曲文化設計展等,在這些文化舉措中,通過展示、展演、互動、體驗等一系列兼具傳統與時尚要素的戲曲活動,既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有效傳播傳統藝術美學魅力,又彰顯了戲曲經典品牌效應,同時也豐富了新媒體藝術系課程內容的生動案例,讓教學更加適應國家戲曲文化創意產業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逐步提升學院學科建設為首都經濟文化事業發展的服務水平。
總之,在新媒體藝術系教學中對戲曲文化的教育普及進行了充分的實踐,階段性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戲曲文化創意人才培養體系。這些年,已經出版多部相關專業教材及著作,師生作品多次在國內、國際專業大賽中獲得重要獎項。在國家大劇院、園博園、798藝術區等地多次舉辦教學成果專題展覽。為了進一步提高戲曲藝術傳播和文化衍生品創意能力,新媒體藝術系在汲取多所國內外藝術高校教學,國內知名企業的戲曲文化創意設計工作坊實踐經驗基礎上,不斷通過大學與大學、大學與企業之間的協作促進戲曲文化設計人才的培養,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及其先進的教學理念,充分利用戲曲藝術視覺符號和傳統文化資源的學科優勢,逐步和國際、國內一線教學水平接軌,并緊密結合文化創意產業,服務于國家文化戰略、北京文化建設,促成科研成果、專利和技術的轉讓和應用,在當前的社會競爭中取得明顯優勢。
我們正處在一個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不斷發展的信息時代,今天的戲曲文化創意設計人才培養,是利用戲曲文化為核心價值的文化資源優勢,有效融入新媒體學科融合創新方法的教育理念,以服務戲曲事業新發展需求為宗旨,以學生成長成才為目的,堅持開放性、實驗性、前瞻性的學科態度,通過教學模式創新與專業工作室教學實踐,注重特色差異化發展,培養具有文化傳承意識、創新創意思維、藝術實踐能力的藝術與設計人才。這種人才培養模式為戲曲文化新媒介、新藝術和新媒體傳播領域中輸送一批批創新生力軍,不僅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傳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而且為戲曲教育事業發展和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貢獻了強大的新動能。
參考文獻
[1]譚鐵志,戲曲文化創意設計實踐[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3;
[2]汪東風,《專業特色創新人才培養理論與實踐》[M].山東: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16;
[3]孫慧敏,《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新探索》[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