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奇
摘 要:近些年來全球災難頻發,它所具有的震撼性,負面性,后果嚴重而備受社會的關注。蓬勃發展的自媒體如何搭載這趟列車,去提升自身影響力與以往的負面特質進行抗衡,是本文探討的重點。
關鍵詞:自媒體; 災難新聞; 新聞報道
中圖分類號:G212?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12-074-002
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突發,席卷全球,打亂了穩定的社會秩序。在互聯網快速發展下的今天,受眾群體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自媒體上。但與之帶來一系列問題如華而不實的標題,講求速度而不求真實的假新聞亂象頻發。本文旨在對災難新聞報道時自媒體存在的問題,為自媒體在進行災難報道中如何提升影響力提供建議和解決方案。
一、災難新聞的內涵及功能
在我國,媒體是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因此快速、真實、客觀地報道災難性事件,是新聞媒體實踐其檢測環境、滿足受眾的知情權等重要社會職責的展現。
災前要做好監測預警報道。在日常的生活中,媒體和新聞工作者,通過公布全球性的災難新聞向公眾傳輸預警信息,做好災前防護準備。災難新聞在日常也發揮著重要的預警作用,通過發布公共衛生知識來教育公眾做好相關防護。例如丁香醫生媒體會分享一些災情預警信息,通過有趣的圖片與動畫,用視聽結合的方式讓受眾在歡聲話語的閱讀體驗中就輸入知識內容。監測預警各地的媒體也會根據不同轄區、不同特點進行細化防災信息工作,確保一旦發生災情能夠迅速響應,有效傳播。
災難發生中要及時報道真實信息。真實準確地報道新聞,積極主動去引導輿論,對于災難報道而言是至關重要的。災難的發生往往會使得人們產生極度驚慌、焦慮、恐懼等不安心理,這時媒體對于災難的報道尤其應該積極去引導輿論,撫慰民心。大家尋求最容易獲取信息的手段來判斷自身的生存狀態,只有公正、及時的報道才能滿足受眾的知情權,才能擴大自媒體的影響力。
災后要撫慰民心,樹立防災減災意識。災難事件爆發后,媒體應及時向有關部門了解災難再次發生的可能性,并且向受眾及時地提供預警信息,以此達到整個災難新聞報道的一次循環。微博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高發期過后每日都會公布預警信息,重要信息也會通過微博熱搜實時推送給用戶,讓公眾第一時間了解。此外,自媒體應具有社會責任感,具有人文關懷,積極撫慰民心,不應過度傳遞壓抑信息。要積極傳遞正能量,穩定社會秩序。
二、自媒體在災難報道中存在的問題
1.媒體“失語”,不尊重公眾的知情權
所謂的“失語”主要體現在媒體基于各種考量不迅速發布災難信息,優先保持沉默狀態。在當前我國媒體特別是新型的自媒體,由于資本和權力的介入,干擾了其表達的自由,在進行災難報道時會出現“失語”現象。這一問題,使得本來飽受爭議的自媒體平臺更加大打折扣。媒體是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保障公眾的知情權也是媒體的職責。然而,一些自媒體面對突發事件,雖然會迅速做出反應,但對于有些信息會采取回避、隱瞞的行為。在新冠疫情萌發初期,社會已彌漫緊張的氣氛,但平時敏感的媒體平臺并沒有進一步去挖掘信息,人們獲取信息大多數是手機短信或口口相傳。這種狀況也是一些小型自媒體發布,通過人際傳播、網絡朋友圈才擴大了影響。直到相關機構重視,自媒體才開始發布相關信息。突然“井噴”式發布就造成突發性社會恐慌,對于不知情的公眾造成內心恐慌,傳播效果也微乎其微。
2.信息濫用,同質化現象嚴重
從我國歷史報道災難新聞的過程中,能夠發現新聞報道雖然海量,但實用性不足,落實性不夠。截至2020年12月的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數據庫,我國網民規模達9.89億,移動端用戶將近十億。面對蓬勃發展的網絡新聞市場,一些媒體片面追求速度與時效,互相復制轉載,只考慮經濟效益。在疫情災難報道中,多數是對災難的危害情況、各地的疫情控制進行報道。各媒體的報道內容趨同,信息的重復度過高,沒有因地制宜[1]。標題不同,但打開的內容基本一致,大量類似的災難報道占據受眾的注意力。相同信息產生乏味,不僅讓人思考這樣的新聞是否有價值,是否會對當時緊張的公眾資源造成浪費。人民日報發布雙黃蓮口服液能抑制病毒,大量自媒體轉發評論,造成社會搶購現象,后被證實為謠言。信息濫用跟風,過度消費受眾的耐心也不利于引發公情,團結一致去共渡難關。
