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魯寧/ 文
新時代給中國MBA教育帶來新機遇。中國MBA教育應牢牢把握新時代新使命新要求,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提高MBA培養的科學性、專業性和實踐性,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緊扣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之需,不斷培養更多有理想、有信念、有情操、有學識、有能力的高水平工商管理人才。
在MBA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中,核心環節是課程建設。高質量課程是高水平工商管理人才培養的具體展現,學生獲得知識、技能、理念等提升的最直接、最核心、最顯效的載體。一直以來,頂尖商學院都在持續推進MBA課程質量的提升,通過課程發展的新價值取向來實現既定的人才培養目標,如哈佛商學院以綜合管理與注重實踐相結合,保持和發揚案例教學法,推動整合性研究與課程開發;斯坦福商學院以個性化發展與大變革為優化方向,基于“管理視角”系列課程與“管理基礎”系列課程為多元化的學員群體提供多元化的課程體系;芝加哥布斯商學院以學科為基礎,允許教師更加靈活的自主性選擇和推動教學管理的靈活性。

面對新時代人才需求以及技術變革等對商科教育的重大影響,面對新時代青年對于個人能力提高和職業發展的殷切期望,如何在持續改進課程質量方面與時俱進、創新變革,向知識前沿、實踐前沿靠攏,本文有以下三方面思考。
2019年,全國工商管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制定了MBA十四門核心課程指南,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資源等方面提供了指導性意見,為全國MBA課程質量框定了一個保障性約束。各商學院課程組的教師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提供更高水平的課程內容價值,將彰顯其核心競爭力。由于MBA學員大部分具有豐富工作實踐經歷,再加上互聯網高速發展帶來的豐富渠道和不斷更新的信息,學員們對于課程內容的期望,已經不滿足于從書本上、自媒體、微課程等渠道獲得的各種“快餐”。所以,能否在課程大綱要求的范圍內不斷提供具有內容時效性和熱度時效性的課程設計,使其達到課程新穎性與當下熱點需求的契合,形成對課程設計與開發質量的評價維度,非常關鍵。
當然,由于各個學科特點、前沿發展更新速度等諸多因素,這方面的要求會呈現不同的水平。而與之相匹配的,是要求教材更新迭代的速度不斷加快。十四門核心課程指南的推薦教材大多數停留在2018版之前,即便是核心的知識體系沒有發生很大變化,但相關案例企業可能已經不可同日而語,或者有更加適合的案例企業不斷涌現。
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和變化,VUCA時代再一次浩浩蕩蕩地進入人們的視野,倒逼MBA課程不能不有所呼應。比如,2020年中央提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就需要MBA相關課程內容作出及時調整,尤其是與企業發展戰略相關的課程需要幫助學員從發展階段變化的角度深刻認識新形勢下中國傳統的參與國際大循環的模式所面臨的挑戰和壓力,深刻認識中國發展所具備、積累的內部優勢、條件和潛力。同時,也需要學員們認識到新時代更需要怎樣的企業家精神?正如2020年7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企業家座談會上的講話所強調的,“企業家要帶領企業戰勝當前的困難,走向更輝煌的未來,就要在愛國、創新、誠信、社會責任和國際視野等方面不斷提升自己,努力成為新時代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這些都在提醒MBA教育不斷思考并回答“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提醒MBA教育在課程設計上不斷與時俱進。
尤其是主動承擔社會責任,需要在課程內容設計中不斷強化。企業的社會責任不是新話題,但在新時代新格局下,企業如何在經營決策中創新性地融入社會責任的考量?習近平總書記曾贊揚張謇是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因為他在興辦實業的同時,積極興辦教育和社會公益事業,造福鄉梓,幫助群眾,影響深遠。越來越多的企業家和經營管理人員清楚善因營銷可以給企業帶來經濟回報,這是基于短期考慮或特定事件的反應,值得鼓勵,而MBA在課程設計上則更應該從倡導商業向善、不斷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勇于承擔關系國家命運前途的攻堅克難項目等,積極引導學員思考和提升相關能力。
