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緒政,周 易
食管癌是消化科常見的惡性腫瘤,是由于患者腺上皮或鱗狀上皮出現異常增生后形成的癌變[1]。該疾病臨床多表現為進行性進食困難,在晚期階段會出現嚴重營養不良,給患者生活帶來巨大影響[2]。食管癌以手術為主要治療措施,患者對疾病認知不足,加之治療期間心理壓力過大,過于負性的情緒,影響臨床護理工作的開展[3]。傳統護理干預無法滿足食管癌患者需求,采取以人性化護理作為患者護理干預實施的重心,可全方位提高應用效果。本文針對人性化護理應用于食管癌患者的實踐效果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雙色球隨機方式抽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80例食管癌患者,并將雙色球藍、紅色展開對應分組,每組40例,輔以不同護理干預配合。藍色代表對照組40例,以食管癌常規護理干預模式為主要護理措施,男26例,女14例,年齡(57.50±3.11)歲;紅色代表觀察組40例,以食管癌人性化護理為主要措施,男19例,女21例,年齡(57.06±3.41)歲。兩組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干預模式,主要包含日常換藥、查房、病情交接、健康教育等內容。觀察組應用人性化護理干預:①培養人性化思想:開展護理工作前,樹立人性化思想,對護理人員進行人性化培訓,符合本研究的護士方可參與護理措施的實行。②人性化心理護理:食管癌患者普遍進食困難,體質量不斷減輕,且伴隨焦慮抑郁等不安情緒,在求生欲望的影響下,患者十分浮躁。在與患者溝通期間,講解食管疾病的發生、發展,手術、護理等措施,評估患者內心負性情緒嚴重程度,并與家屬和患者進行溝通,將心理護理貫穿整個治療過程。③提高自身素質:護理人員需每月進行德育培養,便于提升自身責任感和護理使命,定期對患者病情進行評估,并穩定其情緒波動,為患者進行心理安撫,對家屬情緒進行平復。與患者及家屬展開健康教育期間能夠根據患者及家屬的認知范圍和理解能力,采用科學、客觀的護理計劃,提高家屬及患者的共同認知,便于后續工作的主動配合。④人性化飲食護理:食管癌患者伴隨不同程度的進食障礙,在治療期間會出現吞咽困難加重以及進食疼痛等。患者過度害怕進食會影響營養素的攝入,為其制定人性化飲食護理措施十分重要,可提高患者抵抗力和身體免疫力,促進吞咽功能的改善。
1.3 觀察指標
1.3.1 臨床效果對兩組護理期間患者食管癌護理效果的推動性進行測評,涉及護理后患者飲食改善、睡眠質量提升、內心負性情緒改善、皮膚狀態等方面展開比較,以顯效、有效、無效定義。
1.3.2 癥狀自評量表(SCL-90)測評[4]對兩組護理后生活質量對應進行分值評估,涉及焦慮、恐懼、敵對、抑郁、軀體化等5項內容,分值呈更高顯示,則表明生活質量較低。
1.4 統計學處理

2.1 臨床效果
觀察組護理后所涉及臨床效果測評結果均存在優勢,護理總有效率較高,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臨床效果(n=80) 例(%)
2.2 癥狀自評量表(SCL-90)測評
組間生活質量涉及內容分值評定顯示,觀察組本次測評單項分值均低于對照組,生活質量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癥狀自評量表(SCL-90)測評 分
隨著人們日常生活的改變,多種疾病的發病率也在上升[5-6]。食管癌作為常見消化道疾病,對人們生活帶來嚴重影響。臨床對食管患者展開醫療救治是義不容辭的責任[7-8],但受醫療條件限制,讓患者治療期間達到理想效果,還需配合有效的護理干預[9-10]。人性化護理的實施,更注重患者治療階段精神上的表現[8]。基于食管癌病情特征進行分析,通過調查和評估,針對患者內在的心理障礙和臨床治療期間存在的問題采取措施,促進患者生理、心理、疾病、社會等方面不斷好轉,改善情緒影響對患者生命質量帶來的阻礙[11-12]。
在護理期間給予患者足夠的尊重和同情,能夠使其身心狀態盡快恢復到最佳,改善其悲觀、焦慮等負性情緒,提高生存質量[13-14]。讓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感受到溫馨與關懷,愿意與護理人員進行溝通交流,促進護理工作順利進行[15]。上述研究結果中,觀察組應用人性化護理干預后,臨床效果較為理想,且患者各項生活質量均有所改善,突出人性化護理應用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人性化護理在食管癌護理過程中的應用療效確切,具有提升患者生活質量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