3.人文關懷缺失
新聞消息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雙方的對接點都是人。所以新聞業的報道也離不開人類的關注,那么人文主義也是不可缺少的考慮因素。對以往災難報道進行分析,可發現些許事件在報道中存在人文主義關懷的缺失。這是在信息流通過程中,對個體的生命價值、知情權的不尊重。災難發生后,被采訪對象由于剛經歷了天災人禍,內心會緊張、害怕與空虛。媒體對于維護大眾的知情權,對于緩和災難中大眾緊繃的神經,保護好人們的悲痛情緒等方面都是人文關懷的一部分,而只考慮到個人利益問題是不成熟的。《一個武漢女生的真實日記》不顧原作者的反對,將她的生死離別經歷照抄,在傳播中給原創者造成二次傷害,沒有絲毫尊重和對生命的敬意。天災人禍是誰也不想發生的,而災難新聞的任務是滿足公眾基本知情權。但有些新聞記者無法處理好與受眾共情的限度,對報道進行一些所謂的穿透力和感染力,反而對當事人造成二次傷害,也令受眾唾棄。
4.缺乏深度報道
災難發生后,新媒體整合信息源,實時高效地發布信息在新媒體平臺上,滿足了災難發生初期受眾對災難信息的渴求。信息呈碎片化形態是新媒體環境下信息消費的趨勢,這與高速發展的社會分不開。由于新媒體的去中心化及媒體的移動化,使得傳播主體泛化,形成傳播活動無論在時間維度還是空間維度上都被擴展與撕裂的現象[2]。這種傳播形態對于一般的題材新聞具有極強的優勢。但對于災難事件這類重大的新聞題材,碎片化的報道可以傳遞災情,卻難以把當下所處環境與災難現場之間進行整體聯系去把握災難的真相。現在微博取消掉了字數的限制,很少有人去閱讀長篇的消息內容。如果要從本質上深入了解災難發生的前因后果及其相關的連帶關系,不可避免需要深度報道去揭示真相。但是,深度報道在經過一個系統的新聞采寫編審流程,新聞往往變成了“昨日黃花”,沒有了新鮮的新聞價值,在一些熱點事件中就處于被動的地位,也就無法先發制人引導輿論。在災難事件中人們處于恐慌的情緒,如果利用新媒體技術,快速處理好深入淺出,讓受眾盡可能全方面了解災情信息,是自媒體思考的問題。
三、災難報道中自媒體公信力建構的基本路徑
1.及時報道,尊重受眾知情權
媒體作為社會的瞭望者,進行及時報道把最新的消息發布給公眾是其職能之一。及時報道可以迅速通過媒介把最近發生、發現的事實報道出去,當某一災難事件發生之后,誰進行了及時報道誰就掌握了優先話語權,受眾一般也會傾向于第一時間看到的媒體報到的信息并進行跟蹤追進,側面上可以贏得受眾的認可和尊重,從而提升了自身的影響力。
在我國由于某些原因不能及時報道,媒體也應該盡可能還原現場不加以修飾,讓受眾自行去判斷。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二月中期有一天國內發現疑似病例增加一萬以上,但各大自媒體也沒有隱瞞,及時地公諸于眾。從網上的新聞評論上來看,大多數網友對于這種情況保持謹慎樂觀的態度,都對災難事件的發生情況持良好心態,也有網友贊賞了媒體及時公布信息,沒有隱瞞大眾。可以看出公眾對這種災難事件的承受能力是在增強的。有時故意隱瞞或不及時公布反而會讓群眾胡思亂想,再次引發恐慌。此外,隨著傳播技術的進展,物聯網技術的革新,5G時代的到來,手機等新媒體的輻射范圍也越來越大。在這樣一個信息爆炸的年代,任何災難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公眾都有可能從任何傳播渠道略知一二,與其讓他們猜疑,及時報道才是明智之舉。
2.突出特點,避免內容同質化
德國的哲學家萊布尼茨曾經說過,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樹葉。其實何止是樹葉,世界上的一切東西都不是絕對相同的。在傳媒里,新聞消息也是不一樣的。對于災難新聞報道,很多自媒體只注重對新聞事件的描述,或者直接轉載其他媒體的報道,僅僅告訴受眾是發生了什么,受眾也僅是接受了新聞消息,沒有深刻的印象。這種對新聞事實的簡單闡述,還原現場,缺乏記者對新聞事件背后理性的分析,往往無法引起受眾的共鳴。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報道,大量的媒體重點放在每天治愈多少患者、新增多少患者的數量上,而沒有深層次的分析,容易讓受眾產生視覺疲勞[3]。
