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航
摘要: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國傳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我們中華民族藝術的創造性和審美性,在經歷了五千多年的洗禮之后,這些獨具中華民族特色的傳統元素仍然呈現出其特有的頑強生命力,為中國的海報提供了許許多多豐富的傳統元素。本文主要立足于中國傳統文化領域,淺析“瑞獸祥云”系列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海報設計中的運用。
關鍵詞:瑞獸;祥云;中國傳統文化;海報;視覺傳達設計
緒論:
在設計專業的學習中,我總在思考如何如何能夠提升專業能力做出更優秀的設計作品,但始終未能領悟其深意。偶然的一次機會,讓我接觸到了中國傳統文化并意識到它在藝術設計領域不容小覷的地位。在我看來,隨著社會發展之迅速以及人們越來越對生活品質的要求的提高,以及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文化競爭也日趨頻繁,這時中國的傳統文化在藝術設計中的作用便凸顯了出來。我們要將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設計相結合,才能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設計,向全世界人民展現出博大精深的華夏文明,讓中國獨特的設計屹立于藝術設計之林。
所以本文以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瑞獸、祥云為案例入手,從海報設計現有的處境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瑞獸”、“祥云”等元素圖案在海報設計中的傳承,進而探討傳統文化在現代招貼設計中的運用。旨在將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視覺傳達設計完美結合,開創富有中國特色的設計潮流。
1 中國傳統文化的概述
1.1傳統文化的特征
中國傳統文化與海報設計的關系密切,要想將二者完美結合,我們就必須先了解什么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中華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極其悠久的歷史,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是其他文化所不能替代的,它結合了中國民族精神,體現著中華民族特有的形象。
2 海報設計
2.1 海報設計的概述
海報設計亦稱之為招貼設計,按其字義解釋,“招”字是指引注意,“貼”字是張貼,即“為招引注意而進行張貼”。是一種用來貼在街頭或公共場所,以達到宣傳目的的文字、圖畫,但是在科技發展極為迅速的今天,由于新媒體技術的愈演愈烈,網絡也成為海報宣傳的一大陣地。
2.2 傳統文化在海報設計中的運用
中國傳統文化經久不衰,在極為豐富的文化藝術之林深深地影響著當代的海報藝術設計,海報設計也在中國傳統文化的運用中獲得了新的生命,中國傳統文化之所以在海報設計之中廣泛運用,與傳統文化中獨特的思想內涵積極表現手法無不關聯。漸漸地,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已經成為國內越來越多的設計師在創作海報設計時的靈感來源,中國傳統文化所渲染的與眾不同的意境,是設計師們提升海報設計水準以及質量的特有標準。
3 “瑞獸”“祥云”的傳承與運用
3.1 “瑞獸”“祥云”的傳承
隨著人們消費及審美水平的提升,大眾對海報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人們對生活品質感的追求。中國傳統的瑞獸與古代云紋以及古建筑物等具有吉祥寓意元素也逐漸被廣泛運用于海報的設計中,用現代的設計語言賦予傳統文化以新的含義瑞獸、祥云在海報設計的加持下也煥發了新的活力。將它們引入現代視覺海報傳達設計中,不僅能豐富視覺傳達設計的內涵,增加視覺傳達設計的意蘊,還有利于更好地傳承與發展中國傳統文化,使之成為世界認識中國的一種獨特標識與象征。
3.2 “瑞獸”“祥云”的運用
在創作《瑞獸祥云 福佑武漢》系列海報設計的過程中,我首先選用了仙鶴作為瑞獸的代表吉祥物,因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仙鶴象征著長壽、富運長久,仙鶴是鳥類中最高貴的一種鳥,代表長壽、富貴,寓意健康長壽。傳說中的鶴是一種仙禽,據《雀豹古今注》中載,“鶴千年則變成蒼,又兩千歲則變黑,所謂玄鶴也”,可見古人認為鶴是多么長壽了。在創作中,我還加入了中國武漢的古建筑黃鶴樓與之相呼應,黃鶴樓神秘奇詭、妙曼多姿、委婉動人。使其不僅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也有特色鮮明的文學價值和濃郁的地域文化色彩。讓整張海報在展現本民族特點、內容的基礎上,同時也展現出中國傳統文化對不同地域文化的包容。
結束語:
作為一名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學生,我們既要勤于學習當代現有流行的的藝術設計風格,也要勇于對中國傳統文化藝術進行再度的創新與應用,利用好自己學到的專業知識,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表現手法相統一、豐富作品的內涵,糅合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流行藝術兩種風格。結合時代精神,在方寸海報之間,實現文化的創新與交融,體現中國海報藝術獨特藝術之美。
參考文獻
[1]陳璇, 楊衛軍. 中國傳統文化在設計中的運用[J]. 職業時空, 2008, 4(7):102-102.
[2]谷博. 海報設計中的中國傳統文化[J]. 藝術評論, 2015(03):148-150
[3]關珂, 盧雅然. 淺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海報設計中的應用[J]. 明日風尚, 2016, 000(011):P.43-.
[4]郭振山,于曼麗.中國傳統圖形在現代海報設計中的善用與再生[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9(6):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