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冬
食管癌為全球六大惡性腫瘤之一,全球每年約死亡22萬例患者。我國食管癌發病率較高,且男性多于女性,并以40歲以上群體居多[1]。根治術為臨床常用方案,可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預后。傳統開腹手術治療效果確切,但創傷較大,術后并發癥較多,已逐漸被臨床淘汰。隨著胸腹腔鏡技術不斷進步,其逐漸應用于臨床治療中。胸腹腔鏡聯合食管癌根治術為臨床新型術式,目前學者研究較少,且對患者應激反應、肺功能變化的分析鮮有。基于此,本研究選取我院82例食管癌患者,以探討胸腹腔鏡聯合食管癌根治術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5月至2020年11月我院食管癌患者82例,依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1例。對照組女16例,男25例;年齡53~80(67.53±6.01)歲;腫瘤距門齒距離25~35(31.06±1.79) cm;腫瘤直徑3~8(5.66±1.04) cm;病理類型:鱗癌38例、腺癌3例。觀察組女20例,男21例;年齡55~80(68.41±5.73)歲;腫瘤距門齒距離26~38(32.11±2.46) cm,腫瘤直徑3~8(5.80±0.83) cm;病理類型:鱗癌39例、腺癌2例。兩組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均符合食管癌診斷標準[2],并經病理組織檢查確診;預計生存期>3個月;知情本研究,簽署同意書;擬行手術治療;無肝肺、頸部淋巴結轉移;無貧血等血液系統疾病;免疫功能正常;TNM分期Ⅰ~Ⅲa期。
1.2.2 排除標準腫瘤侵犯周圍臟器;心肺功能障礙;合并穿孔、出血等急診手術指征;胸科手術史;不能配合研究;復發性食管癌;合并其他部位腫瘤;手術禁忌證。
1.3 方法
1.3.1 對照組接受開胸手術治療。左側臥位,經右胸、左頸、上腹切口游離食管腫瘤,清掃縱膈淋巴結,關閉切口,于上腹部正中處作切口,剝離胃結腸韌帶、胃周血管,清掃淋巴結。于左頸處作切口,吻合左頸部,置入胃腸管,減壓。清掃喉返神經周圍、隆突下、后縱膈淋巴結,關閉切口。
1.3.2 觀察組接受胸腹腔鏡聯合食管癌根治術治療。左側臥位,于右側第8肋間腋中線處作切口,為觀察孔,置入胸腔鏡。于第4肋間腋前線、右側第7肋間線、腋中線處分別作切口,為操作孔。游離奇靜脈,于血管近端、遠端處夾斷。分離縱膈胸膜,游離食管,清掃胸腔野淋巴結。取平臥位,于胸鎖乳突肌內側緣處作切口,切斷左側胸骨甲狀肌,游離頸段食管,清掃頸部淋巴結。于臍下皮褶處作切口,置入Trocar,建立氣腹,置入腹腔鏡,分別位于腹直肌外緣、腋前線肋弓下,為操作孔。于對稱處置入2個Trocar,為助手操作孔。游離胃大彎、胃下彎,切斷脾胃、肝胃韌帶,夾閉胃左動脈,保留胃、胃網膜右動脈。清掃腹腔淋巴結,主要是胃小彎、賁門附件等處,打開食管裂孔,游離食管下段,拖入腹腔,縫合膈肌食管裂孔。于劍突下作切口,切斷胃—食管連接處,取出標本,間斷縫合漿肌層并包埋。于劍突下作切口,游離胃,拉出,切除胃小彎,至賁門處,絲線連接食管遠端、胃底,標記大小彎,將胃放回腹腔。于左側胸鎖乳突肌前端作切口,游離頸段食管,離斷,吻合器連接胃底、頸部食管,縫合。
1.4 觀察指標①手術及恢復情況:手術時長、淋巴結清掃數量、術中失血量、切口大小、住院時間。②應激反應:術前和術后1 d、3 d的血清皮質醇、去甲腎上腺素。采集患者5 mL靜脈血,3 000 r·min-1離心,時間10 min,取血清,使用酶聯免疫吸附法及上海酶聯生物科技公司提供的試劑盒測定。③肺功能:術前、術后7 d的用力呼吸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一秒末用力呼氣容積(1 second forced breathing volume,FEVl)。使用全自動肺功能檢測儀(CHEST-H1701型)測定。④并發癥。