在2020年的新冠疫情全球影響下,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日益被各國重視。疫情的不斷蔓延以及與人類長期共存的可能性,擾亂了世界各地的教育體系,也凸顯了高等院校在加強高質量在線教學能力的不足、高質量的在線課程數量不足、內容更新速度不夠快。面對制作成本難以控制的困難,會議、直播等形式的教學方式還不能高水平滿足MBA課程的要求,需要合理有度地推進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才能獲得相關紅利提升MBA課程質量。
過去一年,各商學院在智慧教室等硬件方面的投入明顯加大,不斷有新的創新技術應用到教學環節和教學管理中,與國際高校和企業的實時線上交流更加便捷,不出校門即可實現云上互訪。各種頂級國際會議也開通了線上直播,教師和學員可以根據個人興趣和時間靈活地參加會議以獲得全球前沿的資訊。有些商學院依此給予相應的學分。但是,這些活動只是在形式上增加了相關信息的密度,還無法替代傳統的課程教學,還不能實現系統化的知識教授和能力培養。就如自媒體文章無法替代經典教材。
數字化促進教學方式的改進,要力求把握好“度”。一味推動在線課程、微課程、小視頻等教學方式,不利于能力提升、精神培養等高階教學目標的達成,尤其是對學員學習過程缺乏有效的監督手段,無法保證充足的學習時長和高水平的學習效果。然而,運用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先進技術又面臨高制作成本的壓力和反復使用不足的限制。
在這方面比較成熟的案例,也有不少。比如,成立于1996年、芬蘭CESIM公司的博弈實戰商業模擬平臺,集教學與科研為一體,已經為全球逾百個國家的700多所知名高校提供滿足國際認證要求的集教學與科研為一體的平臺,既有面向國際化、創業企業等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決策的模擬環境,也有面向銀行、酒店、電力、電信、零售等不同行業的模擬環境,可以在戰略管理、營銷管理、項目管理等不同課程中使用。哈佛商學院出版社線上模擬(Simulation)是促進提升理論性強的綜合決策能力的商業模擬課程,講求“實踐性”的案例教學中將案例課堂與線上教育相結合。這類系統化設計平臺,同時提供了豐富的教學過程數據,為教師的教學質量評價提供了數據支持,是商學院不斷推動更高水平課程質量的有益補充。清華大學經管學院2014年推出國際領先的、基于新信息技術的群組教學模式課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簡稱SPOC),通過學生群組學習、教師全勤主導和以案例討論為主的課堂對話,實現了學習內容個性化、時間地點個性化、最優教學師資多班共享等教學模式改革。
大部分高校都在踐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通過教學環境的升級改造匹配“以學生為中心”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著重于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關注學生學習過程,最終的目的是促進學生學習成果。然后,以學生成果為導向審視課程目標是否達成,是否需要重構教學目標,實現課程質量監控的閉環。
近年來,國內商學院MBA項目積極加入國際認證體系,管理體系上有了極大水平的提升,但從教學培養產生的實效來看,仍有很大提升空間。這也是課程質量監控的重點、難點。
MBA情境教學模式已經在國內商學院得到廣泛引用,呈現多元化趨勢。包括行動學習、案例學習、協作學習、混合式學習等在內的多種教學方式,體現在各門課程的不同環節,促使學員沉浸在管理情境中。但是學習導向、行動導向、學習與行動導向均衡等不同情境教學模式,對學習成效的影響程度各不相同。不同的模式對項目的目標、問題的選擇、學習教練的要求、執行過程的把控也完全不同,對學習時長、師生投入、經費開支的壓力也有差異,因此難以保證相同或相近成效的達成。所以,在學習產出評價上應求真務實、注重成效,高度聚焦培養目標、課程目標、過程目標的高度統一。2020年蘇敬勤教授提出“案例行動學習法”(Case Action Leaning,CAL),強調以參與者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解決方案為結果,兼顧實操性、普適性、培養效率與效果的教學模式,就是圍繞“效果”這最后一個關鍵節點。

綜上所述,伴隨著新時代賦予MBA培養的更高要求,面對商業世界更加快速的發展變化、國內工商管理從業人員更高的學習發展期望、更多新商科理論知識難以被結構化地表達,商學院應該堅持以課程質量為核心競爭力,從“時、度、效”相統一的角度不斷推進課程質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