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男
摘要:“釗自束發(fā)受書,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業(yè),實踐其所信,勵行其所知,為功為罪,所不暇計。今既被逮,惟有直言……”此語源自李大釗同志于獄中親筆所寫的《獄中自述》之手稿,全文2818字,回顧大釗同志壯烈革命的一生,是大釗同志對革命事業(yè)無限忠誠的歷史見證。以史鑒今,可以知興替,大釗同志作為中國共產(chǎn)主義先驅(qū)者以鐵肩擔道義,以精神啟后人,學習大釗之思想,傳承革命之基因,凝聚精神力量“新造民族之生命。”
關(guān)鍵詞:李大釗精神;時代價值;內(nèi)涵與意義
李大釗,自守常,中國共產(chǎn)主義運動的先驅(qū),偉大馬克思主義者。動蕩的年代,備嘗艱辛的大釗同志從小便形成了憂國憂民的情懷。為“求得挽救民族,振奮國群之良策”,大釗同志東渡日本入東京早稻田大學政治本科學習。留日期間,大釗同志便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的愛國斗爭。1916年,大釗同志“益感再造中國之不可緩”,從日本歸國開始尋求救國之道。其以《新青年》、《每周評論》為主陣地宣傳民主與科學精神,領(lǐng)導并推動五四愛國運動,成為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1927年4月28日,大釗同志于就義前發(fā)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講,“不能因為反動派今天絞死了我,就絞死了偉大的共產(chǎn)主義,共產(chǎn)主義在中國必然得到光輝的勝利!”從這一刻起,團結(jié)、反抗、奮起、革命成為每一個中國人的信仰。
1.李大釗同志精神之時代價值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貫通歷史,承載著無數(shù)革命先輩的孜孜追求與奮斗力量。弘揚大釗同志之精神,便是時刻葆有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懷,堅持道路自信,扎根民族土壤,堅定理想信念,以大釗同志之精神為思想旗幟,鼓舞自己無論從事何種崗位工作都需維護國家尊嚴、維護民族大義,將國家利益、集體利益置于個人利益至上;賡續(xù)大釗同志之精神血脈,就是要避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歷史虛無主義、享樂主義復辟,牢記初心、砥礪前行、堅守使命、勇于擔當,才能以時代理想書寫華麗篇章;傳承大釗同志之精神,就是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基本路線,秉承與時俱進的發(fā)展理念,堅持開拓進取、敢為人先、艱苦拼搏、不畏艱難。
2.李大釗同志精神之內(nèi)涵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驚醒了中華帝國的殘夢,即使在推翻清政府后中國依然面臨著內(nèi)憂外患的民族危機與社會危機。救亡圖存是人們面對內(nèi)外交困所發(fā)出的最強音,但各類救亡思想與活動層出不窮,依然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之困境。李大釗同志是時代的覺醒者,是中國共產(chǎn)主義的先驅(qū)者,是最徹底、最深入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在時代、社會、危機的共同作用下,李大釗救國之思逐漸形成,其英勇就義的壯舉更是激蕩起團結(jié)與革命精神的蓬勃力量[1]。
2.1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懷
“在襁褓中即失怙恃,既無兄弟又鮮姊妹,為一垂老之祖父教養(yǎng)成人。”動蕩的年代、水深火熱的生活與民族危機,備嘗生存之艱辛,歷盡生活之磨難并未削減大釗同志對國家的熱愛之情、敬重之情,反而使青年時期的大釗同志便形成了憂國憂民的情懷。大釗同志強烈且高尚的愛國主義精神,促使其遠赴日本探尋救國之道,感中國再造之不可緩之時更是毅然決然地回歸到貧窮、落后、備受屈辱的國家。大釗同志始終站在愛國主義立場上探尋中國獨立的道路,他忠于中華民族、忠于中國革命事業(yè)、忠于自己的本心和億萬萬與之同堅守的同胞。
2.2堅定不移的馬克思主義信仰
作為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大釗同志曾寄希望于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但面對辛亥革命結(jié)束后所建立的中華民國,大釗同志嘆言:“共和自共和,幸福何有于吾民?”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令大釗同志備受鼓舞,其連續(xù)發(fā)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等文章與演講,熱情宣傳十月革命,大釗同志也從宣傳的過程中成為中國馬克思主義最早的傳播者。大釗同志于《新青年》上發(fā)表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系統(tǒng)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在思想與精神上燃起了星星之火,也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立奠定了思想基礎。
2.3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精神
實事求是、求真務實、腳踏實地是大釗同志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精神。從大釗同志了解十月革命勝利后便以辯證的觀點對比法國及俄國革命之得失,在研究與推廣馬克思主義之時思考沒有盲目信仰或一味追尋,而是結(jié)合當時中國之內(nèi)憂外患與國際危機,立足國群之思想與精神嚴肅、認真地學習與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凡事都要腳踏實地……不馳于空想,不鶩于虛聲……”大釗同志站在愛國主義立場上追求真理、求真求實,對馬克思主義進行深入且科學地對比、研究,并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jié)合、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踐相結(jié)合,開辟了一條實事求是的中國發(fā)展之道。
2.4革命的獻身與無私奉獻精神
1927年4月28日,張作霖以“意圖擾害公安、顛覆政府”等莫須有之罪名公開處決大釗同志及20余名革命者。身著棉袍的大釗同志鎮(zhèn)定自若,以俯視之姿面向敵人,做了最后一次演講[2]。其實,大釗同志有很多次可以活下去的機會,但其斷然拒絕了帶其逃離的機會,一是避免黨組織再遭破壞、避免革命志士們再做出犧牲,二是以鮮血與生命喚醒流淌在中國人血脈之中的自強不息、堅韌不拔之精神。大釗同志決心赴死,以生命救千萬人于水火之中,以鮮血澆灌幾近干涸的中華大地,以就義之壯舉警醒世人,面對死亡的考驗,大釗同志絲毫沒有畏懼,毅然決然地選擇為其信仰的主義獻出生命。
3.結(jié)束語
今日之中國與120年前的中國已不可同日而語,但在邁入第二個一百年新征程之際,中國將會面臨更加多元的挑戰(zhàn),傳承、弘揚大釗同志之思想,學習大釗同志之品行,領(lǐng)悟大釗同志之深遠的歷史眼光,以史為鑒正衣冠、以史為鑒明得失,在中國取得如此令世界為之矚目的成就之時不忘歷史、不負先輩之重托,堅持洗滌民族之恥辱、追尋民族之理想,方可獲得永續(xù)發(fā)展之動力。
參考文獻
[1]吳興德.新中國成立前后三次李大釗紀念活動的精神價值及其時代意義——訪著名歷史學家劉桂生教授[J].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2017,3(03):5-12.
[2]高樂樂.李大釗的文化自信思想及其時代價值[J].北京黨史,2017(01):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