2.1 手術及恢復情況兩組手術時長、淋巴結清掃數量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觀察組術中失血量較對照組少,切口較對照組小,住院時間較對照組短(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及恢復情況對比
2.2 應激反應術后1 d、3 d,兩組血清皮質醇、去甲腎上腺素均高于術前,但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應激反應對比
2.3 肺功能術后7 d,兩組肺功能均有所降低,而觀察組FVC、FEVl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肺功能對比 L
2.4 并發癥觀察組胸胃綜合征、反流、胃癱、吻合口狹窄發生率較對照組低(P<0.05)。見表4。

表4 兩組并發癥對比(n=41) 例(%)
傳統開腹根治術為常規術式,可有效切除病變組織,但術中需經過患者左后外側進行開胸,會破壞側膈肌完整性,損傷呼吸功能、循環功能,且創傷較大。隨著微創技術發展,電視胸腔鏡技術應用日益廣泛。多項研究顯示,胸腹腔鏡下食管癌根治術治療食管癌,可減小創傷,減少并發癥[3-5]。但全胸腹腔鏡下食管癌根治術也有一定缺陷,如術中將胃經食管床上提至胸腔并與食管殘端進行吻合,可造成胸肺壓迫,影響呼吸功能,且胸腔胃也影響術后放療。研究指出,胸腹腔鏡聯合食管癌根治術治療食管癌,具有創傷小,無需切斷胸壁肌肉、撐開肋骨,對胸部和呼吸功能相關肌肉損傷小等優勢[6]。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手術時長、淋巴結清掃數量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比對照組術中失血量少、切口小、住院時間短、并發癥發生率低,與上述研究結果類似。提示,胸腹腔鏡聯合食管癌根治術治療食管癌,效果確切,能有效優化圍術期指標,且安全性高。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術式具有以下優勢[7-8]:對胸廓、腹部創傷小,能減小對呼吸、循環功能的影響;切口小,能減少術中失血量,縮短術后恢復時間;采用管狀胃,能延長殘留胃,降低吻合口張力,且無需選擇最高點,有助于減少吻合口瘺;術中部分切除胃小彎,可減少胃酸分泌,從而減少胸胃食管反流等。
本研究還發現,術后7 d,觀察組FVC、FEVl均高于對照組,表明胸腹腔鏡聯合食管癌根治術治療食管癌,可減小對患者肺功能的影響。其主要原因為:管狀胃上窄下寬,與原有食管解剖狀態類似,擴張程度小,從而能減少對肺部的壓迫;吻合口瘺、管狀胃容積相對小,能有效控制無張力性胃擴張,減少吻合口張力,從而改善肺功能;同時,全胸腹腔鏡下食管癌根治術對胸部損傷較輕,術中無需切斷背神經、肌肉,從而能保留膈肌、胸壁肌群完整性,減少對胸式呼吸的影響[9-11]。
分析本研究數據還發現,術后1 d、3 d,觀察組血清皮質醇、去甲腎上腺素均低于對照組,其均為機體基本的應激激素,對維持正常生理功能具有積極作用,但高表達水平可對預后造成不利影響[12]。可見,采用胸腹腔鏡聯合食管癌根治術治療食管癌,能減小對患者應激反應的影響。此外,在進行食管胃頸部機械吻合術過程中,注意縱行一次切割吻合時,盡量減少后壁吻合張力,進而減少吻合口瘺的發生。
綜上,胸腹腔鏡聯合食管癌根治術治療食管癌,效果確切,能有效優化圍術期指標,降低患者應激反應及對肺功能的影響,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