反之,2020年1月27日,央視頻新媒體平臺聯合中國電信開啟了《慢直播:與疫情賽跑的中國速度》,分別對武漢的“雷神山”和“火神山”兩個醫院的現場施工建設進行全天候不間斷直播。這場直播全程無解說,也沒有主持人,只有6000多萬“云監工”一起互動,關注著醫院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建造起來。這種情境形成了疫情之下同頻共振的大型輿論場,刷新了以往各種類型的直播數據記錄。這種類型的新聞報道無疑給其他自媒體平臺提供了新的報道路徑。
3.發揮優勢,以深度報道取勝
深度報道是系統地反映新聞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往傳統媒體去進行深度報道時,編輯記者由于不能及時得到有效及時反饋,僅能通過自己的見解和以往的經驗去探究問題,觀點也不具有代表性。隨著社會的發展,媒體也在變革,但深度報道的數量和質量依舊堪憂。一方面深度報道的時間跨度長,媒體為了搶發頭條都大大縮短了報道的內容;另一方面由于搶發,核實不嚴謹,發生了反轉新聞的現象。當一個話題有苗頭時,自媒體得益于網絡技術會優先進行報道,為公眾提供信息,增強他們對該事件的判斷力,是深度報道的價值所在。但對于事實現場的缺位,事實稀缺的問題也造成了自媒體僅僅局限于提供事實的階段。所以深度報道選題的選擇要深,不能浮于表面,發揮已有的及時互動和傳播優勢,做好話語引導者,調動網友積極性,與受眾一起討論推進事件的發展。
4.在傳播中堅守“人的尺度”
我國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有著其內在的以人為本的倫理基礎。中國人的傳播觀是從身邊的人和事入手,實事求是地予以分析。而對于個人,不把個人的某種能力欠佳作為談資或予以消費,這是基本的倫理出發點。天災人禍不可避免,在黑色氛圍籠罩的社會環境下,自媒體對災難報道應該聚焦于個體,從倫理出發,關照受害者及家屬,堅守職業素養,捍衛媒體的服務功能[3]。在報道災難新聞的時候要對新聞的真實性、客觀性與新聞當事人進行考慮,對待新聞消費,特別是新聞娛樂化的現象要堅決掘棄。媒體不僅要關注災情本身,也要關注災情中人的命運,渲染在普遍悲涼的背景下展現人性的美好。有時進行簡單的非主角人物報道描寫也能襯托出媒體對于人性的關懷與溫暖。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半島新聞客戶端開設了“戰疫”新聞專欄,全天不間斷進行滾動播送新聞,真實、客觀、準確、及時向公眾傳達中央和各省有關抗疫的措施。半島的記者用心靈捕捉一個個細節,與群眾心頻共振,深入一線親身體悟壓力和無聲的“驚心動魄”。醫生進行工作要穿多少防護服、怎么進行消毒、工作完后怎么去處理污物?記者鐘迎雪將隔離醫生進行防護工作的全程用鏡頭細致地記錄下來,讓公眾看到了在對待新冠的科學嚴謹性,也襯托出醫護人員的高尚品質,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內心凝聚力,共同去攻克難關,體現出普世的人文主義關懷。
總之,自媒體在災難報道中推動報道的時效性,提高了消息的傳播效率。但在尊重公眾的知情權,報道內容真實性、同質化問題也阻礙了災難新聞報道的專業化發展。如何與時俱進,利用傳播技術優勢,創新新聞框架與報道方式,是我們不斷探索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陳芳芳.試論電影《流浪地球》中的生態美學思想[J]藝術評鑒,2019(11):158-159+185
[2]劉云.新媒體視域下我國生態文明傳播的嬗變與策略[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20(02):102-112
[3]孔源.新媒體傳播中國詩詞文化之維——以《中國詩詞大會》熱播為例[J]漢字文化,2020(18):86-87